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老子》的“道”和“无为”的理解

《老子》的核心是"道"和"无为",这是没有任何疑问的。什么是"道"和"无为"就有千万种解释,不同版本《老子》的解释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很难说谁的解释是正确的谁的解释是错误的,只能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现在,我就把我对《老子》的"道"和"无为"的理解与大家分享。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

【我的理解】本章阐明了"道"的五大特征。一是先天地而自然生成,二是无声无形,三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无穷无尽,四是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五是天地万物的运行变化都由它来支配。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辟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第32章)

【我的理解】本章阐明了"道"的不可抗拒性和自发性。宇宙间同时具备这七大特征的东西就是老子所说的"道",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这个东西肯定不是某一个具体事物,任何一个具体事物都不可能同时具备这七大特征,我斗胆地认为:它就是世界万物相生相克且平衡的法则。世界万物是个网状关系,它们之间是存在着相生相克关系的,而且相生相克一定要达到平衡,万物才能生生不息、永不毁灭;宇宙间的平衡被破坏了,万物将万劫不复,任何事物也不能幸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第42章)

【我的理解】本章主要强调万物必有阴阳两个方面,阴阳平衡万物才能生生不息,阴阳是相互作用、此消彼长的,阴阳一旦失去平衡万物将不复存在。阴阳平衡是事物自身内部诸要素的平衡。这里讲到事物内部诸要素的平衡,前面讲到万物之间的平衡,《老子》的"道"就包括这两个方面的平衡。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73章)

【我的理解】本章再一次强调"道"的自发性和不可抗拒性。"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就指出了宇宙万物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即万物之间的平衡性。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第55章)

【我的理解】本章指出合符道的,即达到两个平衡的,万物就会生生不息;不符合道的,即平衡被破坏的,事物就会自取灭亡。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这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64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第77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81章)

【我的理解】老子说的很清楚:"无为是为之于未有,是为而不恃、为而不争"。 什么是"为之于未有"?就是当不良事情尚未产生时就要预计到它将会产生,事先要制定好有效的制约机制来制止这种不良事情的产生。比如大学自主招生,在出台自主招生政策之前就要充分考虑到推行这项招生政策有可能会出现那些不良后果,然后针对这些不良后果制定出有效的制约措施,从而使这些不良后果不会产生,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为之于未有"即无为。所谓有效的制约机制必须是力量平衡的制约,制约力量失衡一定是无效的,老子的"道"就是讲平衡法则。现在有这么多的制约机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各种力量不平衡。

如果在推行自主招生之前没有充分考虑到将会产生什么样的不良后果,更没有制定相应的制约机制,自主招生人员在招生过程中就可以欲所欲为;等产生严重不良后果时,上级部门对事件的处理又是无章可循、欲所欲为,这就是老所极力反对的有为即人为。这种有为是事先无为,事中事后又欲所欲为,它是祸害社会的根源。无为必须是事先有为,事中事后无为,事中事后都要按事先的"有为"去运作。这种"有为"不是针对某某人的,更不是为了自己,它是对事不对人,所以它是"为而不恃、为而不争"。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第63章)

【我的理解】本章就是讲量变质变的道理,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导致质变。只要平时重视量的积累、把握好度,质变就会自然发生;前者是"有为"、后者是"无为"。"无为"是指不要刻意去追求结果,前因具备了结果一定会有的;前因不具备,却刻意去追求结果一定会带来严重危害。前因一定是"有为",所以,无为一定是"为无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2章)

【我的理解】本章前面讲到美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等因素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任何事物(事情)的前因后果等各种因素也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只要这些因素达到平衡,美好的结果就会水到渠成,这就是“处无为之事”。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第3章)

【我的理解】本章是讲在没有有效制约机制前提下,上面倡导什么、爱好什么,下面就作假什么。作为上级领导部门只要平衡各方面力量、各种因素,不需要倡导任何东西、不需要作任何人为管理,也不会产生任何不良现象,这就是“为无为,则无不治”。平衡各方面力量、各种因素是有为的,所以,无为一定要先有为。

总之,我认为《老子》的"道"就是自然界的平衡法则。事物内部诸要素平衡了、世界万物平衡了,它们之间就会产生交叉制约作用,就能和谐相处、生生不息;失去了平衡就失去了交叉制约作用,万物将都不复存在。"无为"就是人们在事先要创造各种因素的平衡;事中让各种要素相互制约以便达到最佳的效果,不要人为去干涉。

《老子》的"无为"实质上就是2000年之后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即分权制衡);只不过老子讲得比较原则、抽象,而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分权制衡讲得很具体、很直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