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評選最大遺憾,就是范仲淹的落選

唐宋八大家是明朝時期評選圈定的,其中唐代兩位,分別是柳宗元、韓愈,宋代六位,分別是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從當時選拔依據看,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蘇軾、蘇轍、蘇洵)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

但無論依據什麼標準,有一個人都繞不過去,那就是范仲淹。

唐宋八大家評選最大遺憾,就是范仲淹的落選

相比韓愈、柳宗元,范仲淹既是宋代詩文革新的提倡者,也是實踐者和探索者。據《全宋詩》所收範詩數量計,範詩作現存三百餘首,他抒發了一個士人、士大夫心憂天下、銳意進取、濟世安民的胸懷與抱負。

相比同時代的歐陽修,范仲淹官位比他低,文學造詣在其之上。而且范仲淹、歐陽修同為宋朝詩文革新派主將,力圖通過變革以正文風、恢復古樸雅正的詩風,給文學貫注強有力的社會功能,抒發真性情,從而使詩文“質文相救,變而無窮”。

至於在其之後的三蘇、王安石、曾鞏等人,在文學成就上更是達不到范仲淹的標高,而且這些人都是以范仲淹的門生粉絲為榮,對范仲淹佩服的五體投地。

後來很多人也表示不理解,因為憑范仲淹在北宋散文史上的巨大影響和傑出地位,完全應該躋身於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的。

遺憾的唐宋八大家已經張榜,而且貼了千年,誰也不好意思再換人了,畢竟那八位的實力也的確不可小覷。

先儒論宋朝人物,以范仲淹為第一。究竟是什麼遮蔽了明人的眼光,讓這樣一個文章大家被忽視了? 不說太具體的代表作品,難道他們沒有讀過《岳陽樓記》?

唐宋八大家評選最大遺憾,就是范仲淹的落選


從文學意義來看范仲淹,其傳世散文(今存,包括賦、表狀、奏疏、書、序、論、記、碑銘墓誌等)近五百篇。從文章的後世影響看,自然首推以《岳陽樓記》為代表的寫景抒懷散文,還有《清白堂記》《桐廬郡嚴先生祠堂記》和《天竺山日觀大師塔記》等名篇佳作。

有人說,唐宋八大家都是抒寫政論的大手筆。范仲淹的散文亦以政論文為主,其代表作如《上執政書》《奏上時務書》等,還有著名的“四論”(《帝王好尚論》《選賢任能論》《近名論》《推委臣下論》),都是大手筆的雄文。

如果沒讀過他的《上執政書》,就不可理解他為什麼要那麼不顧一切地推行慶曆新政。當時,北宋王朝已經歷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四朝五十餘年,在經濟繁榮、社會安定的浮華表象之下,一個王朝已呈現積貧積弱的頹勢,內憂外患之際,范仲淹寫了《上執政書》,通篇洋溢著政治家的治國之才和軍事家的雄韜大略,當然還有文學家的橫溢才華。

范仲淹的文章,有著清晰的條理、嚴謹的結構、透闢的說理,文如其人,這些政論文一如他坦誠務實、充滿銳氣的秉性一樣,充滿了正義理性又極其犀利。 這從他晚年在慶曆新政失敗後寫的《岳陽樓記》充分體現出來,進亦憂退亦憂,居廟堂之高亦憂,處江湖之遠亦憂,憂患是他一生的動力。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成全了范仲淹,范仲淹也成全了岳陽樓,范仲淹指出並概括了一個古代文化士人的最高境界。

范仲淹不只是散文大家,也是北宋劃時代詩詞律賦大家。北宋是律賦由興盛走向衰落的轉折點,而范仲淹阻擋和延緩了這種衰落的大趨勢。在他至今尚存的三十五篇律賦中,對律賦的內容有了極大的拓展,在技巧運用上也是爐火純青。

唐宋八大家評選最大遺憾,就是范仲淹的落選

范仲淹還在律賦中探究儒家經義,論述世界和人生哲理,窮天理,盡心性,是宋學開山、士林領袖。南宋理學巔峰人物朱熹,把范仲淹確定為宋學開山之祖,贊其為“天地間第一流人物”。

既是宋人,自然少不了詞作。范仲淹那兩首蒼涼豪放、歷代傳誦的《漁家傲》和《蘇幕遮》,足以躋身宋朝頂尖級詞人行列。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 ,將軍白髮征夫淚。范仲淹邊塞詞的出現,可以說是對詞的一種顛覆性創造,開大宋一代詞風。

行求無愧於聖賢,學求有濟於天下,古之所謂大儒者,有體有用,不過如此。到了這個地步,其實是不是八大家也無所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