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赵括与明朝李景隆哪位更丢人更“神助攻”?

帝国典故


出身相似。赵括的父亲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李景隆是明朝曹国公李文忠之子。

学历相似。二人均受家庭熏陶,从小熟读兵法,而且理论水平很高。尤其是赵括谈论兵法,连他的父亲都难不倒他。李景隆也是早年以通晓兵法著称。

履历不同。赵括上任之前没有任职履历的记载,更没有军事行动的记载。而李景隆早在朱元璋时代就参与政务和军务,建文帝时代更是身居要职。曾主持抓捕周王朱橚。

临危受命,对阵名将。赵括去接替老将廉颇,对抗秦国名将白起。李景隆做为二路元帅接替耿炳文,对抗燕王朱棣。

战场结局。赵括草率出兵,进入白起的包围圈,被白起围歼,赵括临危不惧。李景隆最初对阵的只是燕王朱棣的儿子朱高炽,因为心胸狭窄而并无寸功。然后一路败仗,最可悲的是,在敌人逼近南京时李景隆竟然开门投降,因此李景隆也成为燕王朱棣的大功臣。

小结:李景隆虽然有实习过程,但是对阵期间并没有建功立业,反而最后投降,直接导致建文帝政权的覆灭。

李景隆在投降之后获得加官进爵,封太子太师,赐功臣勋号,加柱国,增岁禄,列于群臣之首。

所以李景隆比赵括更丢人,更是敌人的“神助攻”。


履和斋


我是阅微草堂笔记,我来回答

其实因为太过久远也不太好考究历史实情,但是只从流传下来的历史记录里面来看,无疑是明朝李景隆比战国赵括更丢人更“神助攻”。

从两人的对手来看,李景隆输赵括一手。

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生平仅有一战,就是长平之战。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军和赵军在长平对峙。当时秦军主帅是王龁。只有“纸上谈兵”经验的赵括,能率领赵军以多变灵活的攻击方式,打得王龁晕头转向,几次被赵军攻破。之后秦军暗中调白起代替王龁,采用拉锯战的方式,耗时四十多天才最终使赵军在粮道被堵,突围无望的情况下溃败投降。

反观李景隆的对手,是受封燕王的朱棣。朱棣第一次成为军队的主帅,是在统兵远征北元太尉乃尔不花的时候,其中的亮眼部分是他先命几小队轻骑兵隐秘地侦查到了乃尔不花的位置,悄悄进发,然后率领军队在突降的大雪中行军。在到达敌方营地之后,他却命军队做饭扎营,以势逼迫乃尔不花投降,不费一兵一卒歼灭了北元主力军。然而有一说一,当时的北元军队已经是强弩之末,元军的败亡已经是板上钉钉。即使朱棣大获全胜,也是锦上添花,无法证明其时他的统帅能力有多么强大。

从双方的兵力对比来看,李景隆输第二手

长平之战的双方,这里不深究,以百度百科的数据来看,秦军出战约四十余万,伤亡二十余万;赵国出兵四十五万,死亡四十五万,精锐损失殆尽。双方单从出兵数量上来看应该算是势均力敌的。

反观李景隆,其第一次受命顶替耿炳文出战时,总兵力在五十万。当时的朱棣起兵之后收拢北方旧部,加上耿炳文的部分溃兵以及自宁王那里借来的朵颜三卫,总兵力估计在十万左右。以五十万击十万,攻北平不破,反而在郑灞被燕王军大败。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收拢败军并增兵十万,总兵力约六十万,双方又战于白沟河,结果李景隆再次战败,六十万基本都丢给了朱棣。悬殊如此巨大的兵力还是接连惨败,不可谓不丢人。


阅微草堂笔记


赵括和李景隆的经历很像,两人都是名将之子,还都是被国君赋予厚望,都是第一次上战场,还是担任全军的指挥方面(当然也是最后一次)。但两人还是有许多不同。

面对的敌人不同

赵括第一次面对的是当时已经成名的名将白起,当然长平之战是他最出名的一场战役,而李景隆面对的是常年对付北元的朱棣,他们都是败于没有战场作战经验上,但是从宏观角度来说,白起很显然比朱棣更有军事才能,而且赵括败于白起之手,也跟赵国当时的国力有关系,而李景隆可以算是兵力实力远超朱棣,最后还是被朱棣数次击败。

两个人所造成的影响不同

赵括因为陷入了秦军的包围圈,一直英勇地率领突围,虽然最后被射杀,导致赵国四十万大军被坑杀,但是赵国没有因此灭亡,这次战役让有些诸侯看见秦国的可怕,所以当秦昭王想要进攻邯郸的时候,三国伐秦,最后击退了秦军。

但是李景隆屡战屡败以后,大军有生力量在包围顺天,导致后方南京空虚,最后朱棣长驱直入直扑南京,当然最后李景隆打开金川门,给了建文帝最后一个“助攻”(当然不助攻也会被攻破,但是李景隆想活命啊。)

所以两人真要论起“助攻”来,还是李景隆更强一些。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


嘴痕


赵括无愧于将军的称谓,身先士卒战死沙场,也没有给父亲马服君赵奢丢脸,可以说赵括是个合格的将领!反观李景隆呢,以绝对优势的兵力,挟王师之名,却指挥无方,导致大败后,不顾部下率先逃离战场!把赵括和李景隆并列提出此问题,就是对赵括的侮辱!下面以具体战例来加以说明

赵括,出生军人之家,父亲是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自幼熟读兵书,曾随父亲出征,参加过攻取麦丘之战。赵奢原来只是赵国的一个基层税务官员,因为平原君赵胜的门客违法不交税,被赵奢严惩并追收了税钱,平原君赵胜开始关注底层税务人员赵奢。平原君赵胜在赵国,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人的人物,即使在天下各诸侯国间,也是响彻天下的名人!平原君关注赵奢,却不是找他的麻烦,而是一番交谈之后,发现赵奢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就把赵奢推荐给了赵惠文王。于是底层税务工作者赵奢光荣高升为赵国国家税务局局长,总管全国的税务工作。赵奢是人才,但是平原君赵胜这胸怀也值得称赞👍👍👍

赵奢的成名之战,是攻取齐国的麦丘之战,在此次攻城战斗中,赵奢久攻不下,是随军参战的赵括,向父亲建议用怀柔离间之策,才让赵奢顺利攻取麦丘城,立下了首次军功。此后赵括更加苦读参研兵书,和父亲辩论军事时,赵奢有时还说不过赵括,但赵奢却认为,儿子赵括只知徒读死书,不懂临战机变,不能担任军队将领指挥战斗。

赵奢的经典之战,是救援韩国阏与而与秦军展开的阏与之战,这次战斗赵括没有参加。赵奢在此次战斗中,提出了著名的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军事理论。采取开始示弱于敌,之后突袭奔进直达目标,接着集结重兵拒敌进攻,抢占有利地形,引诱秦军进攻,并在秦军抢攻失败奔退之际,挥全师趁势出击,冲乱秦军大营,最后秦军兵败如山倒,赵奢取得了最终全面的胜利!赵奢因此战功被封马服君,秦国士兵更是闻赵奢名而心惊。

赵括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熟读兵书,也参加过战斗,怎么能说他只会纸上谈兵呢?再来看令其身亡的长平之战,赵国开始是老将廉颇指挥作战,后来因为久战不下,赵王虽然一再催促廉颇主动出击打败秦军。但是廉颇坚持自己的防守策略,不为所动。最后赵孝成王因粮食不足,与秦国议和无果,才用赵括换下了老将廉颇,希望年轻气盛的赵括能主动出击打败秦军。在这样的背景下接手军队,赵括能怎么做?继续坚持廉颇的防守战略?那赵王能答应吗?换你来是干嘛的?所以赵括唯一的选择就只能是主动出击。之后虽然中了白起的诱敌之计,赵括军队被秦军分割包围,但是赵括并没有困守待毙。而是组织军队结成战阵,数次打败了白起秦军的进攻。在被围困的46天里,赵括以劣势兵力抵挡住了白起的优势兵力,且给秦军造成很大的伤亡!白起向秦王请求援军和粮草的文书络绎不绝,就是明证,秦昭襄王亲自到河西征兵,令15岁以上男子都要披甲上前线,可见当时战况之惨烈!当然赵括也是在苦苦咬牙坚持,粮食没有了,杀马吃!马杀光了,那就吃战死的士兵!最后甚至受伤的士兵都被杀来吃!在求救无望后,赵括集齐了尚有体力战斗的士兵,自己带头冲向秦军!希望冲出秦军包围,然而赵括首先被秦军的箭阵射杀!必须重申:赵括是合格的军人,无愧于将军的称谓!

再来看李景隆,同样是出生军人之家,父亲是明朝初年的名将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自幼就跟随朱元璋四出征战,战斗经验丰富,军事能力在当时明将领排名中,应该在前五名之内,是名符其实的名将!按常理说,李景隆在这样的家庭和环境中成长,耳闻目睹也该受到熏陶,应该具有一定的军事能力。而且他还是在职的军队将领,当然这军队将领的职位也可能是继承而来的,否则在其后的靖难之役中,也不会表现得让人惊掉下巴,身率60万大军,前往阻止朱棣带领的10万兵力,却一输再输,没有最输,只有更输!而且在现场战况出现不利时,不是第一时间组织士兵反击,而是不顾部下死活,自己转头先逃命去了!即便如此不堪,最后却没受任何处罚!这结果让人无语,也无法评说。

对于这样的人,配和赵括相提并论吗?





JSDD


当然是明朝李景隆更丢人,更神助攻。

首先看看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急于求胜,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万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

自古成王败寇,赵括是败军之将,众恶归之。《白起列传》记录了白起战后的回顾: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赵括常常跟随父亲在军中历练,熟读兵书,故常有独到见解,当年秦赵两军的阏与之战,赵军之所以大胜便有赵括出谋划策之功。而从赵括整个长平之战的战役指挥来看,首先他想尽快决战的方针是符合赵国国情的,因为如果再继续拖下去,先被拖垮的将是赵国而不是秦国,这是当时最现实的情况。当然赵孝成王命其进攻是主因。具体实施中,赵括战前曾多次亲自勘查地形;在作战时下命令之果断,赵将中无人能及;赵括每战总率领自己的飞骑冲在全军最前。并且赵括所有计策似乎和白起如出一辙,都希望以偏师迂回,之后进行包抄合围,只是赵军实力稍弱,并未成功,而赵括在大军遭到合围之时,仍然能够让已经断粮的赵军四十六天内保持旺盛战斗力,始终突围作战,这也不是一个庸才可以做到的。

白起还对秦王说,自己在率50万大军围赵括20万军,伤亡过半才获胜,实在是前所未有之事。赵军主力断粮多日,人相食而斗志不懈,直到赵括战死军心才乱,赵括用兵实在是有独到之处。长平之战后期,赵括大军被断粮,而赵括在固守中,尝试了当时还没有人使用过的,“孙膑十阵”中的“车城圆阵”,在断粮的情况下固守46天,而大军没有生乱,在兵家史上都算一个奇迹,而这个奇迹的缔造这正式人们所说的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秦历经商鞅变法,四代明主,国力已经大大超过了赵国。长平之战,主战场处于山川之间,赵军擅长骑兵作战,而秦军的精锐步兵更适合围歼战,就算换成廉颇久守之下,粮道被断,也许做的还不如赵括。两军相持阶段战争,打的是综合国力。是故赵括的失败不是简单的纸上谈兵原因,最重要的是很多赵括不能左右的因素,或者说其时时势造就的英雄是杀神——白起。即便是这样,赵括还被尊称——一代鬼雄。

我们再看看明朝的李景隆。朱棣造反初,朱允炆先派老将耿炳文征讨失利,遂派李景隆为大将军率大军五十万征讨。朱棣安排世子领一万军守北平,自己率精锐军援救永平,后突袭大宁(今内蒙古宁城)。不久李景隆包围北平,但当晚被夜袭,李景隆手下都督强攻城门即将攻破,但李景隆恐手下抢功劳鸣金收兵!僵持几个月后朱棣回师大败李景隆。次年,朱棣攻太原,李景隆驰援太原,但到地方朱棣已退兵,遂无功而返。

经过悉心准备,建文二年,李景隆汇合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合军六十万,进驻白沟河(今河北雄县)。两军开战,开始是拉锯战,到底李景隆方兵多将广渐占上风,朱棣见状亲率精锐骑旅强攻李景隆主帅大本营,斩断其帅旗,李景隆方兵不明就里大乱,朱棣扭转战局乘势发动全面进攻,李景隆兵溃败,退至德州,后再败退至济南。其后朱允炆帝招李景隆回南京。

李景隆的二次大败至今另人百思不得其解,一次败都另人不可思议,况且二次?!还都是在实力、条件相较比敌方大好至悬殊的地步却大败?!换个普通将领就是常规战法也不至于如此。退一万步有猜疑李景隆与朱棣是好朋友,也不能如此相让吧?!最不济说粮草不济撤兵就行了吧?!

所以还是李景隆更丢人,更神助攻。


刘文广


本来李景隆一个就够有趣了,你居然能想到一起,有时候历史真的没那么严肃,反而非常好玩有趣,看这俩人就知道了,一起来看看吧!确实,不过这俩人都丢人,但是李景隆更胜一筹,不对李景隆完胜,丢人丢到家,丢了十八代祖宗的人。其中赵括是在长平之战丢的人,还丢了命。而李景隆嘛,从头到尾都在丢人,关键是丢人还能继续受到重用,或者他的一生感觉都是个笑话。话不多说,李景隆最丢人的神助攻是金川门之变,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篡位攻破南京的那一仗是最丢人的,不过只是其一。接下来具体看下俩人丢人现眼的事情经过吧!

其一,赵括

赵括,赢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之子,赵国人。赵括熟读兵法,常与其父赵奢讨论兵法,赵奢称其纸上谈兵,不适合真正带兵。慢慢的也被众人所熟知,赵国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纸上谈兵。完璧归赵后秦昭襄王不服,大举集结重兵伐赵,与赵国将军廉颇战于长平,史称长平之战。秦国攻城掠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士气正旺,加上兵多将广。廉颇自知赵军不敌,于是想对策,筑垒避守,坚壁不出,待秦军士气散尽,再伺机而动大破秦军。确实刚开始秦军见赵军不战避其锋芒,秦军士气日渐溃散,秦王无奈,使计谋让人告诉赵孝成王秦军最怕赵括出战,秦军士兵都怕赵括,赵括让他们闻风丧胆,若赵括出战则必大败秦军。赵孝成王信以为真,命赵括代替廉颇,把廉颇给换了下来,赵括大改廉颇计策,主动率大军出击战与秦军,被秦军打的落花流水,溃不成军,赵括被斩首于长平,四十五万赵军全军覆没。赵括的出击使廉颇计谋功败垂成,廉颇千算万算,没算到半路杀出个赵括!所以赵括可以称得上是猪队友了。最主要的是赵孝成王也是真敢用,赵括也是真敢带兵,一个敢用一个敢带兵。

然后,李景隆

李景隆,李姓,名景隆,字九江,其父明太祖朱元璋治下曹国公李文忠。因此李文忠死后,李景隆世袭爵位曹国公。李景隆同样也是跟赵括一样熟读兵法,所以深得明太祖喜爱。明太祖驾崩,明惠帝朱允炆继位又称建文帝,此时封地于燕的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发动兵变,起兵于今河北一带。建文帝为平叛朱棣,拜李景隆为大将军誓师北伐,史称靖难之役。

第一次李景隆丢人,率大军攻北平今北京,围北平而攻打的热火朝天,正当他手下有个叫瞿能的都督要攻破城门的时候,李景隆大手一挥,攻不破,撤退,以至于瞿能功亏一篑,功败垂成。人家都要攻破了你说撤退,我估计当时瞿能内心万马奔腾。等朱棣率军回援,大败李景隆,仓皇而逃。

第二次丢人,第一次兵败被召回,建文帝不仅没有责怪,还继续让他手握重兵,此时朱棣已经打到了山西大同,决定再让李景隆带兵支援大同,这次率领六十万大军继续北上,结果被大败,损失十几万人而归。再次兵败,这次被召回南京,大臣们纷纷说李景隆故意兵败怀有逆谋反叛的二心,应该诛杀,建文帝当耳旁风,未予采纳。

第三次丢人,这次朱棣兵临南京城下,建文帝派李景隆去跟朱棣求和,割让长江以北地区给朱棣,江山分开而治,结果这货跑去开城门投降,迎燕军入城。这真的是万万没想到啊。燕军入城,后来建文帝不见踪影,史称金川门之变。这简直是神助攻,让他谈判他去投降,没谁了。

最后明成祖朱棣上位,李景隆投降有功,朱棣给他加官进爵,后来大臣们实在对这二货看不下去了,纷纷弹劾,最后被贬软禁自己家中。李景隆想绝食而亡,结果绝了几十天的食也没有死成,最后郁郁而终。

所以赵括和李景隆比谁丢人的话,李景隆完胜。





春天来了啦


李景隆神助攻

赵括的父亲是赵奢是战国名将。李景隆的父亲是李文忠,当时天下排名前五的名将。

先说说赵括:赵括长平之战损失了赵国40万精锐,改变了战国的格局,东方六国再也没有能力单独对抗秦国。

但是长平之战我觉得不仅仅是赵括的原因,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国力的较量。

廉颇主守,就是不出战,想把秦国耗到粮尽退兵,廉颇与秦国对峙三年之久。

秦国咸阳在渭河平原,兴修水利之后是非常富庶的,然后又得到巴蜀之地。天府之国,沃野千里,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都江堰工程,粮食产量增加不少。

赵国山地多,良田少,粮食上不如秦国储备多。赵国耗不过秦国,所以赵王想速战速决。最后秦国用反间计,这就促使了赵王临阵换将。

另外秦赵两国对峙,其他各国作壁上观,三年不施以援手,也提现了外交上,赵国的失利。

如果赵括也打防守,不出击,那么也没问题。可是实在是耗不过了。

秦国也没好过多少,看见赵国换将,秦国也偷偷启用了武安君白起。

赵括不知道对面主将换了,如果赵括知道,他也会谨慎的,毕竟那是秦国大良造,武安君,被称为“人屠”的白起。

长平之战之后秦国没得到什么好处,国家经济也快崩溃,赵军伤亡40万,秦国损失20~30万,也不过惨胜而已。

说说李景隆,这家伙就是头猪,虎父犬子。打的都是败仗不说,最后还把应天城门给打开了,迎接燕王入主应天(南京)。

赵括最起码战死了,李景隆却投降。二者相比,高下立判。






飞航谈历史


两位都是悲剧人物,所作所为,实属无奈。

赵括可能实战经验不足,但也不是纸上谈兵,就凭两条:1.46天缺粮,军心未乱,直到死。2.秦朝打完这仗也是损失惨重,也需要修养生息,那是赵国国力不如。

纸上谈兵,试问当时有纸吗?赵括击杀秦军二三十万,令白起胆寒,秦军实属惨胜,赵括虽败犹荣,却背锅两千年。赵军败在国力与外交,非战之罪也!

至于李,那是因为有个二皇帝,莫伤我皇叔,否则早没有朱棣什么事了。

战国赵括忠君报国、勇猛顽强、最终战死沙场不失忠烈之名,明初李景隆贪慕富贵、背主忘恩、背叛建文帝临阵投降明成祖、叛君不忠,人品低劣,因此李景隆更丢人。



当代曹植


不得不说这个问题很有水平,赵括与李景隆两个人有诸多相似之处。

第一,两人都是名将之子。赵括之父马服君赵奢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八名将之一,世所公认;李景隆之父李文忠,虽然是朱元璋的外甥,但不靠裙带关系,单是以战功就名列第三功臣,仅次于徐达、常遇春,生封曹国公,死赠岐阳王。

第二,两人都名声在外。当秦国放出话来只怕赵括时,赵王便急于起用之,相国蔺相如劝他时就说,不能仅以虚名就委以重任,可以说当时赵括知兵的声名在外。李景隆呢,也是因为黄子澄的推荐才成为南军统帅,理由无非也是名将之后之类的迂腐之言。

第三,两人都是临危受命,代主守之前将。赵括之所以上位,就是因为廉颇比较保守,而且深知赵军难以在野战中战胜秦军,因而被赵王猜忌,临阵换将。李景隆也是,耿炳文是朱元璋特意留下的独苗,他之所长也恰恰是防守,并成功抵挡了燕军的攻势,虽有小败,并没有动摇根基,但仍然被换掉。

第四,两人之败都直接扭转了战局,甚至国运。长平之战赵括麾下的四十万大军是赵国仅有的主力,白起坑杀之后,赵国几无男子。此后,再也无力阻止东进的步伐了。李景隆也是,由于朝廷急于求成,换掉老将耿炳文,而代之以李景隆,以至于对手燕王朱棣听说反间计成,心里乐开了花。李景隆的实力可想而知,他也没有让朱棣失望,一顿操作猛如虎,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形势急转直下,终至不可挽回。

但是,两人还是有根本上的区别的。赵括虽败,却战死沙场,死得其所。而李景隆,临阵脱逃,后又开城门引燕军入京,不忠不义,可耻至极。


文谈旧事


李景隆与赵括对比:

很多人在说到李景隆时,都用赵括来比喻,认为李景隆纨绔子弟,不知兵,只知纸上谈兵耳.如在建文帝让其替换老将耿丙文之后,燕王大喜,对左右说"这就是赵国的赵括啊"高兴的不得了.可我认为,李景隆哪里比得上赵括!他连赵括的一半也比不上!

李景隆:

仪表人才,也很强壮,高大,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大帅哥.可这人的确是不怎么样,看看他在整个"靖难"时的表现:耿丙文采取坚守的打法后,建文帝不满意,让其代耿丙文为大将军,合兵五十万与燕兵交战。在燕王北上之时围攻北平多日而不下.燕王收编宁王回来以后,其在郑村坝被燕王大败.连夜撤退,但在大部队撤退之时却又没通知围攻北平的各部.导致整个北平之战直接死伤二十万以上.后来因为黄子澄隐瞒的部分真相,帝认为委任他的权力还轻,又让他统率大军六十万,但却于白沟河复大败。在燕军渡过长江,兵临南京时,他又开门迎降。

赵括:

而对于赵括,大多数人应该知道,赵括虽然成为了纸上谈兵的代名词,可对此赵括可实在有点冤枉.退一万步来说,即便赵括真的就是纸上谈兵,可人家好歹也是杀敌无数,最后战死于沙场啊.再怎么说人家赵括也是一条汉子!可这李景隆....我实在是无语.燕王在郑村坝才和他打了一天,他就害怕了,连夜退兵.但你退兵就认真的退吧,可这小子可能也实在是被燕王吓呆了,也不通知人家正在围攻北平的兄弟,这真的是太不厚道了!之后又是接二连三的惨败,说白了都是因为他的胆小,没魄力,白白死伤了那么多的士兵!最可恨的就是他小子最后还要开门投降!我要崩溃了...再怎么说人家朱建文对你也是恩宠有加啊,最后还舍不得杀你,可你个忘恩负义的...

真的,很多人说你是赵括转世我还真替赵括感到不值,想你父亲如果见到你这样子,不被气出血来才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