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功能性胃肠病腹胀、大便不成形!

这是我在门诊1月份的时候医院门诊看的一个患者。

患者近3月余,反复腹胀,以小腹胀满为主要症状,偶胀疼,受凉后加重,而且肚子总有咕噜咕噜的肠鸣音亢进症状,但不排气,还有排便不爽,便不尽感,大便1日/次,不成形,量少。立位腹平片:腹部肠郁张。

中医治疗功能性胃肠病腹胀、大便不成形!


这个患者西医诊断应该属于“功能性胃肠病”范畴。

下图为就诊当天的舌头。

中医治疗功能性胃肠病腹胀、大便不成形!

患者除了腹胀,还有怕冷,手足凉,来诊那天,1月13日,患者的手冰凉 ,已经在医院一个多小时,手的温度也没上来。平日来月经前有乳房胀痛;睡眠差,入睡难,眠浅,多梦,易醒,醒后不易入睡。月经后期2—3天,量少,无明显痛经。偶有胸闷、心悸、气短,腰椎疼。家里有个学龄宝贝儿,平时会因为学习的事情和孩子生气。

患者的脉三部都是沉弱无力。舌胖大,舌苔白厚略腻,有齿痕。中医诊断:气血不足,脾胃虚弱,血不养心。当天给患者开了2天量的中药免煎颗粒。1.16日复诊,腹胀、肠鸣、排便异常症状无明显改善,但是睡眠改善一些,不那么多梦了。但是患者服用免煎颗粒依从性不好,感觉恶心,故调整方剂后改为中药汤剂(代煎)。

中医治疗功能性胃肠病腹胀、大便不成形!

至1月29日,患者虽然自觉症状无明显改善,但是舌苔改变比较明显,调整方剂后,继续服药,依然代煎中药。

中医治疗功能性胃肠病腹胀、大便不成形!

再次调整用药及药量,促进患者胃肠蠕动,依然代煎

中医治疗功能性胃肠病腹胀、大便不成形!


中医治疗功能性胃肠病腹胀、大便不成形!


中医治疗功能性胃肠病腹胀、大便不成形!

至此,效不更方,原方基础上加几种促进睡眠的药,让患者继续服药。

中医治疗功能性胃肠病腹胀、大便不成形!

可是调整用药后,患者病情居然反复,是继续调整用药,还是守方不变?考虑的结果是守方不变。

中医治疗功能性胃肠病腹胀、大便不成形!

2.26患者最后一次来诊,摸脉,患者的脉明显较前改善,守方不变的效果就是患者手足热乎了,其他症状无进退。调整一下用药。

中医治疗功能性胃肠病腹胀、大便不成形!


中医治疗功能性胃肠病腹胀、大便不成形!

3.8患者终于决定不用代煎的药,自己煎药喝了。一直未改方。

中医治疗功能性胃肠病腹胀、大便不成形!

直3.18日晚上,患者终于告诉我他各方面都改善的消息。

中医治疗功能性胃肠病腹胀、大便不成形!


中医治疗功能性胃肠病腹胀、大便不成形!


中医治疗功能性胃肠病腹胀、大便不成形!


总结:

1.当患者耐受不了免煎颗粒的味道后,为什么让患者自己煎药,而不采用代煎中药?

答:这就涉及到了中药的工艺问题。免煎颗粒就是利用现代萃取工艺,把中药饮片制成了颗粒剂。颗粒剂和饮片效果基本差不多。价格呢:会比普通饮片价格贵一点点,但比精品饮片价格要低很多。

最大的优点:方便,适合常出差、不想自己煎药的患者。

最大的缺点:口感不如饮片熬出来了的汤药好喝。

这次新冠肺炎,在方仓治疗点的医疗车上就有免煎颗粒,方便医生针对患者不同的病情,随时调整用药。

中医治疗功能性胃肠病腹胀、大便不成形!


目前我知道的生产免煎颗粒剂的厂家基本有两家:一个是999,一个是一方。大连和长春医院用的都是一方的。肯定还有其他厂家,只不过是我不知道罢了!

中医治疗功能性胃肠病腹胀、大便不成形!


中医治疗功能性胃肠病腹胀、大便不成形!


中医治疗功能性胃肠病腹胀、大便不成形!


中医治疗功能性胃肠病腹胀、大便不成形!

那么,当患者不能耐受免煎颗粒的口感时,为什么让患者自己煎药,而不代煎?为什么后来自己煎药后,方子未变,却很快就有了效果?

答:这是因为我们大连的煎药机不行。新冠肺炎的煎药机是中国最好的煎药机厂家出的两煎机,第二煎是高压出汤。而大连所有的药房,都是一煎机。曾问过那个厂家,大连一台都没有。本来想要动过进两台机器的念头,后来想想还得煎药,太麻烦,就作罢了!煎药不行,又怎么能指着它有效果呢?

2.现在,功能性胃肠病的患者越来越多。

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表现为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胃肠道综合征。常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痛等其他功能性症状。且多伴有精神因素的背景。需要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因方可确诊。

它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FD)和肠易激综合症(IBS)。

FD,除外器质性病变后,主要依据FD罗马Ⅲ诊断标准,必须包括下列l项或多项:1.餐后饱胀。2.早饱。3.上腹痛。4.上腹烧灼感。缺乏器质性疾病的证据,病程至少6个月,近3个月病情符合上述标准者可诊断。

IBS包括:便秘型、腹泻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

罗马Ⅲ诊断标准:

病程半年以上且近3个月来持续存在腹痛或不适(不适意味着感觉不舒服而非疼痛),并伴以下2条或多条:①排便后症状缓解;②发作时伴有排便次数改变;③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外观)改变。

以下症状不是诊断必须,但是症状越多越支持IBS诊断:(1)排便频率异常(每周排便少于3次,或每日排便多于3次);(2)粪便性状异常(干粪球或硬粪,或糊状粪/稀水粪);(3)粪便排出过程异常(费力、急迫感、排便不尽)(4)粘液便(5)胃肠胀气或腹部膨胀感。

患者的中医诊断是:痞满。

中医认为:痞满是由外邪内陷,饮食不化,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致中焦气机不利,或虚气留滞,升降失常而成的胸腹间痞闷、满胀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一般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

《素问•异法方异论》说:“脏寒生满病”。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痞的基本概念,如“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并拟定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的治疗大法。

张介宾《景岳全书•痞满》对本病的辨证颇为明细:“痞满一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实痞、实满者可散可消;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

痞满是肠胃病证中较为常见的病证,常见于西医学的:十二指肠胃反流,糖尿病胃轻瘫,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

(1)FD: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肠动力、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上述治疗欠佳而伴精神症状明显者,可试用抗抑郁药。

(2)IBS:胃肠解痉药、止泻药(腹泻型)、泻药(便秘型)、调节肠道菌群药,上述治疗无效者,且伴精神症状明显者,可试用抗抑郁药。

中医治疗痞满,实痞,比较好治疗,儿童较多,保和丸、二陈汤、越鞠丸这些方子加减即可随手而愈。

而成人,则多数是虚痞,《中医内科学》书中治疗虚痞的方子是金代李东垣《脾胃论》的“补中益气汤”,可是实际上,我在临床中发现,补中益气汤在治疗虚痞的时候,往往越用药越腹胀。

在消化科病房工作时,遇到一腹胀男患,2018年10月份入院。经胃肠镜、CT检查,是个FD患者,吃了两个月的中药,可来诊时,肚子鼓的好像是有腹水那样,拍全腹CT:胃肠道积气。血常规:白细胞:12.88*10^9/L。看了一下他的门诊手册,主方基本都是补中益气汤加减,可是用完后,从轻微腹胀,变成重度腹胀,上不打嗝,下不排气,整个肚子一敲像熟了的西瓜,叩诊呈鼓音,“砰砰”响,这是为什么呢?胃肠减压,大肠水疗都只是缓解一阵,2-3个小时,过后又迅速涨了起来,像皮球一样。后来给患者针灸过程中,患者开始不停的排气。患者的脉沉弦细无力,后酌加柔肝理气,但未用升、柴,治疗,腹胀迅速缓解,一周后症状明显缓解出院。

无独有偶,不久,又遇到了一个FD患者,也是吃完中药,和上个患者症状基本类似,汤药也是:补中益气汤加减,结果越发腹胀。脉略弦细无力。这次同样是酌加柔肝理气,而不用升、柴,一周后病愈出院。

那么《中医内科学》用补中益气汤治疗需痞写错了吗?我觉得不可能。带着这个疑问,我仔细看了李东垣《脾胃论•论脾胃三方》。

中医治疗功能性胃肠病腹胀、大便不成形!


中医治疗功能性胃肠病腹胀、大便不成形!


若全无表邪寒热,而但有中气亏虚者,则升柴之类大非所宜。何也?盖升柴之味皆苦寒,升柴之性皆专疏散,虽曰升麻入脾胃,柴胡入肝胆,能引清气上升,然唯有邪者,固可因升而散之,使或无邪,能不因散而愈耗其中气乎。即曰此汤以补剂为主,而唯藉升柴以引达清气,不知微虚者犹可出入,大虛者必难假借,当此之时,即纯用培补犹恐不及,而再兼疏泄,安望成功?

总之,元气虚极者,毫不可泄;阴阳下竭者,毫不可升;真火亏败者,毫不可用清凉。今人但知补中益气汤可以补虚,一概尚之,而不知病当紧急, 则此时几微关系,判于一指之间,而纤微不可紊误者,正此类也,余亦安能以笔尽哉,何容再辨哉!

接下来,又治了几例腹胀患者,有的患者吃了2副药,症状不见缓解就不吃了,继续吃西药;有的患者因反复腹胀疼痛,以不全梗阻多次住院,服药半个月后,明显缓解,但是服药时间太长,超过2个月,坚持不下去了,也放弃了,但从目前随诊看,倒也尚未复发明显腹胀。

就这样,一边看书、查文献,一边总结,一边治疗。

明 · 虞传——《医学正传•痞满》:“故胸中之气,因虚而下陷于心之分野,故心下痞。宜升胃气,以血药兼之。若全用利气之药导之,则痞尤甚。痞甚而复下之,气愈下降,必变为中满鼓胀,皆非其治也。又有虚实之异,如实痞大便秘者,浓朴、枳实主之。虚痞大便利者,芍药、陈皮主之。”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痞满》:“大抵心下痞闷,必是脾胃受亏,浊气挟痰,不能运化为患。初宜舒郁化痰降火,二陈、越鞠、芩连之类;久之固中气,参、术、苓、草之类,佐以他药。有痰治痰,有火清火,郁则兼化。若妄用克伐,祸不旋踵。又痞同湿治,惟宜上下分消其气,如果有内实之症,庶可疏导。”

《素问·刺疟篇》:“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素问•风论篇》“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隔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嗔胀,食寒则泄,形瘦而腹大。”

1929年春,国民党政府下令“取缔中医”,医界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先生曾代表中医界率代表团赴南京请愿,在广大群众的声援下,迫使国民党政府不得不收回成命。在他的《孔伯华医集》里:将《素问•风论篇》对于胃风的论述,结合李东垣、朱丹溪的观点,将其补充为:“如腹中鸣者,病本于胃,泄且胀者,肠热胃寒。”

查阅了很多关于这个“痞满”的古籍和论述,逐渐一点点摸索出治疗痞满的方法,但也不是尽得人意,还得继续摸索。

通过这样的病例,越发觉得,做中医,不仅要师张仲景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还要做到像家师曾反复告诫我们的:“对谱下棋棋必败,执方治病病必殆。”

中医治疗功能性胃肠病腹胀、大便不成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