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及配套指引,本資料僅面向華創證券客戶中的金融機構專業投資者,請勿對本資料進行任何形式的轉發。若您不是華創證券客戶中的金融機構專業投資者,請勿訂閱、接收或使用本資料中的信息。
本資料難以設置訪問權限,若給您造成不便,敬請諒解。感謝您的理解與配合。
執業證號:S0360518090001聯繫人:張瑜(微信 deany-zhang) 陸銀波(微信 15210860866)
【戰疫系列報告】
戰疫系列一:經濟有近憂,金融無大險,冷春過後自然暖——基於疫情影響的三大評估與展望戰疫系列二:股市異常波動與降息的六點看法戰疫系列三:外資機構如何評估疫情影響?戰疫系列四:怎麼看西貝之憂?——從四大行業的剛性現金支出看疫情的衝擊戰疫系列五: 什麼是復工的“馬蹄釘”?——從口罩的估算講起
戰疫系列六:經濟影響再評估
戰疫系列七:還有多少人需要趕路?
戰疫系列八:對抗疫情要花多少錢?——基於財政視角
戰疫系列九:戰“疫”政策三階段梳理及復工跟蹤
戰疫系列十:復工的三個概念辨析
戰疫系列十一:戰“疫”費錢,財政的出路在哪裡?
戰疫系列十二:經濟政策從“暫停”進入“小跑追趕”——疫情防控和經濟工作部署會議點評
戰疫系列十三:掉進黑天鵝湖的CPI
戰疫系列十四:地產如何帶著鐐銬跳舞?從供需十五個約束看地產細節
戰疫系列十五:美國“疫情”的不同聲音
報告目錄
前 言
國內外疫情衝擊下,經濟一季度大概率負增長。且受海外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影響,2季度經濟也很難大幅回升。3月12日,總理在國常會的會議上表示,“只要就業穩住了,經濟增速高一點低一點沒什麼了不起的”,可能是一個信號,比起在外部環境面臨較大不確定性的背景下談經濟增速,當下更務實的做法可能是先穩住就業。只要就業穩住,即便今年經濟增速低一點,不會影響後面幾年的經濟運行態勢。
對於穩就業,首要問題是,每年需要提供多少新增就業機會?未來幾年就業壓力在加大還是減緩?前者涉及到需要的經濟增速的底線。後者涉及到,如果採用延緩就業的方式,是否可行。
對於前者,我們判斷當下每年需要新增1100萬至1300萬個左右的就業機會(新增就業機會不包括離退休人員退出後留下的就業機會)。
這一判斷的過程分為兩步。第一步,每年需要解決多少人的就業問題?充分考慮五類就業人群的數量後,我們判斷這一數字在1800-1900萬左右。 其中,大學生每年需解決700萬左右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中等職業學校畢業人數,每年需解決500萬左右的中職畢業生就業問題;初中或高中畢業後,未進一步升學的人,大概有50萬左右。一產就業人員轉而從事二產、三產就業人員,最近幾年每年大概有500-600萬左右的一產就業人口進入城鎮再就業。軍隊復員人員,估計每年有50萬左右,需要安排其就業。值得一提的是,媒體普遍引用的大學生畢業生數,並不需要全部為其解決就業問題。需要考慮專轉本、大學生讀研、出國等因素。2020年,大學生畢業生數儘管再創新高,達到874萬,同比多增40萬以上。但在擴大專轉本招生32.2萬人,擴大研究生招生18.9萬人舉措下,實際大學生就業人數與2019年相近。
第二步,每年有多少人離退休?我們並未找到官方數字。從兩個角度綜合看,判斷每年有600-700萬人退休。第一個角度是城鎮基本養老保險離退休參保人數,在2015年以前每年新增500-600萬,2016-2017年,這一數字出現陡升,接近1000萬。2018年回落至700多萬。第二個角度是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中,城鎮就業人口數據推算至當前每年的退休人數(按男性60歲退休、女性55歲退休,考慮死亡率等因素)。測算結果表明,2017-2020年每年退休人數在500-700萬左右。
根據以上兩步的測算,預計每年需要1100萬-1300萬個左右的新增就業機會(即新就業人員扣掉離退休人員),從每年政府目標看,底線可能是每年新增1100萬個就業機會。從每年實際完成情況看,每年新增城鎮就業人員都在1300萬人以上,就業相對較為充分。
對於後者,我們判斷未來五年就業壓力呈下行態勢,主要依據有三。其一是從出生人口看,自1995-2005年,出生人口在逐年下行,按新就業人員集中在20-25歲算,當前新就業人口主要是1995-2000年出生,未來五年新就業人口主要是2000-2005年出生。這一階段出生人數的下降減緩了未來一段時間的就業壓力。其二是從農村就業人口轉移至城鎮的趨勢看,2010年以來有逐漸下行的態勢。其三,每年退休人數,根據六普數據的推算,未來五年退休人數有明顯的上行,會騰出較多的崗位。因而,綜合這三點,未來五年的就業壓力整體不大。可能結構上有些壓力,比如今年擴招的研究生,2-3年後面臨一定的就業壓力,需要提前在對口行業上有些舉措。
第二個問題,需要多少經濟增速才能實現穩就業?考慮到最近幾年政府工作報告對新增就業的目標是1100萬,儘管最終實現的新增就業人數在1300萬以上。我們判斷,政府對穩就業的底線在新增1100萬就業人口,允許存在一定數量的失業人口。那麼,提供1100萬個新增就業機會,需要怎樣的經濟增速?我們判斷在4.7%-5%之間。
5%的測算結果,採納政府的視角。根據單位經濟增速可以創造的新增就業機會予以估算。2019年,單位經濟增速可以創造222萬個就業機會。那麼2020年解決1100萬人的新增就業問題,需要經濟增速在5%左右。
4.7%的測算結果,考慮了經濟總量在不斷變大的事實,單位經濟增速,新增的經濟總量在不斷變大中。我們從每新增一個就業機會,需要新增的GDP總量這一角度予以估算。在2017-2019年,每新增一個就業機會,需要新增的經濟總量在38萬元左右。那麼,2020年解決1100萬人的新增就業問題,需要增量GDP在4.1萬億以上(按2016年不變價),經濟增速在4.7%左右。
第三個問題,算完穩就業需要的經濟增速後,是否就業問題就高枕無憂?我們覺得需要關注當下穩就業的兩個難點。難點一,結構的變化需要變更解決問題的思路。從供給端看,結構的變化在於,新就業人群相比2008年,從農民工為主,變為了以大學生為主。對於農民工而言,二產就業比例達到50%以上,因而,通過增加投資、基建力度可以有效解決就業問題。當而對於大學生而言,二產就業比例不足40%(2015年數據,現在可能更低)。從需求端看,結構的變化在於,當下經濟結構中,三產的貢獻更高,二產就業人員已逐年萎縮中,具有吸納就業能力的主要在三產。
因而,考慮供需兩個因素後,政策的著力點應在於能夠充分吸納大學生就業的區域及行業,創造就業機會,吸納就業人口。具體而言,分行業看,服務業中的金融、商務服務(法律、審計、諮詢等)、信息產業、教育、科研、公共管理、國際組織等行業中大學生佔比較高,製造業中大學生佔比整體較低,但部分行業如菸草、燃料加工、醫藥、電子設備、交運設備等相對較高。政策的著力點在行業上應更加集中在這些行業中。
分地域看,吸納就業較多的省份主要集中在江浙滬等長三角、廣東、以及河南湖北湖南中部區域。政策的著力點應繼續引導就業人群在這些區域就業,以城市圈、都市圈的發展思路看待城市發展。
難點二,疫情衝擊下,存量就業人員有失業風險。正常情況下,經濟增速的高與低,不會影響存量就業。但此次疫情衝擊下,住宿、餐飲等行業受損嚴重,同時就業人口較多,就業人口中個體戶佔比較高,風險承受能力整體偏弱,可能面臨較大失業壓力。
第四個問題,當前出臺的穩就業舉措有哪些?穩就業的思路是什麼?
對於大學生,穩就業舉措重在“緩”字,通過擴大研究院招生規模、擴大參軍規模、擴大見習規模、延長擇業時間等舉措延緩部分畢業生的就業時間。考慮到未來幾年整體就業壓力有所回落,緩字訣不失為一個好辦法。除了緩字,政府也在通過多種舉措擴寬就業途徑。比如要求組織好“特崗計劃”、“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等基層項目以及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招聘。我們測算四大基層項目+事業單位招聘每年可以解決就業120萬人左右,算上參軍達到170萬人。
對於農民工,穩就業舉措重在“活”字,類似於化整為零的策略。通過六個一批(復工返崗、招聘錄用、投身農業、重大項目吸納、扶持創業、開發公益崗位)靈活安排農民工就業。
對於小微企業,穩就業舉措重在“保”字,財政、金融等各類政策都在為“保”小微服務。 財政方面減徵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社保減、免、緩(預計為企業減負6000億左右);醫保減半徵收(預計為企業減負1500億左右);公積金緩繳。金融方面,定向降準+5000億專項再貸款再貼息+延期付息+政策性銀行3500專項信貸;其他方面,加大穩崗返還力度,對特定受損嚴重的行業如旅遊、航空等給予特殊幫助。
以上政策對於新增就業人員的就業問題、存量就業人員的就業問題,基本都有涉及。若政策執行得當,經濟增速保持在4.7%-5%左右,相信就業問題會得到妥善的解決。下半年到明年的經濟增速會回到正常的軌道上。
報告正文
一
穩就業需要新增多少就業崗位?(一)每年需要解決多少人的就業問題?
預計這一數字在1800-1900萬,主要根據如下幾類人群彙總所得。
第一,大學生,每年需解決700萬左右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 需要強調的是,官方機構以及各大媒體廣泛採用的大學生畢業數為大學(本科+專科)畢業生數與研究生畢業數之和,這些人並不全部需要就業。至少要考慮如下幾個因素:專科生轉本科生、本科生讀研究生、本科生或者研究生出國留學。此外,留學歸國人員也是另一個學生群體,也需要予以考慮。因而,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後,我們判斷,每年需要解決就業的大學生數量在700萬左右。2020年儘管大學畢業生數再創新高達到874萬,同比增加40萬以上,但考慮到碩士招生同比增加18.9萬,專轉本招生同比增加32.2萬,實際需要安排就業的人數並沒有增加。值得一提的是,以前部分大學生以國防生的形式定點培養,目前這一模式已經取消,我們不考慮這一因素。以上測算涉及數據,教育部都有公佈,但有一個屬於例外,即每年專升本數據。我們目前能夠找到的資料是教育部、國家發改委2006年的一份文件,要求“從2006年起,普通專升本教育的招生規模要嚴格控制在當年省屬高校高職(專科)應屆畢業生的5%以內”。因而,按每年專科畢業生的5%估算專升本人數。
第二,中等職業學校畢業人數,每年需解決500萬左右的中職畢業生就業問題。 我國教育體系中,除了大家熟知的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外,有相當部分的人,在初中畢業後,通過就讀中專、技校、職業高中獲得繼續教育。這部分人每年畢業人數在500萬左右,基本需要全部解決就業。
第三,初中或高中畢業後,未進一步升學的人,2018年大概有50萬左右。高中畢業後一般通過大專或者大學繼續教育。初中畢業後既可以讀高中,也可以讀中等職業學校。如果初中畢業後或者高中畢業後不繼續就讀,需要解決其就業問題。
第四,一產就業人員轉而從事二產、三產就業人員,最近幾年每年大概有500-600萬左右的一產就業人口進入城鎮再就業。我國特殊的城鄉二元制下,鄉村人口在持續的為城鎮輸送勞動力。體現在一產就業人員持續減少,農民工數量持續增加。儘管最近幾年,這一轉移趨勢有放緩的跡象。
第五,軍隊復員人員,估計每年有50萬左右,需要安排其就業。參軍作為吸納就業的一種方式並不能根本性解決就業問題,兵役期滿後,復員人員同樣需要再次安排就業。每年退役人員或者參軍人員的數量較為保密,我們只能從零星的線索中予以推斷。線索一是建國以來累計退役5700萬人(年均80萬左右,考慮兩次裁兵,實際每年退役可能不到80萬)。線索二是教育部副部長翁鐵慧在2月28日上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佈會透露,每年國家徵兵大概要四五十萬,考慮軍隊總量人數保持穩定,徵兵人數基本對應每年轉業人數。綜合考慮這兩個線索,我們預計每年軍隊復員人員可能在50萬左右。
(二)每年離退休人員會騰出多少崗位?
我們沒有找到官方的數字,只能做個推算。綜合考慮兩種測算方法,預計每年離退休人員在600-700萬左右。
推算的方法之一是參考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中的離退休人員數。2011-2015年,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的離退休人數每年增加500-600萬,2016-2017年,這一數字出現陡升,接近1000萬。2018年回落至700多萬。
推算的方法之二是通過2010年的人口普查數據予以測算,測算結果表明,2017-2020年每年退休人數在500-700萬。這種方式的計算過程略顯複雜,我們以2020年離退休人員的測算為例,簡述如下:第一步,按男性60歲退休,女性55歲退休假設,2020年退休的人中,2010年男性為50歲,女性為45歲。第二步, 根據普查數據,找出2010年城鎮男性50歲、女性45歲的就業人口數量。第三步,考慮到城鎮就業人口中有部分為個體戶,我們參考統計年鑑2010年中的數據,對2010年城鎮男性50歲、女性45歲就業人口予以調整,將個體戶予以剔除。第四步,根據普查數據計算各年齡段的死亡率,推算出2010年城鎮男性50歲、女性45歲非個體戶就業人口,存活至2020年的數量,即為2020年城鎮離退休人員。
(三)每年需要額外新增多少就業崗位?
根據以上兩步的測算,預計每年需要1100萬-1300萬個左右的新增就業機會(即新就業人員扣掉離退休人員),從每年政府目標看,底線可能是每年新增1100萬個就業機會。從每年實際完成情況看,每年新增城鎮就業人員都在1300萬人以上,就業相對較為充分。
儘管我們測算區間與政府目標以及實際就業完成情況基本接近。但對兩個數據依然存有疑惑。 其一是一產人員減少的那部分是否全部轉為了城鎮就業人口,目前我們缺乏進一步的數據予以佐證。其二是每年離退休人員的數量究竟在多少?養老金給出的答案與六普數據給出的答案相差較大,我們缺乏進一步的數據去解釋這種差別,尤其是養老金2016-2017年離退休人數連續兩年新增近千萬人。
(四)未來幾年,就業壓力怎麼看?
未來幾年就業壓力將明顯降低。三個數據可以提供佐證。
其一,出生人口數據。按新就業人口主要在20-25歲估算,則今年新就業人口主要是1995-2000年出生,彼時,平均每年出生人口接近2000萬人。到2025年,新就業人口主要是2000-2005年出生,彼時,平均每年出生人口僅1700萬左右,比1995-2000年時期少了300萬。
其二,離退休人員數據。根據上述六普數據推算,未來五年退休人員數量將明顯大於最近幾年。
其三,農村勞動力進城數據。 從過去十年一產轉移人口、農民工新增數量、城鎮化率提升速度等指標看,農村勞動力進城的速度在放緩。
二 穩就業需要怎樣的經濟增速?
預計4.7%-5%左右。測算的視角有兩個。
第一,政府怎麼看經濟增速對就業的拉動?用每年新增城鎮就業人口除以經濟增速計算單位經濟增速對就業的拉動。 根據李總理在全國工會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2013年10月召開)的報告,對經濟拉動就業的闡述如下,“過去,我國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會拉動大約100萬人就業。經過這幾年經濟結構的調整,尤其是隨著服務業的加快發展,目前大概GDP增長1個百分點,能夠拉動130萬、甚至150萬人就業。我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和有關方面反覆測算,都認為要保證新增就業10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在4%左右,需要7.2%的經濟增長。我們之所以要穩增長,說到底就是為了保就業。”,總理的數據基本對應2009-2012年,每年新增城鎮就業除以經濟增速的結果。從政府的視角看,若取2019年單位經濟增速創造222萬個就業機會,則新增1100萬個就業機會需要保證5%左右的經濟增速。
第二,我們怎麼看經濟增速對就業的拉動?觀察新增單位就業需要新增多少GDP。考慮到經濟總量在不斷變大,單位增速對應的新增經濟總量也今非昔比,我們建議除了從增速的角度看經濟對就業的拉動外(事實上,單位增速拉動的就業人口每年都在變多,給預測帶來一定的困難),可以額外觀察另一個指標,即,新增單位就業需要創造多少GDP。在2012年-2015年,基本穩定在30萬元左右(新增一個就業機會,需要新增30萬元的GDP,按2011年的不變價);在2017-2019年,基本穩定在38萬元左右(按2016年不變價),這一指標波動小,便於預測。
按2020年新增就業機會1100萬個,每多創造38萬元GDP,可以產生一個就業機會,則2020年增量GDP在4.1萬億以上(按2016年不變價),經濟增速在4.7%。三 穩就業的難點在哪?
(一)新增就業人口,結構的變化需要變更解決思路
穩就業,第一難點在於解決新就業人員的就業問題。而與2008年時相比,當前就業供需兩端均出現了一些結構性的變化,因而,解決問題的思路與2008年時相比,需要有些變化。
供給端看,結構的變化在於,主力就業人群從農民工轉變為大學生後,可能更傾向於選擇在三產就業。在2012年以前,新增就業的主力人群依然是農民工,彼時,一年的新增農民工數量最高可達千萬級別。而農民工的行業分佈上,一半在製造業、建築業為代表的第二產業。在2012年以後,新增就業的主力人群逐步過渡到學生群體中。對於大學生而言,更偏好在三產就業。根據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課題組的調查結果(項目歷時三年,採納數據相對較為詳細),“上海高校畢業生有85.8%是從事服務行業;2015屆高校畢業生在第三產業就業比重達62.98%,2011 年是57.60%,處於快速上升趨勢。”
需求端看,結構的變化在於,經濟結構中三產的比重已經超過了二產,三產就業規模持續擴大中,二產就業規模在不斷萎縮。隨著我國經濟初步實現工業化,自2012年開始,三產創造的GDP開始超過二產。自2013年開始,二產就業人員逐年下行,三產就業人口則呈上升態勢。當前經濟階段,三產對就業的帶動明顯強於二產。從大學生就業率的角度看,就業率更高的專業也集中在三產。根據麥可思研究院《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2015屆就業率最高的十大專業分別是,財務管理、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土木工程、會計學、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漢語言文學、英語、藝術設計、國際經濟與貿易、法學。其中,僅兩個專業與二產相關較大。
因而,考慮以上因素,若政策的發力點依然像2008年那樣集中在基建、投資端,則可能對就業拉動的效果遠不及當年。政策的發力點,應更加著重於能夠充分吸納大學生就業的區域及行業,創造就業機會,吸納就業人口。
具體而言,分行業看,服務業中的金融、商務服務(法律、審計、諮詢等)、信息產業、教育、科研、公共管理、國際組織等行業中大學生佔比較高,製造業中大學生佔比整體較低,但部分行業如菸草、燃料加工、醫藥、電子設備、交運設備等相對較高。政策的著力點在行業上應更加集中在這些行業中。
分地域看,吸納就業較多的省份主要集中在江浙滬等長三角、廣東、以及河南湖北湖南中部區域。政策的著力點應繼續引導就業人群在這些區域就業,以城市圈、都市圈的發展思路看待城市發展。
(二)存量就業人口,疫情衝擊下有結構性失業壓力
正常情況下,經濟增速的快與慢,不會衝擊到存量就業人口。理論上,經濟零增長的狀況下,可以保證存量就業人口正常就業。但今年受疫情影響,部分行業受衝擊幅度較大。即使全年看,經濟依然保持較高的增速,部分行業可能也面臨大面積的裁員、減員。決策層需予以充分關注。
我們預計,住宿、餐飲等行業受疫情衝擊較大,同時就業人口較多,就業人口中個體戶佔比較高,風險承受能力整體偏弱,可能面臨較大失業壓力。從經濟普查數據來看,製造業、建築業、批發零售、交運倉儲、住宿餐飲業等吸納就業人口較多。其中,批發零售、住宿餐飲、交運倉儲這些三產行業中個體戶佔比更高。風險承受能力可能更弱。對於疫情的衝擊,此前我們分析,部分服務業面臨較大的現金支出壓力,如餐飲、住宿、旅行社等。1個季度缺少營收的狀態下,員工+房租的剛性現金支出基本需要消耗正常經營狀態下3-4個季度左右的淨利潤。參見報告《【華創宏觀】怎麼看西貝之憂?——從四大行業的剛性現金支出看疫情的衝擊》。因而,疫情衝擊下,住宿、餐飲等行業可能面臨較大的失業壓力。
四 穩就業的舉措有哪些?
整體而言,決策層對就業壓力的估計較為充分。出臺的政策都有著較強的針對性。分別對新增就業人員、存量就業人員有系列政策的支持。在經濟保持4.7%-5%左右的增速疊加系列穩就業的舉措下,相信就業問題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待國內外疫情消除後,經濟運行能夠回到正常的軌道上。
(一)大學生:重在“緩”字
根據2月28日《鼓勵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相關政策發佈會》上,教育部副部長翁鐵慧女士的介紹以及教育部文件《關於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做好2020年大學生群體的就業工作主要有如下幾個舉措,重在“緩”在,延緩就業。考慮到未來幾年整體就業壓力有所緩解,對大學生延緩就業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舉措一:擴大研究所及專轉本招生規模。 “擴大碩士研究生招生的規模同比比去年可能會增加18.9萬,同時擴大普通高校專升本的規模,同比爭取增加32.2萬人。”(注:2018-2019年,研究所招生規模每年多招6萬左右;專轉本數據不詳)。其中碩士擴招部分,“主要向國家戰略和民生領域急需的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集成電路、軟件、新材料、先進製造、人工智能等相關學科和專業學位類別傾斜,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傾斜”。
舉措二:適當延長畢業生擇業時間。“對離校時未落實工作單位的高校畢業生,可按規定將戶口、檔案在學校保留兩年,併為落實單位的畢業生按應屆畢業生省份及時辦理就業手續”。
舉措三:擴大見習規模。“今明兩年將組織百萬畢業生見習,豐富他們的實踐經驗,提升他們的就業能力,增強他們的市場競爭能力。對企業開放見習崗位的,給予3-12個月的政策補貼。”“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及時收集發佈國際組織招聘信息,組織開展專家講座、訓練營、國際交流等活動,進一步拓寬實習任職渠道”。
舉措四:積極引導大學畢業生參軍入伍。“配合兵役機關落實好國務院、中央軍委關於今年徵兵工作部署,針對畢業群體開展精準宣傳動員和重點徵集”。每年參軍數量在40-50萬人左右。
舉措五:促進畢業生多渠道就業。組織好“特崗計劃”、“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等基層項目以及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招聘。加大高校畢業生補充教師隊伍力度。每年四大基層項目+事業單位招聘大概可以解決120萬人的就業問題。
(二)農民工:重在“活”字
根據2月28日《鼓勵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相關政策發佈會》上,人社部副部長遊鈞先生的介紹,做好農民工就業工作,主要通過“六個一批”來促進農民工就業。重在一個“活”字,靈活解決農民工就業問題。
第一,支持返崗復工一批。“當前東部一些企業的用工還是短缺,而中西部地區農民工滯留在家鄉,所以我們建立點對點、一站式的服務通道,通過專車專列包車廂等方式,成規模、成批次組織低風險地區的農民工儘快返崗復工。”根據人社部就支持保障服務疫情防控和做好穩就業等工作舉行發佈會上的介紹,截止3月3日,各地共組織農民工“點對點”返崗復工210萬人。
第二,幫助招聘錄用一批。“持續開展線上的招聘活動,大力推行網上面試、視頻招聘,組織開展定向的勞務協作,幫助企業新招錄一批農民工。”根據人社部3月6日的信息,做好重點企業用工保障工作。深入縣鄉做動員,通過協助返崗、本地挖潛、餘缺調劑、定向招聘、跨區域有組織勞務輸出、勞務協作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滿足重點企業階段性用工需求。
目前各地已幫助8300多家重點企業,累計解決招用工28萬人。第三,動員投身農業解決一批。引導返鄉農民工就地參加春耕備耕,參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就業。第四,鼓勵重大項目吸納一批。深入挖掘當地重大工程、重大項目的用工潛力,鼓勵優先吸納本地農民工和貧困勞動力。第五,扶持創業帶動一批。為懂技術、懂市場的農民工提供線上的創業培訓、創業服務和資金支持,鼓勵農民工創業就業。第六,開發公益崗位安置一批。對暫時無法外出、生活困難的農民工,開發一批環衛保潔、防疫消殺等臨時性公益崗位託底安置,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
(三)小企業:重在“保”字
對於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而言,重要的是不讓企業破產,通過多種舉措使其活下去。自1月20日疫情擴散以來,針對小微企業出臺的支持政策較多,集中在減稅降費、融資支持、落實穩崗返還政策、對特定行業給予特殊幫助等幾個方面。具體措施如下:
具體內容詳見華創證券研究所3月18日發佈的報告《【華創宏觀】“人”是最重要的——穩就業的四點看法&戰“疫”系列十六》。
【戰“疫”系列】
經濟有近憂,金融無大險,冷春過後自然暖——基於疫情影響的三大評估與兩大展望&戰疫系列一
股市異常波動與降息的六大看法——戰疫系列二
外資機構如何評估疫情的影響?——戰疫系列三
怎麼看西貝之憂?——從四大行業的現金剛性支出看疫情的衝擊&戰疫系列四
什麼是復工的“馬蹄釘”?——從口罩的估算講起&戰疫系列五
經濟影響再評估——戰疫系列六
還有多少人需要趕路?——戰疫系列七
對抗疫情要花多少錢?——基於財政視角&戰疫系列八
戰“疫”政策三階段梳理及復工跟蹤——戰疫系列九
復工的三個概念辨析——戰疫系列十
戰“疫”費錢,財政的出路在哪裡?——戰疫系列十一
經濟政策從“暫停”進入“小跑追趕”——疫情防控和經濟工作部署會議點評&戰疫系列十二
掉進黑天鵝湖裡的CPI——戰疫系列十三
地產如何帶著鐐銬跳舞?——戰疫系列十四
美國疫情的不同聲音——戰疫系列十五
M1拆分框架:一個連接經濟與市場的核心指標--數論經濟系列一
貿易戰下的中美CPI:短長期和分項影響全拆解--數論經濟系列二
匯率升貶之外的思考與指標應用--數論經濟系列三
步隨溪水覓溪源--製造業投資預測框架&數論經濟系列四
功夫在降息之外:美聯儲政策框架的十字路口--數論經濟系列五
五大視角全面回顧中美貿易摩擦--數論經濟系列六
美國經濟全景--“雙時鐘”視角兼論美國經濟領先指數構建&數論經濟系列七
降息概率何時還會再背離?--詳解FedWatch和WIRP計算方法&數論經濟系列八
酒飲微醺,過猶不及--論地產不可承受之重&數論經濟系列九
越來越近的歐元反彈——再論歐美經濟不一樣的“差”&數論經濟系列十
經濟有近憂,金融無大險,冷春過後自然暖——基於疫情的三大評估與兩大展望
關注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的7個重要數據
中央之“念”,部委如何“迴響”?——30部委2020年工作部署梳理
明年1季度還會“開門紅”嗎?
踏邊識界,持盾擊矛——2020年策略報告
【大類資產配置框架系列】
從三因素框架看美債利率--大類資產配置系列一
長纓縛蒼龍--中資美元債年度報告和大類資產配置系列二
2019年外資行一致預期是什麼?--大類資產配置框架系列之三
3萬億外資青睞何處--大類資產配置系列之四
2019年油價:“油”問必答?--大類資產配置框架系列之五
“金”非昔比--大類資產配置框架系列之六
特別的時候,特別的國債--思想匯·第七期
穩增長中“消失”的國開行--思想匯·第六期
國企去槓桿的三問三猜--第五期
宏觀調控從大寫意到工筆畫--第四期&2018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解讀
全球債務的椅子游戲--第三期
全球之錨:美國利率曲線的詛咒--第二期
或許存在的六個預期差--第一期
關於貧富差距和個稅調整的胡思亂想--系列九
券商股東面臨大洗牌?--系列八
匯率的經驗和政策工具都有什麼?--系列七
匯率破7概率極低--系列六
歷史不會簡單重演--系列五
協議簽署後的後續安排有哪些?貿易摩擦緩和十問十答
第二輪反制措施姍姍來遲,中國企業可以從哪些國家進口?
特朗普第二輪關稅威脅,哪些行業首當其衝?
除了出口,關稅戰潛在影響是重構全球產業鏈佈局
中美貿易談判,美國“要價”是什麼?
一文讀懂美國赴華貿易談判團隊
美國頂尖智庫眼中的中美貿易爭端
中美貿易摩擦將走向何方?
中美貿易博弈將如何映射國內政策?
美國精英階層如何看待中美關係--華創宏觀高端午餐會紀要
華創證券釣魚臺會議第10期:中美關係展望
調整匯率風險準備金率的表意與深意--系列一
人民幣匯率的近憂與遠慮--系列二
土耳其貨幣暴跌對中國的“兜圈式”影響
【高頻觀察·每週經濟觀察】
國際組織如何評估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
關注歐美不一樣的“差”——國慶海外回顧
降息之外的功夫:擴表前置守護名義利率空間——評美聯儲重啟擴表
庫存週期上行的阻力在哪?
LPR改革的四個關注要點
當下的美聯儲和1995-1998年有多像?
總量下行,建安回落---下半年地產投資展望
美、德、中未來產業的競合分析
【高頻觀察·中資美元債週報】
海外避險情緒發酵,投資級趁勢上漲--中資美元債週報20200223
外債登記管理新規落地,高收益市場收復失地--中資美元債週報20200216
一級發行平淡 二級高收益上漲--中資美元債週報20200209
避險情緒再起,投資級上漲,高收益折戟--中資美元債週報20200202
一級發行延續活躍,二級高收益維持上漲--中資美元債週報20200119
一級房地產發行開閘,二級高收益漲勢延續--中資美元債週報20200112
中資美元債迎“開門紅” 高收益領漲市場--中資美元債週報20200105
聖誕節平穩收官,一二級市場平淡--中資美元債週報20191229
【高頻觀察·全球央行雙週志】
全球不確定性提高後,各國經濟會何去何從?--全球央行雙週志第20期
國際機構如何評估全球經濟增長?--第19期
全球迎來人口老齡化挑戰--第18期
2019年央行對風險事件和財政政策如何評估?--第17期
2019年美歐日貨幣政策怎麼走?影響如何?--第16期
金融危機的反思:我們離下一輪危機還有多遠?--第15期
低通脹與攀升的全球債務:只是一個巧合?--第13期
為什麼本輪緊縮週期對金融條件的影響弱化?--第12期
如何理解美國經濟向好但收益率曲線平坦化?--第11期
【高頻觀察·中國信貸官調查】
2018年信貸利率將加速上行--2018年1季度中西部城商行隱現資產荒--2018年2季度信貸需求趨降,利率上行減速--2018年3季度銀行投貸節奏前傾,資產荒預期濃厚--2019年1季度
“資產荒”從總量走向結構--2019年2季度
“資產荒”邊際緩解,四季度信貸向好--2019年4季度
華創證券研究所定位為面向專業投資者的研究團隊,本資料僅適用於經認可的專業投資者,僅供在新媒體背景下研究觀點的及時交流。華創證券不因任何訂閱本資料的行為而將訂閱人視為公司的客戶。普通投資者若使用本資料,有可能因缺乏解讀服務而對報告中的關鍵假設、評級、目標價等內容產生理解上的歧義,進而造成投資損失。
本資料摘編自華創證券研究所已經發布的研究報告,若對報告的摘編產生歧義,應以報告發布當日的完整內容為準。須注意的是,本資料僅代表報告發布當日的判斷,相關的分析意見及推測可能會根據華創證券研究所後續發佈的研究報告在不發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華創證券的其他業務部門或附屬機構可能獨立做出與本資料的意見或建議不一致的投資決策。本資料所指的證券或金融工具的價格、價值及收入可漲可跌,以往的表現不應作為日後表現的顯示及擔保。本資料僅供訂閱人參考之用,不是或不應被視為出售、購買或認購證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要約或要約邀請。訂閱人不應單純依靠本資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獨立判斷,應自主作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投資風險。華創證券不對使用本資料涉及的信息所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或與此有關的其他損失承擔任何責任。
閱讀更多 總是餓的研究員張瑜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