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閃亮最前線(一線抗疫群英譜·青春力量)——走近ICU病房裡的“90後”醫護人員
搶救危重症患者的ICU(重症醫學科)病房,是抗疫“火線中的火線”,是“最靠前的前線”。
在這裡,有一大批“90後”青年醫生和護士衝鋒在前。面對疫情大考,青年一代挺身而出,展現了蓬勃的青春力量,交出了優異的答卷。
——編 者
“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盡百倍努力”
3月17日上午10時許,張茂榮(圖①。宋桂來攝)又一次來到鵬鵬(化名)床前,仔細查看各項體徵數據。鵬鵬8歲,罹患白血病,不久前又因感染新冠肺炎轉入武漢兒童醫院。“經過我們的治療,鵬鵬這幾天病情已經明顯好轉,很快就能下呼吸機了。”張茂榮說。
“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這是張茂榮的微信簽名。“1月初,我還在消化科上班,後來病房改造後開始接診新冠肺炎疑似患者。3月初,之前待過的重症醫學科缺人,我就過來支援。”
一線查房、觀察病情、處理醫囑,張茂榮和同事一起認真執行科室主任、上級醫生的治療方案。“白班上下午都要進病房,最長一次待了七八個小時。”張茂榮告訴記者,夜班從下午5點開始,等交接完回到酒店,有時已是第二天中午。
ICU病區裡,最多時有17個孩子,年齡最小的只有一個多月。在他們的努力下,現在病房裡只有6個孩子。“有些幼兒患者話還不會說,我們瞭解病情除了問家長,最主要靠檢查。”張茂榮說,有的患者入院之前病情就比較嚴重,更加大了治療難度。
“疫情剛開始時,我確實有些緊張,畢竟誰都不瞭解這種病毒。隨著對疾病認識的不斷深入和治療手段的豐富,慢慢就不緊張了。”張茂榮說,這次疫情讓他的職業榮譽和責任“指數”飆升,同時對志願者、快遞小哥等群體更增添了深深的敬意。
ICU裡的患者,家屬不能陪護,張茂榮就通過電話、微信和他們保持聯繫。“我們會約好時間,告訴家長孩子的病情進展。”張茂榮說,“對於每一名患者,我們都必須全力以赴。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盡百倍努力!”
“心態和理念都更成熟了”
看到張強(化名)跟家人視頻聊天時開心的樣子,吳永然(圖②。康清銪攝)打心眼裡替他高興。張強曾是一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在吳永然和同事的協力搶救下,才轉危為安。“他幾天前撤了呼吸機,再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就可以轉入普通病房了。”吳永然說。
今年29歲的吳永然,是武漢協和醫院綜合ICU醫生。疫情暴發後,他就向科室請戰。1月29日下午,接到通知趕往金銀潭醫院支援。
“與我以前接觸的患者相比,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治療難度要高一些。而且,我們在病房都穿著厚厚的防護裝備,不管是操作還是治療,都不如以前順手。”吳永然說。
金銀潭醫院南五樓病區,患者最多時有27人,白班上午8點到下午5點、夜班下午5點半到次日早晨8點。最近這40多天,吳永然從最初的忐忑不安變得得心應手。“我們是一個臨時組建的科室,醫護人員來自不同的單位、崗位,但經過磨合後,現在都能熟練配合完成各種診療流程。每個人都付出了很多,也進步了很多。”
“已經成功撤了ECMO,但是呼吸機還在,仍然不能大意。”現在,吳永然正參與管理兩位上了ECMO的危重症病人,十分忙碌。
每進一次病房,吳永然都要待三四個小時。口罩勒出的痕跡,讓媽媽很擔心。“來支援的時候,沒有告訴父母。他們後來看到我臉上有印子,就猜出來了。”吳永然說,媽媽雖然有時會擔心得偷偷流眼淚,但仍然支持他上一線治病救人。
“雖然我以前參加過很多次危重症患者治療,但這次的挑戰要大很多。治療過程不是一帆風順,有時候也感覺有些沮喪,但是我都挺過來了。”吳永然告訴記者,這次戰疫也是一次成長的淬鍊,“心態和理念都更成熟了”。
“我們已經長大了,要擔起更多責任”
從1月3日至今,今年26歲的武漢市肺科醫院護士朱靜(圖③)已經在ICU病房連續工作了兩個多月。
3月16日下午1點,剛從ICU出來的朱靜神情有些疲憊。前一天晚上,ICU病房新轉進來一名危重症患者,患者情況很不好,朱靜忙前忙後一直到深夜1點半才回賓館。17日一大早7點不到,她又起床到醫院上了個早班。天氣越來越熱,下班時,她渾身早已被汗溼透,“腿都有點站不住了”。
最近,武漢治癒出院的新冠肺炎病人越來越多,但朱靜所在醫院的重症病房收治的病人卻增多了——都是其他醫院轉過來的危重症患者。朱靜的工作量也隨之加大。
即使經過長時間的超負荷工作,朱靜仍然要保持冷靜、專注,“我們看護的都是急危重症患者,直面生死,不能有絲毫鬆懈,必須要堅持到最後一刻。”
2月10日是朱靜的生日。那天凌晨,她正在值夜班,一名61歲的患者轉入ICU,開始使用無創通氣,給氧濃度已達70%,如果無創通氣出現問題,隨時都有插管危險。但該患者剛進入ICU很不適應,與同事交班後,朱靜就第一時間到這名患者床前,安撫情緒,耐心講解無創面罩的使用方法。凌晨4點,這名患者突然又激動起來,情緒起伏,身體掙扎,還伴著咳嗽,導致無創面罩無法戴穩。
聽到呼吸機漏氣報警,朱靜急忙趕到床邊,一邊調整扶正面罩,一邊安慰患者。普通人玩手機,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都受不了,但朱靜硬是用手扶著無創面罩堅持了兩個小時,直到患者情緒穩定。
在ICU,除了治療護理,患者的生活護理也全部由護士完成。每天要為患者擦洗身體,處理大小便、吸痰、翻身……朱靜毫無怨言。儘管今年才26歲,朱靜已經在ICU工作了5年,她說,在她們科室,像她這樣的“90後”有20個,“我們已經長大了,要擔起更多責任!”
“最重要的是耐心細心愛心”
3月16日中午下班時,聽說病房裡的百歲老人王婆婆下午就要出院了,武漢市第三醫院“90後”ICU護士陳奕(圖④)著實高興了好一陣子。
為了照顧王婆婆,陳奕可沒少費心思。入住武漢市第三醫院ICU病房以來,王婆婆沒人陪伴,心情不好,陳奕就每天陪她說話;擔心王婆婆年紀太大嚼不動飯菜,她每天還特地為王婆婆做熱稀飯,端到她面前,喂到口中,就像對待自己的親奶奶一樣。
從1月4日起,陳奕就在ICU病房工作,她先是被抽調到金銀潭醫院。3月2日,與同事換崗後,她又回到武漢市第三醫院,繼續在ICU服務。
2月11日,36歲的張先生因患新冠肺炎入住金銀潭醫院ICU病房治療。由於呼吸困難,醫生為他採取了無創呼吸機輔助呼吸。“第一次巡查時,我發現他飯也沒吃多少,水也沒喝多少。”陳奕說,後來詢問才知道,原來張先生是怕吃飯喝水多了要上廁所,這樣會麻煩護士。
“我就是您的家人,您有需要就叫我,有呼必應,您一定要吃飯。”為了讓患者吃飯,陳奕循循善誘。“剛開始,他不太配合。飯熱好了,送到嘴邊的時候,他直接讓開了。”陳奕說。陳奕於是就先從水開始喂起,慢慢地,張先生接受了,也開始願意吃飯了。
第二天,張先生由於呼吸困難,上了無創呼吸機。陳奕在給張先生餵食飯菜時,為了避免他吃飯時出現呼吸困難,張先生每吃一口飯,陳奕就把無創呼吸面罩扣上給他吸氧緩解一下,“一頓飯最少吃了兩個小時”。
“重症患者通常心理壓力都很大,需要護理人員真正走進他們心裡,從內心深處關心他們、瞭解他們。”陳奕說,“對待重症患者,最重要的是耐心細心愛心。”
付 文 李昌禹
閱讀更多 西安鐵檢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