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省份戰國時是哪個諸侯國?盤點戰國各諸侯國地理位置

你所在省份戰國時是哪個諸侯國?盤點戰國各諸侯國地理位置

戰國時期(前453年或前403年~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東周的一段時期(東周分為春秋戰國),這一時期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戰國時中國歷史跌宕起伏的大變革時代,伴隨著私田制和鐵器的廣泛運用,生產力的不斷髮展,各國都進行了改革,如秦國的商鞅變法,魏國李悝變法,土地國有制徹底瓦解,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確立和發展。諸侯割據,互相征伐,事實上在戰國前的春秋時期就形成了春秋五霸,《史記》的說法是春秋五霸包括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荀子·王霸》則認為春秋五霸包括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經過春秋時期曠的爭霸戰爭,諸侯國不斷兼併滅亡, 三家分晉後,晉國分為趙、魏、韓,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齊、楚、秦、燕、趙、魏、韓。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巴、蜀、宋、中山等大國。小國尚有鄭、衛、東周、魯、滕、鄒、費等,在這七雄之中,以秦國國力最強。六王畢,四海一,秦始皇橫掃六合,統一了天下,建立了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那麼就讓我們盤點一下戰國各諸侯國地理位置,看看你所在省份戰國時是哪個諸侯國?

齊國

你所在省份戰國時是哪個諸侯國?盤點戰國各諸侯國地理位置

齊國被周天子封為侯爵,為姜子牙封地,分為姜姓呂氏齊國和田齊兩個時代,田姓取代了姜姓,戰國七雄時期的齊國始於齊太公田和,齊國國都是臨淄(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約佔有今山東省北部,河北省南部、西部和山西省東南部。齊軍曾在馬陵(今河南範縣西南)與魏軍爆發了馬陵之戰,齊威王以田忌為主將,田嬰,田為副將,孫臏為軍師,運用“圍魏救趙”戰法(桂陵之戰),率軍直趨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韓圍。次戰役中孫臏利用龐涓的弱點,製造假象,誘其就範,始終居於主動地位。此戰是中國戰爭史上設伏殲敵的著名戰例。秦滅韓、魏、楚、燕、趙後,使將軍王賁從燕地南攻齊國,俘虜齊王建,齊國滅亡。

楚國

你所在省份戰國時是哪個諸侯國?盤點戰國各諸侯國地理位置

先後建都丹陽、郢、鄀、鄢、陳、矩陽、壽春,帝顓頊高陽的子孫在南方建立的諸侯國,楚人先祖鬻熊輔佐周文王滅商有功,周成王念其功勞,封鬻熊曾孫熊繹為子爵,建國於丹陽,領地50裡。楚文化的發源地,代表人為有屈原、老子等,經發展約佔有今湖北全省,河南,安徽,湖南,江蘇,浙江的一部分。楚國全盛時的最大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慶、河南、安徽、江蘇、江西、山東、上海、浙江的部分地方。

秦國

你所在省份戰國時是哪個諸侯國?盤點戰國各諸侯國地理位置

秦始祖為周孝王養馬,因此將他們分封在秦(今天水市),先後建都南鄭(屬漢中)、雍城(寶雞鳳翔)、櫟陽(今屬西安市臨潼區)、少梁(陝西韓城)等,約佔有今陝西關中、漢中,甘肅東南部,重慶、四川大部,秦最初的領地在今天陝西省西部,在當時屬於中國的邊緣部分。戰國時期因商鞅變法而強大,後滅六國,統一天下。

燕國

你所在省份戰國時是哪個諸侯國?盤點戰國各諸侯國地理位置

公元前11世紀由周武王封召公奭(西周大臣)於燕,召公奭長子燕侯克代封。公元前7世紀燕國吞併薊國,建都薊(位於今北京市)。疆域範圍大致為今天的北京、天津全部,河北、遼寧、山西、內蒙古和朝鮮的一部分。戰國時期齊國為了向北擴張,不斷進攻燕國,燕國與趙國、齊國常年征伐,今河北也被稱為燕趙大地,燕國是眾多姬姓諸侯國中最後滅亡的國家,傳國43王800年。

趙國

你所在省份戰國時是哪個諸侯國?盤點戰國各諸侯國地理位置

先後建都安邑(今山西夏縣)、邢臺、邯鄲。約佔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部,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著名歷史人物有趙奢、廉頗、李牧、藺相如、趙佗等。趙武靈王,進行了影響深遠的“胡服騎射”,全國士兵改穿胡服戰鬥力大大提升,與秦國在長平(今山西晉城高平市西北)爆發了長平大戰,對戰雙方為秦將白起,趙將趙括,被秦坑殺士兵40萬。

魏國


你所在省份戰國時是哪個諸侯國?盤點戰國各諸侯國地理位置

包括現時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公元前453年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為諸侯。魏文侯任用李悝、吳起、西門豹等人,富國強兵,抑趙國,滅中山,連敗秦、齊、楚,開拓疆土,一躍為中原的霸主。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後從安邑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後魏國亦稱梁國。

韓國

你所在省份戰國時是哪個諸侯國?盤點戰國各諸侯國地理位置

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縣)。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遷都新鄭。約佔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東南部。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都是韓國貴族。

大家說一說你在戰國時期是哪國人?小編是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