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水止無恆地,雲行不計程。到時為彼岸,過處即前生”這兩句詩?

含羞草LLM

這首詩作者是是呂溫。這個名字對於大多數來說太陌生了。但是他的朋友確是唐代詩壇響噹噹的人物,比如劉禹錫,、元稹、柳宗元、白居易。

他少有才名,而且志向遠大。他有著讀書人一樣的抱負,但是卻遭到李林甫的排擠。他死的時候才四十歲。

這首詩名字叫送文暢上人東遊,用這個題目作詩的不僅僅有呂溫,還有白居易。我們可以知道當時送別文暢上人之中肯定有白居易,而且呂溫和白居易交情不淺。

這首詩全詩如下:

隨緣聊振錫,高步出東城。水止無恆地,雲行不計程。

到時為彼岸,過處即前生。今日臨岐別,吾徒自有情。

文暢上人是一個史僧,所以能夠和當時的文人打成一片。而且當時的士大夫甚至於皇家都對學佛有些濃厚的興趣。

所以寫詩的時候詩中不免會有一些禪語,而寫給僧人的更是不可少。

“水止無恆地,雲行不計程。”是對文暢的一種勸慰。水和雲都不會永遠停留在一個地方,而人就更不可能了。雖然這樣說,卻蘊藏著一種依依不捨之情。

“到時為彼岸,過處即前生。”佛教之中正覺大徹大悟用彼岸來比喻,這裡比喻詩人和友人之間的友情。前生也是也是佛教用語。這兩句和上文承接,來過相遇一場就是緣分,對於友情而言已經成為圓滿。不用留戀這裡,你繼續向前走,還有更好的世界等待著你。


詩書君

1 這首詩出自唐代不出名詩人呂溫的《適送文暢上人東遊》

隨緣聊振錫,高步出東城。

水止無恆地,雲行不計程。

到時為彼岸,過處即前生。

今日臨岐別,吾徒自有情。


文暢上人:唐朝僧人,只有僧名的著名和尚,白居易寫過《送文暢上人東遊》,韓愈寫過《送文暢師北遊》,柳宗元寫過《送文暢上人登五臺遂遊河朔序》。

隨緣:佛教語,任其自然,張籍《贈道士宜師》詩:“自到王城得幾年,巴 童 蜀 馬共隨緣。”

振錫:持錫杖出行。錫,錫杖,杖頭飾環,拄杖行則振動有聲。 司空圖 《次韻和秀上人遊南五臺》:“振錫傳深谷,翻經想舊臺。”

彼岸:目的地,佛教語,世俗對立面,超脫生死的境界。

前生,佛教語。人的前一輩,佛家講究因果輪迴與報應之說,今生的福禍皆與前生有關。

簡單說說意思:

隨緣姑且持錫杖出行,快步出東城。

水不會停留在固定的地方,雲流動無法計算行程。

到達了,便是人生的另一境界,過去的權當是前生。

今日歧路分別後,我徒有一腔離愁別緒,黯然神傷。

詩人呂溫:唐文學家,有才有志,憫民生。進士及第,與柳宗元劉禹錫等人同曾參加王叔文“永貞革新”。變法失敗,柳劉受貶,他運氣好,因出使吐蕃得免。返京後因與宰相李吉甫不睦,被貶為地方官, 第二年死於任上。死後柳宗元痛哭“志不得行,功不得施”。他的詩天才俊拔,文采贍逸,頗具奇逸之氣。

2 這四句怎麼理解?

水止無恆地,雲行不計程”:這兩句是送別勸慰語。

水不固定流向,雲不計算歸程,凡事凡物都是靈動變化的,於人而言,逗留離開都是常情,聚散離合理所應當。這是詩人勸解語,拱手作揖相送,瀟灑走一回。

“到時為彼岸,過處即前生”:彼岸:佛家中的彼岸,是悟禪得道修行的高境界,有同登彼岸之說。

前生:意味著過去,也意味著今世人與人緣份乃前生修行而得。

這兩句是送別珍重語。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遠行為修行,到達會有大境界,過去的,不計算,不留戀,權當你我的前生。前生修行今世相遇分別,都是隨緣。

這四句頗有禪理,卻也自有瀟灑的胸𦡞和曠達的態度。不同其他送別詩,沒有長亭,楊柳,陰雲霧靄,沒有勸酒傷感悵惘,卻是前生,隨緣,前行才有大修為,是對文暢僧人分別的寬慰與別後的祝福,很是瀟灑,頗有佛家緣到而遇,緣盡而散,隨緣而適的曠達超脫。

其實這是詩人的傷感無奈的寬解語,他的離愁別緒隱藏在最後一句“吾徒自有情”,不是不傷心,只是既然留不住,把我的悲傷留給自己罷了。


一綠浮芳

這是一首送別詩其中的兩句,不過全詩的意境卻沒有主要放在以往送別詩那種對依依不捨的通篇渲染上,而是融入了一種看似對待人生聚散時的灑脫,不過愈是這樣,反而愈是表現出了離別時作者心中的那份苦楚。

送文暢上人東遊

唐·呂溫

隨緣聊振錫,高步出東城。水止無恆地,雲行不計程。

到時為彼岸,過處即前生。今日臨岐別,吾徒自有情。

作者送友“文暢上人”東行,出了城東門即將離別之際,作者對友人贈言道:“人說僧人四方參禪遊學如雲水,真的是這樣啊!你看那水,它即便停留的話,也不會恆定的在一個地方長駐;而云呢?它總是悠然自得地在空中漫步,對於自己的行程,它是從來也不會掛礙於心的。這樣很好啊!因為是那樣的灑脫。等到了某個地方的時候,於它們二者而言,就已經算是到達彼岸了;而如果已經經過了某個地方,那就已經算是前生了。佛家之至理,無礙無住,不滯於心,本當如此。我今天送您到了這裡,還這般依依不捨,如此看來,的確是我自己徒自多情了。實在不該、不該啊!”

說到這裡,或許作者本該展顏釋然一笑的,但想必,說出這番話之後,作者的眼角,可能早已忍不住有離別的淚水溢出了。

送友離別之不忍,不知於佛家可容否?


一騎凌崖

出處是晚唐呂溫的《送文暢上人東遊》

全詩如下:

隨緣聊振錫,高步出東城。

水止無恆地,雲行不計程。

到時為彼岸,過處即前生。

今日臨岐別,吾徒自有情。

因為送的是位僧人,所以作者在詩中用了類似佛家偈語來表達送君遠遊的離別之情。

這四句正是全詩精華所在,大致意思就是:水是自由自在的,不會在一個固定的位置停留,雲是飄忽不定的,也不會計較遊過的旅程(聯想起了計程車不打表😂),走到了(應該是指佛家的頓悟或者是圓寂,僧人云遊所追求的就是漸悟到頓悟的過程)自然知道這裡就是追求嚮往的彼岸,那麼所有的前塵往事來時路自然就變成了前生。


明厚論財經

看到此詩有感,偶賦短偈一首。有不失處,還望各位好友批評。

晨起雨紛紛,路上少行人。昨夜風驚夢,冷香守心魂。

大步流星去,不見水中痕。今日不再來,何必負殘神。

哎!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風推雲去,長空任遨遊。渠成水走,四海皆馳騁。你我都是過客,管他什麼明日風雲變幻,任他怎麼前程水火無情。守不住當下,留不住今朝,有酒且醉,獨自貪歡。

水止無恆地,雲行不計程。他們的離去,從來不曾顧慮你的感受。你獨自憑欄也好,登高遠望也罷,水不是你的杯中水,雲不是你的故鄉雲。

你的水呵,在別人的池塘裡翻滾;你的雲呢?裝飾著異鄉的天空。他們處處為故鄉,從不曾想過,你還在故鄉等他們回來。

你不過是他們的前生,前生裡的一段,一段裡的一片,一片上的一點,就這一點,也是與他人平分。他走了,你還是過你的日子罷。

有一些回憶挺好,有些罪惡的根源,不過是你還想著他,他卻中意她。你的彼岸在哪?你有沒有看到天邊的那一株嫩芽?它長大了,就是你的彼岸花。


文/祗樹


紙老鼠鼠

此詩高妙,禪意濃濃!《金剛經》雲:“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水止無恆處,雲行不計程”,表面上寫的是行跡,實則印證的是心跡,印證的是《金剛經》妙旨:無住生心。“到時為彼岸,過處即前生”,體現了大徹大悟的灑脫自在,那種超越時空、瞭然生死輪迴的大自在!《心經》全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苦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玄藏法師西行取經,途中歷盡磨難,生死關頭,默唸《心經》而得脫險,成無量功德!


微波浪金融投資

此詩是唐代呂溫寫給文暢上人的,詩名《送文暢上人東遊》。

白居易也寫了同名的一首詩:得道即無著,隨緣西復東。 貌依年臘老,心到夜禪空。

彼岸前生,無著禪空。可以推斷,文暢上人應該是一位得道高僧。

已明心見性的禪僧文暢上人向東雲遊,臨行前與好友白居易、呂溫辭別。二人各賦詩一首,表達心意。

因詩寫與高僧,就不是簡簡單單的抒發情感。既是讚歎高僧的無上境界,也是對禪境的無限想往。



水止無恆地,雲行不計程。

水和雲皆暗喻人心。

水流不斷,就像人的念頭,念念相續。水止無恆地,人心無所住。如《金剛經》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雲漂浮不定,正如人心,妄念不斷,客塵煩勞。雲行不計程,名利不可得。如俗語所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到時為彼岸,過處即前生。

彼岸在哪裡呢?佛法講覺醒了就到彼岸。夜睡做夢,夢中喜怒哀樂,榮華富貴。醒來長嘆一聲,皆是過眼雲煙。那一瞬是不是就到彼岸了呢?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前生並不遙遠。生命若長存於世,所有過去,皆是前生。《心經》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總結一句話:人生若如夢境,何時才能覺醒?


Fandy

被這句詩所蘊含的禪理,所震撼。不請自來。這是一首送別詩。談到送別詩,送別詩一般都多愁怨的,情調比較哀婉。多用景襯情。送別詩抒寫離情別緒,是分離時迸發的情感火花。要把這種情感火花表達出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清代著名詩人袁枚對此深有體會:“凡作詩,寫景易,言情難。何也?景從外來,目之所觸,留心便得;情從心出,非有一種芬芳悱惻之懷,便不能哀感頑豔。”而這首詩卻表現一種昂揚的氣息,睿智的禪理,洞穿世事的豁達。而其間也不乏一種淡淡的感傷。這首詩原文是:

送文暢上人東遊

唐 ·

隨緣聊振錫,高步出東城。

水止無恆地,雲行不計程。

到時為彼岸,過處即前生。

今日臨岐別,吾徒自有情。

唐代佛教盛行,統治階級大力宣揚,加之一些文人順應時代,用文學的生花妙筆來闡釋深奧的禪理。使人大徹大悟,也表現自己對佛的信奉程度之深。例如王維、白居易等大部分詩中都蘊含佛家的理趣。呂溫的這首詩首聯就直鳴胸臆,萬事隨緣吧。

首聯:隨緣聊振錫,高步出東城。


譯文:“我隨著緣分暫且送友到振錫,友人昂首大步走出了東城。”佛教講生命是一個緣起緣落的過程。人生因緣而互動,懂得取捨,所以才能釋懷,這就脫離以往的別離詩的憂傷。
頷聯:水止無恆地,雲行不計程。
譯文:“水不知流了多遠也沒有一塊使它駐足的地方,白雲不知飄蕩了多久也沒有辦法計算它的行程。”水和雲都是動態的,不是永恆不變的。水能剛能柔,能大能小,就像青天的白雲一樣,自由自在。這和佛教的人云遊四方,居無定所似乎相似,藉此來告慰別離的人們。


頸聯:到時為彼岸,過處即前生。
譯文:“等到友人到達目的地便與我相隔彼岸,友人所經之處遙遙,相會無期,彷彿我們是前生的友人一般。”彼岸,前生似乎很遙遠的事,詩人能巧妙闡釋,正如佛教用四句話來概括它的緣起理論——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


尾聯:今日臨岐別,吾徒自有情。
譯文:“今天我們在岔路口分別,我白白的懷著一腔離情卻無可奈何。”結尾表明,自己修行還不夠,仍然為人間的別離而苦惱,而得道的高人會心無牽掛,來去自由,一切隨緣。

總之,要想理解“水止無恆地,雲行不計程。到處為彼岸,過時即前生”這首詩,一定要放到全詩中去理解。


淡月晗嫣1

如果單獨把這四句摘下來的話,沒頭沒腦的一看,卻是四句很有禪意的詩。水止無恆地,字面意思就是水不流動了,但也不是總在那裡待著不變,會慢慢的沒有了,去哪了呢?蒸發了,滲透了各種原因。引申出來就是萬物都是變化的,沒有絕對不變的東西,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觀。雲行不計程,字面意思就是雲到處飄蕩,時刻不知疲倦,卻從不會計較跑了多少路了,要得到多少報酬,引申出一種默默奉獻的,無私付出的精神。這正是現在最需要的。

到時為彼岸,過處即前生,這兩句接前兩句,彼岸說的是夢想的地方,也是最美好的地方,能到這樣的地方難道不是前面付出得到的最好的回報嗎?老天是公平的!過處即前生,說的是人生任何事情,不管好壞,善惡,只要過了就會有感悟,就如同重新做了一次人,或向善或繼續做惡,引申出來就是人生在世每一筆都會在冥冥中記上一筆,輪迴時一起清算,告誡世人要勿因惡小而為之,勿因善小而不為!


阿P48

全文是 隨緣聊振錫,高步出東城。 水止無恆地,雲行不計程。 到時為彼岸,過處即前生。 今日臨岐別,吾徒自有情。作者呂溫,名字《送文暢上人東遊》,水止無恆地,雲行不計程,水無論流多遠也從來沒有一塊使它駐足的地方,天空中的白雲無論飄蕩多久也是沒有辦法計算它的行程。到時為彼岸,過處即前生。等到朋友你到達目的地的時候就會與我兩岸相隔,朋友所到之處遙遙萬里,相會無期,就彷彿我們以前不認識的時候一樣。這是對文暢上人的依依惜別之情,那時候的人只能靠車馬書信,一別之後遙遠萬里,不知何時才能見面,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友人離開之後悵然若有所失的心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