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漁家傲》詞為何在熱播劇《清平樂》裡被傳唱至今

宋仁宗康定元年( 1040年)八月,一代名臣范仲淹被任命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今陝西延安),抗擊西夏。慶元元年(1041年)四月調知耀州(今陝西耀縣)。

范仲淹《漁家傲》詞為何在熱播劇《清平樂》裡被傳唱至今

電視劇《清平樂》中范仲淹的劇照

范仲淹的《漁家傲》詞即作於這個時期。據宋人魏泰《車軒筆錄》記載,范仲淹守邊時,作《漁家傲》樂歌數闕, 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頗述邊鎮之勞苦。可惜現在只傳下來這一首: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這首詞寫得情感深沉,蒼涼悲壯,揭示了一代名臣范仲淹憂國憂民的情懷。千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傳唱至今而不衰。在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清平樂》裡,范仲淹的這首經典詞作被再度傳唱。

范仲淹《漁家傲》詞為何在熱播劇《清平樂》裡被傳唱至今

范仲淹的唱詞《漁家傲》在《清平樂》中被傳唱

這首經典詞作具有感人至深的情感內涵

范仲淹《漁家傲》詞有著深遠的藝術傳承價值,源於其感人至深的情感內涵,它包含著以下三個方面:

01.戍邊士卒征夫久未歸家的鄉愁

范仲淹出身貧寒,特別能夠體察下層民眾的疾苦。他在《漁家傲》詞中以一個戍邊士卒征夫的口吻,將自己在邊塞所見所聞所感真切地寫入詞中,詞作首先感受到的是一個普通的戍邊士卒征夫的思鄉之情。

詞作首句“塞下秋來風景異”中,“塞下”點明瞭延州的所在區域。當時延州接近西北邊地,是防止西夏進攻的軍事重鎮,故稱“塞下”。“秋來”點明瞭季節,同時一個“異”概括地總結了延州秋季和內地大不相同的風景。

范仲淹《漁家傲》詞為何在熱播劇《清平樂》裡被傳唱至今

《清平樂》中延州城的劇照

范仲淹籍貫是蘇州人,少年時代在淄川長山(今山東鄒平)讀書,後遊學南都,入仕後或在京為官,或任職地方,一直都生活在內地。北方邊地的自然風光,與他先前生活過的“姑蘇臺下水如藍”(《送常熟錢尉》),“春波千頃碧如鋪”(《憶杭州西湖》),顯然是迥異的。那麼,邊地秋季的自然風景是怎樣的呢?

范仲淹《漁家傲》詞為何在熱播劇《清平樂》裡被傳唱至今

秋季大雁南飛

次句“衡陽雁去無留意”,以歸雁形象說明邊地秋季的自然風景之“異”。北方的大雁每逢秋季,即飛向南方避寒。據說,雁南飛到衡陽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唐代詩人王勃說:“雁陣驚寒, 聲斷衡陽之浦”(《滕王閣序》)。而“無留意”語句則表明這裡的大雁到了秋季立刻向南展翅奮飛,對北方邊地毫無留戀之意,可以想見邊塞的秋天定是寒風蕭瑟,滿目荒涼的景象。

范仲淹《漁家傲》詞為何在熱播劇《清平樂》裡被傳唱至今

邊塞秋天滿目荒涼的景象

雁無留意,也暗示人無留意。可是戍邊的士卒征夫,卻並沒有隨意離去的自由。因此,“衡陽雁去無留意”一句又隱藏著戍邊者內心的無奈,他們遙送飛鴻而極於遠天的目光,滿含鄉思之情。

詞中接著描寫延州傍晚時分的景象: “四面邊聲連角起” ,所謂“邊聲” 正如李陵《答蘇武書》所言:“涼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是指一切帶有邊地特色的聲響。這種聲響伴隨著軍中的號角聲而起,從聽覺上渲染出一種濃厚的悲涼氣氛。

“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延州城處在層層山嶺的環抱之中。“長煙落日”,很容易使人想起唐代詩人王維的名句: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寫出了塞外的壯闊風光。而范仲淹詞在“長煙落日” 之後, 緊綴以 “孤城閉”三字,詩詞之氣象便大不相同。詞句從視覺上形象地把整個邊塞荒涼孤寂的情景描畫出來。

范仲淹《漁家傲》詞為何在熱播劇《清平樂》裡被傳唱至今

“長煙落日孤城閉”

此時,千嶂、孤城、長煙、落日的視覺畫面和邊聲、號角聲的聽覺描寫連綴起來,展現了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邊塞戰地風光畫面。身處異域且環境險惡,戍邊士卒征夫的思鄉之情便會油然而生。

詞句“濁酒一杯家萬里”直抒胸臆,抒發濃烈的思鄉之情。“羌管悠悠霜滿地”三句, 看似寫夜景,實際是進一步抒發思鄉之情。在城門緊閉的塞外延州孤城,遍地鋪滿秋霜,夜不能寐的戍卒征夫吹奏羌笛,傾訴思歸之情,悄然而落淚。

02.戍邊將領不能早日破敵立功的憂憤

范仲淹《漁家傲》這首詞,還表達了自己作為戍邊將領不能早日破敵立功的憂憤之情。年已52歲的范仲淹移知延州,可以說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自宋遼訂立“澶淵之盟”後,邊境上長期放鬆警戒,武備松馳。由於三十多年將士未經戰爭,平常又缺乏訓練,再加上將領更換頻繁,將不習兵,兵不知將,軍紀鬆弛。宋軍雖人數眾多,但其戰鬥力不能抵擋驍勇善戰的西夏軍隊。

范仲淹《漁家傲》詞為何在熱播劇《清平樂》裡被傳唱至今

驍勇善戰的西夏軍隊

在范仲淹赴任延州之前的三川口戰役中,宋軍兩員大將被俘,萬餘宋軍損失殆盡,延州城幾乎被西夏攻破,其外圍據點盡被西夏攻陷。與他一起戍邊的韓琦等將領好大喜功,輕率冒進,導致好水川之戰,主將任福被殺,死傷萬餘人。

范仲淹《漁家傲》詞為何在熱播劇《清平樂》裡被傳唱至今

宋夏好水川之戰,宋軍慘敗

范仲淹到任延州後,一方面加強軍事訓練,一方面在延州周圍構築防禦工事,始終居於守勢,不敢輕易出擊。延州局勢才暫時穩定下來,就整個戰爭形勢來看,延州仍處於孤立狀態。所以“孤城閉”三字不僅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軍事態勢,也反映出宋朝守軍力量的薄弱,作為指揮部所在地的城門,太陽一落就關閉起來,暗示了延州軍事形勢的嚴峻性。

范仲淹《漁家傲》詞為何在熱播劇《清平樂》裡被傳唱至今

《清平樂》中延州城的劇照

范仲淹這首詞中多是描寫邊塞的苦寒,僅用“燕然未勒歸無計”一句,借用漢朝竇憲追擊北單于到達離邊塞三千里的燕然山, 刻石勒功而還的典故,表達邊關將領的壯志抱負。可是自己作為鎮守邊地的將領,尚未破敵立功,還鄉之計更是無從談起,然而要取得對西夏的勝利,又談何容易! 所以范仲淹在想到“勒石燕然”的奇功壯舉時,難免會生髮不能早日破敵立功的憂憤之情。

范仲淹《漁家傲》詞為何在熱播劇《清平樂》裡被傳唱至今

《清平樂》中范仲淹《漁家傲》的唱詞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詞句結尾,更是直接流露了范仲淹內心的憂憤悲涼,這裡“白髮”也有著特殊的喻指,如同“三十從軍今白髮”(陸游《關山月》) ,“可憐白髮生”( 辛棄疾《破陣子》( 醉裡挑燈看劍)) ,“白髮”一詞往往不單是表面意義上的年邁象徵,還時常蘊含著歲月蹉跎而壯志未酬的憤懣之情。

03.一代名臣心懷天下的憂患意識

一代名臣范仲淹,他更是一位具有強烈憂患意識的政治家。他“以天下為已任”, “先天下之憂而憂”,為官數十載,他在朝廷敢於犯顏進諫,雖三次遭貶,卻依然正道直行。在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臨危受命,抗擊西夏。雖然他守邊頗見成效,可是他守邊的全部功績都體現在能夠維持住守勢這樣一個局面上。這對一個有宏遠志向的政治家來說,肯定是不能滿足的,但又是十分無奈的。

范仲淹《漁家傲》詞為何在熱播劇《清平樂》裡被傳唱至今

《清平樂》中范仲淹與延州城的劇照

同為邊塞題材的作品,唐人邊塞詩往往表現出一種豪邁氣概與樂觀精神,“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高適《塞下曲》)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而范仲淹這首邊塞詞中表達卻是詞人心中沉鬱悲涼的情緒和對現實的無奈。“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等詞句,不僅飽含著將士鄉愁與壯志難酬的苦悶,而且流露范仲淹對國家前途與命運的憂慮,這正體現著一個政治家心懷天下的憂患意識。

《漁家傲》詞典型的藝術表現手法

范仲淹親臨邊塞前線,以邊塞生活入詞,將士卒征夫、邊防將領以及心憂天下的政治家內心的強烈而深沉情感都融入這首《漁家傲》詞中,使得作品情感豐富,意蘊深厚。同時,這首詞堪稱不朽經典,傳唱至今,這也與該詞作典型的藝術表現手法有關。

清人王夫之有言:“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范仲淹這首《漁家傲》詞就是體現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藝術表現手法的經典之作。

01.全詞上片句句寫景,又句句關情,景中含情

這首詞的上片以“雁陣、 邊聲 、千嶂、長煙 、落日、孤城”等景象描繪出邊地塞外迥異的自然風光,其中又連綴“ 異” 、“無留意”、“連”、“ 起”、 “閉” 等詞語,句句寫景,景中又句句含情,把邊塞秋季特異的風景與軍旅生活融合在一起。既寫出了秋季邊塞的荒涼苦寒,又暗示出戍邊將士的內心感受。從而勾畫出一幅遼闊、悲涼的戍邊圖景,真正達到了“ 一切景語皆情語”的藝術境界。

邊塞蕭索的秋天已悄然來臨,凌空的大雁毅然南飛,沒有一絲留戀,不作片刻停留,足見邊地生活之苦,邊地的秋天定是寒風蕭瑟,滿目荒涼。望著毅然飛走的大雁,想到它每年尚可飛回家鄉,而作為守邊將士卻多年無力顧及桑梓,不能與親人團聚。詞作景中含情,表達守邊將士無盡的思鄉懷人之情。

范仲淹《漁家傲》詞為何在熱播劇《清平樂》裡被傳唱至今

“千嶂裡, 長煙落日孤城閉”描繪了秋日邊城的蒼涼晚景,從視覺上生動形象地把整個塞上荒涼孤寂的景象描繪出來。“千嶂、長煙、落日、孤城”的視覺景象與四面邊聲、號角聲的聽覺景象,兩者連綴起來,產生視聽結合,動靜相交,情景交融的藝術表達效果,為人們展現了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畫面。身處異域且環境險惡,思鄉之情便會油然而生。

范仲淹《漁家傲》詞為何在熱播劇《清平樂》裡被傳唱至今

02.詞的下片重在直抒胸臆, 又句句涉景,情中有景

下片起句“濁酒一杯家萬里”是詞人直抒胸臆。這“一杯”與“萬里”之間形成懸殊的對比,也引發情感的巨大落差。也就說,一杯濁酒,消解不了濃重的鄉愁。而這濃重的鄉愁因何而來呢?“燕然未勒歸無計”這句用典,點明鄉愁的原由。

范仲淹胸懷天下而仕途不得志,經略西北邊陲時他已年逾五十。雖選將練卒,鎮守邊疆,增設城堡 保境安民,為西夏所畏憚,稱之為“小范老子腹中有數萬甲兵”。 然而, 他也只能做到消極防禦,不可能追奔逐北,收復國土。而要破敵立功,取得對西夏的軍事勝利,又談何容易,這也是“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的癥結所在。

“羌管悠悠霜滿地”這句是寫夜景,在時間上是上片“長煙落日”的延續。“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它所發的是悽切之聲,唐代邊塞詩裡經常提到它,“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皆為人所熟知。深夜裡傳來了抑揚的羌笛聲,遍地鋪滿秋霜。耳之所聞,目之所見都給人以悽清悲涼之感。

范仲淹《漁家傲》詞為何在熱播劇《清平樂》裡被傳唱至今

邊塞之地悽清悲涼的景象

“人不寐,白髮征夫淚”作為結句,濃重的鄉思與憂國憂民之情,構成了戍邊將士複雜而又矛盾的心情,通過邊塞蒼涼的秋景與悽清的夜景, 把邊地 、鄉愁、悲憤與壯懷等複雜的情感融合為一體,形成蒼涼悲壯的風格,真正達到了所謂“情中景,景中情”的“妙合無垠”的藝術境界,堪稱不朽經典,傳唱至今。

結語:

正如“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社會時代精神決定文學的價值取向。一代名臣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在宋夏矛盾不斷激化的時期,臨危受命,奔赴西北邊塞。他以邊塞生活入詞,在《漁家傲》這首詞中抒寫廣漠蕭瑟的邊塞秋景,表達將士久戌懷鄉與衛國保邊的思想感情,揭示一代名臣心懷天下的憂患意識,真正達到了清人王夫之所盛讚的“情中景,景中情”的“妙合無垠”的藝術境界,堪稱不朽經典,傳唱至今。

范仲淹不是隻會寫詩填詞的文人,而是心懷天下的政治家、統領千軍萬馬的將軍和遠戍邊關的士卒,他將自己親身經歷的邊塞戰爭體驗,將其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切憂患寫入詞作中,為宋詞首開豪放詞風,誠如唐圭璋先生所言“宋詞最傑出的作家,北宋推蘇軾,南宋推辛棄疾,而我們江蘇吳縣的范仲淹卻是蘇、辛兩家的先驅。”此是公允之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