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風聞言事”?明朝的“風聞言事”是怎麼樣的?

何為“風聞言事”?意思就是檢察官能夠僅僅依靠一些傳言的話語,不用閱讀書面形式材料就能夠行使彈劾權利的一種形式。這種做法,是監察官檢察的一種常用做法。晉宋之後,這種做法開始盛行並且不斷加以完善,逐漸演變成為古代封建部門機關一項重要的彈劾制度。


何為“風聞言事”?明朝的“風聞言事”是怎麼樣的?


科道官“風聞言事”時開時禁

對於明代是否使用“風聞言事”的權利意見不一,沒有確切的答案。但是根據大部分史書記載,就像董旻所說,這種做法是祖宗當時的做法,是可以被允許的。大部分記載都存在“風聞言事”,而且還成為了一種批評納諫以及彈劾的一種做法。但這種做法不是每個人所喜歡的。

在明孝宗剛登基時,就禁止了這種做法,並且還懲罰了當時使用這種做法的官員。又如開元太祖朱元璋時,他認為這種做法是毀掉他人的名譽,也禁止這種做法。在明朝,這種做法也是取決於統治者而決定是否開放。


何為“風聞言事”?明朝的“風聞言事”是怎麼樣的?


科道官風聞後尚需取證核實,方能正式彈劾

對於明朝時期,一向重視風聞後的證據,並且規定了只有有證據了才能實施行動。明朝也曾為此頒佈了一系列條令,違反者重罰。在洪武時期,監察官辛彥德監察時,發現當地官吏就聽說沒有核實就上報,朱元璋派人核實後,杖責了當地的官吏。又如弘治時,有人舉報了當地官人打死了平民,朝廷立即派巡撫調查這件事,核實之後懲罰了官吏。

明朝的監察經有時是和刑部大臣或者錦衣衛一同調查的,明代想做到的是絕對的公平正義,不冤枉好人。不放過壞人。風聞只是作為線索,而不是作為最後的證據。


何為“風聞言事”?明朝的“風聞言事”是怎麼樣的?


彈者不必署訴主名,以保護揭發者權益不受侵犯

早在唐代,就出現了可以匿名的上報實情。明朝統治者為了維護公平正義,打擊奸邪之人,也是效仿了唐代的做法,在監察官風聞彈人的時候可以匿名。龐尚鵬就曾經建議朝廷允許匿名風聞彈人,這樣可以廣泛的吸收前來納諫的建議。

明朝也同時允許平民百姓對於四品以下官職的官員進行舉報或者稱讚,這樣就可以抓到不法的官吏。在考察時發放表格供百姓填寫,按時收回。然後根據百姓的說法作為參考進行調查。因為是匿名,使得舉報者不用遭到別人的惡意報復。正因為這樣,這種制度也是趨於完善


何為“風聞言事”?明朝的“風聞言事”是怎麼樣的?


明廷對科道官風彈不當亦嚴加約束

明朝對於法律方面也是十分重視的。如果要彈劾官員,必須準確及時,而且需要證據。不能夠隨便汙衊誹謗他人。如果汙衊,懲罰比唐朝的反坐還嚴厲。所判的罪能夠達到二等或三等。而且,被汙衊的人所損失的,全部由汙衊者賠償。明朝還根據汙衊的人數制定一系列的不同懲罰,汙衊人數達到十人以上的,要被凌遲處死,而且連累家屬必須流放。

正因為有這一些懲罰制度,監察官一向都不敢輕舉妄動,隨便上報朝廷。

科道官對百官的風聞彈劾,須由皇帝裁決

科道官風彈的最後結果由皇帝來決定,這是明朝制度規定的。正是因為科道官要彈劾不法官吏時,必須通過大臣商議,再加上皇帝的決定,如果彈劾對象深得皇帝喜愛,那麼皇帝完全有權利可以將彈劾對象無罪釋放,甚至治罪無彈劾者。就像監察官周新彈劾錦衣衛指揮紀綱貪汙,但因為紀綱深得皇上喜愛而相安無事,周新則被皇上處死。

如果彈劾不符合皇帝的心意,輕者遭到貶官,重者入獄被殺


何為“風聞言事”?明朝的“風聞言事”是怎麼樣的?


明代風彈有時往往成為朝廷派系鬥爭的工具

在明朝中後期,內部鬥爭是常有的事。而言官也同樣捲入這場戰爭中。眾所周知,言官相當於皇帝的眼鏡和耳朵,最容易被皇上聽取,所以,言官是內部鬥爭的主要力量,而風聞彈劾變成了鬥爭的工具。就像當時李默剛正不阿,不屈服於嚴嵩,後來嚴嵩便命令自己的心腹言官到皇帝面前汙衊李默、誹謗,後來李默因為這樣而被處死了。

正因為這樣,才有了眾多官員害怕言官彈劾汙衊自己,而不懼怕其他職位的官員,言官為了讓大臣能夠保護自己而無視公理的狀況。同時,在內部鬥爭中,言官互相彈劾也是常有的事情


何為“風聞言事”?明朝的“風聞言事”是怎麼樣的?


結語

明代風聞言事所帶來的作用,應該做具體的分析。言官能否直言進諫,做到句句實情,關鍵在於言官本身是否有剛正不阿的正氣以及愛國愛民的心,以及朝廷法律是否能夠保護自身,這樣才能消除言官被報復的憂慮,同時懲罰被彈劾的不法之人,使其不傷害自己。雖然風聞言事可能會根據皇帝的情緒而違背了它的初衷,但是它所具備的證據落實,監察法規等一系列舉措都能夠起到一定的公平,穩定社會的作用。

如果風聞言事用於政治鬥爭上,只會讓政治腐敗,清官被害,奸邪小人得逞。就如東西廠,錦衣衛對官員的監察,經常也是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借言事這一工具汙衊誹謗他人,使社會體制體系逐漸趨於黑暗。

風聞言事的制度可以說在明朝已經完善了,但也是趨於衰落。風彈制度有好處也有壞處,這往往隨著政治局面的變化而變化。這種做法所起到的積極作用,仍然對於當今還是可以借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