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準論街亭之戰:諸葛亮在何處?在幹什麼?

導讀《袁子》曰:又問諸葛亮始出隴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人反應之,若亮速進,則三郡非中國之有也,而亮徐行不進;既而官兵上隴,三郡復,亮無尺寸之功,失此機,何也?袁子曰:蜀兵輕銳,良將少,亮始出,未知中國強弱,是以疑而嘗之;且大會者不求近功,所以不進也。曰:何以知其疑也?袁子曰:初出遲重,屯營重複,後轉降未進兵欲戰,亮勇而能鬥,三郡反而不速應,此其疑徵也。曰:何以知其勇而能鬥也?袁子曰:亮之在街亭也,前軍大破,亮屯去數里,不救;官兵相接,又徐行,此其勇也。亮之行軍,安靜而堅重;安靜則易動,堅重則可以進退。亮法令明,賞罰信,士卒用命,赴險而不顧,此所以能鬥也。《袁子》書名,晉袁準撰。

一、街亭之戰時諸葛亮在何處?

  1. “諸葛亮始出隴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人反應之,亮徐行不進;既而官兵上隴,三郡復”,——這段說明諸葛亮突然出擊隴右,造成三郡響應的大好局面;但是由於諸葛亮率軍緩慢前進,使得敵人援軍順利上隴,三郡得而復失。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亮徐行不進”的問題。
  2. “亮之在街亭也,前軍大破,亮屯去數里,不救;官兵相接,又徐行”,——這段說明諸葛亮在馬謖街亭慘敗後,已經趕到了戰場附近,但是並沒有投入戰鬥;隨後在敵軍迫近的情況下,又緩慢地撤退。

  我們知道,馬謖是因為舍水上山,被魏軍切斷水源而迅速潰敗的。人沒有水喝,是堅持不了很長時間的,基本上三天就要死亡,一天基本就失去戰鬥力了。因此,馬謖在街亭的潰敗可以肯定是非常迅速的,也就是說從開戰在一天之內就已經結束了戰鬥。

  因此,諸葛亮不可能是得到消息再從西縣之類的地方率領大軍趕到街亭。從《袁子》記載“亮之在街亭也,前軍大破”

的內容看,可以知道:馬謖就是諸葛亮大軍的前軍,也就是先鋒。由此,我們知道,街亭阻擊魏國援軍的重大行動,諸葛亮是親自帶領部隊進行的。

  諸葛亮的部署是:任命參軍馬謖為先鋒在前,自己帶領大軍隨後跟進。為何諸葛亮要親自進行阻援作戰?這要從以下方面來看:

  1、從作戰的對象看。當時蜀軍有兩個主要任務:一是攻下隴右各城,達到諸葛亮戰前制定的平取隴右的戰役目標;二是阻擊強大的魏國中央援軍,保證戰役的順利達成目標。隴右各郡由於是略無預備的情況,基本上只有各郡郡兵(地方軍)在分守各城,因此並沒有一個集中作戰和打擊的目標。而魏國援軍則由5萬精銳組成,由著名大將張合帶領,集中開向隴坻道。因此諸葛亮帶領大軍集中迎戰這個勁敵是符合軍事規律的。

  2、從諸葛亮的性格看。諸葛亮一直是一個事必躬親的人,從歷次戰役看,諸葛亮必然親自指揮最關鍵的、最重要的作戰。因此,對於迎戰如此強勁的敵軍集團,諸葛亮怎麼可能袖手旁觀而不親臨前線呢?

  3、從歷史記載看,馬謖確實是前鋒,但是我一直認為馬謖並不是整個北伐隴右的前鋒,而是諸葛亮這次迎戰張合軍團的前鋒。也就是說諸葛亮大軍順利越過祁山進入隴右地區後,一方面分兵奪取隴右各城,一方面掌握著強大的機動部隊準備反擊魏國可能的援軍。當得到情報關中援軍出動之後,諸葛亮開始部署這次阻援作戰,此時才有了“違眾拔謖”的事件。因此,馬謖就是諸葛亮阻援集團的前鋒,諸葛亮率領主力就在後面跟進。

關於馬謖的這個先鋒,《三國志》也有幾個記載:

  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合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合戰於街亭。(《諸葛亮傳》)

  建興六年,屬參軍馬謖先鋒。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王平傳》)

  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合戰於街亭,為合所破,士卒離散。(《馬謖傳》)

  這些在前或先鋒的記載,無一例外是針對阻援作戰的。因此,馬謖是阻援軍團的先鋒比較合理。

  4、從阻援的重要性看。魏國隴右太守遊楚在蜀軍來攻打隴右郡時對蜀將說道:“卿能斷隴,使東兵不上,一月之中,則隴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虛自疲弊耳。”(《三國志張既傳》裴注《三輔決錄注》——這正是當時局勢的最好反映。只要蜀軍能阻擊住魏國援軍,那麼不出一個月,隴右各城將不攻自破,因此,阻援能否成功實為本次戰役的關鍵所在。諸葛亮自然很清楚這樣的局勢。

  因此,我們現在可以知道,街亭之戰時,諸葛亮正率領大隊中軍跟在馬謖的前軍之後向街亭開進(其實更可能是開向隴坻險要,而不是街亭,街亭只不過是馬謖沒有來得及趕到隴坻而臨時與魏軍作戰的地點)。只是由於前軍的速敗,諸葛亮本軍並沒有趕上參戰。

二、街亭之戰發生時諸葛亮在幹什麼?

  既然諸葛亮率領本軍就跟在馬謖前軍之後,那麼馬謖在街亭與魏軍交戰時,諸葛亮在幹什麼呢?

  既然馬謖是前軍,那麼按照常規應與本隊大致相隔2~3天左右的路程,以便進行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偵查等工作。因此,當馬謖在街亭因無水速敗時,諸葛亮的本隊正在後面趕路,大體是在馬謖戰敗之後剛剛趕到了戰場附近(所謂數里的距離)。這時,諸葛亮面對的是怎樣的局面呢?

  ——馬謖的前軍基本潰散,其兵力我認為當在5000~10000人之間,而諸葛亮的本隊加上馬謖的前軍則至少在3萬以上。而張合的援軍應該是大部分已經越過隴山進入了隴右。這樣一來,諸葛亮此時在這個局部地區的兵力已經不佔優勢,而且很可能處於劣勢。

  ——魏國援軍已經越過隴山險要,基本進入了隴右平川,也就是所謂的“入平”。這樣一來,諸葛亮原計劃依託隴山險要阻擊敵人的構想就不能實現,而需要在平川上與兵種優勢的敵人決戰。

  ——由於蜀軍還有不少兵力分散在隴右各地攻打城鎮,一時間根本難以集中,結果造成蜀軍總兵力雖然優勢,但在街亭局部反而處於劣勢的局面。

  ——前軍的迅速潰敗,對很久沒有進行過大規模正規戰役的蜀軍士兵的士氣,打擊巨大。我們知道,夷陵之戰,劉備把蜀漢帝國久經沙場的老兵大部分賠完了。此時的蜀軍多是一些沒有大戰經歷的士兵。因此,剛一與魏軍主力交手,就被打得潰不成軍,對蜀軍士氣和自信心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

  凡此種種不利局面,正是諸葛亮把本隊停住於街亭數里之外而不上前救應的原因。之所以諸葛亮本隊沒有來得及參戰,其主要責任在於馬謖的速敗,使得諸葛亮本隊來不及趕到,戰場局勢就已經不可收拾了。

  因此,此時的諸葛亮大致有以下選擇:

  1、 帶領本隊立即反擊魏軍,希望能夠擊敗對手,奪回戰場主動權;

  2、 收攏殘兵和隴右各地的攻城部隊,穩步後撤,並在合適的戰場與敵人再戰;

  3、 收攏殘兵和隴右各地的攻城部隊,穩步後撤,放棄本次戰役,返回漢中;

  4、 迅速撤退。

  諸葛亮不愧是撤退方面的大師,可以說在撤退上,他一直完成的很好。他正確地選擇了第三個決策,先在街亭附近沒有冒險在不利局勢下與敵人決戰,而後在敵我雙方相距很近的情況下穩步後撤,順利地將部隊帶回了漢中。

  在這裡,我們也可以明白,為什麼王平帶領千餘人從街亭撤退時,張合懷疑有埋伏而沒有追擊。因為,附近確實有諸葛亮的本隊存在,張合要追擊,雖然也可能取得有限的戰果(消滅王平千人),但是也可能遭到諸葛亮本隊伏擊而把到手的勝利變成失敗。

三、街亭失利的三個重要原因

  1、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馬謖的速敗。

  ——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王平傳》)

  這裡,馬謖“舍水上山”確實是導致前軍速敗的最關鍵原因,由於缺水,軍隊一旦不能打破敵軍的隔斷,就只能潰散、投降。

  不過,“舉措煩擾”,到底是什麼含意呢?

  ——《新華詞典》:①攪動干擾。②因受攪擾而心裡厭煩。

  ——《三國志現代文版》:翻譯為:部隊的部署調動混亂。

  但是這個詞我以為用的很奇怪。如果是部署混亂,可以用:舉措失當,部署失當等來描述,為何要用這個模稜兩可的“煩擾”來描述馬謖的指揮呢?這個問題留待以後討論吧!

  但是,有一點要說明,就是並沒有馬謖違背諸葛亮指令和部署的記載。應該說,馬謖前軍是匆忙之間與魏軍進行了一場遭遇戰,馬謖的所有指揮和部署,都是其臨時根據戰場情況而進行的,並不存在諸葛亮的戰前指令。當然,馬謖的部署不見得正確。

2、其次我們要分析馬謖速敗的根本原因。

  以前,我們分析過,在該地區要阻擊關中敵人,最好的陣地是街亭東面60裡的隴坻。那裡位於隴山的山口,地勢險要,正好卡住關中進入隴右的道路。只要伐木塞道,敵人大軍就難以越過。而街亭的位置,則已經出了隴山險要,進入了隴右平川,在這裡打阻擊是很不理想的。

  因此,諸葛亮的本意應當是進佔隴坻險要,阻擊魏國援軍。這樣利用有利的地形,就可以用少於對手的兵力,成功地進行阻擊。是什麼原因造成蜀軍沒有趕到隴坻險要,而在不利的平川街亭阻擊強大的魏軍呢?

  《袁子》的記載,給出了答案:“亮徐行不進,……初出遲重,屯營重複”。

  諸葛亮的行軍速度很慢,是導致蜀軍未能搶先佔領隴坻險要的根本原因。

  之所以諸葛亮要求部隊緩慢推進,主要是其謹慎的個性造成的。諸葛亮首次進入魏國進行大規模戰役,因此生怕有任何的危險,紮營必須是堅固而又嚴密。但是這樣一來,勢必每天部隊推進的速度就大受影響,才造成了“徐行”不能搶佔隴坻險要的結果。

  而諸葛亮之所以敢於“徐行”,很大因素是對魏軍增援速度的判斷失誤造成的。搶佔險要山口對阻擊的重要性,諸葛亮不會不清楚,而之所以最終沒有搶佔到,必然是對敵手行軍的速度估計不足。我們知道,如果諸葛亮大軍已經在天水郡,那麼從天水(比如冀城、上邽或西縣到隴坻(街亭一帶),大多是丘陵地帶,行軍困難較小;反之,魏軍從眉城行軍到隴坻,則要翻越險峻的隴山,而且路程也要遠。

  但是張合可不是一般的將軍,其抓住了這唯一的一點希望,急行軍從關中趕赴隴右,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搶在馬謖之前佔領了隴坻險要,從而順利地保證了增援大軍進入隴右。

 其實,從馬謖沒有搶佔到隴坻那一刻起,就已經決定了本次戰役蜀軍不可能取得勝利的結局,最多是如同第四次、第五次北伐一樣。

  因此,街亭之戰,諸葛亮帶領本隊就在馬謖前軍之後跟進,由於馬謖的速敗,使得諸葛亮本隊沒有能趕上參戰。諸葛亮在馬謖潰敗之後,選擇了正確的決策,全軍逐步收攏後撤回漢中,避免了更大的損失。街亭戰敗的三個重要責任,諸葛亮擔負兩個,馬謖負責一個。

  其實,馬謖在街亭的戰敗,很像是赤壁之戰中曹操前軍在赤壁遭遇戰的失利。只不過曹操前軍只是交戰不利,還沒有導致全局崩潰,最後還需要周瑜、黃蓋再給上一個火攻。而馬謖的慘敗則直接導致了戰役的失利。

  另外、一直以來,不管是讀了《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我都有個疑問想弄明白。馬謖位居高地,何以反被魏軍斷了水源呢?   

還有一點,馬謖的理論,從根本上說,是沒有錯的。這和韓信的背水陣是一個道理:置之死地而後生,陷之亡地而後存。可以說馬謖沒有錯。街亭的失敗,諸葛亮要負兩個責。但是否還有一個責任歸咎於馬謖?我認為馬謖沒有責任。之所以馬謖被圍於高地而不能脫,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他所指揮的是一群沒有實戰經驗的新兵。新兵們沒有經過戰爭的考驗,是不會聽從於一個臨時主帥而戮力向前的。   街亭之戰,實際上是馬謖所率領的這支新兵部隊,首次脫離諸葛亮的直接領導而獨立進行的一場小規模戰役。在脫離了新兵心目中的“神”——諸葛亮的領導下(南征的成功),對戰爭的前景看不到未來。加之街亭被圍後的內憂外患,所以,剩下的那一個失敗責任,我覺得應該歸咎於馬謖所率領的那隻新軍。(蜀軍具有實戰經驗的部隊,大多消亡在彝陵,在此不贅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