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赏析,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道德经》赏析,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老子《道德经》赏析,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赏析:

本章的主题是“圣人”之道,也是修行道德的根本原则。“信”和“美”、“善”和“辩”、“知”和“博”是三对矛盾。也是修行道德在不同阶段的体现。这实际上是真假、美丑、善恶的问题。老子试图说明某些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其实质往往并不一致。这之中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评判人类行为的道德标准。按照这三条原则,以“信言”、“善行”、“真知”来要求自己,作到真、善、美在自身的和谐。按照老子的思想,就是重归于“朴”,回到没有受到伪诈、智巧、争斗等世俗的污染之本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中四“大”是一脉相承的。“天之道”是顺应自然的,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是“天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的”。尽管“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但对万物毕竟是“利而不害”的,所谓上天有好生之德。世人有“不争”亦“不为”的隐士和庸才;也有“不为”还要“争”的小人;也有既“为”也要“争”的强势者。作为“道”在人间的代表——圣人则是最后一种,“为而不争”。真正的圣人之道,就是一句话:“不积以利万物,不争而愿处下。”这和“水”的品质完全一样,是“上善”。

老子《道德经》赏析,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