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难道没有能打仗的将军吗?只能用李景隆这草包吗?

迷路者2948516


李景隆不是草包,建文帝也不是没有能打仗的将军。

我们都知道,因为朱标的意外早亡,朱元璋为了稳住皇长孙的位置,通过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杀死了大量名将。但是还是留给了朱允炆一些名将的,这些名将大多善于守城,也就是说,开疆拓土他们可能不行,但是守城确实杠杠的。

那么,为什么还是输了呢?我们要从这场战争的源头说起。

建文帝登基后,身边有三位“辅政大臣”,分别是方孝孺、黄子澄、齐泰,这三位你说是奸臣吧,肯定不是,但是你说这三位是昏臣,肯定是的。为什么这么说的呢?

因为这三位上位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向朱元璋的封王戍边下手了。

封王戍边是朱元璋设下的制度,他认为嫡长子被立为太子后,其他孩子就应该走的远远的,所以,朱元璋决定,把这些孩子们分配到边疆去,既可以保证嫡长子的位置,也可以保证边疆的稳定。

这种做法自然是有风险的,所有人都知道异地王的风险,削藩也是该做,但怎么做,什么时候做是非常讲究的事情,毕竟一个弄不好就是天下大乱。在朱元璋看来,自己虽然把名将都杀了,但是有自己的儿子们守着边疆,总不会出事情,等到自己的孙子培养出嫡系来,怎么做都无所谓了。

然而,这三位昏臣却没想明白这些,只想到了该削藩而且要立刻动手,立刻到朱元璋还没死,这几位就开始谋划了。

在朱允炆登基后,他立刻开始削藩,将周王朱橚发配到云南,又逼得湘王朱柏自焚,朱元璋的封王戍边制度彻底被破坏,也就是说,朱允炆在还没有牢实的武将根基的基础下,就向自己的叔叔们动手了。

所以,燕王反的时候,他的叔叔们都不想帮他——人和,已经没了。

而后,我们再说说朱棣反叛的战争过程。

朱允炆派出的第一位大将,是开国元勋耿炳文——没错,朱元璋并不是没给孙子留下开国能人。

耿炳文虽然进攻不咋地,防守起来可是一等一的好手,在初期进攻失败后,耿炳文撤回到真定,坚守此地,不退半步,朱棣拿他没有任何办法,这么耗下去,朱棣肯定挨不住。可此时,三大昏臣之一的黄子澄出手了,他认为耿炳文能力不行,不能迅速打下朱棣,于是建议朱允炆罢免耿炳文,用李景隆代替。着急削藩的朱允炆答应了。

李景隆是草包吗?跟常遇春、徐达以及他爹李文忠相比肯定是,跟朱棣比也差不少,但是他也不是那么差劲儿,他的军队数量数倍于朱棣军,耗也能把朱棣耗死。

可是,天时没站在明军这边。

在李景隆进攻初期,趁着朱棣救援永平的机会围困北平,差点攻下了北平城,但随着朱棣回援,李景隆吃了败仗,撤回山东,准备再战。

之后,就是我们说的白沟河之战了。这一次,李景隆率领大军号称六十万,数十倍于朱棣军,都快把朱棣打绝望了,最终却败了。

咋失败的呢?因为一阵大风把他的帅旗吹断了。没错,大风助攻。

在古代,帅旗非常重要,人死了帅旗都不能倒,帅旗一倒,军队不败也得败了。所以,帅旗倒了之后,李景隆的军队军心大乱,四散而逃。

你说这怪李景隆吗?几十万大军正在混战,四散而逃谁也管不了了!

所以,这一次朱棣的胜利,在于天时。在这次大战后,明军损失惨重,李景隆的能力又比朱棣差了不少,朱棣这才有了点抗衡的资本。

而后,盛庸登场了,这一次,是天时+朱允炆神助攻,朱棣才能活下来。

在李景隆兵败后,盛庸与铁铉坚守济南,朱棣攻打了三个月都没拿下来,在某个夜黑风高的夜晚,盛庸突袭,打得朱棣大败,盛庸趁机收复了德州,之后,盛庸被任命为平燕将军,在东昌一战中,盛庸把朱棣打得落花流水,差点死在东昌。

为啥没死呢?朱允炆不让杀!你说搞笑不?不让杀!

就这样,盛庸失去了杀死朱棣的最好机会。再之后,在夹河,盛庸和朱棣再次开打,然而,就在朱棣马上就要不行的时候,刮起了一阵东北风,飞沙走石让明军几乎睁不开眼,就这样,一阵大风又把盛庸给打输了。

你说能说盛庸没能耐吗?真不能啊!老天不帮忙,朝廷有内鬼,甚至皇帝本身都是内鬼,这谁扛得住啊!

所以,朱棣能赢,在于三位昏臣让各位王爷与朱允炆离心离德,在于朱允炆不让杀朱棣,在于两阵大风,而不是他的将军草包。


伏生说历史


建文帝时期的明朝中央还是有那么一些能打仗的将军的,虽然和朱元璋时期不能比,朱元璋在位时期,因为“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这两大案件,把开国的武将杀了个七七八八,但还是留下了不少武将,能力和徐达、常遇春、蓝玉这样的当然差很远,但如果用来指挥占据绝对军力优势的军队去对抗反叛的朱棣还是能扛得住的。

防守给力的耿炳文,朱棣对其毫无办法

整个“靖难之役”期间,建文帝一共用过三位主将,分别是耿炳文、李景隆和盛庸。最先使用的是开国元勋长兴侯耿炳文,据说他的防御战打得很不错,事实上也是如此,耿炳文在靖难初期奉命去讨伐朱棣,但被朱棣击败,他率部退入真定城,全力防守之下,朱棣完全拿他没办法,根本打不下真定,如果耿炳文能一直盯在真定,朱棣的老巢北平时刻在耿炳文的威胁下,朱棣很难在和朝廷的对峙下坚持下去。

皇亲国戚李景隆,在即将击败朱棣的时候遇上天意弄人

可惜的是,因为耿炳文进攻不利,把讨伐朱棣的战斗打成了消耗战,虽然消耗战也是朱棣吃亏,但在朝廷中,急于消灭朱棣的文官集团等不下去了,在削藩的主要责任人黄子澄的推荐下,耿炳文被免职,换上了纨绔子弟李景隆,李景隆其实也不差,怎么说也是名将之后(明朝开国六公爵之一的曹国公、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之子),手下数十万军队,是朱棣的十多倍,正常情况下,即使不太会打仗,熬也能把朱棣熬死。

可李景隆运气不太好,靖难第二年的白沟河之战中,李景隆率军和朱棣鏖战,在大规模混战中,将领的谋略其实不怎么管用,朱棣再怎么能打,实力却差得太远,几万兵马和李景隆的数十万大军对阵,其实怎么打都是输,根据《明史》中的记载:“时南军益集,燕将士皆失色”,朱棣的部队当时都已经没有信心可以打败李景隆了,可关键时刻,李景隆的帅旗被一阵风给吹倒了:

会旋风起,折景隆旗,王乘风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

帅旗在古代的行军打仗中是相当重要的,帅旗倒下意味着主帅阵亡或被敌军击败后,主帅逃离战场,数十万人在混乱中沟通不便,看见帅旗倒下,以为已经战败,让朱棣捡了个天大的便宜,这一仗中李景隆的失败不是朱棣有多牛逼,而是老天爷在帮忙,非战之罪也,之后李景隆的战败就完全是士气都没了,敌我数量也相差不多,才显现出李景隆和朱棣的素质差距。

朱棣正面始终无法击败的盛庸,两阵大风助力战胜

李景隆被击败后,建文帝又换将了,这一次换上的是盛庸,盛庸还是很能打的,在东昌之战中,盛庸率部大败朱棣,这一战中,朱棣几乎是孤身而逃,手下最亲信的大将张玉(永乐朝征讨安南的英国公张辅的父亲)战死,就连朱棣在东昌之战中侥幸不死都是因为建文帝下达的不能在战场上杀死朱棣的圣旨造成的结果,否则东昌之战后,靖难之役就应该结束了。

朱棣缓过气来后,依旧要面对盛庸这座大山,于是在夹河之战中,双方再次死磕,刚开始,双方是杀得难分难解,朱棣和盛庸都是宿将,打仗的水平其实差不多,坦白说,朱棣的军事水平比唐太宗李世民差多了,使出全力也就和盛庸这样的连明朝开国元勋都算不上的将军打成平手,大概是朱棣真的天命所归吧,关键时刻又是老天爷帮了朱棣,根据《明史》中的记载:

是日复战,自辰至未,两军相胜负,东北风忽起,尘埃蔽天,燕兵大呼,乘风纵击,庸大败。走德州。吴杰、平安自真定引军与庸会,未至八十里,闻败引还。王以计诱之,杰、安出兵袭王。闰月戊戌,遇于藁城。己亥,与战,大风拔木,杰、安败走,追至真定城下。

从上述的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盛庸有多么倒霉,连续两阵大风,还都是往盛庸的军阵方向吹,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朱棣出战前是刻意选择的对阵方向,朱棣的军中也没有诸葛亮式的人物(姚广孝当时在北平),也就是说,朱棣是真的运气好,这个就实在没办法,不是盛庸不出力,之后盛庸的连续失败就是此战后士气打没了,但也没被打垮,盛庸本人直到朱棣进南京后才率部投降。

所以,建文帝麾下不是没有能打的,起码能和朱棣这种水平抗衡的将军还是有不少,不说上面介绍的三位,就是守济南的铁铉这样的文官都是朱棣不可逾越的大山,题目中的李景隆也并不是草包,只能说军事能力差强人意,如果没有那阵大风,朱棣早就被他给灭了,正常情况下,以几倍的军力和对手混战,装备差不多,士气差不多的情况下,是头猪也打得赢,时运不济而。


九头鸟漫谈文史


感谢悟空回答。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朱元璋之孙朱允炆继承皇位,是为建文帝。

朱元璋在位时期,将自己二十多个儿子全部封到各地做藩王。到了朱元璋晚年的时候,这些藩王个个手上都掌握着兵权,已经逐渐出现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建文帝即位后,在和他的心腹大臣黄子澄、齐泰等人商议过后,决定开始削藩。

不过,建文帝削藩的行动很快就引起了藩王的激烈回应。其中,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以“清君侧,靖国难”为名号起兵对抗,史称“靖难之役”。

朱允炆和朱棣(剧照)

身为正统之君的建文帝明明有巨大的优势,却用了李景隆为统帅,李景隆,字九江,是曹国公李文忠之子,自小喜读兵书,年轻时便得朱元璋看重,官居高位。靖难之役,建文帝封李景隆为大将军,两次出兵迎战朱棣。可没想到李景隆是纸上谈兵之辈,不仅两次被打得丢盔弃甲,只顾逃跑,还间接送了大批物资给朱棣,堪称明朝运输大队长。最后他还打开南京城门,投降朱棣,被后人称为草包将军。

燕王朱棣在称帝后曾评价李景隆:“李九江,豢养之子,寡谋而骄矜,色厉而中馁,忌刻而自用,况未尝习兵,见战阵而辄以五十万付之,是自坑之矣。”

李景隆(剧照)

那么建文帝为什么要用李景隆,是无将可用了吗?

其实此话是对了一半,因为太子朱标的死,朱元璋转而开始培养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他害怕年幼的朱允炆掌控不了那些开国的骄兵悍将,于是便大开杀戒,为孙子把路铺好,让自己的孙子能够做一个现成的皇帝。在此过程中,很多有才能的将领都死了,到朱允炆继承皇位时,明朝已没有能征善打的武将,此是其一。

朱元璋(剧照)

其二则是建文帝的用人水平问题,此时朝廷武将虽人才凋蔽,但还不至于非李景隆不可,那么靖难时建文帝还可选择那些人呢?

一.徐祖辉

徐辉祖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的长子,不过他与同为名将二代的草包李景隆不一样,他可是有真才实学的,除了盛庸以外,他也是燕军非常忌惮的将领。

在靖难之役中,徐辉祖曾于白沟河之战中率军殿后,成功掩护李景隆撤退,全师而退,后又在齐眉山大败燕军,还斩杀了朱棣的几名骁将,一时南军士气大振,燕军陷入窘境。

不过在获得大胜后,徐辉祖再也没有大展身手的机会,因为在他大胜后不久就被朝廷召回京师,理由居然是“燕军已兵败,京师不可无良将”。徐辉祖被调走后,燕军乘势作出反攻,总兵何福被迫撤退,淮北军陷入孤立无援之势,最终也被燕军大败,从此局势再度逆转,南军这边可以说是大势已去。

虽然建文帝在前期用人方面的失误让南军消耗了不少的兵力,丧失了大好优势,但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机会扳回一城。在徐辉祖领兵大败燕军时,他一度有机会乘胜追击,扩大战果,扭转局面,可是建文帝竟然选择在这个时候召回了徐辉祖。“燕军已兵败,京师不可无良将”的理由只是朝廷的一种说辞,怕真正让建文帝忌讳的是徐辉祖是朱棣妻弟的关系,这其中怕是又受到了朝中的谗言影响。

徐祖辉(剧照)

二.盛庸

盛庸本是洪武时期的都指挥,在靖难之役时先后任耿炳文和李景隆的参将。在李景隆一败再败,一直南逃之时,盛庸整合残兵败将,死守济南,让燕军围攻三月不下,并乘夜奇袭,大败燕军。自此以后盛庸才得到建文帝的注意,并正式被任命为平燕将军。

本是参将的盛庸在成为主帅以后,可是替南军一雪前耻。在济南一战大胜以后,又在东昌击败朱棣,还斩杀了朱棣多名将领。这位之前名不经传的参将让久征沙场的朱棣吃尽苦头,使燕军一度陷入困境,可惜在后面的持续交战中,盛庸逐渐不敌,南军大势也是每况日下。

任命盛庸为主帅,可以说是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上最正确的军事决定。不同于对李景隆的麻木信任,盛庸在济南大捷以后才得到建文帝的信任。而盛庸虽然本是名不经传的参将,可是他却在危难之际展示出自己卓越的军事能力,虽然在与朱棣交战后期逐渐有所不敌,但总体来说也是互有胜负,盛庸最少也是一位合格的将领。如果在李景隆葬送几十万大军之前,在南军还有绝对优势之时,盛庸就是被任命为南军主帅,或许最终结果会完全不同。

盛庸(剧照)

三. 耿炳文

耿炳文是洪武时期的老将,曾屡立战功,是少有的没有被屠戮的开国武将。虽然在靖难之役时耿炳文已经是65岁的高龄,不过他是当时朝中最有资历和威望的武将了。在靖难之初,建文帝任命耿炳文为北伐燕王朱棣的统帅,领兵30万。

但耿炳文是一名善于防守而不善攻的将领,朱元璋把他留下对稳固大明江山有好处同时又不会构成很大的威胁。对于守城,耿炳文的水平可以说是炉火纯青,当年就是他挡下张士诚的不少猛攻,极大地牵制住张士诚的兵力。不过他的进攻能力与他出色的防守能力相比,就显得太平庸了。建文帝让他主动出击,同时对手还是出色的将领朱棣,最后耿炳文还是败给了朱棣。

若是在后期建文帝不是命李景隆为守将,而是能任命耿炳文,帮其守住城墙,相信朱棣也不会那么容易攻进南京城门,进而召集各地守军,最后谁胜谁负还很难说。

耿炳文(剧照)

结语;

建文帝之所以最后失败,除了万年朱元璋大杀功勋之外,与他的用人不当也有很大关系,他豪无识人之明,把重任放在李景隆这个草包身上;对有才能徐辉祖,又因为忌惮和猜忌,把他临时调走;对盛庸,他重用时间太晚,至于耿炳文,建文帝没有把他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再加上朝中宠信黄子澄、齐泰等腐儒无能之辈,昏招频出。可以说,建文帝太过于年轻,能力确实有限,他败在朱棣的手里可谓是一点都不冤。


桑树叶


第一,开国名将除自然死亡的,剩下多数都被朱元璋干掉了!为数不多的几个或老或在地方上镇守。譬如老将耿炳文,还有镇守云南的沐英等等。

第二,宗室将军们大都坐壁上观。在他们看来,这只是一场家庭争端,他们也没有动力跳出来去得罪哪一方。不动,两方都要拉拢他;动,万一站错了队将来就是死罪,即便是成功了也没有任何好处反而惹很多麻烦。

从这两点来说,你说建文帝手下没有能打的将军是有道理的。是至于为什么选择李景隆,原因大概在以下几点:

首先,李景隆是建文帝的发小,俩人感情很好,忠诚上首先没问题,兵权交给他比较放心。上一辈的战将,辈份资历都比建文帝自己高,大多数还都不熟悉,难以调遣。而且,其中有不少人都在军中和朱棣共事过,谁敢保证他们不会干出点里应外合之类的。带那么多兵,首先还是要选择对自己忠诚的。

其次,李景隆毕竟是名门之后,从小耳濡目染多少也知道一点兵法。虽然在朱棣这种老军旅眼中,这都是没经过军旅磨砺的纸上谈兵,但是建文帝毕竟不懂这些,很可能小时候聊天听李景隆背过两句兵法空谈两句方略,就认定了这个小伙伴是军旅奇才。战事来了,小伙伴又有这方面才能,还携带着李文忠的威望,当然要给他个机会。只是没料到李景隆会那么菜。

最后一点,当时的情况下,包括建文帝在内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朱棣不可能成功,不然也不会下令不许伤害朱棣性命。毕竟实力悬殊太大了!即便李景隆一败再败,大家也没太当回事,主动权始终在建文帝一方。很多忠于建文帝的人压根没想到还要回援京城,当朱棣已突袭到长江边上的时候大家才回过神来,拼命往回跑已经来不及了。说白了也是建文帝一方的人太大意了,没料到朱棣不按常规出牌。

讲了这么多,归根结底就是建文帝既大意又不识人、不知兵,错用了李景隆从而造成了自己的悲剧。

希望你能满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