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老子的思想是无为,为什么我却觉得老子霸气十足呢?

这种感觉是对的。道家人物向来低调,善于处后而不争先,而又能让人感觉到“霸气”

,大致有如下两种原因:

第一,老子极端自信。这种自信表现在他的书里,不可避免地就会洋溢出“霸气”来。

比如《道德经》第20章: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试问,天下有几人敢于向世人宣称:我跟人就是不一样!我是有道者,唯以大道为贵!

第67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天下人都说我的道太大,大到无物可比拟。殊不知,大象无形,才没有任何具体的事物可类比。如果它像具体有形之物,久了就变细小了! ——在这里,老子显示了他巨大而含蓄的自信,自信他的学说能够传之久远,乃至无穷。

第70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我说的话容易懂,容易实行,但天下无人能知,无人能行。我的言论有宗旨,行事有法则。因为天下人对道的无知,所以不懂我。懂我的人越少,学我的人就越宝贵。圣人都是像我这样被褐怀玉的。——这段话,内心若没有旷世的自信,说不出来。

古今中外,所有圣贤人物,内心里都有着超人的自信。据说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时,向四方行七步,举右手而唱咏:“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老子的自信跟释迦牟尼相比,也并不逊色。

第二,《道德经》这部书,虽然人人可读,但就其最初的出发点而言,它是一本王者之书,是作为治国方略,呈现给最高统治者的。书中的“圣人”,一般就是指天子。观《道德经》全书的语气,要么对着天子,要么对着天下人,要么就讲述他自己。这样一个人,言语之间,怎么可能没有“霸气”呢?

像上面后二例的引文,就是在对天下人和天子说话。不妨再试举几例如下: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想要通过“有为”的方法来治理天下,我看不靠谱。——是不是有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用道来辅助人君的,不通过军事来逞强,这事会有报应。——斩钉截铁,不容置辩。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道永远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侯王只要能守住道,万物就能自我化育。——这分明就是老师对学生的口吻。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用“霸气”来形容老子,其实并不十分准确。老子的气质,与其说是霸气,不如说是一种大气和自信,这种大气和自信源自“其大无外”的“道”的力量。而所谓的霸气,则是指一种王霸之气,像“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像“汝可取而代之”,像“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之类。老子是一位旷古绝今、看透一切的智者和圣贤,他“不敢为天下先”,没有君临天下的理想,也未必有这样的才能。至于佛祖释迦牟尼所说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倒真有一种霸气在里面。但我们不要忘了,释迦牟尼原本就是释迦国王子,倘若未曾出家修道,他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国王。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老子如此自信,《道德经》如此自信,那么,一个自卑的人,能通过学《道德经》变得自信起来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需要提醒的是,《道德经》的自信,是内在的、低调的,是“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不是现代人那种张牙舞爪、目空一切的“自信”。但如果学歪了,也可能变得张牙舞爪。网上经常有些解释《道德经》的妄人,说别人的解释都是错的,只有他的才是“正解”;说《道德经》被误解了两千多年,只有到他这里才变得正确了……这就是典型的学歪了。不过这种现象古已有之,正如明朝憨山大师所指出的:

习儒者拘,习老者狂,学佛者隘。此学者之弊,皆执我之害也。

憨山大师说,固执于自我的偏见,学儒会变得拘泥,学老会变得狂妄,学佛会变得狭隘。两害相权取其轻,相比于拘泥和狭隘而言,还是狂妄好一点,所以推荐大家都去学《道德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