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家庭歷史結構適合社會的發展進步嗎?為什麼?

日日新77055711


中國的家庭歷史結構當然適合社會發展進步了。看看中國現在的復興路,特別這次疫情取得的成績,就能證明中國社會在進步。

家庭歷史結構反映出人的家庭觀,對家的思想認識。像《國家》中唱到的,“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庭觀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個人的國家觀,社會觀。幾千年來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觀念,護家,傳承,家國天下,團結一心,有大局觀。

比如傳承,一直是每個家庭的觀念,也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保障。中國是5000年來唯一一個文化沒有斷層的古國。曾幾何時中國和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一同在歷史長河中旅行,走著走著,一回頭,那三個古國沒了,掉河裡被沖走了,只剩中國自己往前一步一步走,而且走到今天,開始了民族復興。

雖然在近100年中國有過掉隊,遭受過屈辱,但那並沒有影響中國的重新振作,畢竟在那4900多年裡中國都是第一。中國人的家庭觀一直沒變,情懷沒變,這都影響著中國人,中國社會,一小步一小步的進步,積累成大踏步的跨越。


水瓶座58139384382


中國的家庭歷史結構適合社會的發展進步嗎?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理由很簡單,那就是兩千多年以來的中國社會發展已經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而且不說太遠的時期,就從春秋戰國之際的封建社會產生之後,中國歷史上最具穩定性的社會結構非傳統家庭結構莫屬了。

宏觀的封建國家有興衰交替、制度也有明顯的變化(如朝代更替、選官制度、朝廷組織制度的變化),中觀層面的社會組織模式(如社會的管理模式的變化:市坊分置的打破就是一個典型)也有變化。但微觀的、也是最重要的社會組織細胞——家庭結構確是非常穩定。

因此從歷史發展來看,可以說中國傳統的家庭結構恰恰是維護大一統國家穩定的基礎,這種穩定也折射出家庭結構是符合中國社會歷史發展進步的。這是一個基本路徑。接下來二林君就來仔細地談談為什麼中國的家庭歷史結構適合社會的發展進步?

一、中國的家庭歷史結構是什麼?一個簡單但有活力的社會細胞

要較為完整的理解題主的問題,就先聊聊中國的家庭歷史結構是什麼這一基礎問題。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家庭歷史結構是伴隨著封建社會的產生與發展逐步形成與完善的。

(一)中國家庭歷史結構之一:家庭人口的組成

對於一個普通的生產者家庭(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普遍和典型的家庭結構,數量最多)來說,人口結構很簡單。一般是由男方的父母、夫妻二人以及子女所組成,因而傳統家庭中的人口數不會太多。這種家庭規模在正常情況下是很適合生產與發展需要的。家庭成員可以互相照料,親密度和認同感也相應強化了。這樣這個家庭就有能力來撫育下一代以及贍養老一輩。等到下一代成家立業了,這個家庭又像細胞分裂一般形成新的家庭人口結構,產生新的社會細胞。

這模式到今天也是一樣的。當然情況有了一些變化,但這種家庭人口的組成結構還是基本一致的。

(二)中國家庭歷史結構之二:家庭生產的方式

和龐大的國家生產組織不一樣,歷史上中國的家庭生產模式是“小農經濟模式”。這個大家都很清楚。一家一戶、男耕女織、共同勞作、是非常典型和普遍穩定的傳統家庭生產方式特點了。一兩句話就說明白了,一點不復雜的。這種生產模式最大的特點在於自給自足。同樣只要封建統治的政策是合理的,適應正常社會發展的,那麼一個家庭完全就可以實現自我滿足。家庭的主要生活來源於土地,土地又是穩定的,輔助於基礎的家庭手工業滿足生活物資所需,加上一定範圍內的交換的存在(農村或城鎮集市,現在都還存在)可以說一個家庭會非常的穩定。

再滿足家庭所需的同時,還能穩定的保證社會財富的創造以及封建王朝的財稅來源。到了現在雖然大多數家庭已經不僅僅是靠農業生產獲取物質財富了。同樣,這種共同勞作,共同致力於家庭生產發展的理念還是為我們大家普遍接受的。實際上是另外一種的“男耕女織”,只是我們現在更加強調的是家庭生產中的男女平等了。

(三)中國家庭歷史結構之三:家庭的倫理結構

中國歷史上是一個極其富有生命力的農業大國,這種最基本的立國之本決定了農民家庭是古代中國最重要的生產單位。因而家庭的穩定是統治者不得不關心的一個重要問題。那如何維護一個家庭的秩序呢?法律肯定是一種手段,但倫理道德的規範才是最為關鍵的。

中國古代家庭的倫理規範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嚴格的。長幼有序、尊老愛幼、夫妻和諧、父慈子孝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倫理道德規範了。當然其中不排除一些現在看來不合適的因素在裡面,比如家庭地位中的男女地位不一樣問題。但你不能否認的是在哪個時候它也是維持一個家庭穩定的重要因素所在。這些倫理道德甚至比法律還要重要,人們是不自覺的受其影響,可以說這是中國人天生就懂的基本道理。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道理的存在,人們自然而然的就會懂的孝敬父母和長輩,關愛下一代和幼小的家庭成員。沒有人會認為這是這是法律規定要這麼做的(當然個別人除外,凡事無絕對)。也就是說哪怕法律沒有規定要贍養父母、養育子女,人們都會很主動的去承擔這種道德義務和責任。

到了今天更不用說,除去那些落後的思想外,大多數家庭倫理道德我們都是在遵循的。這種遵循也不是什麼外力再強迫你這樣做,而是剛剛說到的那樣:這是中國人天生就懂的基本道理

(四)中國家庭歷史結構之四:家庭延續模式

這一點嚴格意義上來說談不上結構,但是卻還是一個非常重要家庭發展環節,可以把它當作是一種動態結構。

這一點其實大家也明白。傳統家庭(包括現在也是)對家庭的傳承是十分的看重的。所謂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咱們不管是不是真的對,但它真實的反映出家庭對繁衍後代的一種極端重視。這點恐怕大家在世界其他國家的歷史中很難找出像我們這樣的情況了。

放羊娃放羊娶媳婦生娃然後放羊的故事,想必大傢伙都聽說過。我們現在肯定是覺得這很可悲,然而站在歷史的角度來說,沒有這種理念的存在又怎麼會有古代中國這麼多的人口呢?一直以來我們都是最大的人口大國,怎麼來的?除了根源於農業基礎外,這種強烈的家庭延續理念恐怕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從以上的內容來看,特別是如果站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來看。我們會發現中國傳統的家庭結構真的不復雜,說白了就是 :那麼點人、依據一種普遍的共識、從事一種很簡單的生產生活工作。一做就是兩千多年。

二、為什麼中國家庭歷史結構是適應社會發展的呢?

二林君給大家簡單地提了一下中國傳統的家庭結構後,相信大家有了大致的一個認識。接下來就說說為什麼這種家庭結構是符合以及適應社會發展的呢?

從哲學上講,這個問題太簡單了。實踐出真知,要是不適應那就早被淘汰了,還等到傳承到現在,那豈不是見鬼了。那就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看。

(一) 中國家庭歷史結構符合大一統國家的穩定需要

自從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中國就一直是一個統一的大國(即使在沒有統一的時候大家也在追求統一)。因此,這是一個天生的大國,而且是農業大國。前面就說到農業是立國之本,農民家庭的穩定也就是國家穩定的基石。

這種傳統的家庭結構是符合國家穩定的需要的。眾所周知的是,秦統一後在地方上推進郡縣制,再低一級就是鄉里。可問題是更多人恐怕是在村裡面的。那封建國家是如何管理這麼多人口的?當然從國家層面來看我們會說這是因為制度和法律,沒錯,的確如此。不過反過來看,是不是忽視了家庭的作用了?為什麼朝廷不需要天天派軍隊或者官員來監督這些家庭就可以保證自己的統治穩定了呢?

傳統的家庭結構就是其中的關鍵了。一個家庭本身就是穩定的,這可以保證國家的基礎細胞不會爛,只要細胞不壞,身體還會壞嗎?家庭會教育家庭成員遵紀守法、忠君愛國、勤勞耕作。沒有哪個正常的家庭會天天說想反叛朝廷。會教育自己的家庭成員好吃懶做。只要不是生活不下去,他們就不會說抗稅抗租。這樣一個家庭牢牢地被圈在了土地上,流動性也不會很大,主要的家庭成員永遠是以自己的耕地為中心的。這樣的國家能不穩定嗎?

這些家庭日復一日的為社會和國家創造者財富,也在滿足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所需。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某個朝代永遠都能適應社會發展來制定滿足家庭生產所需的政策,那恐怕中國古代就不會有這麼戰亂和朝代更替了。反過來看,為什麼一個新王朝建立後只要把敵對武裝清除後就很快能建立起具有普遍認同的朝廷呢?這個新王朝可能實施的是不用於上一個朝廷的政策和制度。原因很大程度就在於雖然前朝的制度被破壞了、政權也沒有了,但傳統家庭的結構卻是完整的。只要新王朝給家庭生產生活提高安全的環境,那就只需要一紙告示就解決問題了。

想了解中國為何這麼穩定?不妨去看看這個國家的家庭生活是怎麼樣的。你會驚訝的發現,中國的家庭是那麼的穩定,以至於好像幾千年來都沒有變化一樣。

因此可以說,中國傳統家庭結構及其穩定是整個國家穩定的基石,不僅體現在和平時期,朝代更替時期更是如此。

(二)中國家庭歷史結構塑造了家庭成員的家國責任感

“家國情懷”這是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什麼是家國情懷?實際上就是對家庭和國家的一種責任意識。

中國傳統的家庭結構是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形成的。其中封建經濟是家庭結構形成根源、儒家思想是重要的家庭倫理來源,再加上後來科舉制度的形成後寒門子弟有了上升空間和機會後整個封建國家從朝廷到家庭,甚至每個人都有了共同的價值觀和對基本問題的認同感。不論是封建統治精英還是個人對整個國家以及民族的文化都是很高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的。這種認同與自豪就轉化為一種自我的價值屬性。對此美國著名戰略學者布熱津斯基說過:

儒家學說加強了這種文化優越感。儒學是一種非常適用的哲學,它強調和諧、等級制度和紀律。中國——天朝——被看成是宇宙的中心,在它的周邊和周邊以外的全是野蠻人,而身為中國人就意味著有教養。

因此即使是在古代中國,人們對自身價值是有比較清楚的認知的。尤其是在儒家學說的影響下,忠君愛國原則,對家庭的責任意識,集體感這些思想在古人心中有很高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從很早開始就有了某種國家意識,而不像西方那樣直到近代才有這樣的意識。難怪明末清初之際顧炎武會喊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時代強音。而這種意識恰恰和傳統的家庭教育密切相關,和宗族意識密切相關。哪怕在哪些父母都不識字的傳統家庭中,這種道理也是存在的,倫理道德的教育也是沒有缺失的。

古今中外,社會要發展除了有良好的制度以外,最需要的就是要普通民眾具備責任意識。自覺而主動的承擔起家庭的責任,社會的責任和國家的責任可以說放到現在社會也是社會發展的很關鍵因素。中國歷史上湧現出這麼多的孝道故事、英雄人物等等實例就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

這種傳統的家庭結構,它即保證了平時家庭成員對家庭的責任和義務,也更好的體現在國家危機之際的那種奉獻精神。可以說是一個大國必備的國家要素。

(三)中國家庭歷史結構保證了民族人口的延續

封建社會看一國實力是否強大,主要有兩個指標,一是人口規模,二是土地資源。到了今天也是如此,只是更看重規模之下的質量和結構問題,但基礎還不是人口數與土地資源的多寡。

這種傳統的以家庭為基礎的社會結構,對於人口的延續有十分重要的決定意義。自古以來,中國人講究的是“人丁興旺”。細胞繁殖不就是靠細胞的分裂來實現的嗎。這種以小家庭為基礎單位的結構保證了生育的穩定性,而且依靠整個家庭的力量,甚至家族的力量可以充分保障一個孩子健康的成長,實際上還不止一個孩子,至少也是兩個,甚至更多。在封建社會,甚至現在中國人都把撫育孩子當作是一項重要的歷史使命,家族責任。很少有人會說不生孩子是國家沒有提供保障

這樣,生孩子,繁育後代的這件事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家庭問題了,直接上升為整個民族發展前景的大事。正是這種傳統的家庭結構保證了人口的延續和擴展,就像細胞繁殖一樣,才有了今天的規模。

除此之外,中國家庭傳統的模式還在其他方面體現著它對社會發展的貢獻。篇幅有限就不能一一展開了。當然,也不是說這種傳統的結構就完全或者說都能促進社會發展,同樣也伴隨著很多不好的習俗。但總的來說,這種中國家庭歷史結構它塑造了一個基礎而穩定的社會基石。哪怕到了今天現代社會,大家都知道的是,中國的家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可以說扮演者及其重要的角色,只是有些時候我們還是需要移風易俗,不斷的創造新的現代化“家風”。

最後一句話,這種歷史上的家庭結構在過去很符合歷史發展需要,也促進了社會發展的需要。現在它仍然也是如此,只不過需要適度的改進,這也是難免的。它最大的特點在於簡單的結構、高強度的活力。


二林說國關


其實,任何一種政治體制都會極大程度受到民族文化的影響,政體是條框,文化才是精髓,沒有民主文化的民主制度本是一場災難。說到文化,西方文化重個體,談得是個人的民主和權利;東方文化重宗族,講得是宗族榮譽和集體利益。東西方文化的形成有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的形成並非由某個至聖宗師決定,而是兩種文明在世界框架下的大風水格局下影響形成的。

 

欲知其內,先言於外。我們從西方文化的起源地中海文明說起。

 

西方文明的起源是地中海。我們先來看地中海的風水格局。地中海是夾在歐亞非大陸中間一個海道,風平浪靜。它使得環地中海周邊的居民在遠古時代五六千年以前可以運用一葉扁舟而橫渡地中海。什麼叫扁舟?遠古之人還不掌握造大船的技術,只能把一棵大樹砍倒,把兩端截掉,把中間最粗的部分從中間刨開,把其中一半挖空,這叫扁舟,也叫獨木舟。這種小舟在任何有風浪的水流中立即傾覆,唯獨在地中海,它像一個內湖,風平浪靜,這種小舟能夠順利通行。

 

地中海文明的發起點是希臘。希臘南面叫愛琴海,愛琴海分佈了上千座小島。人們渡船時眼睛始終能夠看見地平線,這就使得航海的那種危機感和恐懼感降低。於是環地中海的人遠在五六千年以前就可以橫渡地中海,進行交流,這就使得地中海成為地球上唯一一個原始文明開放地貌。

 

有了地理條件以後,還需要一個需求的契機。希臘是個地貌多山、土壤貧瘠的地方。公元前600年以後,希臘人口暴漲,當地生產的糧食根本養活不了當地人,而土地可開發資源已經沒有了,這逼迫著古希臘人極早地進入工商業謀生狀態。他們當年把當地獨產的橄欖砸成橄欖油,把當地豐產的葡萄做成葡萄酒。後來又發展大量的手工藝,然後渡過地中海,在北非古埃及和近東古巴比倫換取糧食。

 

經商要跋山涉水,越過一個一個的原始部落,是個極為冒險的過程。因此商人絕不可能帶著家眷去長途跋涉。他們大都把家眷放在城邦,獨自一人或者尋找合作伙伴一起經商。家族人群不在一起耕作,因此古希臘文明裡的宗族觀念薄弱。這種觀念從古希臘神話裡眾多弒父殺子的故事可見一斑。這類故事在中國的古典神話中極為罕見。

 

古希臘商業活動的根基是等價交換,即使兩個互相鄙視的民族,在發生物質交換的瞬間必須把對方視為平等的夥伴,因為只有公平才能換來長久的交易。由此締造他們平等精神和契約精神。

地中海文化裡自由、平等、獨立的精神和注重個體、淡薄家族的觀念不是從蘇格拉底或者柏拉圖嘴裡說出來的,而是地中海特有的山水格局鑄造而成的。

返回頭來我們再看東方文明的起源華夏文明。華夏文化傳承裡有兩個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宗族意識和大一統觀念。其中宗族意識因山而起,大一統意識緣水而得。

 

中國人有許多骨子裡的性格特徵為其他民族所不解,比如說被西方人認為是畸形的親子關係。在西方,孩子長到成年後便離開家庭自力更生,讀大學的學費靠助學貸款或者自己打工賺取。而在中國,父母一直撫養孩子到工作,許多父母在子女買房時還要為其舔磚加瓦。即使子女結婚成家了,絕大多數父母還要在子女育兒後,幫忙照看孫子孫女。祖孫三代長期生活在同一屋簷下。

 

這是小家,中國人大家庭的宗族意識也極強。中國絕大多數人口在農村,在農村裡講究家族情感。許多宗族有家譜、祖墳甚至祠堂。筆者聽聞有一個美國女性與其中國丈夫離婚的原因是非常不理解丈夫為什麼每年清明節都要不遠萬里回國祭祖。她顯然無法理解清明祭祖是中國家族集聚和進行祖先崇拜的重要體現形式。

中國人強大的宗族情感源於農耕文化,與西方工商業文明不同,農耕文明下的人民生活物資上自給自足,人們安土重遷。一個家族在一個固定區域長期生活,共同勞作,休憩與共。

古代中國生產力低下,耕種生產需要一個家族相互協作,共同完成,甚至今天在中國南方部分區域,還保存著同村落農民在農忙時節聯合灌溉插秧的習俗。在家族長期共同耕種過程中,族群成員追求集體利益,個性逐漸磨滅。

中國農耕文明發達源自中國自古以來重農輕商。《戰國策》上記載呂不韋與父親對話:“耕田有十倍利,珠玉有百倍利。” 珠指珍珠,玉指玉石,也就是經商。古人明明知道經商的利益遠大於務農,為什麼還要採取重農抑商、壓抑商人的國策?這就要從大框架上去看中國的風水格局了。

中國的北面是荒漠、草原、沙漠乃至高寒凍土地帶西伯利亞;中國的西面帕米爾高原;西南面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南面雲貴高原加橫斷山脈,東面是波濤洶湧的太平洋,古人根本無法翻越。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古代和中古時代到印度,只能走河西走廊,一直到阿富汗才開始南下到印度的原因。

這個全封閉地貌,其中唯一產糧食的地方就是中原。如果中國古代不壓抑工商業,會是什麼局面?經商的利潤遠高於農業,可在中國經商換不回糧食,它是唯一產糧食的地方。你不但換不回糧食,你還得拿糧食做成本去換其他奢侈品,而且它的利潤遠高於農業。

古希臘的經商是恰恰通過環地中海換回生活最基本資料糧食,而中國的經商恰恰是喪失糧食的過程,所以中國不得不採取壓抑工商業的國策。因為工商業利潤高於農業,如果不壓抑,沒有人安心種地,全都經商去了。

 

在這樣一個大的風水格局之下,干擾農業文明的工商業系列,如果不被壓抑,中華民族早在數千年前就已經餓斃了。一個國家的政治國策很大程度上是被地緣條件所限定的。

山巒大海內的封閉地貌孕育了強大的農耕文明,上千年的農耕文化成為連接同一宗族人員間的強大紐帶,宗族成員長期群居,形成了強烈的宗族情感和祖先崇拜情節。

儒家文化又將這種宗族情感在整個社會推廣開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重大災難面前,我們政府像家長,我們的人民如兄弟,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最後總結:中國的家庭結構是由中國的地理環境決定的,同一個文化下形成的家庭結構必然適合這個文化模式下社會和國家的發展。




S軍師府S


當然適合社會進步!

在過去的一百多年裡,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改變,中國家庭結構為隨之發生變化。由人口眾多的大家庭漸漸分解成較小的幾代同堂的家庭,特別是上個世紀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由父母和獨生子女組成的三口之家的小家庭數量急劇增多。這樣由大家庭分化為小家庭,雖然沒有了大家庭那種熱鬧和氛圍,但是有了自己的小家,可以更專心的把自己的小家照顧好。雖然分化了,但是我們的傳統家庭美德還是沒有變:尊老愛幼。父母養育孩子,子女贍養父母,父母也負責照顧孫輩。任何時候,這些美德都會繼續發揚與傳承的,這樣的小家庭是適合社會發展的,因為它本身就是社會發展的產物。


文海泛輕舟


我不知道你問問題的目的,但是有種族歧視成分在裡面,我想問一下社會發展進步需要什麼樣的家庭歷史結構?社會的發展進步是靠人類的不斷創新,探索而來的,是不是什麼樣的家庭架構就沒有創新和探索行為了,做好中國人不要做高等的奴役人


享受生活與環境


適合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華民族這不越來越好了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