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對經濟的長期影響及疫後投資趨勢的變化

新冠疫情對經濟的長期影響及疫後投資趨勢的變化

昨天在老友乾貨微信群裡推送了《歐美股市暴跌的直接推手》(文章摘錄了陳久霖博士和陳志武教授兩位大咖的觀點,其中陳久霖博士認為股市暴跌元兇為ETF,陳志武教授認為此次暴跌不同於2008年的金融危機,在高度不確定性的情況下,沒有太多投資者願意去冒險。)一文之後,有一位常年關注美股的老友回覆:“兄弟們,抄傢伙的時候來了!雖然美股短時間受疫情和石油暴跌的影響跌了近30%,但是海外疫情一定會過去的,不會爆發像2008年那樣的槓桿性的金融暴雷反射到實體經濟。至於我們A股市場的漲跌更不取決於海外,取決於我們自身。現在流動性寬鬆,企業基本面受疫情影響也只是暫時的。這個時候反而應大膽入場,買業績好的,錯殺的低估值公司,緊緊抱住,大概不到1年後就有收穫。買定離手!”可現在中國的經濟真的像這位老友講的那樣,基本面沒有受到影響嗎?

3月16日,國家統計局發佈前兩個月宏觀經濟數據,受疫情影響,1-2月經濟數據呈斷崖下行,投資、消費、工業生產增速均創歷史新低。1—2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130億元,同比下降20.5%;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33323億元,下降24.5%;2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6.2%,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7%。從最新數據可以看出,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造成擾動影響。

很多研報認為,疫情對於中國的經濟衝擊只是暫時性的,其實不然,個人認為疫情對於中國的經濟衝擊影響將較為長遠。

其一,從“利潤——生產——投資——產出——利潤”的閉環來看,疫情對於投資與消費的影響甚大,有些甚至是理念上的改變。疫情期間,堯戈電話調研了過去投資的或者考察的一些企業,有一些企業因為對於未來不確定性,擴大再生產的投資意向不足。還有一些企業因為過去高槓杆經營,本輪疫情下現金流緊張,損失慘重,部分企業重新迴歸“現金為王”的經營理念;其二,從“消費——就業——收入——消費”的閉環來看,內需不足一直是中國經濟的一大表徵,雖然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過4.2萬元/年,但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和人口老齡化的提前到來,壓在居民頭上的“五座大山”(分別為住房、養老、醫療、教育、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居民的有效需求不足。特別是在疫情肆掠的當下,居民對於儲蓄的需求大於消費的需求;其三,從出口端來看,2020年的出口十分不樂觀,在中美貿易戰的大背景之下,疫情將會進一步加劇歐美國家保守主義和民粹主義風潮滋生,且歐美國家對於疫情的應對顯得傲慢和經驗不足,按照木桶原理,全球離疫情真正結束,還將持續較長的時間,2020年對於我國的出口企業是一個大考之年。所以澤平宏觀認為“做好應對全球經濟金融危機的準備”不無道理。

投資投的是未來,投的是趨勢,疫後的中國究竟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2月16日,老友匯推送了一篇題為《思考疫情過後幾個長期變化》的推文,文章提出了三大觀點:1、都市圈取代大城市化。通過新型肺炎疫情,暴露出大城市的一個軟肋,就是抗風險能力比較低。當經濟和社會發展依賴於少數核心城市的時候,一旦某個核心城市受到類似新冠疫情等突發事件的衝擊,風險就容易擴散,從而形成系統性風險。因而未來中國城市發展的前景未必是大城市進一步變大,而可能是都市圈的大發展。2、適度儲蓄取代過度舉債。經過新冠疫情之後,很多人發現假期延長了,但是由於交通管制的原因,很多企業沒法及時開工,因而假期的收入預期是大幅下滑的。然而債務是永恆存在的,無論是企業的貸款還是居民的房貸,都要按時償還本息,因而如果舉債過度的話,短期償債的壓力會大幅上升。因此,從長期來看,過度舉債的行為模式可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而量入為出的傳統模式可能會逐漸迴歸,居民的淨儲蓄或有望重新回升。3、新經濟取代舊經濟。在03年非典之後,中國的電商開始崛起,淘寶、京東等迎來了大發展。而這一次的新冠疫情期間,新經濟又一次迎來了高光時刻。史上最長春節,加上居家限足,導致移動互聯網的使用激增,非接觸經濟迎來爆發。

我們認為疫後社會有效需求不足將是一個常態,消費升級將落下帷幕,消費降級將取而代之,性價比將會成為消費市場的關注要點,小米模式和拼多多模式將會成為投資市場的重要關注方向;其次,關係國計民生的住房、養老、醫療、教育、就業等產業將會得到全社會更多的剛性需求與關注,未來必將成為社會的投資熱點;再次,隨著人口老齡化,中國已經從追求人口紅利向工程師紅利轉變,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已成為共識,一大批科創類企業將十分值得長期跟蹤與投資;最後,隨著註冊制的推行,對於存在較強IPO預期的企業,因為確定性較強,如估值合適,也比較值得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