“大魏文青”曹丕:我弟弟才高八斗,其實我也不差呢

“大魏文青”曹丕:我弟弟才高八斗,其實我也不差呢

曹丕、曹植劇照

一、

曹丕和曹植這兩兄弟,註定要被拿來不斷比較。

在政治上,曹丕贏了,成了魏文帝;曹植輸了,成了陳思王。

但名聲上則反過來,曹植贏了,才高八斗,光耀千古;曹丕輸了,不但篡漢,還想逼死弟弟,良心大大地壞了。

這也不奇怪,自古以來,人們總是同情弱者。可是,如果我們有點耐心,除了讀曹植的《洛神賦》,也去看看曹丕的詩賦文章,就會發現,曹丕與刻板的歷史形象截然不同。

相比歷史記載,要了解一個人,讀他的詩文往往更真實,歷史會騙人,文章卻騙不了人。

大家別忘了,曹丕諡號文皇帝,他寫出了文學史上第一首七言詩《燕歌行》,寫出了感人淚下的《出婦賦》,著作了最早的文藝理論批評專著《典論》,最先提出了“建安七子”的概念,他自己,本身也是“三曹”之一。

可為什麼我們只記住了曹植,卻鄙視著曹丕?

劉勰在《文心雕龍》裡一語道破玄機: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

這話很好理解,曹丕因為當了皇帝,所以大家貶低他的才華,總不能便宜都讓你佔了,對吧?曹植因為政治失意,被一貶再貶,加上確實有才,大家就抬高他的文學地位,都是落魄的文人嘛,捧你也是捧自己。

我們不是總說嗎,“文章憎命達,詩窮而後工。”一個人要是榮華富貴、歲月靜好,就很難寫出好詩文,寫出來也是矯情;相反,越是命運坎坷、屢遭打擊,往往越是佳作頻出,引人共鳴。這話大約不錯,但也有例外,比如曹丕。

人生不如意,然後寫出悲歡離合來,很正常。可偏偏有曹丕這樣的人,生活比較順利,卻也寫出了好詩好賦,這就是天生的詩人。除了曹丕,還有楊廣(也是非著名詩人,下次單篇聊)、賀知章、晏殊、納蘭性德等,都屬於這一類。

曹丕和曹植,兩人親兄弟,氣質大不同。

曹植屬於那種寫作文不打草稿,下筆如有神的天才,加上辭采華麗,一不小心就搞出個金句,什麼“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什麼“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什麼“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凌波微步,羅襪生塵”……放現在都是隨便發發朋友圈,就能獲贊無數的文案,看著就爽,爽完就拉倒。

曹丕呢,更像那種慢熱的老實人,寫文章前左思右想,想結構,想立意,想措辭,寫出來乍一看,平平無奇,金句也少。可是全篇沉穩,看完細細一咂摸,嗯,很有味道,還想再讀一遍。

這就是葉嘉瑩先生所說的:曹植的詩以才情勝,曹丕的詩以感韻勝,實在不好論高下。

曹丕是魏太子,是魏文帝,可是看他的詩文,發現他比曹植更像一個普通人。

他是在老家院子裡種甘蔗的曹丕,是誇葡萄脆而不酸的曹丕,是羨慕弟弟可以隨父出征的曹丕,是在荀令君面前自誇箭術而傲嬌的曹丕,是吐槽出差路程太艱辛的曹丕,是為被休掉的女子鳴不平的曹丕,是朋友死了帶著大臣去墓前學驢叫的曹丕,是哀痛友人去世族弟夭折的曹丕,是揹負狠毒罵名卻善待山陽公、禮遇漢臣、比弟弟子建還早死的曹丕,是皇帝曹丕,也是多愁善感的大魏文青——曹丕!

“大魏文青”曹丕:我弟弟才高八斗,其實我也不差呢

曹丕劇照

二、

曹丕,字子桓。丕者,大也。桓是丕的近義詞,也是大的意思。

所以,在為他取名字的爸爸眼裡,曹丕生來應該做個偉大的人,這是他的使命。

他沒有辜負使命,代漢做了皇帝。

可是在生活中,在他的詩賦裡,他似乎更像一個平凡人。

建安十三年,曹丕21歲。這一年發生了很多事,三國著名神童、曹操心愛的兒子曹衝病死,曹丞相來不及悲傷太久,就匆匆率領大軍南下,徵劉表,佔荊州,一時天下震動。可是沒高興多久,又在赤壁之戰中,被周瑜一把大火,燒得倉皇北逃。

這整個過程中,曹丕都在父親身邊,不過他這時候只是個打醬油的,羅貫中老師甚至在那群英雲集的舞臺上都沒位置讓他露個正臉。

曹二公子也很有打醬油的自覺,關於這場改變歷史又充滿迷霧的大戰,他無論公開還是私下,都沒留下過隻言片語。對於他來說,最值得書寫的,竟然是幾顆甘蔗。

赤壁之戰後,他跟隨大軍北撤,路過老家安徽譙縣,發現天下大亂已久,到處是殘垣斷壁,只有一所房子還算完好,於是住了進去。不管勝利還是失敗,這位隨軍奔波的少年,終於有了一段相對安穩的日子。

不打仗了,這位宅男如何打發時光呢?不像我們今天,可以追劇,可以打遊戲,可以刷刷抖音,但他很有情調,在春季的某一天,子桓在老家的院子挖了一塊空地,然後種下了一片甘蔗。

這似乎是他的一貫愛好,細數他種過的東西,還有迷迭香、楊柳,也許還有他最鍾愛的葡萄。

整個春天,他看著親手種下的甘蔗生長,但到了夏天,他又被他那輸得不服氣的父親帶著,跑到合肥去找孫權叫板。我們都知道,這次老曹家依然沒有拔掉東吳這顆眼中釘,到十二月的冬天,他們又回到了老家譙縣。

推開那座老房子,子桓發現,他的那片甘蔗,已經快要枯萎了。

我們在家裡養盆花草,花謝了,葉枯了,扔了換盆新的便是,但子恆看著自己種下甘蔗,生長、繁茂、成熟、最後枯萎,沒來由地一陣悲傷。

情緒來得就是這麼突然,要不說他是天生的詩人呢。

於是他寫下了一篇《感物賦》:

伊陽春之散節,悟乾坤之交靈。瞻玄雲之蓊鬱,仰沉陰之杳冥。降甘雨之豐霈,垂長溜之泠泠。堀中堂而為圃,植諸蔗於前庭。涉炎夏而既盛,迄凜秋而將衰。豈在斯之獨然?信人物其有之。

他說正值陽春,眼看要下雨了,我在院子裡種了甘蔗。夏天它們很茂盛,經過凌冽的秋天,到現在就要衰萎了。哎,難道只有甘蔗才如此嗎,人生也是這樣啊。

嗯,就像我們前面說的,他寫的東西,乍看總是很尋常的樣子。可貴的是,他在序裡說的,“先盛後衰,悟興廢之無常”。從一顆甘蔗,悟到了自然和人生一樣,盛衰無常,我們分明讀出了一種生命哲學的味道。

而哲學家曹丕同學,這時候才22歲。

這首賦為何好?就像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遊》,晚上睡不著,跑去找朋友散散步,怎麼就能上課本害我們背誦?它的好,不是好在寫月光如積水空明,而是好在最後的點睛之筆: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同樣,《感物賦》當然不是好在他種個甘蔗,而是他從甘蔗中,悟到了人生無常。無常二字,看起來也沒有很厲害的樣子,可惜很多人終其一生,也未必明瞭。

曹丕在父親的豪邁英雄氣和弟弟的詞彩華茂之外,開闢了另一條文學之路:哲學思辨。

它看起來沒那麼驚豔,但只要我們願意多品味一下,也別是一番詩意呢。

“大魏文青”曹丕:我弟弟才高八斗,其實我也不差呢

三、

作為大魏著名文青,曹丕不但對身邊的事多愁善感,更是正義感爆棚,喜歡多管閒事,尤其愛管弱勢群體的閒事,比如棄婦、寡婦、留守婦女……如果要選一位三國婦聯主任,那曹丕老師絕對是個有力的競爭者。(如果不限性別的話)

一些猥瑣發育的朋友,看到關心婦女,就要開始聯想,然後揚起起嘴角,露出一個“你懂的”笑容。

其實不是的,我們的子桓同學,確實是古代難得的把女人當人看的好青年。

我們先來看他的《出婦賦》,這是為劉勳的原配老婆王氏寫的。

劉勳是誰?曹魏陣營的徵虜將軍,後封華鄉侯。

但熟悉三國的諸位都知道,這位兄臺沒有買過曹魏的原始股,他本是廬江太守,被“江東小霸王”孫策一頓爆揍,實在沒辦法,才跑路去投靠了曹操。

這種既不是曹營土著,又不是什麼謀臣猛將的高級難民,是很難有出頭之日的。於是這傢伙準備開個外掛:聯姻。

就像我們的諸葛亮先生,為了在襄陽大族間站穩腳跟,不惜娶了名士黃彥成的醜女兒一樣,劉勳也看上了一個大族:山陽司馬氏。沒錯,就是司馬懿家那個著名的大門閥士族。這個家族有多豪,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之前的一篇文章:

能攀上司馬家的高枝,好處自然是大大的有。但有個問題,作為一箇中年成功人士,這時候的劉勳,不可能還是單身王老五,他早就有老婆王氏了,總不能讓司馬家高貴的女兒來給你當妾吧?那怕是昏了頭。

怎麼辦呢?好辦,劉渣男大筆一揮,休妻,滾回你孃家去。

在那個英雄豪傑的時代,小喬這樣的絕世美女也只能是個背景花瓶,誰會在乎一個被拋棄的女子?

曹丕在乎!

按理說,這跟他八竿子打不著,沒有半毛錢關係。可是這個錦衣玉食的貴公子,偏偏關心著弱小女子的命運,這就是曹丕奇特的地方。作為詩人,他有著敏感的神經,他對這個被犧牲的無辜妻子深表同情;但作為政客,他又得理性而剋制,他不可能正面去幹涉臣子的私生活,否則一不小心就會惹惱世家大族。

於是他連寫了兩首《代劉勳出妻王氏作》,寫完還不夠表達自己的憤慨與同情,又寫了一篇《出婦賦》:

念在昔之恩好,似比翼之相親。惟方今之疏絕,若驚風之吹塵。

夫色衰而愛絕,信古今其有之。傷煢獨之無恃,恨胤嗣之不滋。

……被入門之初服,出登車而就路。遵長途而南邁,馬躊躇而回顧。

……踐麋鹿之曲蹊,聽百鳥之群鳴。情悵恨而顧望,心鬱結其不平。

這首賦以被遺棄女子的口吻,敘述不幸的婚變。昔日如比翼雙飛之鳥,現在如被驚風吹散的浮塵。“若驚風之吹塵”一句尤其傳神,一個弱女子聽到被丈夫休掉的噩耗時,那種彷徨無助的情形都在裡面了。

她還悽婉地找理由,說女人人老珠黃後不再被愛,自古都有。傷心的是我以後無依無靠,恨自己沒能生下孩子。

穿上剛嫁過門時的那件新衣,出門登上馬車上路,連馬都徘徊不前,時時回望。其實回望的是離婦吧,這種無奈又不捨的悲傷,穿越千年的歲月,讀來仍然動人。

子桓代人不平,代人哀傷,竟如感同身受一般。雖然在人前你好我好大家好,但他用詩人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立場:我干涉不了你,但我不贊同你。

“大魏文青”曹丕:我弟弟才高八斗,其實我也不差呢

四、

如果說為出婦鳴不平是多管閒事,那麼,他的《寡婦賦》簡直就是在為古今寡婦代言。

建安十七年,曹丕二十五歲,他的好朋友阮瑀薄命早亡,留下了一對孤兒寡母。我們總會有一種錯覺,覺得曹植是那個時代的文壇盟主,其實不是的,曹丕哥哥才是當時鄴城文人團的領袖,在他身邊,圍繞著一群大咖,後來被他在《論文》中一一點名,合稱“建安七子”,阮瑀就是其中之一。

名士死了,政府自然要去慰問。作為老爹下手的副丞相曹丕,就常常去阮家看望,這是工作,也是與朋友的私人感情。

去得多了,慢慢感受到了寡婦的淒涼。詩人的愁緒又被激起,不但自己寫了篇《寡婦賦》,以敘寡婦悲苦,還讓位列七子的王粲等人也都寫一篇。

賦太長,我們來看他的《寡婦詩》:

霜露紛兮交下,木葉落兮悽悽。候雁叫兮雲中,歸燕翩兮徘徊。

妾心感兮惆悵,白日急兮西頹。守長夜兮思君,魂一夕兮九乖。

悵延佇兮仰視,星月隨兮天回。徒引領兮入房,竊自憐兮孤棲。

願從君兮終沒,愁何可兮久懷。

又是代入口吻,先渲染環境,秋霜秋露降紛紛,樹葉凋零不堪聞。大雁南飛,歸燕徘徊,秋景看在寡婦眼中,滿心惆悵。獨守漫漫長夜,想念逝去的丈夫,一晚上九次驚魂。站在窗前仰望星空,可惜丈夫再也盼不回來了。只能回房去,可憐自己孤身一人,還不如隨亡夫而去,結束這一切痛苦。

寫到這份上,真如清代學者張玉榖《古詩賞析》中所說:“寡婦之苦,何可盡言,涼秋靜夜,尤是悽其。”

順帶說一句,寡婦為何不隨夫去?因為還有個三歲的兒子,叫阮籍,長大後,他加入了“竹林七賢”天團,至今還在被我們津津樂道。

“大魏文青”曹丕:我弟弟才高八斗,其實我也不差呢

曹丕劇照

五、

大概是代入女人上了癮,寫著寫著,曹丕一不小心,寫出了自己最拿得出手的代表作——《燕歌行》。

我大學上的中文系,在我的印象中,曹丕的作品,被選入課本的比曹植更多。

其中的重頭戲,就是這首《燕歌行》。這是中國現存的第一首文人創作的完整七言詩,地位有多高呢?大概就相當於開創了武當派的武學宗師張三丰。也就是說,如果不是曹丕開了這個風氣,也許就沒有後來唐代詩人的那些輝煌。

先貼上來讓大家感受下它的優秀吧: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遊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這首詩很直白,大夥兒一看就知道,這是一首留守婦女思念離人的詩。丈夫要是看到了,估計會惆悵地唱起一首老歌:你問我何時歸故里,我也輕聲的問自己,不是在此時,不知在何時,我想大約會是在冬季。

一個男人,卻把女人的心思寫得柔腸百轉,不僅情深,讀起來更是朗朗上口,像歌兒一樣。這首詩壓“ang”韻,語尾都是鼻音,它有一種迴響——一種共鳴的迴音,本身就造成了一種和諧的感覺。難怪清朝的沈德潛評價這首詩說, “和柔巽順之意,讀之油然相感。節奏之妙,不可思議。句句用韻,掩抑徘徊”。

如果深挖一下,我們還會發現,《燕歌行》表面寫妻子思離人,其實表達的是那個時代的戰亂之苦。燕地,是中原與北方遊牧民族接壤地帶,自古戰爭頻發,曹操徵烏桓,就是在這個地區。詩中的離人,大概率就是被派往戍守的士兵,戰爭一日不息,離亂之傷一日難平。

所以為什麼要江山一統?野心家想的是權勢地位,英雄想的卻是百姓安樂。

我們看曹丕總在叨叨各種各樣的女人,連“蔡文姬歸漢”的歷史,最早的史料也是來源於曹丕的《蔡伯喈女賦》,其實這些詩賦的背後,何嘗不是一個詩人的悲憫之心呢?

“大魏文青”曹丕:我弟弟才高八斗,其實我也不差呢

六、

曹丕的詩賦還有很多,一些五言詩和樂府詩更是清綺動人,大家如果感興趣,可以自行再去看看。

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還在於寫出了第一部文論著作《典論·論文》,提出了“文人相輕”,逐個點評了“建安七子”的個性風格,第一次將寫文章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看歷史,我們只記住了他對兄弟的殘忍,可是看詩文,卻滿篇盡是善良。

所以忍不住為他辯白幾句。

關於著名的《七步詩》,最早出現在《世說新語》中,大家知道,這是一本小說集,可信度有多高,恐怕要存疑。事實上,學界對於《七步詩》的真偽,本來就存在很大爭議。餘秋雨先生就認為,以曹丕的智商,不大可能在大殿裡搞這種殘暴又兒戲的惡作劇。

確實,如果記載屬實,曹丕同學也太二百五了,想要殘害弟弟,有一千零一種方法,明知他才思敏捷,卻偏偏考他作詩,就好像明知姚明身高226CM,卻要考他扣籃。

這首詩大約確實是曹植寫的,但在什麼場景下寫的,也許該打個問號吧。

再說篡漢。歷史的演進,不是個人能決定的,換個人就不會篡了嗎?可是篡漢的曹丕,還是給了皇家最後的一點溫柔:漢獻帝禪位後,被封為山陽公,在封地內,可以行天子儀軌,曹丕死時,他還好好活著;漢臣楊彪,在曹丕稱帝后,堅決不肯做曹魏的官,這樣的反對者,換了其他皇帝,肯定是要殺掉的,但曹丕沒殺他,始終以禮相待。

即位後,文帝曾下了息兵詔,下了薄稅詔,下了輕刑詔。其實,他也是個有理想的皇帝,可惜只做了七年,就英年早逝。

他當然稱不上英明神武,但也絕不是殘暴昏君。

如果只論文學成就,鍾嶸的《詩品》將曹植列為上品,曹丕排在中品,可是歷經千年後,明末清初的大儒王夫之,卻在《姜齋詩話》說:

曹子建鋪排整飾,立階級以賺人升堂,用此致諸趨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紙揮毫, 雷同一律。子桓精思逸韻,以絕人攀躋,故人不樂從,反為所掩。子建以是壓倒阿兄, 奪其名譽。實則子桓天才駿發,豈子建所能壓倒耶?

子桓要是泉下有知,大概也會嘀咕一句:我弟弟才高八斗,其實我也不差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