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化是怎樣產生的?

人類的歷史,是同人類誕生一道開始的。

恩格斯說:“有了人,我們就開始了歷史。”(《馬恩選集》第三卷P457)同樣,有了人,才開始有文化創造,才開始有文化。學習古代文化常識,先要明白我們的祖先都留下了些什麼?中國文化究竟是怎樣產生的?人類是怎樣從矇昧艱難中走出,迎接文明曙光的?

為了回答這些疑問,我們不得不跨越歷史的長河,上溯至遠古的時間隧道,去苦苦尋求已經消逝的古老文明,追尋這個文明誕生之前那矇昧、粗獷、蒼涼的史前時代。讓我們從傳說時代說起。

一、盤古開天創世和女媧摶土為人

世界上每個民族的歷史,都有史前的神話傳說時期。神話不是歷史,但它帶有歷史的影子。

1.盤古開天闢地

天地是怎樣生成的?人類從何而來?這是世界各民族原始神話最早和最重要的內容,是人們談及社會歷史時必須首先回答的重要課題。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廣泛流傳於我國南方漢、苗、瑤、黎等各民族,盤古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祖先,是打破混沌、創造天地的大神。但是在我國文獻上直到三國時代才見於徐整的記載:

天子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故天去地九萬里。(《三五歷記》)

初民神話中,認為世界是混沌粘連的一團,大多把天地之分想象為“葫蘆剖判”的結果。這個葫蘆,就是盤古(盤瓠)。剖、判均從刀,其義為分。天地開闢,一分為二,萬物因之而生。“葫蘆剖判”,就是開天闢地。

又據《五運歷年記》一書記載:盤古有頭有身,死了以後,其氣化成風雲,其聲變成雷霆,其左眼成為太陽,其右眼成為月亮,其四肢五體成為柱天之四極和中華之五嶽,其血液成為長江黃河,其筋脈成為大地起伏的紋路,其肌肉成為神州沃土,其頭髮成為天上的星辰,其精髓成為珠子美石,其汗流成為雨水湖泊,其身上諸蟲因風化所感化變成諸多人民。

這兩則神話傳說,描寫的是在遠古洪荒時代,在一個大空間中,盤古自長成頂天立地的巨人,死後其屍體又化生為宇宙萬物,形象地解答了天地萬物所由來的問題。“其氣魄之宏偉壯闊,想象之縱橫時空,堪與世界各國神話精品媲美。”(馮天瑜《上古神話縱橫談》P68)

2.女媧摶土為人

與天地開闢神話緊密相連的是人類起源神話,這得從創造人類的偉大女神——女媧說起。據《風俗通義》記載:

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tuán,把東西揉弄成球形)土為人,劇務(任務緊迫),力不暇給,乃引緪(ɡēnɡ,粗繩)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賢智者,黃土為人;貧賤凡庸者,引緪人也。

人類的創造者是一位女性,表現了婦女在史前母系氏族社會所起的決定性作用。造人的原料是黃土,“可能與兩個因素有關:一者,中國有廣大的黃土區域;二者,中國人的膚色與黃土相近”。(馮天瑜)

歷史的風吹雨打併未湮滅遠古的一切,先祖們的英雄業績遺留在上古神話中。他們的豐功偉績、崇高精神積澱著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他們伴隨著一個民族千百年的發展,經過昇華,往往成為一個民族精神的象徵。盤古和女媧的傳說,生動地表述了中華文化產生的地理、歷史背景,表現了中華先人的聰明才智和豐富想象。中國人自強不息地改造自然、改造社會創造了光輝燦爛的華夏文化。

二、中華民族的最早祖先來自中華大地

1.關於中國文化和中華民族的起源,自春秋戰國時起,傳統的觀點認為均起源於黃河中下游,認為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另一方面,自17世紀西歐開始對中國有所瞭解時起,即有人認為中國人與中國文化來自埃及,中外學者曾說,非洲是人類的起源地,中國猿人是從非洲過來的。以後相繼有人認為中國人來自中亞、南亞等處,凡此種種,皆可歸入“外來說”。

探討中國文化和中華民族的起源,中國自身有非常豐富的典籍,提供了豐富的文獻資料可資參考,但最終要由考古學來解決,由中國古人類化石遺址來證明。

2.人類早期歷史按工具的進化程度,劃分為舊石器時代(打製石器)與新石器時代(磨製石器)。

人類由舊石器時代過渡到新石器時代大約是在1萬年前左右。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人類由漫遊式的採集、狩獵社會形態轉向定居後的原始農業、畜牧業時代,是文化加速發展的重要轉折點。

2001年3月,“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評出。從時代劃分上看,舊石器時代的發現有7項,新石器時代有30項,夏商周時期有23項,秦漢魏晉南北朝有24項,隋唐及以後有16項。(《人民日報》)周口店“北京人”的發現,秦始皇兵馬俑的發掘,兩千年古屍不朽的馬王堆,長江邊奇異瑰麗的三星堆……用生動的實物,向世界印證著五千年文明古國的輝煌。

3.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位於北京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因20世紀20年代出土了較為完整的北京猿人化石而聞名於世,特別是我國學者裴文中在1929年12月發現的第一具完整的頭蓋骨,為北京人的存在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為“從猿到人”的學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成為古人類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根據對文化沉積物的研究,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萬年到20萬年之間。到目前為止,出土的人類化石包括6件頭蓋骨、15件下頜骨、157枚牙齒及大量骨骼碎塊,代表約40個北京猿人個體。1987年12月,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探索人類起源是舊石器時代考古的主要任務。

1984年—2003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重慶自然博物館、巫山縣文管所組成的發掘隊在重慶巫山縣廟宇鎮龍骨坡進行了三次考古發掘,發現了人類化石—一個門齒和一段下頜骨。同時出土的還有120種脊椎動物化石,找到20多塊比較大的石器。經美國伊華大學、北京大學考古系、中科院地質研究所鑑定,巫山龍骨坡出土的人類化石,其地質年代,屬更新世早期,距今約200萬年。我國著名考古學權威、北京猿人發現者(之一)賈蘭坡先生讚譽:巫山猿人的發現,這至少是“亞洲的金牌”。

北京人的發現,連同1965年發現的雲南“元謀人”(距今170萬年)、1985年重慶發現的“巫山人”(距今200萬年),使直立人在中華大地的存在得到肯定。我國舊石器時代遺址已發現一千餘處,“已建立起舊石器文化早、中、晚期發展變化的譜系。發現的直立人(如巫山人、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等)、早期智人(如大荔人、丁村人、長陽人、馬壩人等)、晚期智人(如山頂洞人、資陽人、柳江人、河套人等等)化石不僅數量眾多,而且揭示了在這塊土地上曾經生存過的人類連續進化過程中演變的轉變”。(《人民日報》2001.3.31殷瑋璋《中國考古學的世紀回顧》)

上述舊石器考古證明,中華民族的最早祖先,是來自這些遠古洪荒時代繁衍生息於中華大地的人類,中國文化與中華民族起源於中華大地,種種“外來說”不攻自破。

三、中華民族的史前文化譜系

在距今1萬年左右開始,中華先民進入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遺址,全國總數超過1萬處。如在河南澠池仰韶村發現的仰韶文化、山東聊城龍山鎮發現的龍山文化、重慶巫山縣大溪鎮發現的大溪文化、浙江餘杭良渚鎮發現的良渚文化……初步揭開了古代中國,特別是史前時期古代文化的面紗。中國社科院考古系殷瑋璋教授根據考古工作者提供的實物,排出了史前文化的譜系:

早在一萬年前,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居民已經發明瞭原始農業,燒造出陶質器皿。而且,我國是栽培水稻的故鄉,改變了過去流傳的水稻起源於印度的說法。

在七八千年前已形成南稻北粟的農產品格局,還出現了家畜飼養、原始紡織等。

六千年前的木構建築上出現了榫卯結構,發明了夯築技術,出現了頗具規模的城堡;在長期燒造陶器的基礎上,創造了多姿多彩的彩陶文化;用銅鉛鋅礦冶煉的黃銅的出土,表明已經掌握了原始冶銅術。

到了五千年前,先民們發明了青銅鑄造工藝,鑄造出青銅工具。還出現了桑蠶飼養和將蠶絲用於紡織的史實。

至少在四千年前,文字已經出現。這時期夯築的城址已發現了數十座,面積在幾萬平方米至二十幾萬平方米不等。

到了三千年前,面積達十幾平方公里的大都邑出現了;都城內外有大型宮殿區、墓葬區、平民居住區及燒陶、制骨、鑄銅、制玉作坊等等,並且已有一定佈局。

這個史前文化體系,使我們對史前時期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艱苦勞動,生生不息,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它使國人重新認識中國歷史上曾經創造的許多業績,也讓外國人士從中更好地認識中國人民在歷史上創造的輝煌。

綜上所述,眾多的古文化遺址說明,在中國的東西南北中都有早期文明的生長點,中華大地上的遠古居民,在彼此分隔的條件下,適應了遼闊中華大地不同的自然環境,創造著歷史與文化。中國古代文化是中華各族先民在世代無窮的連續奮鬥中形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