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疫情危機源於“傲慢與偏見”

有人說紐約也在建收治輕症患者的“方艙醫院”,但事實上紐約目前的大多數輕症患者都是居家隔離。

文 | 王 煜

“我看到他們開著拖掛式卡車過來,是冷凍卡車,因為(醫院)無法處理遺體,遺體太多了。這發生在紐約皇后區,我看到了我從未見過的事情。我的意思是,我曾在電視上或是遙遠的地方看到過這種情況,但從來沒有在我的國家看到過。”這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當地時間3月29日的白宮新聞發佈會上描述的場景。

他所說的,是紐約當下真實的困境。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截至當地時間3月31日2時的統計數據,美國共確診164620人,其中紐約州確診67384人、死亡1192人,紐約市確診38087人、死亡914人。紐約已經成為美國新冠疫情的“震中”,甚至是當下全球疫情最為慘烈的地區。

紐約:疫情危機源於“傲慢與偏見”


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見證了美國曆史上從未有過的連番熔斷

醫療物資“馬上就沒有了”

據當地媒體《紐約郵報》報道:位於紐約曼哈頓的西奈山醫院醫療物資極度短缺,醫護人員一度只能用黑色垃圾袋充當防護服;當地時間3月24日晚,該醫院48歲的護士長助理凱利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

紐約:疫情危機源於“傲慢與偏見”


紐約賈維茨會展中心已被改造成有1000 個床位的臨時醫院於3 月30 日投入使用

“這完全是真實的,目前紐約所有醫院的防護物資都非常短缺。”在紐約工作生活已經多年的李曉暢告訴《新民週刊》記者。紐約疫情暴發以來,她和一些當地的華人一起自發組織起來,為當地醫院捐助物資。

李曉暢他們對接援助的醫院已有十幾家,包含公立、私立等各種類型,包括紐約市最大的醫院紐約長老會醫院,也包括特朗普在新聞發佈會上描述的他“從未見到過”的場景發生地——皇后區埃爾姆赫斯特醫院(Elmhurst Hospital)。

皇后區是紐約市五個區中感染人數最多的地區,那裡的一些定點收治發熱病人的醫院工作人員告訴李曉暢,他們的防護物資只夠使用兩三天。這意味著,紐約的這些醫護人員面臨的是兩個月前發生在武漢的同樣狀況:“物資不是非常短缺,而是馬上就要沒有了”。

在日常時刻,當地醫院對物資的要求都比較高,例如必須通過FDA(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等機構的認證才可以使用。而眼下,皇后區一些醫院的求助信息是:“不管是什麼樣的物資,只要你有,就請給我們吧。有總比沒有好!”

在這樣的時刻,除了當地政府和企業,華人群體成了捐獻醫療物資的主力。“我們其實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資源,主要是從兩個月前開始已經儲備的一些個人用的物資中勻出來一些,以及每個人從中國小批量地購買一些物資過來,把這些送給醫院。”李曉暢說,做這些資源搜索和對接落實工作,她常常也要忙到半夜一兩點。“我們蒐集物資時盡力做好分辨工作,保證給到醫院的物資是符合醫療使用標準的。”

其實,當地醫院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即使有援助物資過來,高效地對接也不容易。公立醫院平時的物資主要是從政府領取,他們的工作人員從未需要像現在這樣到處尋找;即使是私立醫院,面臨的採購、接收壓力也是巨大的,工作人員都沒有做好準備,陷入了焦慮和混亂。

紐約:疫情危機源於“傲慢與偏見”


3 月26 日,工人們在紐約布魯克林海軍船塢生產個人衛生防護用品

李曉暢說:美國國內也有援助物資到紐約,但是在調配上存在一些問題。“紐約州州長前幾天在新聞發佈會上說有一批物資已經發到各個醫院了,結果我聯繫的各個醫院的人都迷惑地跟我說:‘什麼?我怎麼根本沒看到這些物資?’”

紐約州州長科莫在大約一週之前預測,當地在兩到三週內會出現疫情峰值。為此,需要在兩週內籌集共14萬張病床、3萬臺呼吸機;紐約州目前已訂購7000臺呼吸機,從聯邦政府處獲得4000臺,但尚未投入使用,仍有不少缺口。

如果患者太多,呼吸機不夠用怎麼辦?科莫介紹的“備選方案”是手動復甦面罩,這種設備需要有人不停地擠壓氣囊幫助患者呼吸。目前紐約州政府已經購買了3000個這樣的面罩,並訂購了4000個。

在曼哈頓從事金融工作的林潔(化名)說:紐約確實擁有全美國城市中最強大和最優秀的醫療資源,然而即使在平時,這些優秀的資源中有很多也不是大多數人能預約得到或者負擔得起的;而所有醫院沒有做好應對疫情暴發的準備,出現醫療資源擠兌的情況下,“患者和醫護成了這裡最可憐的人”。

“傲慢與偏見”帶來的危機

為了控制疫情,紐約州從3月22日起執行“居家令”。這雖然被稱為是“行政命令”,但其強制效力範圍主要是政府、企業、學校、商鋪等一些機構,這些地方遵守命令關閉,有的讓員工開展居家辦公或實行網上教學。對於個人而言,這更像是一種“建議”:建議居民儘量避免搭乘公共交通;建議民眾儘量不要出門參加休閒娛樂活動;建議與他人保持六英尺(約1.8米)的“社交距離”……

李曉暢說,從“居家令”實行以來,因為許多機構的關閉,街上的人確實比之前少了很多。“可是,完全不是‘幾乎沒人’的那種概念啊!街頭還是有三三兩兩的人在走著,而且他們也不是為了去買生活必需品才出來,不少人都是在散步、遛狗甚至出來聊天,很多都還是沒戴口罩的。”

她說,紐約曼哈頓的許多街道的人行道很窄,只要有人在街上走,就很難保證與他人保持適當的距離。有一天她去超市買食品,前面就有兩個出來遛狗的人沒戴口罩慢慢地走。“出於安全的角度我實在是不想緊挨著他們走過,但是沒辦法,我也不能走到機動車道上去啊。最後還是硬著頭皮從他們身邊擠過去了。”

紐約:疫情危機源於“傲慢與偏見”


3 月28 日,醫護人員將病人送往美國紐約布魯克林一家醫院的急診

家住曼哈頓的趙藝青告訴《新民週刊》記者,她嚴格遵守“居家令”,一週只出門一次去買生活必需品,但透過窗戶也能看到樓下的街道還是時不時有人在閒逛。“我這幾天聽說有人因為不遵守‘居家令’被警察罰款了,可是也沒見街道上走的人因此減少啊。”事實上,被認為應該成為“居家令”執法者的當地警察,也已有不少感染了新冠肺炎。紐約市警察局3月27日宣佈,已經有552名警察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此外還有4111名警察請病假。

“就算政府下了行政命令,就算看到新聞報道這麼多的確診和死亡數據,知道了當地的醫護人員處在什麼樣的困境中;但我身邊許多美國人的內心裡,到現在也還是不把新冠肺炎當回事兒,所以還是有不少人要出去逛。”說到這一點,李曉暢覺得非常無奈。

在她看來,造成這樣的局面,美國官方之前長達兩個月的“洗腦”難辭其咎:政府一直在說這只是一場“大流感”,只要多洗手多喝水就行了,當地的醫療力量很強大,不會有任何解決不了的問題。把公眾從這樣的“洗腦”中糾正過來,可能還需要不短的一段時間。“除非他們自己感染上了病毒,而且可能還得是重症,才會真正地重視這件事。可是那個時候,他們就已經有生命危險了啊。”

林潔家住距離曼哈頓大約20多公里的一個小鎮。在她家的這棟公寓樓裡,已經出現了新冠肺炎的確診患者。“準確地說,是在我家同一樓層有確診患者了。”她從公寓物業公司發來的郵件裡得知了這個消息,並且知道這名患者目前在居家隔離。“沒有辦法,我打開家門去走道上倒個垃圾也得戴上口罩。”

有人說紐約也在建收治輕症患者的“方艙醫院”,但事實上紐約目前的大多數輕症患者都是居家隔離。

曼哈頓賈維茨中心的改造工程剛剛完工,即將迎來第一批病人。這個由會展中心改造而來的臨時醫療中心目前配有1000張病床,最多可以增加到2900多張病床。改建工作由美國陸軍工程兵團、國民警衛隊和一部分民間人士耗時一星期共同完成。然而,這裡將接收的是非新冠肺炎的病患,為其他收治新冠患者的醫院分流減輕壓力。

除了賈維茨中心,紐約州州長科莫還宣佈,將在布魯克林、皇后區、史坦頓島和布朗克斯各建設一個臨時醫療中心,但後者這四個點都還沒開始動工。

紐約:疫情危機源於“傲慢與偏見”


紐約近日開始拆除部分公共籃球場的籃筐,以減少公眾聚集的可能性

紐約:疫情危機源於“傲慢與偏見”


紐約一家醫院,一名工作人員(左)正在為人進行新冠病毒檢測

當地時間3月30日早晨,美國海軍醫療艦安慰號(USNS Comfort)開進紐約。它配有1200張病床、50個急救室,12間手術室,它承擔的任務同樣是救治紐約市沒有感染新冠病毒的其他疾病患者。

如果借鑑中國武漢的經驗就能知道,居家隔離可能帶來巨大的隱患,讓疫情在社區進一步傳播;尤其是在民眾防控意識不強的美國,這種風險就更大。但紐約目前並未採取“方艙醫院”的策略來集中收治輕症患者。

紐約目前唯一跟上來的,就是檢測的效率。在城市各個區域,分佈著新冠病毒檢測點,檢測者開車過來,不用下車就能完成採樣。

“認為自己醫療能力很強,不會應付不來;又因為反華情緒,一直不肯聽中國的建議,不借鑑學習中國的抗疫經驗。這種傲慢與偏見,害了紐約的百姓。”李曉暢說。

疫情之後“世界還會一樣嗎”

李曉暢在紐約經營著一家餐飲企業。“我很幸運,在疫情之前我的公司業務就是以外賣為主。這次疫情中,因為點外賣的人多了,公司營業量還略有上升。”但她的那些以線下業務為主的餐飲業同行就沒有如此的好運了,許多商家的營業額銳減50%以上。如果這樣的情況持續兩到三個月,他們的店面不得不關閉,只有解僱員工。

而這些在餐飲店做服務員的人,一般都是社會的底層人士,他們中的許多人向來沒有存錢的習慣,如果失業,意味著連買基本食物的錢都沒有。在他們眼裡,失業是比感染新冠病毒更可怕的事。

紐約市長白思豪3月26日表示:由於新冠病毒疫情的影響,紐約至少50萬人已經或將要失業。他還說,許多人甚至無法通過上網或電話申請失業救濟。3月27日發佈的數據顯示,美國之前一週首次申領失業金人數飆升至328.3萬,創歷史最高紀錄。

對此,美國已經實施了補助政策,只要在美國合法納稅的人,符合規定的,每人最多可以在接下來的幾周內領到1200美元的補貼。

趙藝青從事的是演藝自由職業,雖然目前的演出活動全都暫停了,但她因為平時就還在做家庭教師等兼職,這些兼職在以前也有不少是在線上開展的,所以暫時還沒有失業的危險。“在這裡的演員群體一般除了演出,都還有其他的工作,所以影響還不大;但是演出的經紀人是真的要失業了。”

每天在各個不同的劇場、沙龍之間奔波,與人面對面地交流,這是趙藝青平時在紐約的生活節奏。現在,她只能每天待在家裡了。但她並沒有閒著,反而感到要做的事情比平時更多了。“比如,演藝圈裡的同行發來了一個電影節提供的免費的劇本資源,這些我想要讀一讀;百老匯的演出,平時只能去劇場線下看的,現在也放到網上了,我也該看一看吧……”

紐約的生活物資供應沒有問題,中國的家人給她寄去了口罩和手套,趙藝青的居家生活過得還比較鎮定。只是,她時不時會想,疫情結束之後,人們的生活會有什麼變化?“我們的世界還會和以前一樣嗎?”

能清晰看到的,只有當下。李曉暢說:“現在是紐約非常困難的時刻,不知這樣的困難要什麼時候才能好起來。”而紐約州州長科莫3月30日說:新冠肺炎給這座城市帶來的“最糟糕的時刻還沒有到來”。

紐約:疫情危機源於“傲慢與偏見”


紐約:疫情危機源於“傲慢與偏見”


紐約:疫情危機源於“傲慢與偏見”


新民週刊所有平臺稿件, 未經正式授權

與新民週刊版權相關的其他行為,違者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