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升職,卻因疫情被大幅降薪,是否該選擇離職?

文卿在一家教育培訓機構工作,經過兩年的奮鬥,終於在去年年底,被升為部門主管,漲薪15%。僅過去一週時間,公司在員工群內緊急發佈了降薪的通知,從2月份開始,主管級及以上職級,薪資統一下調30%。

對文卿來說,薪資反而比之前降了15%,但畢竟是升職了,而且疫情早晚會過去,工資遲早會漲回來,所以她很快就想開了。可誰知,公司在2月10日又發出第二道通知,要進一步調低薪資,主管及以上職級統一下調65%。

這一下,文卿再也淡定不起來了,對公司感到很失望,巨大的心理落差,讓她悲憤交加。想提出離職一走了之,卻又覺得不甘心。

近1月,類似有文卿這樣遭遇的職場人士,不在少數。據《智聯春季求職競爭週報》發佈的調查數據顯示,高達38.67%的受訪者表示身邊有企業縮減工資。

年前升職,卻因疫情被大幅降薪,是否該選擇離職?


那麼,在疫情期間,如果突然遭到大幅降薪,是否應該選擇離職?非常時期,職場人士更應該理性地分析情勢後,再做決斷。

疫情之下,企業降薪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1. 背靠政策,更低成本獲取現金流

《中歐商業評論》於2月份發佈的,由清華、北大聯合調研995家中小企業的相關數據表明:“85%的企業現金流維持不了3個月的生存;58.05%的企業2020年營業收入將下降20%以上;員工工資及五險一金的開支,佔主要開支的62.78%。”

翻譯過來就是,企業的業務量驟減,如果不去準備更多的資金,不想盡辦法節流,大多數中小企業只有死路一條。

人社部於2月7日宣發的文件,鼓勵受疫情影響導致生產經營困難的企業,與勞動者通過“協商”的方式共渡難關;企業可以以調整薪酬的方式,幫助企業減輕資金週轉壓力。

所以,相比於股東增資、銀行貸款、民間借貸等籌資形式,調低員工薪酬,在疫情下無疑是最快、成本最低、合理又合法的辦法。

年前升職,卻因疫情被大幅降薪,是否該選擇離職?


2. 借降薪,測試員工的忠誠度

疫情爆發後,西貝董事長賈國龍道出了餐飲行業的困境。連同西貝在內,老鄉雞、木屋燒烤的員工,均自願申請在復工前不需要公司支付工資,並且提出復工後自願降薪50%。這三家餐飲企業的員工,在疫情下所表露出的對企業的忠誠,實在令人動容。

於是,有些企業就動起了腦筋,想通過降薪來測試一下員工的忠誠度。即便經營狀況並沒有受多大影響,也開始組織在員工群內發起了“自願降薪”的接龍。

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似乎只有能接受自願降薪,願意跟企業一起共渡難關的員工,才算得上對企業忠誠。而對企業足夠忠誠,才能在企業得以重用。

年前升職,卻因疫情被大幅降薪,是否該選擇離職?


3. 打精明算盤,趁機獲取更高利潤

有位在母嬰電商公司做HR的朋友,他們公司的業務場景在線上,辦公所在地與倉儲也並不在疫情最嚴重的地方,所以業務量其實並不會受很大影響。但他們公司也發了降薪通知,時間和降薪的幅度,絲毫不落後於那些真正受較大影響的公司。

朋友表示,他們公司很精明,十分清楚現在外部的環境,這一整年的人才供給量,會大於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量。按照經濟學的“供需原理”,供大於求時,人才的價格必然會降低。那以現階段所允許的政策,降低員工薪資,以獲得更高的利潤,很符合他們公司一貫的價值觀。

可見,雖然同為降薪,但不同企業的降薪原因和動機,卻各不相同。

年前升職,卻因疫情被大幅降薪,是否該選擇離職?


在疫情之下,該如何正確應對公司的降薪行為?

1. 借危機認清公司的真面目

企業在危機下的表現,很多是應激行為,最為真實。依據這些行為,能更清晰地判斷該企業是否值得長期追隨。

小敏所在的公司同樣實施了全面降薪,但公司上下沒有一人提出離職,也無人提反對意見,反而很多員工被老闆圈粉。

老闆於當天發表了1小時的視頻宣講,十分誠懇地講出了企業正面臨的困境,併為自己缺乏足夠的危機意識而向全體員工緻歉,整個過程,全程脫稿,情真意切。

在提出降薪這一艱難決定時,沒有任何的道德綁架,只是對大家保證,一旦公司渡過危機,恢復到正常經營狀態,會逐步恢復到原有的薪資水平。並承諾,降薪期間少發的薪水,會在年底給大家一次性補上,並非常誠摯地請各位員工能留下,一起共渡難關。

危機是面照妖鏡,能照出各路神仙,也能照出妖魔鬼怪。

能遇到類似小敏所在的公司,是幸運的。如果不巧,你所服務的公司表現得絲毫不為員工著想,甚至言而無信,則不必留戀,相信自己的價值,將跳槽計劃排上日程。

2. 做個脫穎而出的“逆行者”

如果決定與公司共渡難關,最好的決策是更快速地調整狀態,做個與眾不同的“逆行者”。

降薪既已成既定事實,那就先拋去“拿多少錢,辦多少事”的想法,利用所長,去承擔更大的責任,爭取讓自己的工作態度和工作成果,幫你脫穎而出。

有一家服飾公司在疫情下啟動了私域流量項目,項目負責人,是一個入職未滿2年的95後。公司為何會認命這個資歷不夠的新人,來負責該項目呢?原因很簡單,她平時總樂於做那些自己認為重要的事,即便這些事並不計入KPI,做好了也沒一分錢的獎金。

在無人要求的情況下,她用微信社群,對客戶無間斷地服務了兩年。當疫情來臨,她又主動承擔了更多的工作和責任,讓門店業績,超出公司門店平均業績的10倍,直接受到總裁的嘉獎和委任。

機會時常掩藏於危機之下,想在非常時期抓住機會,就得在別人恐懼時,更勇敢地去擔當。

3. 借壓力來開展副業

知乎有個關於副業問題的高贊答主,畢業於一所專科學校,2年前是某家創業公司的新媒體實習生,收入不高。當初進這家公司,僅僅是因為只有這家公司肯招收她。由於收入低,生活壓力大,她選擇將業餘時間全部投入開展副業。

她很喜歡電影,嘗試給經典電影和新上映的影片寫影評,為了寫得更專業,還自學了影視編導。2年時間,投出了100多篇影評稿件,由於稿件質量都不錯,她被一家媒體公司相中,成為一名影視娛樂編輯。原本只是想通過副業,額外增點收入,卻沒想到副業的成功,還幫助自己拓寬了職場的路。

降薪所帶來的經濟壓力,正好可以轉化為促使你開展副業的動力。不逼自己一把,永遠不知道自己適合多大的舞臺。


在職場的各個階段,都可能會遭遇意想不到的黑天鵝事件。

一名成熟的職場人,對事情的處理,應該避免情緒化,在深思熟慮後,去權衡利弊,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決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