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准论街亭之战:诸葛亮在何处?在干什么?

导读《袁子》曰:又问诸葛亮始出陇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人反应之,若亮速进,则三郡非中国之有也,而亮徐行不进;既而官兵上陇,三郡复,亮无尺寸之功,失此机,何也?袁子曰:蜀兵轻锐,良将少,亮始出,未知中国强弱,是以疑而尝之;且大会者不求近功,所以不进也。曰:何以知其疑也?袁子曰:初出迟重,屯营重复,后转降未进兵欲战,亮勇而能斗,三郡反而不速应,此其疑徵也。曰:何以知其勇而能斗也?袁子曰:亮之在街亭也,前军大破,亮屯去数里,不救;官兵相接,又徐行,此其勇也。亮之行军,安静而坚重;安静则易动,坚重则可以进退。亮法令明,赏罚信,士卒用命,赴险而不顾,此所以能斗也。《袁子》书名,晋袁准撰。

一、街亭之战时诸葛亮在何处?

  1. “诸葛亮始出陇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人反应之,亮徐行不进;既而官兵上陇,三郡复”,——这段说明诸葛亮突然出击陇右,造成三郡响应的大好局面;但是由于诸葛亮率军缓慢前进,使得敌人援军顺利上陇,三郡得而复失。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亮徐行不进”的问题。
  2. “亮之在街亭也,前军大破,亮屯去数里,不救;官兵相接,又徐行”,——这段说明诸葛亮在马谡街亭惨败后,已经赶到了战场附近,但是并没有投入战斗;随后在敌军迫近的情况下,又缓慢地撤退。

  我们知道,马谡是因为舍水上山,被魏军切断水源而迅速溃败的。人没有水喝,是坚持不了很长时间的,基本上三天就要死亡,一天基本就失去战斗力了。因此,马谡在街亭的溃败可以肯定是非常迅速的,也就是说从开战在一天之内就已经结束了战斗。

  因此,诸葛亮不可能是得到消息再从西县之类的地方率领大军赶到街亭。从《袁子》记载“亮之在街亭也,前军大破”

的内容看,可以知道:马谡就是诸葛亮大军的前军,也就是先锋。由此,我们知道,街亭阻击魏国援军的重大行动,诸葛亮是亲自带领部队进行的。

  诸葛亮的部署是:任命参军马谡为先锋在前,自己带领大军随后跟进。为何诸葛亮要亲自进行阻援作战?这要从以下方面来看:

  1、从作战的对象看。当时蜀军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攻下陇右各城,达到诸葛亮战前制定的平取陇右的战役目标;二是阻击强大的魏国中央援军,保证战役的顺利达成目标。陇右各郡由于是略无预备的情况,基本上只有各郡郡兵(地方军)在分守各城,因此并没有一个集中作战和打击的目标。而魏国援军则由5万精锐组成,由著名大将张合带领,集中开向陇坻道。因此诸葛亮带领大军集中迎战这个劲敌是符合军事规律的。

  2、从诸葛亮的性格看。诸葛亮一直是一个事必躬亲的人,从历次战役看,诸葛亮必然亲自指挥最关键的、最重要的作战。因此,对于迎战如此强劲的敌军集团,诸葛亮怎么可能袖手旁观而不亲临前线呢?

  3、从历史记载看,马谡确实是前锋,但是我一直认为马谡并不是整个北伐陇右的前锋,而是诸葛亮这次迎战张合军团的前锋。也就是说诸葛亮大军顺利越过祁山进入陇右地区后,一方面分兵夺取陇右各城,一方面掌握着强大的机动部队准备反击魏国可能的援军。当得到情报关中援军出动之后,诸葛亮开始部署这次阻援作战,此时才有了“违众拔谡”的事件。因此,马谡就是诸葛亮阻援集团的前锋,诸葛亮率领主力就在后面跟进。

关于马谡的这个先锋,《三国志》也有几个记载:

  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合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合战于街亭。(《诸葛亮传》)

  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王平传》)

  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合战于街亭,为合所破,士卒离散。(《马谡传》)

  这些在前或先锋的记载,无一例外是针对阻援作战的。因此,马谡是阻援军团的先锋比较合理。

  4、从阻援的重要性看。魏国陇右太守游楚在蜀军来攻打陇右郡时对蜀将说道:“卿能断陇,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虚自疲弊耳。”(《三国志张既传》裴注《三辅决录注》——这正是当时局势的最好反映。只要蜀军能阻击住魏国援军,那么不出一个月,陇右各城将不攻自破,因此,阻援能否成功实为本次战役的关键所在。诸葛亮自然很清楚这样的局势。

  因此,我们现在可以知道,街亭之战时,诸葛亮正率领大队中军跟在马谡的前军之后向街亭开进(其实更可能是开向陇坻险要,而不是街亭,街亭只不过是马谡没有来得及赶到陇坻而临时与魏军作战的地点)。只是由于前军的速败,诸葛亮本军并没有赶上参战。

二、街亭之战发生时诸葛亮在干什么?

  既然诸葛亮率领本军就跟在马谡前军之后,那么马谡在街亭与魏军交战时,诸葛亮在干什么呢?

  既然马谡是前军,那么按照常规应与本队大致相隔2~3天左右的路程,以便进行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侦查等工作。因此,当马谡在街亭因无水速败时,诸葛亮的本队正在后面赶路,大体是在马谡战败之后刚刚赶到了战场附近(所谓数里的距离)。这时,诸葛亮面对的是怎样的局面呢?

  ——马谡的前军基本溃散,其兵力我认为当在5000~10000人之间,而诸葛亮的本队加上马谡的前军则至少在3万以上。而张合的援军应该是大部分已经越过陇山进入了陇右。这样一来,诸葛亮此时在这个局部地区的兵力已经不占优势,而且很可能处于劣势。

  ——魏国援军已经越过陇山险要,基本进入了陇右平川,也就是所谓的“入平”。这样一来,诸葛亮原计划依托陇山险要阻击敌人的构想就不能实现,而需要在平川上与兵种优势的敌人决战。

  ——由于蜀军还有不少兵力分散在陇右各地攻打城镇,一时间根本难以集中,结果造成蜀军总兵力虽然优势,但在街亭局部反而处于劣势的局面。

  ——前军的迅速溃败,对很久没有进行过大规模正规战役的蜀军士兵的士气,打击巨大。我们知道,夷陵之战,刘备把蜀汉帝国久经沙场的老兵大部分赔完了。此时的蜀军多是一些没有大战经历的士兵。因此,刚一与魏军主力交手,就被打得溃不成军,对蜀军士气和自信心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凡此种种不利局面,正是诸葛亮把本队停住于街亭数里之外而不上前救应的原因。之所以诸葛亮本队没有来得及参战,其主要责任在于马谡的速败,使得诸葛亮本队来不及赶到,战场局势就已经不可收拾了。

  因此,此时的诸葛亮大致有以下选择:

  1、 带领本队立即反击魏军,希望能够击败对手,夺回战场主动权;

  2、 收拢残兵和陇右各地的攻城部队,稳步后撤,并在合适的战场与敌人再战;

  3、 收拢残兵和陇右各地的攻城部队,稳步后撤,放弃本次战役,返回汉中;

  4、 迅速撤退。

  诸葛亮不愧是撤退方面的大师,可以说在撤退上,他一直完成的很好。他正确地选择了第三个决策,先在街亭附近没有冒险在不利局势下与敌人决战,而后在敌我双方相距很近的情况下稳步后撤,顺利地将部队带回了汉中。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明白,为什么王平带领千余人从街亭撤退时,张合怀疑有埋伏而没有追击。因为,附近确实有诸葛亮的本队存在,张合要追击,虽然也可能取得有限的战果(消灭王平千人),但是也可能遭到诸葛亮本队伏击而把到手的胜利变成失败。

三、街亭失利的三个重要原因

  1、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马谡的速败。

  ——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王平传》)

  这里,马谡“舍水上山”确实是导致前军速败的最关键原因,由于缺水,军队一旦不能打破敌军的隔断,就只能溃散、投降。

  不过,“举措烦扰”,到底是什么含意呢?

  ——《新华词典》:①搅动干扰。②因受搅扰而心里厌烦。

  ——《三国志现代文版》:翻译为:部队的部署调动混乱。

  但是这个词我以为用的很奇怪。如果是部署混乱,可以用:举措失当,部署失当等来描述,为何要用这个模棱两可的“烦扰”来描述马谡的指挥呢?这个问题留待以后讨论吧!

  但是,有一点要说明,就是并没有马谡违背诸葛亮指令和部署的记载。应该说,马谡前军是匆忙之间与魏军进行了一场遭遇战,马谡的所有指挥和部署,都是其临时根据战场情况而进行的,并不存在诸葛亮的战前指令。当然,马谡的部署不见得正确。

2、其次我们要分析马谡速败的根本原因。

  以前,我们分析过,在该地区要阻击关中敌人,最好的阵地是街亭东面60里的陇坻。那里位于陇山的山口,地势险要,正好卡住关中进入陇右的道路。只要伐木塞道,敌人大军就难以越过。而街亭的位置,则已经出了陇山险要,进入了陇右平川,在这里打阻击是很不理想的。

  因此,诸葛亮的本意应当是进占陇坻险要,阻击魏国援军。这样利用有利的地形,就可以用少于对手的兵力,成功地进行阻击。是什么原因造成蜀军没有赶到陇坻险要,而在不利的平川街亭阻击强大的魏军呢?

  《袁子》的记载,给出了答案:“亮徐行不进,……初出迟重,屯营重复”。

  诸葛亮的行军速度很慢,是导致蜀军未能抢先占领陇坻险要的根本原因。

  之所以诸葛亮要求部队缓慢推进,主要是其谨慎的个性造成的。诸葛亮首次进入魏国进行大规模战役,因此生怕有任何的危险,扎营必须是坚固而又严密。但是这样一来,势必每天部队推进的速度就大受影响,才造成了“徐行”不能抢占陇坻险要的结果。

  而诸葛亮之所以敢于“徐行”,很大因素是对魏军增援速度的判断失误造成的。抢占险要山口对阻击的重要性,诸葛亮不会不清楚,而之所以最终没有抢占到,必然是对敌手行军的速度估计不足。我们知道,如果诸葛亮大军已经在天水郡,那么从天水(比如冀城、上邽或西县到陇坻(街亭一带),大多是丘陵地带,行军困难较小;反之,魏军从眉城行军到陇坻,则要翻越险峻的陇山,而且路程也要远。

  但是张合可不是一般的将军,其抓住了这唯一的一点希望,急行军从关中赶赴陇右,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抢在马谡之前占领了陇坻险要,从而顺利地保证了增援大军进入陇右。

 其实,从马谡没有抢占到陇坻那一刻起,就已经决定了本次战役蜀军不可能取得胜利的结局,最多是如同第四次、第五次北伐一样。

  因此,街亭之战,诸葛亮带领本队就在马谡前军之后跟进,由于马谡的速败,使得诸葛亮本队没有能赶上参战。诸葛亮在马谡溃败之后,选择了正确的决策,全军逐步收拢后撤回汉中,避免了更大的损失。街亭战败的三个重要责任,诸葛亮担负两个,马谡负责一个。

  其实,马谡在街亭的战败,很像是赤壁之战中曹操前军在赤壁遭遇战的失利。只不过曹操前军只是交战不利,还没有导致全局崩溃,最后还需要周瑜、黄盖再给上一个火攻。而马谡的惨败则直接导致了战役的失利。

  另外、一直以来,不管是读了《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我都有个疑问想弄明白。马谡位居高地,何以反被魏军断了水源呢?   

还有一点,马谡的理论,从根本上说,是没有错的。这和韩信的背水阵是一个道理: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之亡地而后存。可以说马谡没有错。街亭的失败,诸葛亮要负两个责。但是否还有一个责任归咎于马谡?我认为马谡没有责任。之所以马谡被围于高地而不能脱,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所指挥的是一群没有实战经验的新兵。新兵们没有经过战争的考验,是不会听从于一个临时主帅而戮力向前的。   街亭之战,实际上是马谡所率领的这支新兵部队,首次脱离诸葛亮的直接领导而独立进行的一场小规模战役。在脱离了新兵心目中的“神”——诸葛亮的领导下(南征的成功),对战争的前景看不到未来。加之街亭被围后的内忧外患,所以,剩下的那一个失败责任,我觉得应该归咎于马谡所率领的那只新军。(蜀军具有实战经验的部队,大多消亡在彝陵,在此不赘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