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赵括与明朝李景隆哪位更丢人更“神助攻”?

帝国典故


李景隆与赵括对比:

很多人在说到李景隆时,都用赵括来比喻,认为李景隆纨绔子弟,不知兵,只知纸上谈兵耳.如在建文帝让其替换老将耿丙文之后,燕王大喜,对左右说"这就是赵国的赵括啊"高兴的不得了.可我认为,李景隆哪里比得上赵括!他连赵括的一半也比不上!

李景隆:

仪表人才,也很强壮,高大,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大帅哥.可这人的确是不怎么样,看看他在整个"靖难"时的表现:耿丙文采取坚守的打法后,建文帝不满意,让其代耿丙文为大将军,合兵五十万与燕兵交战。在燕王北上之时围攻北平多日而不下.燕王收编宁王回来以后,其在郑村坝被燕王大败.连夜撤退,但在大部队撤退之时却又没通知围攻北平的各部.导致整个北平之战直接死伤二十万以上.后来因为黄子澄隐瞒的部分真相,帝认为委任他的权力还轻,又让他统率大军六十万,但却于白沟河复大败。在燕军渡过长江,兵临南京时,他又开门迎降。

赵括:

而对于赵括,大多数人应该知道,赵括虽然成为了纸上谈兵的代名词,可对此赵括可实在有点冤枉.退一万步来说,即便赵括真的就是纸上谈兵,可人家好歹也是杀敌无数,最后战死于沙场啊.再怎么说人家赵括也是一条汉子!可这李景隆....我实在是无语.燕王在郑村坝才和他打了一天,他就害怕了,连夜退兵.但你退兵就认真的退吧,可这小子可能也实在是被燕王吓呆了,也不通知人家正在围攻北平的兄弟,这真的是太不厚道了!之后又是接二连三的惨败,说白了都是因为他的胆小,没魄力,白白死伤了那么多的士兵!最可恨的就是他小子最后还要开门投降!我要崩溃了...再怎么说人家朱建文对你也是恩宠有加啊,最后还舍不得杀你,可你个忘恩负义的...

真的,很多人说你是赵括转世我还真替赵括感到不值,想你父亲如果见到你这样子,不被气出血来才怪了.




环球微视频


我是阅微草堂笔记,我来回答

其实因为太过久远也不太好考究历史实情,但是只从流传下来的历史记录里面来看,无疑是明朝李景隆比战国赵括更丢人更“神助攻”。

从两人的对手来看,李景隆输赵括一手。

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生平仅有一战,就是长平之战。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军和赵军在长平对峙。当时秦军主帅是王龁。只有“纸上谈兵”经验的赵括,能率领赵军以多变灵活的攻击方式,打得王龁晕头转向,几次被赵军攻破。之后秦军暗中调白起代替王龁,采用拉锯战的方式,耗时四十多天才最终使赵军在粮道被堵,突围无望的情况下溃败投降。

反观李景隆的对手,是受封燕王的朱棣。朱棣第一次成为军队的主帅,是在统兵远征北元太尉乃尔不花的时候,其中的亮眼部分是他先命几小队轻骑兵隐秘地侦查到了乃尔不花的位置,悄悄进发,然后率领军队在突降的大雪中行军。在到达敌方营地之后,他却命军队做饭扎营,以势逼迫乃尔不花投降,不费一兵一卒歼灭了北元主力军。然而有一说一,当时的北元军队已经是强弩之末,元军的败亡已经是板上钉钉。即使朱棣大获全胜,也是锦上添花,无法证明其时他的统帅能力有多么强大。

从双方的兵力对比来看,李景隆输第二手

长平之战的双方,这里不深究,以百度百科的数据来看,秦军出战约四十余万,伤亡二十余万;赵国出兵四十五万,死亡四十五万,精锐损失殆尽。双方单从出兵数量上来看应该算是势均力敌的。

反观李景隆,其第一次受命顶替耿炳文出战时,总兵力在五十万。当时的朱棣起兵之后收拢北方旧部,加上耿炳文的部分溃兵以及自宁王那里借来的朵颜三卫,总兵力估计在十万左右。以五十万击十万,攻北平不破,反而在郑灞被燕王军大败。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收拢败军并增兵十万,总兵力约六十万,双方又战于白沟河,结果李景隆再次战败,六十万基本都丢给了朱棣。悬殊如此巨大的兵力还是接连惨败,不可谓不丢人。


阅微草堂笔记


赵括和李景隆的经历很像,两人都是名将之子,还都是被国君赋予厚望,都是第一次上战场,还是担任全军的指挥方面(当然也是最后一次)。但两人还是有许多不同。

面对的敌人不同

赵括第一次面对的是当时已经成名的名将白起,当然长平之战是他最出名的一场战役,而李景隆面对的是常年对付北元的朱棣,他们都是败于没有战场作战经验上,但是从宏观角度来说,白起很显然比朱棣更有军事才能,而且赵括败于白起之手,也跟赵国当时的国力有关系,而李景隆可以算是兵力实力远超朱棣,最后还是被朱棣数次击败。

两个人所造成的影响不同

赵括因为陷入了秦军的包围圈,一直英勇地率领突围,虽然最后被射杀,导致赵国四十万大军被坑杀,但是赵国没有因此灭亡,这次战役让有些诸侯看见秦国的可怕,所以当秦昭王想要进攻邯郸的时候,三国伐秦,最后击退了秦军。

但是李景隆屡战屡败以后,大军有生力量在包围顺天,导致后方南京空虚,最后朱棣长驱直入直扑南京,当然最后李景隆打开金川门,给了建文帝最后一个“助攻”(当然不助攻也会被攻破,但是李景隆想活命啊。)

所以两人真要论起“助攻”来,还是李景隆更强一些。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


嘴痕


赵括无愧于将军的称谓,身先士卒战死沙场,也没有给父亲马服君赵奢丢脸,可以说赵括是个合格的将领!反观李景隆呢,以绝对优势的兵力,挟王师之名,却指挥无方,导致大败后,不顾部下率先逃离战场!把赵括和李景隆并列提出此问题,就是对赵括的侮辱!下面以具体战例来加以说明

赵括,出生军人之家,父亲是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自幼熟读兵书,曾随父亲出征,参加过攻取麦丘之战。赵奢原来只是赵国的一个基层税务官员,因为平原君赵胜的门客违法不交税,被赵奢严惩并追收了税钱,平原君赵胜开始关注底层税务人员赵奢。平原君赵胜在赵国,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人的人物,即使在天下各诸侯国间,也是响彻天下的名人!平原君关注赵奢,却不是找他的麻烦,而是一番交谈之后,发现赵奢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就把赵奢推荐给了赵惠文王。于是底层税务工作者赵奢光荣高升为赵国国家税务局局长,总管全国的税务工作。赵奢是人才,但是平原君赵胜这胸怀也值得称赞👍👍👍

赵奢的成名之战,是攻取齐国的麦丘之战,在此次攻城战斗中,赵奢久攻不下,是随军参战的赵括,向父亲建议用怀柔离间之策,才让赵奢顺利攻取麦丘城,立下了首次军功。此后赵括更加苦读参研兵书,和父亲辩论军事时,赵奢有时还说不过赵括,但赵奢却认为,儿子赵括只知徒读死书,不懂临战机变,不能担任军队将领指挥战斗。

赵奢的经典之战,是救援韩国阏与而与秦军展开的阏与之战,这次战斗赵括没有参加。赵奢在此次战斗中,提出了著名的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军事理论。采取开始示弱于敌,之后突袭奔进直达目标,接着集结重兵拒敌进攻,抢占有利地形,引诱秦军进攻,并在秦军抢攻失败奔退之际,挥全师趁势出击,冲乱秦军大营,最后秦军兵败如山倒,赵奢取得了最终全面的胜利!赵奢因此战功被封马服君,秦国士兵更是闻赵奢名而心惊。

赵括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熟读兵书,也参加过战斗,怎么能说他只会纸上谈兵呢?再来看令其身亡的长平之战,赵国开始是老将廉颇指挥作战,后来因为久战不下,赵王虽然一再催促廉颇主动出击打败秦军。但是廉颇坚持自己的防守策略,不为所动。最后赵孝成王因粮食不足,与秦国议和无果,才用赵括换下了老将廉颇,希望年轻气盛的赵括能主动出击打败秦军。在这样的背景下接手军队,赵括能怎么做?继续坚持廉颇的防守战略?那赵王能答应吗?换你来是干嘛的?所以赵括唯一的选择就只能是主动出击。之后虽然中了白起的诱敌之计,赵括军队被秦军分割包围,但是赵括并没有困守待毙。而是组织军队结成战阵,数次打败了白起秦军的进攻。在被围困的46天里,赵括以劣势兵力抵挡住了白起的优势兵力,且给秦军造成很大的伤亡!白起向秦王请求援军和粮草的文书络绎不绝,就是明证,秦昭襄王亲自到河西征兵,令15岁以上男子都要披甲上前线,可见当时战况之惨烈!当然赵括也是在苦苦咬牙坚持,粮食没有了,杀马吃!马杀光了,那就吃战死的士兵!最后甚至受伤的士兵都被杀来吃!在求救无望后,赵括集齐了尚有体力战斗的士兵,自己带头冲向秦军!希望冲出秦军包围,然而赵括首先被秦军的箭阵射杀!必须重申:赵括是合格的军人,无愧于将军的称谓!

再来看李景隆,同样是出生军人之家,父亲是明朝初年的名将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自幼就跟随朱元璋四出征战,战斗经验丰富,军事能力在当时明将领排名中,应该在前五名之内,是名符其实的名将!按常理说,李景隆在这样的家庭和环境中成长,耳闻目睹也该受到熏陶,应该具有一定的军事能力。而且他还是在职的军队将领,当然这军队将领的职位也可能是继承而来的,否则在其后的靖难之役中,也不会表现得让人惊掉下巴,身率60万大军,前往阻止朱棣带领的10万兵力,却一输再输,没有最输,只有更输!而且在现场战况出现不利时,不是第一时间组织士兵反击,而是不顾部下死活,自己转头先逃命去了!即便如此不堪,最后却没受任何处罚!这结果让人无语,也无法评说。

对于这样的人,配和赵括相提并论吗?





JSDD


李景隆神助攻

赵括的父亲是赵奢是战国名将。李景隆的父亲是李文忠,当时天下排名前五的名将。

先说说赵括:赵括长平之战损失了赵国40万精锐,改变了战国的格局,东方六国再也没有能力单独对抗秦国。

但是长平之战我觉得不仅仅是赵括的原因,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国力的较量。

廉颇主守,就是不出战,想把秦国耗到粮尽退兵,廉颇与秦国对峙三年之久。

秦国咸阳在渭河平原,兴修水利之后是非常富庶的,然后又得到巴蜀之地。天府之国,沃野千里,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都江堰工程,粮食产量增加不少。

赵国山地多,良田少,粮食上不如秦国储备多。赵国耗不过秦国,所以赵王想速战速决。最后秦国用反间计,这就促使了赵王临阵换将。

另外秦赵两国对峙,其他各国作壁上观,三年不施以援手,也提现了外交上,赵国的失利。

如果赵括也打防守,不出击,那么也没问题。可是实在是耗不过了。

秦国也没好过多少,看见赵国换将,秦国也偷偷启用了武安君白起。

赵括不知道对面主将换了,如果赵括知道,他也会谨慎的,毕竟那是秦国大良造,武安君,被称为“人屠”的白起。

长平之战之后秦国没得到什么好处,国家经济也快崩溃,赵军伤亡40万,秦国损失20~30万,也不过惨胜而已。

说说李景隆,这家伙就是头猪,虎父犬子。打的都是败仗不说,最后还把应天城门给打开了,迎接燕王入主应天(南京)。

赵括最起码战死了,李景隆却投降。二者相比,高下立判。






飞航谈历史


两位都是悲剧人物,所作所为,实属无奈。

赵括可能实战经验不足,但也不是纸上谈兵,就凭两条:1.46天缺粮,军心未乱,直到死。2.秦朝打完这仗也是损失惨重,也需要修养生息,那是赵国国力不如。

纸上谈兵,试问当时有纸吗?赵括击杀秦军二三十万,令白起胆寒,秦军实属惨胜,赵括虽败犹荣,却背锅两千年。赵军败在国力与外交,非战之罪也!

至于李,那是因为有个二皇帝,莫伤我皇叔,否则早没有朱棣什么事了。

战国赵括忠君报国、勇猛顽强、最终战死沙场不失忠烈之名,明初李景隆贪慕富贵、背主忘恩、背叛建文帝临阵投降明成祖、叛君不忠,人品低劣,因此李景隆更丢人。



当代曹植


个人觉得历史条件下都是悲剧式的。赵括可能实战经验不足,但也不像纸上谈兵,就凭两条:1.46天缺粮,军心未乱,直到死。2.秦朝打完这帐也是损失惨重,也需要修养生息,那是赵国国力不如。至于李,那是因为有个二皇帝,莫伤我皇叔,否则早没有朱棣什么事了。


历史旁观者系列


个人感觉还是赵括吧,虽然不是他主要造成这个结果的,毕竟秦国使计,说赵括厉害,然后昏庸的皇帝相信了,撤下了大将廉颇,但是赵括太自以为是了,不掂量清楚自己的分量,于是被战神白起打败,结果是四十万赵军投降后被活埋,这四十万人的生命就因为他的指挥不当而送命,生命是无辜的,虽说赵括对国家忠诚,但却是愚忠,从此使赵国陷入了危机之中,导致赵国国力大衰,不久灭国,李景隆只能说是投机主义,见风使舵,但明朝却没有危及国家根本的损失,如果他没有反水,或许朱棣不太可能当皇帝,那么明朝在建文帝的治理下会是什么样,不说会不会倒退,进步不可能与朱棣有所比较,朱棣在位时,明朝的国力在世界上都达到了鼎盛,赵括的作为是使赵国走向灭亡,李景隆的作为使明朝国力到达繁荣昌盛,就损失大小来说还是赵括,但李景隆这种背信弃义,爱慕虚荣,不忠是遭人唾弃的,赵括忠君报国的精神,是应该敬仰的


焦糖玛奇朵没有糖


两位都是名将之子但人品大不样,战国赵括虽志大才疏、自负轻敌但忠君报国、勇猛顽强、最终战死沙场不失忠烈之名,明初李景隆贪慕富贵、背主忘恩、背叛建文帝临阵投降明成祖、叛君不忠人品低劣,因此李景隆更丢人。


小龙女5505


纸上谈兵主要是讲的赵括,李景隆没有话棒,所以不会相提并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