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还是“无不为”?老子究竟要说什么?

老子《道德经》一大主旨是“无为”,但与此同时,老子在37章偏偏又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而在第三章更有“为无为”的解读。在无为与有为之间,老子所提倡的究竟是那一种处事之道呢?

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私为,不妄为,不违背自然法则、自然规律的顺其自然、顺应时势的合道、合理的作为。“无不为”,是对“无为”的全面阐发。“无为”与“无不为”,二者是辩证的完美统一,并不矛盾。

无为”还是“无不为”?老子究竟要说什么?

首先,我们必须从《老子》的文本出发,来看老子的“无为”与“无不为”的真正意蕴是什么。

1、关于无为

《老子》第二章后半篇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紧承此章开头两句而来。因为“天下皆以美之为美”属于人的有意作为,这样就会违背自然法则办坏事,造成恶的结果,所以圣人要以无为的思想处理事情,“行不言之教”。

“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违背自然法则,不任意作为。

“不言”,并不是啥都不讲,而是强调“行”,以实际行动作出榜样。“圣人”,有的注家认为是指“有道之人”,此说成理。但老子这里所说的“圣人”是指远古的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一类以天下为己任而不为己有的君王,也包括像老子这样有道的先贤。

无为”还是“无不为”?老子究竟要说什么?

此段中间三句,是说万物有所作为而不言、不夸耀,也不凭着有功劳自以为是,反而功成不居。这是一种值得效仿的行为。老子重“行”而不重“言”。这里“万物”是主语,老子以万物作比喻。圣人效法万物,和万物一样,默默奉献而功成不言、不居。于是,“功成不居”就作为成语成为千秋万代贤能者的行为准则。最后两句,“夫唯不居,是以弗去”,是说万物,也是说圣人,正是由于功成不居,因此他们(它们)的功德永远不会逝去。

老子此章所说的“无为”,其真正含义:

一是“不违背自然法则,不任意作为”;

二是不怀个人目的,不为私,而是“为而不恃,功成不居”。

第三十八章曰:“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无以为”就是上德之所为没有为己、为私的原因,而是出于治世为众人的目的。

“无为”,绝不是什么都不做。第三章最后两句说“为无为,则无不治”,就是说“无为”也是要“为”的。过去许多论者,将无为理解为“什么都不做”,于是认定老子是虚无主义者,这是对老子思想的极大误解!

无为”还是“无不为”?老子究竟要说什么?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或完全不为,而是“辅万物之自然”的有为,而不是违背自然的妄为。老子所说的“无为”,有其特定的含义。不能单从字面上想当然的去诠解,必须联系全章,以及书中使用过“无为”的篇章,作全面地研究,才能真正把握住“无为”的精义,以避免断章取义的片面理解。

2、关于“无不为”

《老子》第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将“道”的性能和作用表达得十分全面、圆满。此前各章所涉之“道”,皆以“无为而治”为旨归,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什么都不做才合乎“道”,其实老子所说的“道”不是一个纯概念、纯符号性的死东西,而是永远处于运动状态的活勃勃、有生气的存在;它生了万物,又无时无刻不在“爱养万物,化育万物”;只是它“生而不辞”、“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罢了。无为,就是处事顺其自然,合乎天道人道,不违背客观规律,不强扭人民意志,“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无为”还是“无不为”?老子究竟要说什么?

“无不为”,“为而不恃”,就说明“道”是有作为的。如果不作为,怎能生万物?只不过它不是有意而为,属于自然而然罢了。所以,“无不为”和“无为”并不矛盾。

有的注家认为“万物将自化”,指的是侯王与民众形成尖锐的对立,守道以后,矛盾自然化解。此见看似创新,却不符合老子的本义。因为侯王若能守道,就可以与民众不发生矛盾冲突,根本不存在化解的问题。“自化”,是说自然而然的变化、发展。

无为”还是“无不为”?老子究竟要说什么?

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就是“无为而无不为”。只是人们日用而不知罢了。数千年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就是循着自然而然的规律在演进。你说它(道)“做了什么”,它似乎什么都没做;你说它没做,它什么都做了。老子所说的“道”,就是这样,“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还是“无不为”?老子究竟要说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