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義莊賑災民,開「集體農莊」先河

宋代名臣范仲淹,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心為公的精神傳世。然而,他設置義莊、救濟窮人的佳話卻鮮為人知。

范仲淹,義莊賑災民,開“集體農莊”先河


一丶創義莊

范仲淹的家鄉蘇州吳縣,在宋代,並非繁華之地。豐年時景,百姓尚可溫飽度日,一旦遭遇災害,顆粒不收,餓浮遍野。范仲淹曾以微薄之力救助鄉里,然而卻杯水車薪,無濟於事。因此想出創辦義莊的主意。所謂義莊,就是用范仲淹的俸祿買田十餘傾,僱人耕種,將所收穫糧食供給衣食難的鄉里人使用。

范仲淹,義莊賑災民,開“集體農莊”先河


二、定規矩

為了使義莊收入分配合理、範仲流親自制定了《義莊規矩》,計有十三條。如規定逐戶計口給米,年齡五十歲以上給米,冬季一人一件棉衣,女兒出嫁給三十貫錢,白事給喪葬費,外鄉親屬困難適當救濟等。豐年時留下一定積蓄,以備災年之用。救助也有一定道德原則,如先支喪葬,次及嫁娶;先保證食用,再滿足禦寒;先順尊長,後給卑幼;先救濟最窮的,然後再補助較窮的。在後續的規矩中,又增加了資助教育和鼓勵子弟學習文化知識的條文,這是古代很有創見的做法,對提高村人的素質、教養起了重要作用。

范仲淹,義莊賑災民,開“集體農莊”先河


三、建義學

在義莊起到幫助村人度過災荒、應付眼前困難作用後,範種淹又創建了義學、義宅。以義莊中的部分收入作為經費,建校含、聘教授,實行免費教育,所建住房無償提供給無房者居住。村人“宅於斯,學於斯,所耕者義田,所由者義路。”範氏義莊效果顯著,朝野人士爭相仿效,吳氏義莊、韓氏義莊、向氏義莊……先後建起,一直影響到元、明、清。

范仲淹,義莊賑災民,開“集體農莊”先河


四、傳千年

範氏義莊雖然展經時代變遷,但仍沿續九百餘年。田地由當初的幾十畝發展到八千餘畝,人口從九十餘人發展到一千五百餘人。範氏義莊近千年不衰,有它特殊的原因。當初置辦義莊時,不動公款,而用私錢,以扶危濟困為己任,實為後人之表。范仲淹的的兒子“自為布衣至宰相,所得奉賜,皆以廣義莊”。其後歷代子孫繼承先人傳統,不論身居何位,都把餘錢奉獻給義莊,因此世代相襲,構成中國傳統德行一大奇觀。

范仲淹,義莊賑災民,開“集體農莊”先河


范仲淹在創辦義莊時,並不是出於恩賜或施捨,他更長遠考慮的是如何通過義莊的形式,激發人們對鄉土的熱愛,對學習文化、提高道德素質的熱情。所以,“自文正公以後,世有賢者,故義莊之設,歷久不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