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助手”輔助做手術 順利完成腫瘤穿刺活檢術

機器人作為一種先進的微創手術設備、操作工具,已逐漸成為外科醫生的得力“助手”。日前,在廣東三九腦科醫院手術室內,外科醫生在機器人“助手”的輔助下,順利完成腦腫瘤穿刺活檢術。


年逾花甲的容大叔是廣州從化人,從去年4月起,他就經常莫名地感到頭暈,每次暈起來都天旋地轉地難受,偶爾還覺得噁心想吐。當時曾到附近醫院就診。頭顱MR檢查顯示容大叔顱內多發腦梗、雙側頸動脈硬化並有斑塊形成醫生懷疑容大叔是腦梗塞。經過對症治療,容大叔頭暈的症狀有所減輕,但留下了行走不穩的後遺症。

又過了半年,容大叔明顯感到自己的病情越來越嚴重,走路時身體總是不自主地向右傾倒,說話也變得不清晰,喝水經常被嗆到。期間,家人曾帶容大叔四處就醫,也曾被診斷為脫髓鞘腦病,但治療效果都不明顯。

直到今年元旦,在朋友的介紹下,家人才帶著容大叔來到廣東三九腦科醫院神經外六科。


入院後,在神經外六科主任吳傑的指導下,神經外六科譚家亮副主任醫師為患者安排了相關檢查。我院影像檢查顯示患者腦幹、雙側小腦半球、雙側丘腦、雙側放射冠區、雙側半卵圓中心、胼胝體均可見瀰漫性病變。

吳傑及譚家亮對患者的影像資料進行了詳細分析:由於患者年紀比較大,顱內多發病變,首先考慮是腦梗,也存在脫髓鞘腦病的可能。但從症狀和影像結果,也可能是腫瘤性病變。

機器人“助手”輔助做手術 順利完成腫瘤穿刺活檢術

▲MR影像檢查:腦幹、雙側小腦半球、雙側丘腦、雙側放射冠區、雙側半卵圓中心、胼胝體多發異常信號

為明確病情,吳傑又邀請了影像科、神經內科、腫瘤科等專家進行聯合會診,經過討論分析,排除腦梗塞和脫髓鞘腦病的可能後,初步診斷患者顱內的多發病變可能是腫瘤,但只通過影像檢查,無法準確判斷容大叔的病因,因此需要進一步獲取病理判斷腫瘤性質,才可以決定最終的治療方案。吳傑建議在機器人輔助下為患者實施左側半卵圓中心病變穿刺活檢術,獲取病理診斷。


機器人“助手”輔助做手術 順利完成腫瘤穿刺活檢術

▲術中機器人導航系統制定穿刺點、穿刺路徑


徵得患者及家屬同意後,吳傑結合術前的影像資料精準定位病變組織位置,在患者頭皮處標記以規劃手術部位和路徑。術中,吳傑通過操作孔,在機器人輔助下立體定向穿刺直達病灶位置取出部分病變腦組織。病變位置很深,還位於腦重要功能區,合理的手術規劃避免了腦內血管和重要組織的損傷。

機器人“助手”輔助做手術 順利完成腫瘤穿刺活檢術

▲術後CT可見直徑約3mm活檢灶

機器人“助手”輔助做手術 順利完成腫瘤穿刺活檢術

▲病理診斷


手術過程非常順利,無活動出血。術後病理診斷為“瀰漫星形細胞瘤,IDH野生型(免疫組化法),WHOⅡ級”。目前患者已順利開始下一步專科治療。


吳傑介紹,顱內多發腫瘤一般屬於惡性腫瘤。瀰漫星形細胞瘤因其瀰漫性生長,病灶範圍廣,手術切除存在一定困難,目前多采用放化療的治療方式。


明確的病理診斷是疾病診斷的“金標準”,是神經內、外科醫生決定是否手術以及後續如何治療的依據。而在機器人的輔助下實施腦腫瘤穿刺活檢術,可以精準定位穿刺位置,誤差小、手術時間短、能夠安全避開重要血管及功能區,在極小創傷下就能夠到達病變部位,留取病變組織,為患者進一步治療,提供可靠的診斷依據。


專家簡介

機器人“助手”輔助做手術 順利完成腫瘤穿刺活檢術

吳傑

廣東三九腦科醫院神經外六科(微侵襲神經外科)科主任、醫學碩士、副主任醫師

中國神經調控聯盟理事,廣東省抗癲癇協會理事,廣東省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內鏡組委員,中國醫藥教育協會神經內鏡與微創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省腦發育與腦病防治學會腦病精準診療與修復分會第一屆委員會常務委員。

中國醫科大學神經外科專業研究生畢業,曾在瀋陽軍區總醫院神經外科及中國醫科大學附屬一院神經外科進修及學習。從事神經外科專業20餘年,擅長癲癇、腦血管病(血管畸形、動脈瘤、高血壓腦出血、缺血性腦血管病等)、顱內腫瘤(顱咽管瘤、膠質瘤、聽神經瘤、腦膜瘤、顱底各種腫瘤等)及功能神經外科疾病(三叉神經痛、帕金森病等)的臨床診斷與手術治療。完成各類癲癇外科、腦血管病及顱內腫瘤手術三千餘例。特別是在癲癇外科和神經內鏡的治療上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在各類專業期刊上發表專業論文十餘篇,主持省級課題多項,編寫及翻譯學術專著多部。


機器人“助手”輔助做手術 順利完成腫瘤穿刺活檢術

譚家亮

中國神經調控協會會員、廣東省抗癲癇協會會員。

畢業於同濟醫科大學,對顱內腫瘤、顱內血管病變的微創治療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在應用立體定向的方法行微創手術方面有較高造詣,尤其擅長DBS治療帕金森病等運動障礙疾病、癲癇定位與外科手術、植物人促醒等神經調控手術治療。

參與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一項,完成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一項。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論文數篇,參與編寫論著《癲癇診斷與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