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的水滸是什麼意思?

都言不語


《水滸傳》中的“水滸”是啥意思?漲姿勢了!


《水滸傳》中的“水滸”是啥意思?

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可謂婦孺皆知,但是,“水滸”到底是啥意思呢?卻很少人知道。正因為不知道其真正的含義,所以在翻譯成外國文學時,常詞不達意,不能真正表達《水滸傳》的含義。

比如,西方第一個翻譯《水滸傳》的賽珍珠就將書名譯為“All Men are Brothers:Blood of the Leopard(四海之內而兄弟:獵豹的血)”。這算什麼鬼翻譯?所以連魯迅先生都看不下去,狠狠批評了賽珍珠。

但是,到底怎樣翻譯才好呢?應該說至今都有很大的爭議。現在主流的翻譯是“Outlaws of the Marsh(水泊中的不法之徒)”或者“Water Margin(水邊)”。可以說,“水滸”在字面上的意思的確為“水邊”,或“水的彼岸”。但這樣這只是字面的翻譯,仍舊不能很好表現水滸的特殊意義。而至於像“一百零五個男人和三個女人在山上的故事”、“先做強盜,後做士兵”之類的譯名,更是令人哭笑不得。

那麼,“水滸”到底啥意思呢?這還要從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中去溯源。

“水滸”最早出於《詩經·大雅·緜》中的“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

說的是啥意思呢?是周的先祖亶父的故事。那個時候,正是中國的商朝鼎盛時期,在黃土高原的西北邊陲上生活著一個名為“周”的華夏部族。由於周邊的戎狄民族經常前來侵擾,周部族每日都在恐懼與危險之中煎熬。

大約到了商朝武丁盛世的時候,周部族出現了一位傑出的領袖——周太王古公亶父。在亶父的率領下,周部族歷經艱險,遷徙到了周原(今陝西省寶雞市)。周部族在這裡基本擺脫了戎狄的侵擾,開始發展壯大,最終建立了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周王朝。

《詩經·大雅·緜》就是周人用來紀念和歌頌亶父對周部族發展貢獻的詩歌,詩中的“水滸”一詞指的就是後來供周部族居住發展的周原。因此“水滸”一詞的含義就是“出路”、“安身之地”的意思。

知道了這個意思,再來理解《水滸傳》,是不是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宋江武松林沖魯智深等一眾豪傑好漢由於種種原因無法在正常的社會中生活,人生的出路被生生截斷,“八百里水泊”中的“梁山”便成了這些好漢唯一的出路與安身之地。而當“一百零八將”成功聚首梁山之後,接下來如何發展又成為新問題,遂又在宋江的帶領下尋找新的出路……

一句話,《水滸傳》整個主題就是講那些無法在正常社會中安身的“英雄好漢”尋找出路的故事,“八百里梁山泊”就是他們的安身之地,也就是“水滸”。

而《水滸傳》的悲劇就是:這些“英雄好漢”最後發現在這個黑暗世道中,縱有了“梁山”這個可一時的安身立命之地,但卻不長久,最終還是無路可走——繼續聚首梁山,它是那麼地逼仄,容不下大量人口,不可能長期在這裡安家落戶,娶妻生子;

造反吧,實際兵馬並不多,只能據險而守——朝廷之所以並未像剿殺方臘那樣出動主力剿滅梁山,正因為梁山不構成對皇權的威脅,屬於疥癬之疾——實際上,梁山最多也只能打打祝家莊這樣的地方武裝,成功掠財後還要立馬退回山寨才行;

進一步說,縱然可以走出梁山,拼命奪取天下,最終結果還不是梁山一眾兄弟死亡大半後,這個世界上再多一位新皇帝!比如說,宋江成為了皇帝,哪還能像在梁山上那般稱兄道弟?

沒辦法,只有迫使朝廷招安了,可一旦重回“正常社會”,縱然身份上高了幾個等級,進入了“權力階層”,但真正的主宰者還不依舊是原先那些昏君奸臣?!

梁山,註定沒有出路。水滸,註定是一出悲劇。


邱楚機國學


(題外話:多年前,我在山東荷澤曾生活過一段時間,因隔梁山近,有幸得以走上一遭。在我的印象中,梁山有山有水,是個世外桃源。當我親臨梁山時,卻發現眼前的粱山僅就是座石頭山而已,根本沒有水泊,頓時大失所望)。


也許有人跟我一樣,在讀《水滸傳》這部書時,會對全書沒有“水滸”二字感到不解。“水滸"到底是怎麼來的?這兩字又是什麼意思?這疑惑直到好久之後,我才從書中得以釋懷。原來,作者施耐庵根據民間流傳的故事完成書作時,書名取的是《江湖豪客傳》,但是他覺得這書名怪怪的有些彆扭,卻又想不到一個好的解決辦法。他的學生羅貫中見這部撰寫108將梁山聚義,替天行道的小說,感覺到實為古今罕見的一部奇書,便提議師傅改書名為《水滸傳》。施耐庵採納了羅貫中的建議,於是,《水滸傳》這部小說就這樣傳世了。


那“水滸"二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在郭璞的批註中是這樣寫的“皆大水溢出,別為小米之名",水滸的原意就是,王化之外,化外之地,意思就是王法管轄不到的原始落後的地方。聯繫小說故事,才恍然大悟:《水滸傳》中人物由於不能在正常的社會生活中生活,走投無路之下才逼上梁山,落草為寇,八百里水泊梁山就成了這些人的安身之所。水滸二字的意思也就隨之顯露出來了。作者師徒二人所處的時代為元末明初,當時的統治階級驕奢淫逸,貪官汙吏橫徵暴斂,民間匪患四起,盜賊猖獗,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老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施耐庵對貪官汙吏深惡痛絕的同時,也對社會底層人士人性的迷失感到痛心。

基於這樣一種狀況,一個王化之外的化外之地,即居住之地和出路就成了施耐庵的夢想,同時也成為了他對小說中梁山好漢的一種美好願望,這也成為了他接受羅貫中的建議,把小說改名為《水滸傳》的主要原因。


寂寞如水LFK


“路見不平一聲吼哇,該出手時就出手哇,風風火火闖九州哇。”每次聽到劉歡唱這首歌,就覺得豪氣沖天。

這首歌出自《水滸傳》,而“水滸”二字,在書中卻很少出現,這是為什麼呢?水滸是什麼意思?作者施耐庵為什麼要給這本書取這樣一個名字呢?

請聽有書君慢慢道來。

1.《水滸傳》這一書名,是作者希望“梁山好漢”們都有安身之地,都有了一個家,可謂意味深長。

中國人寫文章,善於“用典”,即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直白或含蓄地表達有關的內容和思想。

“水滸”就是用典,其最早的出處,來自《詩經·大雅·緜》,“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

這話是什麼意思呢?其實說的是,商朝鼎盛的時代,周部族生存在黃土高原和西北邊陲,那裡土地貧瘠,周邊彪悍的戎狄民族和各部落又經常騷擾,周部族經常食不果腹和麵臨各種危險。

到了商朝武丁時期,周部族的領袖,周王古公亶父做了一個英明決定,尋找新的生存之地。在他的帶領下,部族歷經艱險,遷徙到了岐山下的周原,即今陝西省寶雞市。

這裡土地相對肥沃,而且他們還擺脫了戎狄侵擾,從此開始發展壯大,最終建立了歷史上影響深遠的周王朝。

周人用詩歌,來紀念和歌頌亶父對周部族發展貢獻。詩中的“水滸”一詞,指的就是後來供周部族居住發展的周原。因此,後世將“水滸”一詞引申為“出路”、“安身之地”的意思。

知道了這個典故,我們再來看《水滸傳》,是不是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覺?梁山眾好漢,由於沒了活路,被逼上梁山,落草為寇,八百里水泊中的“梁山”,便成了他們的安身之地,他們終於有了一個家。可見作者意味深長,用心良苦。

作者施耐庵一開始給自己的小說,取的名本來叫《江湖豪客傳》,可是他很不滿意這個書名。有人提點了他,他才把書改了名。

2.用《水滸傳》做書名,顯得高端大氣上檔次。

我們都知道,書名囊括全書。一般來說,讀者一看書名,就知道作者要表達什麼。而《水滸傳》這一書名,讓我們讀來感覺雲遮霧罩。

當初施耐庵辭官回家後,一面教書,一面寫《江湖豪客傳》。書脫稿後,他對書中的情節都很滿意,只是覺得書名欠佳。

施耐庵的學生羅貫中,便建議書名為《水滸傳》,施耐庵一聽,連聲稱讚。

“水滸”,即水邊的意思,有“在野”的含義,且合《詩經》裡的典故。於是,施耐庵將《江湖豪客傳》改名為《水滸傳》。

施耐庵鍾情於“水滸”,分析起來,是因為這比之前的書名洋氣上檔次。文人寫書都講究引經據典,可以顯得自己有文化高逼格,施耐庵也不例外。

最開始管這本書叫《江湖豪客傳》時,連他自己都不滿意,認為太俗沒新意。改為《水滸傳》後,顯得清新脫俗,比之前的書名洋氣,也顯得高大上了。

3.《水滸傳》的書名,其實也寄託了作者的理想,希望國泰民安,生活安穩。

《水滸傳》這一書名,寄託了作者對安居樂業生活的嚮往。

梁山眾好漢,一個個都有“說走咱就走,風風火火闖九州”的暴脾氣。算上晁蓋,是一百零九位。水滸就是宋江帶著一百零八位英雄玩。

《水滸傳》更像一部心經,小說裡描繪的一百零八將,與其說一百零八將各有性格特徵,還不如說他們就是一百多種最具代表性的人性的體現。

施耐庵生活在元末明初,社會秩序亂成了一鍋粥。施耐庵雖寄情於《水滸》,骨子裡,他還是希望國家治理能夠走上正軌。

施耐庵希望這些生活沒有著落的好漢們,在兵荒馬亂的環境中,能夠找到自己生存的樂園。他們是被逼著上的梁山,落草為寇也是無奈之舉,他們應該有個容身之所。

施耐庵雖然寫得是小說,但水滸承載著他的期盼,也是他憂國憂民的一腔熱忱。我的眼前,彷彿又出現了那群梁山好漢,唱著歌走來:

大河向東流哇,天上的星星參北斗哇。說走咱就走哇,你有我有全都有哇。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水滸傳》作者施耐庵,做過抗元義軍張士誠的軍師,後因意見不和,辭別了張士誠,帶著門人羅貫中四處遊學。他在路上看到一本講梁山泊宋江三十六人的話本《張叔夜擒賊》,受到觸動,想在此基礎上寫一本《江湖豪俠傳》,於是隱居於他的家鄉,四面沼澤,唯有水路通往運河的興化,潛心寫作。

施耐庵在書中給自已安排的一個角色,梁山軍師智多星吳用,也寫出了施耐庵對張士誠兵敗的黯然。水泊梁山的地形也參考於他當時寫作地點興化的地形,《水滸傳》裡的方言也是興化本地方言。

寫成後名叫《水泊梁山英雄傳》,但是感覺太俗沒文化,弟子羅貫中想到《詩經·大雅·綿》古公檀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的典故,推薦給施耐庵,施耐庵大喜,遂用此名。

一則水滸為水邊平地的意思,與作者當時身邊和書裡描寫的環境相合。

二則古公檀父以前居住的地方叫水滸,後來他帶領民眾另謀出路遷於岐山。施耐庵也在給梁山英雄們謀出路,朝廷腐敗,他們的出路是反抗,反抗之後呢,他謀的出路是招安,但招安後來也不是出路。不招安繼續打吧,還是天下大亂,民不聊生,也不是出路,況且代入到書裡的張士誠已然兵敗,而書裡諸多好漢的原型也多取自張士誠的部下。雖然梁山好漢們沒有出路,但是施耐庵羨慕周朝祖先古公檀父謀了一個好出路,嚮往有一個好出路。

《水滸傳》就是這麼來的。百度一下滸字,滸:hu 三聲,本義:水邊,指離水稍遠的岸上平地。岸上平地,去水稍遠者名滸。――《詩經·爾雅·釋丘》綿綿葛藟,在河之滸。

蘇州現有滸墅關,念xu,原本也念hu,以前滸墅關是繁華大鎮,是京杭大運河碼頭,乾隆下江南從這裡過時念成了許墅關,聽說是旗子把三點水擋住了,也可能就是念錯了。皇帝唸錯了不能說啊,怎麼辦呢?只好將錯就錯,後來都叫xu墅關了。





蘇州龍之紋


不知道從什麼時間興起來的風氣,只要一個人有了成就,一部書有了名氣,我們就會覺得這個人的一舉一動都有深意,一部書的名字都有了深刻含義。其實有時候是我們想的太多了!

《水滸傳》是元末明初施耐庵老先生寫的一部白話長篇小說。何謂白話?就是接近口語的書面語,簡單來說就是通俗小說。

《三國演義》脫胎於“講史類”話本,現代同類小說有二月河的《康熙大帝》。《西遊記》脫胎於“神怪類”話本,同類小說有還珠樓主的《蜀山奇俠傳》。而《水滸傳》則脫胎於“杆棒類”話本,相當於現代的武俠小說。到這裡其實很清楚了,這些類型的書都是自古到今老百姓最喜愛和暢銷的文學作品。施老先生要擱到現在必定是名利雙收了!

那麼施老先生是為了名利寫的《水滸傳》嗎?是因為老百姓喜愛而寫此書的嗎?

其實在古代,小說這類作品是被當時主流文人所鄙夷的,不登大雅之堂的“俗文學”!只會在茶餘飯後閒暇時消遣用的。

因此可以確定施耐庵老先生寫《水滸傳》不是為了求名。而在明代初期百廢待興,出版業也沒有明中期那麼發達,小說寫出來也拿不上稿費,所以也不會是為了求利。

那麼問題來了,不求名不求利,施老先生嘔心瀝血的寫了這麼一本長篇鉅著,圖什麼啊?

根據《施氏家譜薄》等資料記載,施耐庵老先生是因為躲避戰亂,隱居於興化縣時期寫的《水滸傳》。筆者由此認為施老先生是在隱居時無聊之際,而類似於“唐傳奇”的傳記小說又看膩了,索性自己寫一本小說聊以消遣!可能正看到了宋末龔開寫的《宋江三十六人贊》,結合當下的社會亂局,心生共鳴,由此敷展出了一本長篇小說。

書寫好了,一開始起名為《江湖豪客傳》!施老先生又覺得有點忒俗,一下子又想不出來更貼切的書名。正在心急時,猛然間,看到自己寫書時長年陪伴的茶壺,靈機一動,索性就叫《水壺傳》吧!可是這“壺”字也不好貼切,又想起了“壺”字的諧音“滸”,而“滸”字正好有水邊和離岸上不遠之陸地的意思,正好符合書中“水泊梁山”的情節,可以相互呼應,就此《水滸傳》誕生!


小院雜談


滸,並非水邊。所以,水滸,並非暗指在水泊梁山發生的故事。


滸,水+午。

水,造字本義是:順著大趨勢發展下去的。



午,造字本義是:連續發展到達頂點,然後逆轉。如午時:太陽上升到最高點、然後向下發展的階段,即中午11點至13點。

所以,滸,造字本義是:發展到頭然後逆轉。引申才是:波浪碰到岸邊然後往回返。

所以,《水滸》的本意應該是:倒黴透頂然後命運逆轉的人們。

從小說內容上看,所謂梁山好漢,其實個個都是倒黴透頂的、走背字的、有案底的、犯法的人。這些人,最終如何消除案底、改邪歸正,順應大勢,做個對國家社會子孫有貢獻的人,至少不再違法、做個良民,這才是這部小說的核心內容。

所以,水滸的主角是宋江,講的也不是官逼民反的大英雄或者逞能造反的亡命徒,而是想方設法讓這些倒黴透頂的人聚在一起、形成整體籌碼、最終被詔安、改邪歸正。

要知道,當時的大趨勢並沒到改朝換代的時候,所以,被招安,其實是當時環境下這些梁山好漢最好的結局和歸宿。

關注老慢的真國學。


老慢


“水滸”在字面上的意思的確為“水邊”,或“水的彼岸”。《水滸傳》整個主題就是講那些無法在正常社會中安身的“英雄好漢”尋找出路的故事,“八百里梁山泊”就是他們的安身之地,也就是“水滸”。

《水滸傳》傳到國外,名字翻譯成《四海之內皆兄弟》或者叫《強盜與士兵》,暗笑的中國人明白老外真的不明白《水滸傳》的水滸兩字含義。這是中國的江湖和英雄,暗藏著天機。

“水滸”兩字並不是施耐庵耐庵的獨創,出自遠古的《詩經》: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

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率領族人,沿著漆水越過樑山來到了岐山下。由詩經這段話,他發現了周朝的起源,而水滸兩字閃亮登場,昭示著一個傳大王朝的興盛背景。所以“水滸”這兩字表達的就是轉機和出路,興盛安身之所。由此,一些落難英雄上了梁山落草尋到安身立命之所,才會重新強大起來絕地反擊命運的折磨。這就是《水滸傳》的書眼,精氣神所在。





微播客


在眾所周知,《水滸傳》與《紅樓夢》《三國演義》《西遊記》並稱為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作者是元末明初人氏施耐庵與羅貫中。當然,對於《水滸傳》的作者學界仍有爭議,限於篇幅,在此不再展開。

《水滸傳》描寫了北宋末年宋江等人起義的故事,故事背景地在今山東梁山一帶,即《水滸傳》中所說的“水泊梁山”。那麼,《水滸傳》中的“水滸”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滸”有兩個含義,一是水邊的意思,念“hu”音;二是地名用字,比如滸墅關等,讀“xu”音。《古漢語常用字典》則這樣解釋:“水邊。《詩經 王風 葛藟》:‘緜緜葛藟,在河之滸。’柳宗元《送薛存義序》:‘追而送之江之滸。’”

從以上解釋可以看出,“滸”是水邊的意思,比如河滸就是河邊;江滸就是江邊。由此結合《水滸傳》中水泊梁山的背景,那麼“水滸”就是水泊邊的意思,這裡也是梁山好漢的安身立命之所。

據說,東平湖就是當年水泊梁山的一部分

我們通過閱讀《水滸傳》知道,當時在梁山一帶有著八百里水泊,官軍圍剿梁山時動用了巨大的戰艦,由此可見水之深,水之廣。近千年逝去,當年的浩渺水泊如今已蕩然無存,只見梁山,不見水泊。不過,也有當地文史學者考證,今天的東平湖就是當年梁山水泊的一部分。這個觀點是否正確,還需學界繼續探討、考證。


民國年間那些事


學而不思則罔,可見題主是一個愛思考的人。

原諒我不請自來!小可見題心喜,同時也為解開心中疑問,不自量力,竭力查究,希望能拋磚引玉,共聚友聲。

水滸,本義:水邊,指離水稍遠的岸上平地。

岸上平地,去水稍遠者名滸。——《爾雅.釋丘》

綿綿葛藠,在河之滸。——《詩.王風.葛藠》

萬人鑿盤石,無由達江滸。——李白《丁都護歌》

同時“水滸”也是一個典故,詞語最早出自《詩經·大雅·緜》中的“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

商朝時周人先祖亶父,率領周部族歷經艱險,由土地貧瘠黃土高原的西北邊陲上,遷徙到了岐山腳下的周原(封神演義中周文王就是在西岐)。周原位於陝西關中平原的西部,它北倚巍峨的岐山,南臨滾滾東流的渭河,西側有汧河,東側有漆水河。東西長約70餘公里,南北寬約20餘公里。岐山山脈綿亙東西,以西北諸峰為最高,山麓的平均海拔在900米左右)。在這片河邊,土地肥沃,沒有彪悍的戎狄民族侵擾,周部族開始發展壯大,最終建立了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周王朝。詩經中的“水滸”一詞,就是指周部族居住發展的周原。因此,後世將“水滸”一詞代指生活出路和安身之地,法外之地。


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生活在元末明初,中過進士,當了兩年官,由於文人的清高,與官場不合,便辭官回到老家,一面教書,一面寫小說,原名叫《江湖豪客傳》。書寫好了,邀請相熟的文人墨客來品讀,大家讀了都讚不絕口,俱稱為傳世佳作。但是包括施耐庵本人都覺得書名太俗,不甚滿意。施耐庵的學生羅貫中(寫出三國演義的牛人)沉吟再三,結合書中故事水泊梁山聚義,聯想到周朝的由來興衰,建議書名為《水滸傳》。這個書名既合典故,又含隱義,和梁山好漢的故事絕配,所以最終便改叫《水滸傳》,流傳至今。

另外有一種說法,因為梁山泊的寨名為“水滸”。書中多次提到“水滸寨”。如第77回寫道:...這行者景陽岡曾打虎,水滸寨最英雄,有名“行者”武松。

元代戲劇作家高文秀的《雙獻功》,裡面唱詞說:“某聚三十六大夥,七十二小夥,半垓來小僂羅,威鎮梁山。寨名水滸,泊號梁山。”

可見早在《水滸傳》成書之前,梁山泊英雄故事已經通過話本,戲劇流傳甚廣。施耐庵把有關水滸的故事和人物整理加工,從而創作出不朽名著《水滸傳》!




曉得了888


“水滸”換成今天的話說,就是“水邊的故事”。語出自《詩經•大雅》“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今天的人們對“水滸”這個詞比較生疏,但對以《四書》《五經》為教材的古人文人來說,這是個信手拈來的詞語,跟我們今天從流行歌曲中取一個詞做書名差不多。

“水滸”的“水”指梁山泊,今天到過樑山的人會很失望,那不過是一個幾百米的小山頭,並沒有我們想象中湖泊盪漾的壯闊場景。

“八百里梁山泊”是小說的誇張渲染,也跟魯西地理的演變有關。熟悉古代史的人會聽說“鉅野大澤”這個詞。

隋唐以前,鉅野大澤南北三百餘里,東西一百餘里,從今山東鉅野縣綿延到今梁山縣北。五代以後,湖面淤積,南部淤積成平地,北部成了“水滸”發生地梁山泊(後來水面繼續萎縮,成為今東平湖)。

下面再看看京杭大運河圖:

從大運河地可以看出,京杭大運河就從古鉅野澤經過。

大運河是古代南北交通大動脈,船隻往來,商旅雲集。一個地方既是交通動脈,周圍又有很多湖泊樹木蘆葦可以藏身,必然會成為盜匪呼嘯雲集之處。早在秦朝末年,彭越就帶領數千人縱橫鉅野澤中,成為項羽和劉邦兩方爭奪的重要力量。

有句俗語“山東的響馬**的賊”,這裡就是山東響馬的活動地。

綜合以上信息不難看出,“梁山泊”今天已經不見蹤影,過去確實是個大湖泊,活躍著很多響馬,劫掠過往客商。

“水滸傳”應該是以北宋宋江等人的故事為藍本,綜合了歷代山東響馬的故事創作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