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袋你好,塑料袋再見”紐約和它即將消失的「塑料袋文化」


“塑料袋你好,塑料袋再見”紐約和它即將消失的「塑料袋文化」


“塑料袋你好,塑料袋再見”紐約和它即將消失的「塑料袋文化」

塑料袋,舊地鐵卡、老式咖啡杯,以及「紐約郵報」的殘片,已經成為了紐約四大「看不見的景觀」,它們無所不在到幾乎沒有存在感。

“塑料袋你好,塑料袋再見”紐約和它即將消失的「塑料袋文化」


“塑料袋你好,塑料袋再見”紐約和它即將消失的「塑料袋文化」


從塑料袋成為雜貨店標配的四十年來,紐約一直被這些半透明、皺巴巴的傢伙困擾著。它們聚集在下水道里,從垃圾桶裡被吹的到處都是,甚至飛到樹上打個結。不過,它們可能很快就會一點點消失。

去年紐約州長 Andrew M. Cuomo 在一份提議實施塑料袋禁令的聲明中說:「多年來這些塑料袋汙染了我們的環境,堵塞了我們的下水道。」所以「從 2020 年 3 月 1 日起,美國紐約州開始禁止一次性塑料購物袋的使用。」

“塑料袋你好,塑料袋再見”紐約和它即將消失的「塑料袋文化」


“塑料袋你好,塑料袋再見”紐約和它即將消失的「塑料袋文化」


話雖如此,但塑料袋不會立即消失在紐約街頭。畢竟這類法令通常在頒佈初期總是很「寬容」,對於特定行業或需求——如干洗、外賣、或是購買一些奇怪物品(批量購買給倉鼠吃的活昆蟲什麼的),總能得到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彈性管理。但如果禁令最終成功實施,這些如今日常生活裡有點煩人的東西可能永遠變成紐約歷史。

“塑料袋你好,塑料袋再見”紐約和它即將消失的「塑料袋文化」


“塑料袋你好,塑料袋再見”紐約和它即將消失的「塑料袋文化」


“塑料袋你好,塑料袋再見”紐約和它即將消失的「塑料袋文化」


“塑料袋你好,塑料袋再見”紐約和它即將消失的「塑料袋文化」


2011 年,當平面設計師 Sho Shibuya 從東京搬到紐約時,作為外國人他注意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無所不在的塑料袋。不僅如此,他還開始收藏她們。比如這些:

“塑料袋你好,塑料袋再見”紐約和它即將消失的「塑料袋文化」


“塑料袋你好,塑料袋再見”紐約和它即將消失的「塑料袋文化」


“塑料袋你好,塑料袋再見”紐約和它即將消失的「塑料袋文化」


“塑料袋你好,塑料袋再見”紐約和它即將消失的「塑料袋文化」


然後,他給這些塑料袋出了一本書,叫「Plastic Paper」。

“塑料袋你好,塑料袋再見”紐約和它即將消失的「塑料袋文化」


“塑料袋你好,塑料袋再見”紐約和它即將消失的「塑料袋文化」


“塑料袋你好,塑料袋再見”紐約和它即將消失的「塑料袋文化」


“塑料袋你好,塑料袋再見”紐約和它即將消失的「塑料袋文化」


“塑料袋你好,塑料袋再見”紐約和它即將消失的「塑料袋文化」


“塑料袋你好,塑料袋再見”紐約和它即將消失的「塑料袋文化」


當所有人把這些廢棄塑料看作垃圾時,Shibuya 反而把它們看成「有靈魂的個體」:「我相信每個物體內部都有自己的靈魂,所以我們才會產生要珍惜他們的想法。 即使是塑料袋,或是菸頭。」

“塑料袋你好,塑料袋再見”紐約和它即將消失的「塑料袋文化」


“塑料袋你好,塑料袋再見”紐約和它即將消失的「塑料袋文化」


“塑料袋你好,塑料袋再見”紐約和它即將消失的「塑料袋文化」


作為一位「收藏家」,Shibuya 被包袋的美感吸引著作為設計對象,在相同的幾個主題上看似無限,略有變化:一張笑臉,一束紫色的花朵,重複無襯線的圖形「謝謝光臨」 ,Sans-serif 字體的「Thank You!」 。 「一切對我來說都很完美。」

這些烙印沒有版權,也很難追查,但 Shibuya 說,只要你稍加關注就會發現,紐約市的塑料袋有一種本地人才懂的分類法。

“塑料袋你好,塑料袋再見”紐約和它即將消失的「塑料袋文化」


“塑料袋你好,塑料袋再見”紐約和它即將消失的「塑料袋文化」


“塑料袋你好,塑料袋再見”紐約和它即將消失的「塑料袋文化」


「塑料袋是設計的奇蹟。」「塑料:有毒的愛情故事」的作者 Susan Freinkel 曾如是說。

最初的塑料購物袋由瑞典工程師 Sten Gustaf Thulin 設計,於 1965 年獲得 Celloplast 專利,但直到 1980 年代初才在雜貨店裡普及起來。Freinkel 對此解釋說:「人們剛開始其實很排斥使用塑料袋。因為他們不喜歡櫃檯的收銀員舔著手指,把塑料袋從架子上拉下來的樣子。是的,那時候的人還沒有現在這麼心大。」

“塑料袋你好,塑料袋再見”紐約和它即將消失的「塑料袋文化」


“塑料袋你好,塑料袋再見”紐約和它即將消失的「塑料袋文化」


“塑料袋你好,塑料袋再見”紐約和它即將消失的「塑料袋文化」


「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發明」,弗雷因克說,「這種可以揉成一團的聚乙烯不僅防水,還很耐用。它能承載比自己重量上千倍的物品,想想看,很不可思議吧。 但是,它當初的設計有個問題,就是沒有考慮到將雜貨帶回家後,這些塑料會發生什麼。」

“塑料袋你好,塑料袋再見”紐約和它即將消失的「塑料袋文化」


“塑料袋你好,塑料袋再見”紐約和它即將消失的「塑料袋文化」


“塑料袋你好,塑料袋再見”紐約和它即將消失的「塑料袋文化」


一家公司曾在 1985 年給塑料袋做過廣告,裡面聲稱「塑料能永遠保質」。但實際上並非如此。雖然塑料袋材質不會生物降解,但會分解成越來越小的碎片,這些碎片最終會成為細菌滋生場所,還會將有毒化學物質帶入食物和水中。

不僅如此,塑料袋的回收也很讓人頭疼。若是把它們和普通回收塑料放一起,它們會在回收機其裡纏結到一起。所以最合適的方法是讓顧客在購買完後退還給銷售商,但可想而知這樣做的人有多少。

根據社會學家 Rebecca Altman 的著作,塑料的普及並非那麼簡單。

「塑料袋的誕生,是很多創新想法碰撞的結果」,Altman 說,「從建立超級市場,到預包裝食品,到建立一個城市和食物生產分離的城市佈局,還有讓製造聚乙烯成為可能的所有創新。」

顯然,它們在幾十年間已成為城市本身的一部分。 「如果失去了塑料袋稀稀疏疏的聲音,日子未免失去了一些煙火氣。」

“塑料袋你好,塑料袋再見”紐約和它即將消失的「塑料袋文化」


不過,Shibuya 雖然是「塑料袋愛好者」,但也支持這次禁用。而他則把自己的書看作一本「年鑑」:在改變發生前,記錄下這段特定時間和地點產生的某種感覺,以及有趣的「塑料袋美學」。

Shibuya 說自己在紐約曾注意到鄰近的熟食店都會使用印有一個笑臉的塑料袋,但好玩的是每張臉的表情都略有不同。 他說,這種多樣性似乎總結了這座城市的精神:「紐約人形形色色,這裡的塑料袋自然也有天生的多樣性——看看袋子上不一樣的微笑就明白了。」

“塑料袋你好,塑料袋再見”紐約和它即將消失的「塑料袋文化」


“塑料袋你好,塑料袋再見”紐約和它即將消失的「塑料袋文化」


“塑料袋你好,塑料袋再見”紐約和它即將消失的「塑料袋文化」


“塑料袋你好,塑料袋再見”紐約和它即將消失的「塑料袋文化」

關注“2020.大玩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