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賈平凹所說的“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

恆少Jacky

我是螢火蟲老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二級心理諮詢師,高級親子指導師,上海少年兒童圖書館特約心理講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微課老師。擅長兒童心理、家長育兒心理。

記得一社會新聞,到如今也是公案再審。杭州保姆滅門事件,男主一家四口被自家保姆點火滅門事件。

只因女主借給保姆10萬,保姆貪心不足蛇吞象,想製造一場火災來掩蓋自己偷錢事實,並想上演一場救小主的戲碼來獲得主人家的信任。

事發後,三個孩子沒救出,女主人也被燒死,男主人的孽心大戲盡然還在後面,除了一群閒雜人等圍觀群眾惡意人身攻擊之外,竟然還有“男主與保姆有一腿”,“男主想逃債”等等莫名的言論攻擊,讓男主心力憔悴。


法庭上,那位似乎有點懺悔的保姆自稱:“如果讓我死,你可以好過一些。我會這樣做。”可讓人瞠目結舌的事上演了,保姆盡然翻供。


事實難料,人心叵測。

為什麼我們會選擇用惡意網絡語言去攻擊無辜的男主?難道僅僅是因為對方年輕有為,為三個孩子和妻子掙下不菲的家業?


保姆為什麼心理不平衡?難道女主家有錢就是不公平的嗎?女主家還有三個可愛的孩子,就是對她的不公平了嗎?難道更可能“公平”的方式,應該是女主把錢送給保姆用,鳩佔鵲巢就對了?


記得發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事,乘坐出租車,剛上車發現司機臉色慘白,手微微顫抖,我以為他心臟病發作。他回應說沒事沒事。當車開到一半,他主動告訴我,原來上一趟乘客是劫匪,衣裳襤褸,手持小水果刀,司機把零錢一圓圓紙幣疊放在駕駛位下方,乘客下車時一手搶掉他一疊零錢,拿刀威嚇他。司機50歲出頭,直呼吃不消,心臟吃不消。為這點零錢,犯不著、犯不著!


是啊,犯不著,對於你來說真犯不著,不值得。而對於餓了幾天的窮途陌路的人來說,這就是活下去的理由。我告別了出租車司機,想著那個連零錢都會搶的窮人。窮人真的容易殘忍嗎?


回到主題“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是這樣嗎?看似的確如此。


我都餓死了,我都吃不上飯了,你還在逍遙,憑什麼?不公平。富人就是壞,就該被搶。

我們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上去分析:窮人為什麼殘忍,富人為什麼溫柔?

第一層需要:生理需要。也就是供給我們食物的生理需要。窮人滿足了嗎?有或者沒有?搖搖晃晃。這層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只有滿足這一層,才有能力繼續挑戰上面一層。


第二層需要:安全的需要。給窮人遮風擋雨的房子有著落了嗎?嗯,可能被第一批先富起來的人買斷了。


第三層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人人都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想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情節裡不加點房產證上加名字,七大姑八大姨的輪番上陣調查家底,還真對不起“中國國情”。窮人想碰上真愛,那真的請千萬千萬珍惜,那個結婚時不要你房產證工資卡的姑娘,是放了多大的膽,願意嫁給一個窮光蛋,你娶得起,還不認真點對待?而富人可能碰上條件好優秀的姑娘,這個機率還是相對而言比較高的。因為足夠優秀才能在愛情裡勢均力敵,比如奶茶妹妹。


第四層需要:尊重的需要。

窮人因為前三層就已經弱勢,如何獲得被尊重?自身因為不被尊重感而特別敏感。而可能反向形成,顯得特別強勢以此補償不被尊重感。窮人有時也不會尊重別人,富人有時也會不尊重人,品性端正的人,才會有同理心,才會尊重別人、尊重自己。這不能作為劃分窮人與富人的分水嶺。尊重與是否是窮人還是富人無關,與人格品性有關。


第五層需要:自我實現。

每個人都有理想抱負。這與是否是窮人還是富人也無關。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要。


“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原因如下:

1、資源。窮人資源少,所以凡事都要拼。富人資源多,所以用不著著急。

2、受教育層度。窮人受教育機會比富人少。同樣一個問題,富人可以根據所學技術有多種解決方案。窮人解決方案相對比較少和狹隘。

3、場。人以群分,物以類聚。窮人圍在一塊,討論衣食住行。富人圍在一起,討論國事政事為多。

因此,窮人容易殘忍,因為無退路無多條選擇的路。

富人常常溫柔,因為有退路有迂迴的對策。

無論是什麼,富人只是先富起來的窮人,他們因為曾經的殘忍,可能對自己可能對他人,才走出一條富裕之路,現在可以選擇不著急了,他們可以“常常溫柔”地反省自己走過的人生路,在可能“殘忍”的時候,有機會選擇不殘忍。而窮人沒有更多選擇,他們只能選擇殘忍。對自己狠一點,去拼搏。而品性不好的人,無論窮人還是富人,都會對他人狠,選擇冷血無情。

杭州保姆滅門案,那三個如天使一般的孩子,他們不曾想過自己是富人還是窮人,他們只知道好人還是壞人,品格才是鑑別這世界黑白的正確打開方式。

手起刀落,一念惡起,一念善行,不在於窮人富人,而在於人性!


關於華大
原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諮詢工作室,始於2003年,專注心理諮詢、心理培訓、企業EAP。300多名富有實戰經驗的心理諮詢師團隊,600餘名志願者服務團隊,30門電話組成的免費公益心理服務熱線向社會提供服務。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作者提問諮詢!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我是一個打工者,每天的工作就是搬磚,靠自己的體力掙些辛苦錢養家餬口,因此我沒有時間去查看賈平凹老師是否說過“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這句話。

在此我想問一下讀者諸君,你們眼裡的窮人和富人都是什麼樣子的?什麼樣的人算是窮人?什麼樣的人算是富人?你們所說的窮和富是精神上的還是物質上的窮富?今天在悟空問答回答這個問題的有多少人是窮人?又有多少人是富人?你們對自己的定義是什麼?你是容易殘忍的窮人還是常常溫柔的富人?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資本論裡這樣說。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春秋時期齊桓公的大管家管仲這樣說。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王勃先生在滕王閣序裡這樣說。

人之初,性本善。

我們一生下來就知道民以食為天,雖然我們那時候很飢餓但並沒有貪婪地連奶瓶都給吃掉,只要有一口吃的就很容易滿足。

窮富善惡來自於後天的環境影響,也來自於自身的修為。

剛結婚時正值國家一窮二白的困難年代,那時候農閒,農村上有的人就去跑山學佛,有的人去教會聆聽主耶穌的福音,然後又餓著肚子回家生火煮飯。

我是一個無神論者,在自家的小院子裡靜靜思索,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在思索什麼。

父母回到家裡慌忙點香敬供灶神菩薩,祈盼鍋裡的玉米糊糊能變成大魚大肉。

年輕人要樂觀得多,妻子邊唱邊跳地走進小院,看到我坐在灶屋門口一臉苦逼相,就過來摸著我的腦袋唱上了,“我的恩主呀,你的愛心寬……”

我不是基督信徒,但這兩句歌詞至今都會唱,而且我只聽妻子唱過一次。記得當時我對妻子說我餓不想聽,我的恩主呀快點燒火煮飯吧。

一個人連飯都吃不飽,談什麼信仰豈不是笑話?

“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這句話不對。

不知道我現身說法能不能改變讀者諸君對這句話的看法?

我在上小學的時候就被老師汙陷寫反動標語,要不是年齡小早就被打成反革命份子了。我老師因為破案有功,從小學到中學再到縣教育局平步青雲,事隔多年我沒有去找他一起跳河。

我買房子遭遇中介陷阱,被中介和銀行作套每季要還六千多元的利息,我還是沒有去找他們算賬,靠自己辛苦搬磚一點一點還完了幾十萬房貸。

我為了還房貸找中介準備出國搬磚,臨出發時媽媽癌症晚期沒去成,經商議中介同意返還部分中介費兩萬多元,但後來一分都沒有退給我,我仍然沒有找中介開撕,有這個時間和精力我都可以卸下一車皮的磚掙一大筆錢了。

如果按“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這句話來理解,可能我就應該是一個窮兇極惡的刁民了!

但是生活中的我沒被困難擊倒也沒有被困境干擾,快樂陽光地活著,總是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無論在哪裡,我都保持著與身俱來的正直和善良,因為我始終相信這個世界是美好的!

在舉步維艱的生存環境裡,我從來沒有認為自己窮過,只不過暫時困難,我沒有去偷去搶去騙去向你乞討,你怎麼會認為我窮呢?

不能以窮富籠統地看待人性,有失偏頗!

都知道“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那倉廩不實呢?衣食不足呢?

如果窮人連自己的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好,何以談溫柔?

再原始的富人也是從一無所有而發家致富的。富人的脾性也不是一朝就養成的,而是日夕慢慢改過來的。人都是一樣的,本性都是一樣的。

而且窮人也有溫柔善良的,比如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卻竭盡所能捐資助學的愛心天使們。

為富不仁的富人大有人在,比如那些豪門恩怨類電影電視裡為了利益不擇手段害人性命的富人們。

大家熟知的石崇鬥富草菅人命的故事,這難道就是所謂的富人們的溫柔?

在外國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吝嗇鬼的形象,他們都是有錢的地主或是上層階級,他們往往比窮人更貪婪,更不知足,更懂得如何利用如何剝削勞動人民。比如潑留希金、夏洛克、阿巴貢、葛朗臺等等等等。

真正的貧窮是思想和精神上的貧窮,縱然你富可敵國!


今宵別夢寒

咱換種角度看世界,往往得到不一樣的邏輯思維。

我覺得窮人和富人不應該是兩種群體,而更像是一個人的兩種狀態。流傳最廣的一句話是曾經在某電影裡面的一句臺詞“窮生奸計,富長良心”這句話我所理解大概意思是,這人窮志就短,你在這種境遇的時候就容易滋生很多有損道德的奸計壞辦法,而當這個人逐漸富有起來的時候,善心也慢慢的滋長了出來,往往會做一些善事,做一些有利於別人的行為。可以這樣說,是環境影響了人,而並不是人影響了環境,人生而有個基本的需求,便是維持生存的食物和繁衍後代的性慾,只要食物完全保證了,人才會處於穩定狀態,而人有了配偶後,性慾也得到了滿足。

相信大部分人,在有了這兩種基本的生理滿足後,而又積累了部分財富的時候,成為富人狀態的時候,真的會在道德的定義中,越來越會成為一個溫柔的人。

人群中往往有一些“個色”的人,如果這個社會中大部分人都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安居樂業,而這個人確是懶漢,想坐享其成,鋌而走險的去銀行偷盜,那顯然這種行為已經不能用窮和富來衡量了,是個人的素質低劣的體現,他被繩之以法是罪有應得。

但如何提供一個能夠給窮人變成富人機會的社會則是這個問題的關鍵。我們先聽一個故事:

大概是在一九三五年,地點是美國紐約的一個法庭,法官在審問一位被當場抓現行偷麵包的老太太,法官問你是否認罪的時候,老太太喃喃自語道,我真的需要麵包來餵養我家裡那兩個可憐的餓了兩天肚子的孫子了。法官沒有聽她說完邊定下罪責裁定,我宣佈你有罪,兩種辦法一個是坐牢十天,一個是支付麵包費用和罰款十美元。老太太無奈的選擇了坐牢。但此時紐約市長正巧在旁聽,他聽完判決後起身從兜裡拿了十美元后和在場所有人說,現在大家每個人請繳納五十美分,這個錢是為我們冷漠的罰款,因為在我們身邊,我們的社區,我們的城市,竟然需要一個老太太去偷麵包才能養活孫子,現場的人都無人說話默默的交了這五十美分,但此事並沒完結,這個市長隨後又將此事寫信給總統羅斯福,總統很快收到了市長的這份責難信,信中提及,你作為總統,你的國家出現了老太太偷麵包養孫子的案件,你難辭其咎,你要利用你的權利保證此事今後不再發生。很快市長收到了總統的回信,信中說在國家出現這樣的情況,實屬社會的共同責任,是我們工作沒有做好,並像這位老太太道歉,我保證出臺相應的政策,以保障今後不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

於是在幾個月後,美國出臺了一系列的社會保障體系法規和慈善的救助機構。

所以最後,我很想引用一段話。

一個人為錢犯罪,這個人有罪,

一個人為麵包犯罪,這個社會有罪,

一個人為尊嚴犯罪,世人都有罪。


老豬的碎碎念

作家最可貴之處是能夠將自我的社會人生體驗與內心情緒變化用哲學的語言抒發並表達給我們讀,於是,我們在讀那直擊潛意識的文字時,往往就會看到我們自己,或者我們身邊的人或現象。“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所參透的既是特定時空場景中的人心,又是某個人或某群人在人生髮展進程中善惡的歷時變化。

2.某個人或某群人在人生髮展進程中善惡是一成不變的嗎? 又是如何轉變的? 貧富如何影響了人的善惡需求呢?清華大學彭凱平教授和他的團隊研究發現,"在人均GDP達到2萬元人民幣以後,人的幸福指數就與人均GDP高低毫無關聯,也就是說,中國人的幸福拐點在GDP將近3000美金左右。這也與其他國家的社會心理發展規律相吻合。因此,對於人均GDP小於2萬元人民幣的地區,改善人民的經濟狀況和生活條件是很有必要的;而當一個地區的經濟狀況超過幸福拐點時,就應該更多地關注人的心理建設、社會權利、環境、藝術等人類更高級的心理需求。"這或許符合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個人或群體道德選擇形成的基本印象:幸福拐點指數之下的窮人"容易殘忍”,而超過幸福拐點的富人“常常溫柔”。但這是不是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

超過幸福拐點時,貧富與道德判斷的相關性已然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我們為了尋求人生意義與幸福而對自我的善的主動的心理發展需求。我們正處於一個超過幸福拐點指數的社會階段,溫柔仁慈作為一種卓越的積極人格特質,符合每個人的人生氣質。願我們都能在歲月間溫柔相待。
\n
\n


女大學教師

人類歷史的整個演變過程,從物質上講,就是整體由窮變富;從精神上講,就是由野蠻走向文明。這個在很長的時間上的尺度上的變化,但是在同一個社會,這種演變也在發生,就是“野蠻”和“文明”程度在社會空間內分佈,最終導致窮人的生活顯得“殘忍”,富人則“溫柔”。

——但要注意的是,無論是“殘忍”還是“溫柔”,跟道德都是沒有關係的。窮人做了盜匪,可以“殘忍”地去搶劫、殺人、放火,但是富人“溫柔”地作害的時候,可能對這個社會的破壞更大更強。窮人一次為害,可能只能害一個人或者幾個人,但富人作害,卻可以讓一村人、一城人乃至於一國人都陷入危機,死傷無數,血流成河。

並且,相關研究也發現,富人相對於窮人,更會靈活利用自己的所在的社會關係、性格上更加反覆、為了求利也更容易破壞公認的道德準則——所以,要成為富人,一定程度上都要和“好人”這個屬性離得遠點。

比如從歷史上看,奴隸貿易,就是開化的、文明的資本家(富人)對非洲窮人的剝削,整個殖民過程,讓非洲人口大減,路上死了數百萬人,這種破壞,就是富人之害;比如,從國際政治上講,美國打著各種好聽的旗號,到全球各地扶植符合自己利益的政權,對當地的經濟政治文化都帶來了極大的破壞,嚴重阻礙了其本身的發展,這根美國背後的“富人政治”也是大有關係的。

另外就是,窮人的“殘忍”並非是普遍的,大多數人都是老實本分之人;而富人的“溫柔地作害”,則是比較普遍的。現在很多很有名氣的中國企業家,你要是敢去揭個底……


二進制赫克斯

窮人容易殘忍?

我昨晚看到這句話時,極欲反駁,於是立馬在思考怎麼推翻這個假設。可是過了一夜,卻發現更加細思極恐,甚至略有些“苟同”。



我自小在農村長大,見慣了許多看似和睦的家庭,因為一點蠅頭小利就爭得不可開交,甚至大打出手。對家人尚且如此,何況是外人。

最典型的例子要數分家了。在農村家庭,兒子成人結婚之後,就會要求分家。有能力的會搬出去住,沒能力的通常都是擠在一個屋簷下,各自開灶營食,父母則輪流照顧。

在分家的過程中,原來親近的兄弟往往都會分毫必爭,寸步不讓,大多都聽從媳婦的意見。自此之後,除了偶逢節日相互走動,基本沒有往來。如果家中老人去世了,原來數學再不好的人此時也會變得異常精明。

其次,在我小的時候,經常有鄰居家的老奶奶來串門,拉著我奶奶的手一寒暄就是半天。大多都是在訴苦兒媳們對待自己如何不孝,我覺得很可憐。後來聽聞這些老人苛刻兒媳的舊聞,才知道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站在這個角度來說,許多窮人的生活不是在算計別人,就是怕被人算計。這也許是可以理解的,但在我看來,

窮人最殘忍之處,就是習慣向別人灌輸自己的觀點



在我念初中那會,經常會遇到同班女同學退學的情況。一問究竟,都是說父母不讓唸書了,準備去打工掙錢。即便你覺得不可理喻,甚至憤怒,但也無可奈何。直至今天,還有不少重男輕女的現象存在,她們的人生就因為父母的觀念就此沒落了。我不明白的是,有些父母為什麼總喜歡要求兒女按自己的意願生活著

?明知道自己過得很辛苦,卻要讓孩子重蹈自己的人生軌跡。

說窮人殘忍,但也不是絕對

我很幸運,生活在一個與上述不同的家庭。爺爺沒有文化,但是經常教導我,在自己有能力的情況儘可能去幫助別人。我們之所以在不幸的環境中成長,是為了讓我們知道幸運在何方。我一直牢記於心,希望爺爺在天堂一樣知足常樂。



富人常常溫柔?

在國人幾千年的共識中,窮人往往是弱者,而富人多數為富不仁。於是將窮人和富人放在一起談論,很容易激起眾人心中的俠義心腸。奇怪的是,我見過不少仇富的人,卻總是在誇耀自己有個有錢的親戚,他們之間關係如何如何。。

我不否認富人中有不仁的存在,但是被放大到整個富人階層,卻是不公平的。換句話說,你不知道某位富人背後有過怎樣艱辛的經歷,有因才有果。

我相信,在沒有物質生活的壓力之後,每個人都會隨之變得慷慨。不必朝九晚五,不必看人臉色,有什麼理由不懷抱多一份善意?




寫完之後,我重新看了一下題目,發現讓我反駁不來的竟是“容易”和“常常”兩個詞,莫言先生真不愧是文化人……


詩詞補習班

看葉廣苓的《採桑子 雨也瀟瀟》,在裡面看到這麼一句話:富而不驕易,貧而無怨難。

字面意思就是,富貴不驕傲容易,貧窮無怨恨卻很難。

意外覺得和賈平凹的“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有相同之處。

歸根到底,是“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的問題。

基於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不難解釋,貧窮的人在僅僅處於生存階段的時候,沒有多餘的心力在道德層面去尋求歸屬感或自尊等所謂“高級一點”的情感。如下圖:

所以這不是窮人或是富人的問題,這是人的問題,每個人都一樣,只是相對而言,誰體現的什麼東西更多一點而已。“難”也僅僅只是難在“相對”而已罷了。


當然,以上解釋是基於認同馬斯洛需求層次的前提之下,如果不認可,也不定就是對的呢。

最後推薦一下這本書,如下圖,自搜一下哈!


小文子與雞毛蒜皮

這句話出自賈平凹先生的作品《畫人記》,實際上,這句話在文中是賈平凹借文中人物的口表達出來的。

有句“殘忍”的笑話放在這裡挺合適:錢能解決世界上99%的問題,剩下1%的問題則需要更多的錢去解決。

窮人和富人的差別首先是金錢上的差異。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一個人首先要滿足自身的生理、安全上的需求,進而才會去尋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

試想,如果一個人連自己果腹的慾望都不能滿足,活下去就成了他最大的訴求。此時他會變得殘忍,要麼對自己殘忍,要麼對他人殘忍。他和他的孩子要活下去,會傾向於選擇偷、搶、乞討等等極端的方式。請注意我的措辭,“傾向”是個概率問題。

我見過很多一邊抱怨一邊將就的家庭,抱怨的原因來去無非是孩子的房貸、車貸、誰負責帶孩子、誰做家務、每月的開支等等問題。而如果有錢,這些都不會成為問題。

如果有錢,哪個女人願意在換季特價的時候左翻翻右看看,最後咬咬牙對自己說句“算了吧,家裡那件還能再穿一年”?如果有錢,哪個男人願意低聲下氣地四處找關係只為找一份養家餬口的工作?

正因為沒錢,窮人會對自己殘忍,他們時刻在節儉在剋制在壓抑著自己,卻又不得不頭頂生活的壓力和無情,逆著風迎難而上。久而久之,這種負能量越積越多,就必然有量變到質變的一天。質變的形式有很多種,也許會讓人變得冷漠無情、整天抱怨、自私市儈,甚至不擇手段。

富人則完全沒有以上考慮,說得形象一點,他們到哪兒都有“錢”開路,世界對富人是很溫柔的。富人接受的高等教育,享受的輕奢生活,讓他們變得格局更大,思維眼界更開闊。他們處於馬斯洛需求層次金字塔的頂層,他們追求的是名望、超越自我。

如是,我們才能在《巨人的隕落》中,一邊看到菲茨伯爵在貧民窟愉快地進行慰問,一邊看到沙俄統治下站在街頭靠賣身為生的豆蔻少女。

如是,我們才能在《美國悲劇》中,一邊看到桑德拉登富家子弟在湖邊優雅地度假玩樂,一邊看到克萊德為了迎娶富家女溺死懷孕的未婚妻。

窮人的殘忍與富人的溫柔之間巨大的反差與諷刺在世界文學經典中比比皆是。那麼,在現實生活中就更多了,不再引例。

有人說,世界對富人那麼溫柔,富人還有理由不溫柔?有人說,世界對窮人如此殘忍,窮人有什麼理由不殘忍?

有,還真有。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賈平凹先生並沒有把話說絕,即“窮人未必殘忍,富人未必溫柔”。

這裡涉及到“精神”上的貧富,俗話說“人窮志不窮”,又言“富不過三代”。背後維持著“志不窮”、“富”的根本在於精神財富。

窮人儘管窮,但他依然可以選擇善。富人縱然富,貪慾也會毀了一切。

窮人儘管窮,他可依然可以選擇向上,樹立遠大的目標,通過自己的努力,汲取偉大書籍中的營養,激勵自己,最終實現蛻變,讓自己變得溫柔,更讓世界對自己溫柔。

富人儘管富,可人心不足蛇吞象,倘若慾望無限,必會向下壓榨,不擇手段。

關於這句話,賈平凹文章中涉及的篇幅並不長,我想賈平凹先生所說的貧富,更是偏重心靈上的、精神上的。

肉體的腐化,必然是從心靈開始的。

我想,賈平凹先生的這句話,是告訴我們,不管物質上是窮還是富,重要的是,我們的心靈一定要是富裕的。

心靈富裕,也許就是窮人翻身的開始。


有書共讀

“偽磚家”楊角風又來了,帶你換種視角看世界!

“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這句話是出自賈平凹的《畫人記》,其實類似的句子太多了,我隨便舉幾個:

1、“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出自司馬遷的《管子·牧民》。

意思是說,人民的糧食充足,豐衣足食,他們才會知道禮義廉恥,才會懂得榮譽和恥辱。

2、“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出自《論語・憲問》。

意思是說,想讓貧窮的人沒有怨言,很難,但是讓富人不驕傲比較容易。

3、“窮生奸計,富長良心。”這句話出自小說《白毛女》,是穆仁智說的一句話。

意思很清楚了,就是窮人容易生出奸計,而富人反而能長良心。

其實這句話在某種程度上講還是有道理的,比如這句話:

為富最多不仁,窮兇則可能極惡。

富人為什麼會不仁?窮兇為什麼會極惡?讓楊角風想起前段時間熱播的《歡樂頌》裡面的一個例子:

裡面的女主安迪找到同母異父的弟弟,然後發現弟弟有精神病,曾被親人遺棄,後來又被領養家庭遺棄,後來被一個養老院的院長收留,為了彌補自己內心的不安,安迪開始每月給院長一萬塊錢,以示報答。

從此,就把自己的弟弟害慘了,突然發現越對她弟弟虐待,給的錢越多,於是就越虐待,成為了惡性循環。

如果安迪停止給錢,那麼她就是為富不仁,如果不停止給錢,那麼院長就是窮兇極惡,很現實的一個問題。

不知道大家聽沒聽說過馬斯洛需求理論,按照這個理論講人的需求是有層次的,只有滿足了一個層次,才會進入下一個層次。

按照順序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

一個人只有在衣食無憂的情況下,才會去思考精神層面的事情,這也是衡量一個社會優劣的一個標準。

楊角風認識很多社會底層的打工人員,他們有自己的小樂趣,也有自身的弊端,比如對錢的看重程度,超乎我們的想象,甚至為了上班遲到被扣的五元錢,天天找上你的家門,甚至做出意想不到的舉動,當然一方面是教育問題,環境決定人生的視角。

在他們這類人眼中,凡是富人,沒有一個好人……

就像大衣哥說的那樣,自己出名了,到處都有鄉親來借錢,而且沒有一個說過要還,怎麼辦?

好像有點跑題哦,回到題目,賈平凹說的這句話其實意思就是如此!

窮人有時候為了點蠅頭小利,不怕恥辱,不怕丟人,甚至不要親情,我們看過太多的因為一點錢跟父母,跟兄弟打架,老死不相往來的事情了,說到底還是我們的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沒有同步造成的,在這種思想的作用下,即使某天這個窮人成了富人,那麼也是為富不仁的代表,甚至更加嚴重!

當然,所有的事情都不是絕對的,絕大部分的窮人都是老實本分的人民,他們安分守己,因為是老實人,所以賺不到太多錢,反而被那些耍小聰明的人把錢走都賺走了!

有時候我們見一些家長對孩子太殘忍了,比如留守兒童。可是,詳細瞭解了以後,才會發現,屁股決定腦袋,沒有到達他們的份上,怎麼能理解這份心痛呢?

其實說了半天,也沒有解釋清楚,只是希望我們所有人,對待他人,對待社會,都溫柔一些吧!

我叫楊角風,更多精彩請關注!


楊角風發作

不知道賈平凹先生是在什麼情況和語境下說的這句話,但當初看到這句話時,我有點意外。或者說,很是意外。

如果從廣義上來理解殘忍的話,可以拿世界大戰為例,德國和日本是最窮的國家嗎?肯定不是。那為什麼他們最為殘忍?

再縮小到日常生活中來看,如果我們對殺人犯做一個統計,會是窮人的比例遠遠大於或者根本性壓倒優勢的多於富人嗎?應該肯定也不是?

前一段我們都很關注的兩個殺人案件中的兇手,一個是在日本作案殺了江歌的陳世峰,一個是在美國殺死中國留學生章瑩穎的克里斯滕森。兩個兇手,都絕對不是窮人。

這樣看的,那句結論是有問題的。

再來看,我們應該不去考察這句話產生的具體語境和出處,因為,一句話能夠單獨拿出來說事兒時,這句話具體的語境和說者當時的心理活動,脫離了關係。

這時候,我們就會發現,這句話,將有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負面效應。

就像人們喜歡掛在口頭的一句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這是一句對窮人傷害極深的話。

而現在,賈平凹先生一句對窮人富人的斷語,讓我們不敢苟同並予以深思。

到目前為止,中國已基本脫貧,正全力奔向小康。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不少偏遠地區,相對的窮人尚有人在。如果我們得出窮人比富人更殘忍的話,壞處很多。

一是於心不忍,窮人還窮,為何還要以語言相懟?

而是這樣說會不會有直接貶抑窮人的作用,而且還加大了窮人富人之間的距離?

三是“窮人殘忍,富人溫柔”很容易引起某種誤導作用。你想,從窮人到富人之間的變化,主要是錢的問題。如果真是,那是不是就意味著,錢能夠使人變得溫柔,變得不殘忍,金錢真的有那樣的奇效嗎?

第四就是,有人說該說法,賈平凹主要是以一個人精神層面的貧窮和富有來發言。這種說法仍然值得懷疑和質疑。即便這種說法有點道理,那麼,物質的多寡與豐富與否,和精神的差不多一樣呢還是正好相反?

到最後,我的結論恰恰是應該反過來,“富人殘忍,窮人溫柔”可能很符合當下生活的實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