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的水浒是什么意思?

都言不语


《水浒传》中的“水浒”是啥意思?涨姿势了!


《水浒传》中的“水浒”是啥意思?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可谓妇孺皆知,但是,“水浒”到底是啥意思呢?却很少人知道。正因为不知道其真正的含义,所以在翻译成外国文学时,常词不达意,不能真正表达《水浒传》的含义。

比如,西方第一个翻译《水浒传》的赛珍珠就将书名译为“All Men are Brothers:Blood of the Leopard(四海之内而兄弟:猎豹的血)”。这算什么鬼翻译?所以连鲁迅先生都看不下去,狠狠批评了赛珍珠。

但是,到底怎样翻译才好呢?应该说至今都有很大的争议。现在主流的翻译是“Outlaws of the Marsh(水泊中的不法之徒)”或者“Water Margin(水边)”。可以说,“水浒”在字面上的意思的确为“水边”,或“水的彼岸”。但这样这只是字面的翻译,仍旧不能很好表现水浒的特殊意义。而至于像“一百零五个男人和三个女人在山上的故事”、“先做强盗,后做士兵”之类的译名,更是令人哭笑不得。

那么,“水浒”到底啥意思呢?这还要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去溯源。

“水浒”最早出于《诗经·大雅·緜》中的“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说的是啥意思呢?是周的先祖亶父的故事。那个时候,正是中国的商朝鼎盛时期,在黄土高原的西北边陲上生活着一个名为“周”的华夏部族。由于周边的戎狄民族经常前来侵扰,周部族每日都在恐惧与危险之中煎熬。

大约到了商朝武丁盛世的时候,周部族出现了一位杰出的领袖——周太王古公亶父。在亶父的率领下,周部族历经艰险,迁徙到了周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周部族在这里基本摆脱了戎狄的侵扰,开始发展壮大,最终建立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周王朝。

《诗经·大雅·緜》就是周人用来纪念和歌颂亶父对周部族发展贡献的诗歌,诗中的“水浒”一词指的就是后来供周部族居住发展的周原。因此“水浒”一词的含义就是“出路”、“安身之地”的意思。

知道了这个意思,再来理解《水浒传》,是不是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宋江武松林冲鲁智深等一众豪杰好汉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在正常的社会中生活,人生的出路被生生截断,“八百里水泊”中的“梁山”便成了这些好汉唯一的出路与安身之地。而当“一百零八将”成功聚首梁山之后,接下来如何发展又成为新问题,遂又在宋江的带领下寻找新的出路……

一句话,《水浒传》整个主题就是讲那些无法在正常社会中安身的“英雄好汉”寻找出路的故事,“八百里梁山泊”就是他们的安身之地,也就是“水浒”。

而《水浒传》的悲剧就是:这些“英雄好汉”最后发现在这个黑暗世道中,纵有了“梁山”这个可一时的安身立命之地,但却不长久,最终还是无路可走——继续聚首梁山,它是那么地逼仄,容不下大量人口,不可能长期在这里安家落户,娶妻生子;

造反吧,实际兵马并不多,只能据险而守——朝廷之所以并未像剿杀方腊那样出动主力剿灭梁山,正因为梁山不构成对皇权的威胁,属于疥癣之疾——实际上,梁山最多也只能打打祝家庄这样的地方武装,成功掠财后还要立马退回山寨才行;

进一步说,纵然可以走出梁山,拼命夺取天下,最终结果还不是梁山一众兄弟死亡大半后,这个世界上再多一位新皇帝!比如说,宋江成为了皇帝,哪还能像在梁山上那般称兄道弟?

没办法,只有迫使朝廷招安了,可一旦重回“正常社会”,纵然身份上高了几个等级,进入了“权力阶层”,但真正的主宰者还不依旧是原先那些昏君奸臣?!

梁山,注定没有出路。水浒,注定是一出悲剧。


邱楚机国学


(题外话:多年前,我在山东荷泽曾生活过一段时间,因隔梁山近,有幸得以走上一遭。在我的印象中,梁山有山有水,是个世外桃源。当我亲临梁山时,却发现眼前的粱山仅就是座石头山而已,根本没有水泊,顿时大失所望)。


也许有人跟我一样,在读《水浒传》这部书时,会对全书没有“水浒”二字感到不解。“水浒"到底是怎么来的?这两字又是什么意思?这疑惑直到好久之后,我才从书中得以释怀。原来,作者施耐庵根据民间流传的故事完成书作时,书名取的是《江湖豪客传》,但是他觉得这书名怪怪的有些别扭,却又想不到一个好的解决办法。他的学生罗贯中见这部撰写108将梁山聚义,替天行道的小说,感觉到实为古今罕见的一部奇书,便提议师傅改书名为《水浒传》。施耐庵采纳了罗贯中的建议,于是,《水浒传》这部小说就这样传世了。


那“水浒"二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在郭璞的批注中是这样写的“皆大水溢出,别为小米之名",水浒的原意就是,王化之外,化外之地,意思就是王法管辖不到的原始落后的地方。联系小说故事,才恍然大悟:《水浒传》中人物由于不能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中生活,走投无路之下才逼上梁山,落草为寇,八百里水泊梁山就成了这些人的安身之所。水浒二字的意思也就随之显露出来了。作者师徒二人所处的时代为元末明初,当时的统治阶级骄奢淫逸,贪官污吏横征暴敛,民间匪患四起,盗贼猖獗,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老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施耐庵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的同时,也对社会底层人士人性的迷失感到痛心。

基于这样一种状况,一个王化之外的化外之地,即居住之地和出路就成了施耐庵的梦想,同时也成为了他对小说中梁山好汉的一种美好愿望,这也成为了他接受罗贯中的建议,把小说改名为《水浒传》的主要原因。


寂寞如水LFK


“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每次听到刘欢唱这首歌,就觉得豪气冲天。

这首歌出自《水浒传》,而“水浒”二字,在书中却很少出现,这是为什么呢?水浒是什么意思?作者施耐庵为什么要给这本书取这样一个名字呢?

请听有书君慢慢道来。

1.《水浒传》这一书名,是作者希望“梁山好汉”们都有安身之地,都有了一个家,可谓意味深长。

中国人写文章,善于“用典”,即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直白或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水浒”就是用典,其最早的出处,来自《诗经·大雅·緜》,“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说的是,商朝鼎盛的时代,周部族生存在黄土高原和西北边陲,那里土地贫瘠,周边彪悍的戎狄民族和各部落又经常骚扰,周部族经常食不果腹和面临各种危险。

到了商朝武丁时期,周部族的领袖,周王古公亶父做了一个英明决定,寻找新的生存之地。在他的带领下,部族历经艰险,迁徙到了岐山下的周原,即今陕西省宝鸡市。

这里土地相对肥沃,而且他们还摆脱了戎狄侵扰,从此开始发展壮大,最终建立了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周王朝。

周人用诗歌,来纪念和歌颂亶父对周部族发展贡献。诗中的“水浒”一词,指的就是后来供周部族居住发展的周原。因此,后世将“水浒”一词引申为“出路”、“安身之地”的意思。

知道了这个典故,我们再来看《水浒传》,是不是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梁山众好汉,由于没了活路,被逼上梁山,落草为寇,八百里水泊中的“梁山”,便成了他们的安身之地,他们终于有了一个家。可见作者意味深长,用心良苦。

作者施耐庵一开始给自己的小说,取的名本来叫《江湖豪客传》,可是他很不满意这个书名。有人提点了他,他才把书改了名。

2.用《水浒传》做书名,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

我们都知道,书名囊括全书。一般来说,读者一看书名,就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而《水浒传》这一书名,让我们读来感觉云遮雾罩。

当初施耐庵辞官回家后,一面教书,一面写《江湖豪客传》。书脱稿后,他对书中的情节都很满意,只是觉得书名欠佳。

施耐庵的学生罗贯中,便建议书名为《水浒传》,施耐庵一听,连声称赞。

“水浒”,即水边的意思,有“在野”的含义,且合《诗经》里的典故。于是,施耐庵将《江湖豪客传》改名为《水浒传》。

施耐庵钟情于“水浒”,分析起来,是因为这比之前的书名洋气上档次。文人写书都讲究引经据典,可以显得自己有文化高逼格,施耐庵也不例外。

最开始管这本书叫《江湖豪客传》时,连他自己都不满意,认为太俗没新意。改为《水浒传》后,显得清新脱俗,比之前的书名洋气,也显得高大上了。

3.《水浒传》的书名,其实也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希望国泰民安,生活安稳。

《水浒传》这一书名,寄托了作者对安居乐业生活的向往。

梁山众好汉,一个个都有“说走咱就走,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暴脾气。算上晁盖,是一百零九位。水浒就是宋江带着一百零八位英雄玩。

《水浒传》更像一部心经,小说里描绘的一百零八将,与其说一百零八将各有性格特征,还不如说他们就是一百多种最具代表性的人性的体现。

施耐庵生活在元末明初,社会秩序乱成了一锅粥。施耐庵虽寄情于《水浒》,骨子里,他还是希望国家治理能够走上正轨。

施耐庵希望这些生活没有着落的好汉们,在兵荒马乱的环境中,能够找到自己生存的乐园。他们是被逼着上的梁山,落草为寇也是无奈之举,他们应该有个容身之所。

施耐庵虽然写得是小说,但水浒承载着他的期盼,也是他忧国忧民的一腔热忱。我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那群梁山好汉,唱着歌走来:

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说走咱就走哇,你有我有全都有哇。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做过抗元义军张士诚的军师,后因意见不和,辞别了张士诚,带着门人罗贯中四处游学。他在路上看到一本讲梁山泊宋江三十六人的话本《张叔夜擒贼》,受到触动,想在此基础上写一本《江湖豪侠传》,于是隐居于他的家乡,四面沼泽,唯有水路通往运河的兴化,潜心写作。

施耐庵在书中给自已安排的一个角色,梁山军师智多星吴用,也写出了施耐庵对张士诚兵败的黯然。水泊梁山的地形也参考于他当时写作地点兴化的地形,《水浒传》里的方言也是兴化本地方言。

写成后名叫《水泊梁山英雄传》,但是感觉太俗没文化,弟子罗贯中想到《诗经·大雅·绵》古公檀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的典故,推荐给施耐庵,施耐庵大喜,遂用此名。

一则水浒为水边平地的意思,与作者当时身边和书里描写的环境相合。

二则古公檀父以前居住的地方叫水浒,后来他带领民众另谋出路迁于岐山。施耐庵也在给梁山英雄们谋出路,朝廷腐败,他们的出路是反抗,反抗之后呢,他谋的出路是招安,但招安后来也不是出路。不招安继续打吧,还是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也不是出路,况且代入到书里的张士诚已然兵败,而书里诸多好汉的原型也多取自张士诚的部下。虽然梁山好汉们没有出路,但是施耐庵羡慕周朝祖先古公檀父谋了一个好出路,向往有一个好出路。

《水浒传》就是这么来的。百度一下浒字,浒:hu 三声,本义:水边,指离水稍远的岸上平地。岸上平地,去水稍远者名浒。――《诗经·尔雅·释丘》绵绵葛藟,在河之浒。

苏州现有浒墅关,念xu,原本也念hu,以前浒墅关是繁华大镇,是京杭大运河码头,乾隆下江南从这里过时念成了许墅关,听说是旗子把三点水挡住了,也可能就是念错了。皇帝念错了不能说啊,怎么办呢?只好将错就错,后来都叫xu墅关了。





苏州龙之纹


不知道从什么时间兴起来的风气,只要一个人有了成就,一部书有了名气,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人的一举一动都有深意,一部书的名字都有了深刻含义。其实有时候是我们想的太多了!

《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老先生写的一部白话长篇小说。何谓白话?就是接近口语的书面语,简单来说就是通俗小说。

《三国演义》脱胎于“讲史类”话本,现代同类小说有二月河的《康熙大帝》。《西游记》脱胎于“神怪类”话本,同类小说有还珠楼主的《蜀山奇侠传》。而《水浒传》则脱胎于“杆棒类”话本,相当于现代的武侠小说。到这里其实很清楚了,这些类型的书都是自古到今老百姓最喜爱和畅销的文学作品。施老先生要搁到现在必定是名利双收了!

那么施老先生是为了名利写的《水浒传》吗?是因为老百姓喜爱而写此书的吗?

其实在古代,小说这类作品是被当时主流文人所鄙夷的,不登大雅之堂的“俗文学”!只会在茶余饭后闲暇时消遣用的。

因此可以确定施耐庵老先生写《水浒传》不是为了求名。而在明代初期百废待兴,出版业也没有明中期那么发达,小说写出来也拿不上稿费,所以也不会是为了求利。

那么问题来了,不求名不求利,施老先生呕心沥血的写了这么一本长篇巨著,图什么啊?

根据《施氏家谱薄》等资料记载,施耐庵老先生是因为躲避战乱,隐居于兴化县时期写的《水浒传》。笔者由此认为施老先生是在隐居时无聊之际,而类似于“唐传奇”的传记小说又看腻了,索性自己写一本小说聊以消遣!可能正看到了宋末龚开写的《宋江三十六人赞》,结合当下的社会乱局,心生共鸣,由此敷展出了一本长篇小说。

书写好了,一开始起名为《江湖豪客传》!施老先生又觉得有点忒俗,一下子又想不出来更贴切的书名。正在心急时,猛然间,看到自己写书时长年陪伴的茶壶,灵机一动,索性就叫《水壶传》吧!可是这“壶”字也不好贴切,又想起了“壶”字的谐音“浒”,而“浒”字正好有水边和离岸上不远之陆地的意思,正好符合书中“水泊梁山”的情节,可以相互呼应,就此《水浒传》诞生!


小院杂谈


浒,并非水边。所以,水浒,并非暗指在水泊梁山发生的故事。


浒,水+午。

水,造字本义是:顺着大趋势发展下去的。



午,造字本义是:连续发展到达顶点,然后逆转。如午时:太阳上升到最高点、然后向下发展的阶段,即中午11点至13点。

所以,浒,造字本义是:发展到头然后逆转。引申才是:波浪碰到岸边然后往回返。

所以,《水浒》的本意应该是:倒霉透顶然后命运逆转的人们。

从小说内容上看,所谓梁山好汉,其实个个都是倒霉透顶的、走背字的、有案底的、犯法的人。这些人,最终如何消除案底、改邪归正,顺应大势,做个对国家社会子孙有贡献的人,至少不再违法、做个良民,这才是这部小说的核心内容。

所以,水浒的主角是宋江,讲的也不是官逼民反的大英雄或者逞能造反的亡命徒,而是想方设法让这些倒霉透顶的人聚在一起、形成整体筹码、最终被诏安、改邪归正。

要知道,当时的大趋势并没到改朝换代的时候,所以,被招安,其实是当时环境下这些梁山好汉最好的结局和归宿。

关注老慢的真国学。


老慢


“水浒”在字面上的意思的确为“水边”,或“水的彼岸”。《水浒传》整个主题就是讲那些无法在正常社会中安身的“英雄好汉”寻找出路的故事,“八百里梁山泊”就是他们的安身之地,也就是“水浒”。

《水浒传》传到国外,名字翻译成《四海之内皆兄弟》或者叫《强盗与士兵》,暗笑的中国人明白老外真的不明白《水浒传》的水浒两字含义。这是中国的江湖和英雄,暗藏着天机。

“水浒”两字并不是施耐庵耐庵的独创,出自远古的《诗经》: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率领族人,沿着漆水越过梁山来到了岐山下。由诗经这段话,他发现了周朝的起源,而水浒两字闪亮登场,昭示着一个传大王朝的兴盛背景。所以“水浒”这两字表达的就是转机和出路,兴盛安身之所。由此,一些落难英雄上了梁山落草寻到安身立命之所,才会重新强大起来绝地反击命运的折磨。这就是《水浒传》的书眼,精气神所在。





微播客


在众所周知,《水浒传》与《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作者是元末明初人氏施耐庵与罗贯中。当然,对于《水浒传》的作者学界仍有争议,限于篇幅,在此不再展开。

《水浒传》描写了北宋末年宋江等人起义的故事,故事背景地在今山东梁山一带,即《水浒传》中所说的“水泊梁山”。那么,《水浒传》中的“水浒”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浒”有两个含义,一是水边的意思,念“hu”音;二是地名用字,比如浒墅关等,读“xu”音。《古汉语常用字典》则这样解释:“水边。《诗经 王风 葛藟》:‘緜緜葛藟,在河之浒。’柳宗元《送薛存义序》:‘追而送之江之浒。’”

从以上解释可以看出,“浒”是水边的意思,比如河浒就是河边;江浒就是江边。由此结合《水浒传》中水泊梁山的背景,那么“水浒”就是水泊边的意思,这里也是梁山好汉的安身立命之所。

据说,东平湖就是当年水泊梁山的一部分

我们通过阅读《水浒传》知道,当时在梁山一带有着八百里水泊,官军围剿梁山时动用了巨大的战舰,由此可见水之深,水之广。近千年逝去,当年的浩渺水泊如今已荡然无存,只见梁山,不见水泊。不过,也有当地文史学者考证,今天的东平湖就是当年梁山水泊的一部分。这个观点是否正确,还需学界继续探讨、考证。


民国年间那些事


学而不思则罔,可见题主是一个爱思考的人。

原谅我不请自来!小可见题心喜,同时也为解开心中疑问,不自量力,竭力查究,希望能抛砖引玉,共聚友声。

水浒,本义:水边,指离水稍远的岸上平地。

岸上平地,去水稍远者名浒。——《尔雅.释丘》

绵绵葛藠,在河之浒。——《诗.王风.葛藠》

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李白《丁都护歌》

同时“水浒”也是一个典故,词语最早出自《诗经·大雅·緜》中的“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商朝时周人先祖亶父,率领周部族历经艰险,由土地贫瘠黄土高原的西北边陲上,迁徙到了岐山脚下的周原(封神演义中周文王就是在西岐)。周原位于陕西关中平原的西部,它北倚巍峨的岐山,南临滚滚东流的渭河,西侧有汧河,东侧有漆水河。东西长约70余公里,南北宽约20余公里。岐山山脉绵亘东西,以西北诸峰为最高,山麓的平均海拔在900米左右)。在这片河边,土地肥沃,没有彪悍的戎狄民族侵扰,周部族开始发展壮大,最终建立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周王朝。诗经中的“水浒”一词,就是指周部族居住发展的周原。因此,后世将“水浒”一词代指生活出路和安身之地,法外之地。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生活在元末明初,中过进士,当了两年官,由于文人的清高,与官场不合,便辞官回到老家,一面教书,一面写小说,原名叫《江湖豪客传》。书写好了,邀请相熟的文人墨客来品读,大家读了都赞不绝口,俱称为传世佳作。但是包括施耐庵本人都觉得书名太俗,不甚满意。施耐庵的学生罗贯中(写出三国演义的牛人)沉吟再三,结合书中故事水泊梁山聚义,联想到周朝的由来兴衰,建议书名为《水浒传》。这个书名既合典故,又含隐义,和梁山好汉的故事绝配,所以最终便改叫《水浒传》,流传至今。

另外有一种说法,因为梁山泊的寨名为“水浒”。书中多次提到“水浒寨”。如第77回写道:...这行者景阳冈曾打虎,水浒寨最英雄,有名“行者”武松。

元代戏剧作家高文秀的《双献功》,里面唱词说:“某聚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半垓来小偻罗,威镇梁山。寨名水浒,泊号梁山。”

可见早在《水浒传》成书之前,梁山泊英雄故事已经通过话本,戏剧流传甚广。施耐庵把有关水浒的故事和人物整理加工,从而创作出不朽名著《水浒传》!




晓得了888


“水浒”换成今天的话说,就是“水边的故事”。语出自《诗经•大雅》“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今天的人们对“水浒”这个词比较生疏,但对以《四书》《五经》为教材的古人文人来说,这是个信手拈来的词语,跟我们今天从流行歌曲中取一个词做书名差不多。

“水浒”的“水”指梁山泊,今天到过梁山的人会很失望,那不过是一个几百米的小山头,并没有我们想象中湖泊荡漾的壮阔场景。

“八百里梁山泊”是小说的夸张渲染,也跟鲁西地理的演变有关。熟悉古代史的人会听说“巨野大泽”这个词。

隋唐以前,巨野大泽南北三百余里,东西一百余里,从今山东巨野县绵延到今梁山县北。五代以后,湖面淤积,南部淤积成平地,北部成了“水浒”发生地梁山泊(后来水面继续萎缩,成为今东平湖)。

下面再看看京杭大运河图:

从大运河地可以看出,京杭大运河就从古巨野泽经过。

大运河是古代南北交通大动脉,船只往来,商旅云集。一个地方既是交通动脉,周围又有很多湖泊树木芦苇可以藏身,必然会成为盗匪呼啸云集之处。早在秦朝末年,彭越就带领数千人纵横巨野泽中,成为项羽和刘邦两方争夺的重要力量。

有句俗语“山东的响马**的贼”,这里就是山东响马的活动地。

综合以上信息不难看出,“梁山泊”今天已经不见踪影,过去确实是个大湖泊,活跃着很多响马,劫掠过往客商。

“水浒传”应该是以北宋宋江等人的故事为蓝本,综合了历代山东响马的故事创作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