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興起與民族的交流,談談明史孕育下的中華文明

明帝國,一個成長於封建社會高度文明的王朝,它象徵著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璀璨文化的結晶。漢民族用他們的智慧、用他們的辛勞,還有他們的熱情共同為古老的華夏大地書寫了新的篇章,中華上下五千年,

群雄紛爭,梟雄並立,制度改革,變法革新,諸侯百家,士族出寒門,教育無貧賤,敦煌莫高窟,京杭大運河等等,共同推進中華文明前進了一個新的臺階,同時,各種各樣的文化交織造就了統治階層更豐富淵博的學識統治。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明末的中國,就在沉迷於高度發達的封建文明的享受當中時,西方的各國已經開始了思想啟蒙,資本主義大發展。那麼,這頭被西方譽為"沉睡的雄獅"究竟是怎麼樣一步步鎖國自封的呢?這一切,就讓我們的時光齒輪撥到明末,最後一個封建統治的漢王朝。

文化的興起與民族的交流,談談明史孕育下的中華文明

等級制度的崩塌,蒙古貴族統治的終結

元末,中原百姓生靈塗炭,蒙古貴族統治混亂無序,制度的大缺口弊端,權利的錯綜矛盾,士族的侷限性,貴族的一體化特性(蒙古為最高貴族階級,漢人無法進入高級領導職位,科舉制度瀕臨破廢),皇族內部的勾心鬥角,排漢等民族矛盾加深等等,社會已經無法正常有效運轉,新的力量將登上歷史舞臺,這就是農民階層。

作為農民階層的代表,紅巾軍開始席捲華夏大地,蒙古貴族長期被中原發達的物質文化薰陶,已經逐步喪失了蒙古鐵騎原始的彪悍,強勁的威風,此時的元廷元大都,元帝和貴族階級正整日陶醉在醉生夢死,酒色皮肉的糜爛氛圍中。此刻的蒙古人,早已經忘記了誰才是這片中原大地的主人,誰才是供應他們享受物質生活的主人。百姓的憤怒,隨同漢人的覺醒,復仇的火焰正欲要席捲華夏大地。紅巾軍中,一個曾經的農民,當了幾年和尚,還做過士兵,他的影響力,正一步步擴大。他的忠義,他的為民解憂,他的指揮才能,正向著光環一樣,吸引著無數的人才加入,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文化的興起與民族的交流,談談明史孕育下的中華文明

洪武大帝開拓大明帝國,華夏文明重新注入中原大地

洪武大帝建立的大明王朝,重新為漢人贏得了主人的席位,社會秩序逐漸平穩,百姓安穩大力生產,百姓又重新回到了這難得可貴的和平生活當中。明朝統治者積極幫助社會恢復貿易,教育大力倡導,制度重新劃分,白銀源源不斷的增多,明朝的國庫逐漸充沛,明朝的將士兵強馬壯,國力蒸蒸日上。為了削除非皇族人士對皇權的威脅,明太祖朱元璋決定集皇權與各種事物於一身,廢除宰相制,從此,國家大到決策權衡、教育改革、土稅丈量,小到用人之策,茶米油鹽,朱元璋一一過審,對於那些企圖矇混過關,欺壓百姓,貪汙受賄的官員,朱元璋絲毫不留情,反腐力度空前絕後,徹底利落。洪武反腐,官員以廉身少富而自詡,百姓以監察學文而自,社會景氣大為改觀。

為了進一步消除不法勢力的影響,以及建立大臣永遠效忠明室的心願,朱元璋建立秘密組織錦衣衛,監察百官,明朝景氣在這一系列的改革與推進中,國力強盛,國甲威猛,傲雄東亞,四方鄰邦紛紛納貢祝賀,以期為中原藩屬,大明為王

文化的興起與民族的交流,談談明史孕育下的中華文明

遷王都,航南洋,劃藩屬,明文化與世界的交流

到了明成祖在位時期,靖難奪位,遷都北京,北征蒙古,遠航南洋,第一次將中華文明通過水路向東南亞和東非等國家傳播,中華大量的絲綢、瓷器和書籍傳播世界,促進了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文化包容與交流。南洋的制度是中低度發展的皇權制度,比起中國傳統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顯得十分稚嫩,所以,他們都紛紛遣使學習,一是和中原華夏換取瓷器以及中藥和絲綢,二是想通過效仿中原華夏的制度,以達到使本國強盛的目的。在宗主國和藩屬國交往貿易中,中原宗主國曆朝歷代都有這樣的傳統,藩屬國以少量物資朝貢,而宗主國回報以大量物資,這也是這些國家喜愛與中國交往,同時,中國也希望可以換取南洋各國的染料和茶葉以及象牙,彰顯華夏聲威。中華文明被當時東亞各國看做最發達的文明,這個在黃河和長江兩大流域孕育出來的古老文化,和大唐盛世一樣,再一次將光輝灑向東亞。

文化的興起與民族的交流,談談明史孕育下的中華文明

明王朝遷都北京,這又會為明王朝帶來哪些影響?"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成祖朱棣對北方他的領地有著獨特的感情,這是第一點;第二,北方蒙古不斷南下騷擾,假若依然選擇南京的話,北方大片領土將不復存在,另外,南方容易使統治者安途享樂,朱棣希望他的繼承者們有居安思危的思想;第三,朱棣是奪取侄子的龍椅,而南京多會朱元璋的舊部,不太安全。所以,綜上所述,選擇建都北京,是正確的選擇。

"中道之策"誕生下的權利制衡,永樂帝開闢北方邊疆

就在大明王朝國力蒸蒸日上之時,北方的蒙古人一刻也沒有忘記曾經的皇帝夢,屢次挑唆中原與周邊民族矛盾,南下騷擾,扣關威懾。早在做燕王時,明成祖朱棣為了化解遼東以及漠南蒙古對於中原王朝的恐懼心理,便招撫安策,給他們十足的自主權,農耕放牧,又給他們劃分肥沃的草原以及富饒的耕地,周邊民族感激涕零,並以每年嚮明廷納貢幾十萬頭犛牛和羊群,以及草原盛產的羊毛,來回饋明廷。在政治上,對他們各部落採取

"扶弱制強"的政策,以兩方相制約的方式來對他們實行統治,不令他們任意一方強大起來,這種政策一直持續到明末薩爾滸之戰努爾哈赤崛起時,可以稱的上"中道之策"。對於漠北蒙古驕橫跋扈、咄咄逼人,明成祖朱棣採取強硬政策,吸引外部不堪忍受蒙古統治的民族,共同來禦敵,到了朱棣繼位後,更是五徵蒙古,以期為子孫贏得安全的統治。

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時,以大量精力發展國力生產,遏制貴族肆意壓迫百姓,減少賦稅,開拓遠洋,國內一派蓬勃發展的景象,俗稱"仁宣之治"。明宣宗朱瞻基消除內患,再徵蒙古,為大明開拓北方疆土,建功赫赫。

明英宗年少登基,初期,國家安定穩固,疆土四通八達,戰士強弩利刃,社會經濟強力發展,繼位後,明英宗朱祁鎮力圖建立太祖、成祖時期的偉業功績,撥軍費提拔將士,發展南方江南經濟,南兵北移等措施,願與蒙古軍隊一戰,消除北方威脅。

文化的興起與民族的交流,談談明史孕育下的中華文明

遊牧與中原兩大文明的再一次碰撞交織,帝國大廈開始傾斜

明正統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449年,明朝英宗皇帝告拜天地祖宗,在宦官王振的支持下,率領大軍二十萬北上,

文化的興起與民族的交流,談談明史孕育下的中華文明

大臣于謙竭力阻止,稚嫩的明英宗卻全然不知,此刻,大明的精銳力量正握在他的手裡,大明的前景與百姓的安業也全在他的手裡。

土木堡,一個任何人看起來都十分平常的邊塞小鎮,因為一場戰鬥,寫進了明朝的史冊。就在明軍鐵騎策馬揚鞭北上之時,蒙古瓦剌首領也先也並沒有停下腳步,他命令脫脫不花等大將聲東擊西,進攻明朝西部邊境大同,進而可以奪下紫荊關,從後方包圍都城。老謀深算的也先是有備而來,蒙古鐵騎適合於馳騁在平礦的戰場上,所以,早在戰鬥爆發之前,蒙古軍隊就為明軍選好了戰場。雙方軍隊在土木堡遭遇,瓦剌軍隊左攻右擊,打的明軍暈頭轉向,因找不到主力,明軍只好紮成一團,防守應敵。另外,由於皇帝在軍隊中軍,所以,兩邊軍隊均束縛與很小的範圍內,以保衛皇帝安全層層出擊,這給了明軍侷限性,火銃槍無法發揮遠距離射擊的優勢,大炮此刻更是形同擺設,在瓦剌軍隊的瘋狂砍殺下,明軍大敗,而此刻,比這更為大恥的是明朝皇帝被俘。在明國建立以來,皇帝都是浴血奮戰,拋頭顱灑熱血,衝鋒陷陣,此刻明皇被俘,給了蒙古軍隊很大的自信,蒙軍士氣高漲,便攜明英宗大舉進攻都城北京。

文化的興起與民族的交流,談談明史孕育下的中華文明

此刻的北京城,群龍無首,太后和于謙立英宗堂弟朱祁鈺為帝,繼續抵抗瓦剌軍隊的攻城。瓦剌大軍如席捲農田的螞蚱一般,黑乎乎的直撲都城,力圖做回蒙古的帝王夢。

于謙率領餘部明軍、錦衣衛,以及調集山東的抗倭軍,江南的軍隊,全面保衛都城,防禦蒙軍,在蒙軍摧枯拉朽搬攻城時,明軍將士以及百姓同仇敵愾,書寫了這個民族不屈不撓、堅韌禦敵的可貴品質。在經過了一系列的攻堅後,蒙軍無法攻破堅如磐石的北京城,只好大敗而撤,明軍贏來了偉大的勝利,這個勝利,與仁、宣宗在位時積累的國庫財政是分不開的,同時,又是漢族百姓不願被外來民族奴役以及保衛疆土的精神是聯繫的。土木堡之戰,向世人展示了明軍外強內枯的弱點,此戰,喪失了明軍自立國以來的精銳軍團,重創明朝的 運轉機制,國庫積蓄被掏空,百姓賦稅陡增,從此,明朝的歷史開始逐步走下坡路,外敵入侵愈加頻繁,百姓生活更加疾苦,社會動盪更加加劇,歷史留給了處在風雨漂泊中的大明帝國新的考驗。

此一戰役,明軍二十餘萬人中傷居半,死者三之一, 文武官員亦死傷數十人,損失馬匹二十萬頭,衣甲器械輜重損失無數。 在土木堡之變死難的群臣中,太師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贏、駙馬都督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野、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鉉、工部右侍郎主永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鄧慄、翰林院侍讀學士張益、通政司左通政龔全安、太常寺少卿黃養正、戴慶祖、王一居、太僕寺少卿劉容、尚寶少卿凌鑄、給事中包良佐、姚銑、鮑輝、中書舍人俞拱、潘澄、錢禺、監察御史張洪、黃裳、魏貞、夏誠、申佑、尹竑、童存德、孫慶、林祥鳳、郎中齊汪、馮學明、員外郎王健、程思溫、程式、逯端、主事俞鑑、張塘、鄭瑄、大理寺副馬豫、行人司正尹昌、行人羅如墉、欽天監夏官正劉信、序班李恭、石玉等五十二人皆死於混戰之中。 ——《明史》

文化的興起與民族的交流,談談明史孕育下的中華文明

少年天子登基,社會矛盾激發的制度改革

明神宗朱翊鈞,以少年聰慧登上了明朝的龍椅,執掌了天下。少年時,因為受到太師張居正的影響,朱翊鈞非常刻苦學習,記憶力超強,很小的時候,便能把古詩幾百篇背誦如流,更有甚者,可以一個時辰寫出幾篇短詩來,所有的大臣都認為,這個帝王長大後能力一定非常出色,可堪比太祖、成祖。明神宗果真如大臣們期待的那樣非凡嗎?

腐敗制度的重新洗牌,土地丈量與稅賦統一的全面改革

在明王朝的末期,土地量產減缺,商業畸形發展,社會動盪加劇,政府糜爛享樂。一些有識之士為明王朝的明天擔憂,因為任何一股強大的力量都有可能擊垮這個孱弱龐大的王朝。可是,上天總能給處在邊緣險境的明王朝很多選擇,張居正任大學士時,就主張變法改革,強國富民。在嘉靖、隆慶年間,社會矛盾加劇,士族、貴族、豪族兼併土地,欺詐百姓,拒不納稅,作威作福,全國賦稅參差不齊,貪官受賄嚴重,以至於明朝廷堂之上私結黨羽,吸榨國庫,這一切都被張居正看在眼裡。在張居正任內閣首輔之時,便大力推進改革,清除守舊派,嚴格審查政府機構的運行,不斷刪減複雜多餘的機構驛站,重新全國丈量土地,不給地主階級任何機會,嚴厲懲辦貪官,朝堂之上,廢除一些守舊大臣的職位,任用一些擁護改革派的人士。最出名的便是張居正的"一條鞭法",講賦稅統一收取,大大增加了國庫收入,令萬曆帝朱翊鈞大喜所望,這也是張居正能順利鐵腕推進改革的因素。在張居正去世後,守舊派捲土重來,瘋狂抹黑張居正,改革面臨前功盡棄的後果,在守舊派的強大施壓下,明神宗只好發佈抄殺張居正家業的聖旨,張居正改革破產,張居正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一手扶持的萬曆帝,從自己堅定的擁護者眨眼間轉變為自己的對立者,而影響最大的是,大明帝國最後的一根救命稻草就這樣喪失在了萬曆帝的手裡。

贊曰:張居正通識時變,勇於任事。,起衰振隳,不可謂非幹濟才。而之操,幾於震主,卒致禍發身後。《書》曰"臣罔以寵利居成功",可弗戒哉!

——《·傳》

張居正改革,嚴重觸碰了貴族豪強以及士大夫的利益,導致改革派勢力的排擠與批判,因為有萬曆帝的支持,早期的改革相對來說容易一些,但是,當張居正去世後,萬曆帝就像失去了力量支持一樣,遭到了保守派強大的施壓,萬曆帝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轉變態度,與保守派站在一起。我們看待歷史應該將它放在當時的特定歷史環境中,在明末,土地兼併嚴重,地主攬收大量財政資源,士族貪汙受賄,這是社會的總體面貌,張居正想改變這種面貌,強大明朝,可這種力量太過渺小,人們整體認知不足,加上商業資本萌芽的發展,大大削弱了改革帶來的積極影響,也正是沒能長期堅持,導致改革的失敗。

文化的興起與民族的交流,談談明史孕育下的中華文明

動盪的東亞局勢,萬曆帝鐵血開啟的帝國三大徵

公元十六世紀末,東亞局勢風雲突變,和大明王朝一水相隔的日本,此刻正在結束著漫長的戰國時代,日本戰國大名豐臣秀吉展露頭角,帶著他強大的聯軍,欲完成他的家主織田信長統一日本的夙願。聯姻和武統,成為豐臣秀吉消滅其他對手的法寶,越來越多的大名聯盟被豐臣秀吉肢解,面對豐臣家強大的武力攻勢和誘人拉攏條件,大名紛紛投靠豐臣家,最後一個遠在江戶的德川家康,也臣服在了豐臣秀吉的手下,此刻,豐臣家一家獨大,為了讓這些大名們忠實自己,豐臣秀吉採取以他們的家屬為人質留在大阪的代價,換取他們對自己的忠誠,這也是豐臣秀吉極力像他們推崇"武士道"精神的宗旨,要"忠"於領主,在有了人質之後,為了防止他們做大鬧事,豐臣秀吉命令他們重新回到自己的領土,這樣,一個名義上的統一就完成了。可是,這些大名們並不乖乖就範,他們屢屢抗旨,領地間的糾紛仍然存在,百姓依然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為了轉移國內矛盾,轉移矛盾視線,豐臣秀吉作為日本太閣,將目標瞄向了朝鮮半島。

文化的興起與民族的交流,談談明史孕育下的中華文明

日本戰國的統一,明日兩國朝鮮半島的對弈

豐臣秀吉非常羨慕中華文明,明朝有著遼闊的疆土,有著無數的財富,這深深的刺激著豐臣秀吉的神經,可日本倭寇屢屢侵犯大明邊境,都大敗而歸,他欲將朝鮮作為跳板,進而攻佔明國領土。轉移國內視線,大搞擴軍備戰,這是日本以往的侵略手段;攻佔朝鮮,跳攻中國,這是日本以往的侵略方法。在近代日本侵華史上,這一手段和方法被髮揮的淋漓盡致。

面對日本登陸朝鮮釜山的行動,日軍一路北上,朝鮮王大敗北逃,嚮明國求援,萬曆皇帝派遣李如松為總領,率軍進入朝鮮,驅逐倭寇,在經過了漫長的談談打打,明國終於和朝鮮共同擊敗了日軍,而豐臣秀吉的死標誌著壬辰倭亂的終結。

文化的興起與民族的交流,談談明史孕育下的中華文明

明朝國防力量虧損,負擔的加重與矛盾的升級

在李如松率軍入朝的當年,明邊境寧夏蒙古哱拜叛亂,李如松英勇奮戰,終於消除了邊境威脅。之後的苗疆楊應龍謀反,李化龍指揮明軍大舉進攻,播州之役,平叛亂敵。這就是萬曆年間著名的三大徵,可是,

萬曆三大徵讓明軍國庫岌岌可危,耗盡了國家錢財,士兵百姓苦不堪言,明王朝終將贏來覆滅的命運。

文化的興起與民族的交流,談談明史孕育下的中華文明

結語

明朝作為中國的最後一個以漢民族為主導的強大王朝,讓中華文明再一次通過水路和國外進行了交流,貿易的通商與文化的碰撞,讓文明再一次被世人接納與保存,這是輝煌的成就,明文化讓中國更加包容異來民族,更加容納世界文化,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明末社會動盪的加劇,鎖國的盲目自大以及資本萌芽的扼殺和先進思想的驅逐,讓中國越來越封閉,思想越來越禁錮,"以農為本"仍然是這個孱弱的龐大帝國的主流,在西方文藝復興與大航海時代的全面帶來之際,中國沒能抓住機會,融入世界,使世界的中心地位正悄悄從東方移向西方。明王朝璀璨的文化藝術瑰寶給後人留下了最寶貴的財富,使今天的學者再讀這段歷史,總會回味無窮,因為他代表著中原文明最強硬的時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身上骨氣的影子正深深扎入華夏的氣息中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