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巢湖:历史悠久的银屏磨旗墩村

1、村名的由来


清康熙《巢县志》(卷之六)山川部分载巢县有九墩,其中爱国村就有两墩,即:磨旗墩、纪家墩,在县东三十五里黄州圩旁。由此可见,磨旗墩村是巢县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圩墩自然村。


魅力巢湖:历史悠久的银屏磨旗墩村



民间关于磨旗墩来历的故事传说主要有三种说法:

其一,说与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国有关,这一说法不符合逻辑推理。

其二,传说是磨旗墩过去有庄户人家,在磨旗墩上竖起一面大旗,作为通知做长工、打短工人使用的通信工具(即上工、收工的信号)。

其三,传说与三国时期的吴、魏争战有关。史书有载:巢县钓鱼台濡须口周边地区,是吴、魏两国几十年对峙的主要战场。濡须河东岸即濡须山、太湖山麓义城圩至东关一带,是吴国边防阵地的哨所;而濡须河西岸则在魏国的边境内,即曹操军队屯兵之处。

在钓鱼台七宝山上,至今还有烟霞墩(七宝寺)旗杆石遗址,当时烟霞墩是曹军边防哨所的瞭望台,山上旗杆石处插有曹军大营的旗帜;而在钓鱼台黄州圩西南面卧象山上的磨旗墩,则是曹军大将乐进的指挥所,其军营大队人马被安排隐蔽在芦塘营内。原来磨旗墩上的旗帜,是曹营大将军乐进部下用来和七宝山上烟霞墩驻军进行旗语联系的,军营之间经常用摇旗的方式传递信息或下达命令。


魅力巢湖:历史悠久的银屏磨旗墩村



村里老人们听祖辈人说,三国时期每当旭日东升的早晨,七宝山上的旗杆在朝阳的映照下,旗帜的影子刚好清晰地落到磨旗墩上来了。后来曹军人马撤走,这一景观也就消失,但磨旗墩的村名却一直流传至今。

磨旗一词有两层意思:

一是摇旗的意思,即士兵用来作旗语交流。

二是,旗杆下端的金属部分,在磨石上经常进行磨尖,便于插入坚硬的土层将旗杆站的稳当牢靠。

按上面传说,磨旗墩应该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了,为此我们说磨旗墩是一个千年古村。现在磨旗墩村内大约有四五百人口,据各姓氏的家谱记载,大多数是明、清时期定居于此。村内主要居住有周姓、张姓、徐姓、杨姓、傅姓、阮姓等。

2、磨旗墩村的红色文化

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七师为了发展革命武装,在敌、伪、顽的心脏地区建立秘密交通网,便把开辟巢南游击根据地作为巢无含中心县委的主要工作。巢、无、含中心县委首先是通过党的秘密工作来建立交通网,当时以陈家山口为中心,建立党的内部交通网,开辟了三条交通线:


魅力巢湖:历史悠久的银屏磨旗墩村



第一条是通向和含地区,即从陈家山口经过,周成家、周家店、清水塘、袁小圩、到磨旗墩、东张村、刘家湾过河然后到含山县云苍庙,由沈克文同志转到和、含抗日根据地。

第二条线是通往巢县、槐林的,由交通员(老红军)梅老负责,从陈家山口银屏山区以西向高林、槐林、盛桥一线发展,在巢南的仙人洞与董三老接头,再由董三老从后洞与槐林区委接头。为了革命,当时梅老以叫花子身份作掩护,经常住在桥墩下、草堆边,无论刮风下雨下雪从不松懈,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魅力巢湖:历史悠久的银屏磨旗墩村



第三条线是由季学道负责,通向石涧、港埠圩到无为县。并派杨维武、陆道胜在散兵、盛家湾到项家山刀会总堂口那里教书。当时几乎在每个重要地方,都派人去教书或开店,隐蔽下来开展工作。县委通过这些措施把巢南、槐林、石涧、无为的交通线全部打通,构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当时党的秘密交通线主要任务是:护送来往干部进出根据地、传递情报、文件、信函等,这主要靠地方党组织派人去做。


魅力巢湖:历史悠久的银屏磨旗墩村



磨旗墩是巢南通往含山水上秘密交通线的一个重要的交通站,县委派陆道胜同志负责,由区委书记李德友领导。磨旗墩的地下交通员先后有林光道、周锦堂等;水上交通线的有干成鼎、张运林、刘家福等。那时磨旗墩交通站经常派人密切注视钓鱼台碉堡内的敌人一举一动,一旦敌人有情报送出,立即派人传递给中心县委,使县委能很快了解敌人的动向。其中有几次重要行动如:护送七师副师长傅秋涛、钓鱼台码头上海青年学生到革命根据地,包括乔石、宋尔廉等党的高级干部都曾在地下党护送经过磨旗墩交通站,并安全地到达巢南根据地。

最忆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