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求學者表現出何種態度時,孔子絕不會去啟發他?

東方國學


孔子奉行“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也曾自詡在師道方面做到“誨人不倦”,對自己來說並不難。但這並不意味著孔子是毫無原則的好為人師,《論語·述而》篇中提到孔子肯為求學者指點迷津的條件,即“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關於“不憤不啟”,南宋理學家朱熹在其《四書章句集註》中將“憤”解釋為:“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大意為所謂“憤”是指求學者絞盡腦汁思考一個問題,但未得要領的認知狀態;他將“啟”解釋為“啟,謂開其意”,意為幫助人開啟思路,類似於“啟示”。所以,“不憤不啟”大意為:若非求學者已經自己竭力探索、但未得其解時,孔子絕不會直接告訴他答案。


關於“不悱不發”,朱熹將“悱”解釋為“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大意為所謂“悱”是指雖然求學者對一個問題已經有了自己的思考,但無法用言語確切地表達出來的狀態;朱熹將“發”解釋為“發,謂達其辭”,意為引發人找到準確表達所思所想的措辭。所以“不悱不發”大意為:如果求學者在表達之前,沒有自己的想法,孔子絕不會直接告訴他表達的措辭。


關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朱熹將其中的“舉一隅”解釋為“物之有四隅者,舉一可知其三”,是說物有四個角,告訴他一個角,理應能類推出其他三個角,所以其中的“反”是類推之意,而“復”意為再告訴,即“復,再告也”。這句話大意為:如果一個人不能舉一反三,就先不要繼續告訴他更多了,先放一放,因為需要尊重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


上述三種情況發生時,孔子不會去直接告訴求學者答案。而無論是“不憤不啟”,還是“不悱不發”,亦或是“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都表達了孔子希望求學者能在請教前,先充分發揮自己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而反對未經求學者自己探索、師者就直接告訴答案的填鴨式教學方式,這也是當今存在的滿堂灌教育方式應該反思和改進之處。


東方國學


子曰:“不憤不咎,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

孔子說: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給他指出一個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舉一反三,就不再教他了。”


精衛填


非常高興能夠回答這個問題,我是“國學經典詠流傳”的作者,作為一名文化領域的原創作者,在這裡我表達一下我的見解,希望我的回覆對你有用。

當求學者表現出何種態度時,孔子絕不會去啟發他?

孔子被稱為“萬世師表”,他成功的培養了72賢,三千君子,創造了人類教育史上的奇蹟。我們都知道他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啟發式教育”等智慧,殊不知,他還有“三不教”,這三不教恰恰是我們今天缺失

的教育智慧。也就是當求學者表現出何種態度時,孔子絕不會去啟發他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翻譯】:孔子說:“不到想求解,而

百思不得其解的程度,不教導他;不到特別想說,而說不清楚的程度,不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

三,就先不要往下進行了!”


第一,不憤不啟——“一不教”

朱熹解釋說:“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狀也。”啟,謂開其意;

意思是,孔子說:①教導學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時候,不去開導他!

第二,不悱不發——“二不教”

朱熹: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發,謂達其辭。

意思是:②不到他心裡明白想說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

第三,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三不教”

③給他指出一個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個方面,就不再教他了!

這也是成語“舉一反三”的來歷。就是說,一個人如果學東西、做事情,死板教條、沒有靈性、不能變

通、不會深入、拓展、不能觸類旁通——不能舉一反三,這樣老師就沒法教了。這是孔子的“三不教”,

是孔子的啟發式教學方法。他注重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根據不同的人、不同的

心理狀態和性格特徵,給予不同的指導,而且不是一次性的給最終的答案,而是給一個方向和思路,啟

發學生自己動腦、自己思考、自己找答案、自己解決問題,這樣學生經過思考和解題實證之後,記憶深

刻,身心並用,體會加深,成為一種學習做人做事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這就是孔子教學不同於他人

的地方。

在《論語》中,孔夫子這樣的啟發式教育,處處可見,當弟子問仁、問孝、問政的時候,孔子都有不同

的解答,先是簡單的回覆,學生再問,再進一步的回答,或者直接反問,看學生的狀態,再給予解答。

言簡意賅,一兩句話,直指人心,步步深入,開人心智。在給學生解惑、答疑的時候,傳給他學習之

道、做人之道、做事之道。正因為孔子這種“因人而異,因才施教”“啟發式教育”“三不教”結合,才把一

個個性格不健全、稟賦差異大、有缺點、不明理的“野、魯、蠢、愚”之人,培育成為智、仁、勇具足的

君子,培育成能為國效忠、為父母盡孝、為文化教育事業奉獻的賢達,他教育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人

格,今天仍然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這不僅是一種家長教師應該掌握的教育的智慧,還有作為學生所必須具備的、學有所成的前提條件。就

是作為老師如何因才施教,瞭解學生的程度、稟賦,給予啟發性的指導;作為學生自己到什麼狀態下才

能向老師求學;作為家長如何根據孩子慧根特點加以引導。做不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根據每個弟子學習的程度、提出的問題,對他在學習、為人處世、對人對事的看法上,有不正確的、

偏差的、過分的、不及的地方,加以指正;對仁、忠、孝、政方面認識、踐行不到的地方給予指導;對

有些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方面有不合道的思想和行為給予糾正。這就是傳道,也是真正的育人!

說到這裡深懷感恩中國有孔子,感恩老祖宗文化傳承,讓華夏兒女可以安身立命,得智慧而通達人生。


最後,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也希望看到這篇文字的人也能因此收益,從而結識經典改變命運!


國學經典詠流傳


孔子誨人不倦,他採用的是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述而》)意思是如果學生不經過深刻思考而又想不通的時候,不去啟發他;不到學生想說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開導他。

憤,表現的是學生進行了深入地思考,對所學的東西有所體會,但想得還不透徹,是一種將通未通的狀態,這時候老師進行點撥,讓其開悟,使其豁然開朗;悱,是學生想通了,也明白什麼意思,想要表達出來,卻又不能準確地表述,這時老師引導他,使他能準確地表達出來。

“不憤”,就是還陷在糊塗的境地,一竅不通,再點也不會通的。只有自己想得快通時,老師一點就能通,就能很快明白。如果自己不想,不去悟,靠老師灌輸,講得淺可以聽得懂,講深奧了,不去思考、領悟,是很難明白的。即使老師去啟發了,也往往不啟而不發。

“不悱”,沒有達到急於想表達出來的程度,這說明他還沒有想明白,當然也說不明白。當他想清楚了,正確地表達就容易了。

以上兩種情況,都是說明學生學習了,就是欠一點火候,需要老師再加一把火,火候就到了。這個時候,老師一點就通了。不過,老師不是給學生標準答案,而是啟發學生頓悟。這樣,學生收穫會更大,會有成就感,覺得學習很快樂。

孔子的啟發式教學,教與學是互動的,老師要教,但不是灌輸式的,不給標準條案,而是循循善誘,一步一步把學生的學習引向深入,是真正的導師。


丁小的時空


當看到有傲嬌之人,孔子才會出現這種態度吧


藍色調的夢想


不思考不深思的人


駐言


不知道你就不想學?就不要你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