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老子的思想是無為,為什麼我卻覺得老子霸氣十足呢?

這種感覺是對的。道家人物向來低調,善於處後而不爭先,而又能讓人感覺到“霸氣”

,大致有如下兩種原因:

第一,老子極端自信。這種自信表現在他的書裡,不可避免地就會洋溢出“霸氣”來。

比如《道德經》第20章: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試問,天下有幾人敢於向世人宣稱:我跟人就是不一樣!我是有道者,唯以大道為貴!

第67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天下人都說我的道太大,大到無物可比擬。殊不知,大象無形,才沒有任何具體的事物可類比。如果它像具體有形之物,久了就變細小了! ——在這裡,老子顯示了他巨大而含蓄的自信,自信他的學說能夠傳之久遠,乃至無窮。

第70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我說的話容易懂,容易實行,但天下無人能知,無人能行。我的言論有宗旨,行事有法則。因為天下人對道的無知,所以不懂我。懂我的人越少,學我的人就越寶貴。聖人都是像我這樣被褐懷玉的。——這段話,內心若沒有曠世的自信,說不出來。

古今中外,所有聖賢人物,內心裡都有著超人的自信。據說佛祖釋迦牟尼誕生時,向四方行七步,舉右手而唱詠:“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老子的自信跟釋迦牟尼相比,也並不遜色。

第二,《道德經》這部書,雖然人人可讀,但就其最初的出發點而言,它是一本王者之書,是作為治國方略,呈現給最高統治者的。書中的“聖人”,一般就是指天子。觀《道德經》全書的語氣,要麼對著天子,要麼對著天下人,要麼就講述他自己。這樣一個人,言語之間,怎麼可能沒有“霸氣”呢?

像上面後二例的引文,就是在對天下人和天子說話。不妨再試舉幾例如下: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想要通過“有為”的方法來治理天下,我看不靠譜。——是不是有種居高臨下的感覺?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用道來輔助人君的,不通過軍事來逞強,這事會有報應。——斬釘截鐵,不容置辯。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道永遠是無為而無不為的。侯王只要能守住道,萬物就能自我化育。——這分明就是老師對學生的口吻。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知道,用“霸氣”來形容老子,其實並不十分準確。老子的氣質,與其說是霸氣,不如說是一種大氣和自信,這種大氣和自信源自“其大無外”的“道”的力量。而所謂的霸氣,則是指一種王霸之氣,像“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像“汝可取而代之”,像“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之類。老子是一位曠古絕今、看透一切的智者和聖賢,他“不敢為天下先”,沒有君臨天下的理想,也未必有這樣的才能。至於佛祖釋迦牟尼所說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倒真有一種霸氣在裡面。但我們不要忘了,釋迦牟尼原本就是釋迦國王子,倘若未曾出家修道,他就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國王。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老子如此自信,《道德經》如此自信,那麼,一個自卑的人,能通過學《道德經》變得自信起來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需要提醒的是,《道德經》的自信,是內在的、低調的,是“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不是現代人那種張牙舞爪、目空一切的“自信”。但如果學歪了,也可能變得張牙舞爪。網上經常有些解釋《道德經》的妄人,說別人的解釋都是錯的,只有他的才是“正解”;說《道德經》被誤解了兩千多年,只有到他這裡才變得正確了……這就是典型的學歪了。不過這種現象古已有之,正如明朝憨山大師所指出的:

習儒者拘,習老者狂,學佛者隘。此學者之弊,皆執我之害也。

憨山大師說,固執於自我的偏見,學儒會變得拘泥,學老會變得狂妄,學佛會變得狹隘。兩害相權取其輕,相比於拘泥和狹隘而言,還是狂妄好一點,所以推薦大家都去學《道德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