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個版塊2個時代1種文化,試試從這3個角度背誦歷史,很有意思

前言先囉嗦幾句:看多了各種傳記和史記,不知道你試過單純的從記憶歷史的角度,去理解流傳了五千多年的華夏文明和人文思想嗎?如果遠離那些容易讓自己陷入到人文痕跡的“故事”細節裡,按照7個板塊2個時代1種文化,去理解歷史發展的脈絡、趨勢和規律,稍微梳理一下,用鳥瞰過去的方式不累贅,或許也能帶給自己更多的啟發。

雖然我給下面正式的這篇文章起了一個詩情畫意的篇頭序,但其實這篇文章只是一個方法論哈,看看歷史的長河關鍵的幾個轉折點,在地理和人文思想的角度,這些有趣的影響和變化吧,ok!正文開啟。

7個版塊2個時代1種文化,試試從這3個角度背誦歷史,很有意思

歷史,就像是用一條綿延數千年、不曾中斷的時間拉開的長河,從過去流向前方,這條從上古世紀流淌至今的長河,佔據著華夏文明巨大的地理空間,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河岸兩側的人文思想,引領著我們未來的朝向。

熟讀一段歷史,其實反而是從大歷史的印跡和角度來辨識那些關鍵轉折會更簡單,因為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或許無非就是三點,板塊、時代和文化。

一、 歷史長河中的地理印跡

宏觀上從世界地圖來看,中國是在歐亞大陸的東南部的位置,在北面是沙漠和草原,西面是高山和高原,東邊和南邊都是大海,這是國家大的版圖,大家可以先記著。

而歷史學家把中國的版圖其實主要是分成了七大塊,最上面的是草原為主的蒙古地區,隔壁茂密的森林為主的是東北地區,然後用黃河分成了中下游,按照長江為中心也切割了箇中下游地區,然後沿海劃分了島嶼,用盆地和黃土地區分了西北和西南,這是按照地理特徵進行的版塊的設置。

7個版塊2個時代1種文化,試試從這3個角度背誦歷史,很有意思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域文化和環境氣候對於人文文化存在極大的影響力,而且地域氣候對民間信仰有著不可切割的關聯,我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黃河流域的氣候溫和,四季分明,表現在植物上就是按部就班的四季循環,春天播種秋天收穫,什麼時候就做什麼樣的事情,什麼季節就對應什麼樣子。

這種思想在人文上的表現就是:人倫,禮儀制度,比如說黃河中下游地區所孕育的儒家文化,正是和氣候相呼應的。

二、 歷史長河中的人文印記

也就是咱們提到的新石器時代和舊石器時代,這條時間線是用的“我們能不能動手生產糧食,自己耕種和製造食物”做分界線的,所以第一個時代是新舊石器時代,再往後很關鍵的就是青銅器時代,也就是之前可能你學習歷史的時候學習過的,夏商周開始的那個朝代歌。

耕種以及部落統治的思想合二為一之後就誕生了商周時期“國家”的概念,並且逐步因為“國家”而形成了我們的人文思想,才逐步形成了華夏文明和群體的文化,並且這種思想和剛剛我提到的地域氣候有了結合,在青銅時代,人們從氣候的信仰逐步因為國家的概念演變成了一種包含人文思想的“集體記憶”,並且通過染色體和基因以及生活日常的行為配合氣候環境進行了傳承,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商周時期可以理解為是上古世紀的分界線。

因為在之前集體記憶是一種深化,比如說“女媧和炎黃”,後來到了周王朝開始,有了德性的認識,而且從西周開始尤其是春秋時代,“德性具足”逐步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慢慢變成了我們剛剛提到的集體記憶一直傳承下來至今。

7個版塊2個時代1種文化,試試從這3個角度背誦歷史,很有意思

三、歷史長河中的文化傳承

青銅器時代後的大分水嶺,顯然和秦統一六國是分不開的,這個大家都知道,但真正值得一提的就是漢字,漢文化和漢民族,也就是漢高祖劉邦推翻秦後的漢皇朝,並且用了400年的穩定發展中,用集體記憶統一和彙集了一個強大的漢族群體,而且這個族群中依然流淌著“德性具足”的基本思想。

包括也受我開頭說到的氣候的影響,講究四季輪迴,相信諸事無常也相信事在人為,更相信以德服人的道理,所以你看,漢的時候和匈奴的策略也就不難理解了,當然了也是在這個時候,佛教引入,並且相對其他信仰來說,四季分明的循環往復和輪迴以及德性這些諸多的元素,更容易被接納傳播適應和理解。

一直到後面的諸多朝代,外亂更多的原因其實是文化上的衝突和突變,比如和匈奴的戰爭衝突,當然了最終漢文化接納了更多也同化了更多,後面的文章我們會單獨詳解,以文化這條線來梳理記憶,從哪些事件中來切割鳥瞰歷史會更容易理解和熟記。

這篇文章更多的其實是講究的歷史記憶,沒有使用太多的技巧來分享典故和朝代的特徵,方針策略,只是純粹的把歷史當成一條長河,沐浴春風得意罷了。今天先開個頭,後面期待關注我哦,看看如何使用技巧來把長河流經的那些時間定格里的畫面,深刻的記錄在自己的腦海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