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哲学:“有为”和“无为”

《老子指归》说:“游心于虚无,结志于微妙,委虑于无欲,归计于无为,故能达生延命,与道为久。”老子是主张无私、无思、无念、无欲、无情、无为的。养生尤其是气功修炼中的“有为”与“无为”之争由来已久,也要按照天人大道来解决。

但是彭祖服食、行气、导引、按摩皆是有为法。养生古藉《大有经》、《小有经》均以“有”命名,认为无思、无念、无欲、无为是不可能的,只能“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紫阳真人张伯端在《悟真篇》中也批评有人太偏重“无为”了。他说:“始之有作无人见,及至无为众始知,但知无为为要道,岂知有作是根基。”他指明了“有为”与“无为”的关系,“有为”是根基,“无为”为要道。我们据此提出了养生的一个原理:“有为”、“无为”结合论,其哲学基础是“有”“无”生化合和说。

有为和无为的问题,关系到哲学理论、气功修炼、养生益寿,关系到如何正确对待传统观念,如何正确应用、解释古典哲学是走出不同的道之基础。

道教哲学:“有为”和“无为”

不管有为和无为,道由心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