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裡的“水滸”究竟是什麼意思?

丞墉

讀了那麼多年《水滸傳》卻不知道“水滸”二字到底是什麼意思?相信很多人都有這個疑問。宋江帶領108位梁山好漢除暴安良,替天行道,作為民間自發組織反抗腐敗朝廷的一支農民起義軍,明明是英雄好漢的故事,怎麼就成了“水滸傳”呢?

要解答這各疑問,還要從《水滸傳》的成書過程說起。

《水滸傳》主要是根據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宋江這個人並不是施耐庵虛構的,歷史上確有其人。

《宋史·張叔夜傳》有詳細記載:“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所向。賊徑趨海瀕,劫巨舟十餘,載滷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踞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賊,江乃降。”

歷史上的宋江並沒有佔據水泊梁山,把官兵打得節節敗退,而是被官兵打敗了,情非得已才選擇了投降。宋江不是真心要歸順朝廷,後來他再次舉兵起義,很快覆滅,宋江也被殺。

到了元末明初,朝廷腐敗,社會混亂,宋江等人揭竿而起的故事在民間廣為傳唱,被改編成評書、戲曲等形式,成為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的農民起義故事。

明初文人施耐庵和他的學生羅貫中整理各種民間傳說,進行了系統的彙編和完善,於是就有了我們今天讀到的《水滸傳》。全書主要描寫宋江、晁蓋帶領下的108位梁山好漢官逼民反,齊上水泊梁山的故事。後來晁蓋在曾頭市中箭身死,宋江和吳用等主要頭領接受趙宋王朝的招安,為奸臣當道的趙宋王朝殺敵報國,多數好漢橫死沙場,最後連宋江、盧俊義等人也被奸臣害死的故事。

施耐庵寫完了一干英雄好漢的故事,原本定名為《江湖豪客傳》,這個名字怎麼看怎麼彆扭,就像金庸的武俠小說名字一樣。施耐庵也覺得名字不佳,為此茶飯不思想破腦袋,還是沒想出一個好名字。這時候天才少年羅貫中站出來對他師傅施耐庵說:先生,你寫成這本天下奇書,講的是梁山水泊108英雄好漢的故事,我看不如叫“水滸傳”的好。施耐庵一聽,一拍大腿連聲叫好:就這麼定了,取消“江湖豪客傳”的名字,就叫《水滸傳》。

原來羅貫中建議的這“水滸”二字,出自《詩經》裡“古公檀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的典故。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有一個叫檀父的部落首領,不堪外族的滋擾,率領族人一路往西,到了岐山下的一片肥沃的水窪地,就在那裡定居下來,一族人過上了幸福美好的日子。檀父是誰?檀父是周王朝的先祖,中原地區多數漢人就是這個部族的後代。

《詩經·爾雅·釋丘》:岸上平地,去水稍遠者名滸。也就是說,“水滸”指的是水邊的高地,梁山泊不正是“水滸”麼?施耐庵取名《水滸傳》還有一個原因。官逼民反,梁山一眾好漢都是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在水泊梁山尋覓一個安身之地。這一點,和古公檀父帶領族人尋找一個安身之地是一致的。所以說羅貫中給老師的這個建議,堪稱神來之筆。

《水滸傳》從眾英雄排座次之後,宋江一心接受朝廷招安,妄圖在趙宋王朝加官進爵,青史留名。宋江確實也為朝廷立了不少汗馬功勞,但是當時的朝政把持在蔡京、童貫、高俅、楊戩四個人手中,宋徽宗趙佶昏庸無道,只顧縱情享樂,導致宋江等人有功不賞,反而在四大奸臣的迫害下,108位好漢下場悲慘,要麼橫死沙場,要麼飲鴆而亡。宋江等人的結局,喻示了《水滸傳》的悲劇性,同時也揭露了農民起義的侷限性。

招安其實是一場騙局,投降主義最終都會死得很難看。與其如此,不如奮力一拼,像方臘那樣,做一個敢作敢當的英雄好漢。宋江等核心領導集團“只反貪官汙吏,不反朝廷”狹隘的鬥爭觀念所註定的悲劇,最後的結局,卻是死無葬身之地,宋江的死,還直接導致了李逵、花榮、吳用等人的死亡,因為一人而白白犧牲數十百個結義弟兄的性命,宋江面黑心冷,果不其然。

梁山好漢的出路在哪裡?就像李逵說的那樣,打上東京,殺了天子,皇帝輪流做,開闢一個全新的盛世王朝。可惜宋江有沒有方臘那樣的遠見和政治魄力。宋江字公明,諧音“功名”,他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葬送了梁山那麼多兄弟的性命,這也是宋江本人為後世之人所詬病的最大原因。

END.


博書

水滸傳作為四大名著之一,對我國文學史是有重大的意義的,但是水滸傳為什麼要取名水滸呢?水滸傳不是講的一幫人起義、替天行道的故事嗎?不應該取個響亮點的名字嗎?其實呢,水滸傳的取名是有考究的,至於有什麼奧妙,往下看便知。

第一,水滸二字說明全書故事的發生地點。我們都知道水滸傳發生地點在梁山,而梁山前就是一片湖泊,所以取名水滸點明瞭全書故事的主要發生地。


第二,
作者在取名字時是採用典故為書取的名。水滸二字最早出現在詩經中,在詩經中是這樣說的:“古公檀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這個典故記載的是古公亶父的率領周部族歷經艱險,遷徙到了周原(今陝西省寶雞市)。周部族在這裡基本擺脫了戎狄的侵擾,開始發展壯大,最終建立了歷史上影響深遠的周朝。”而後人們就將“水滸”引申為“出路”、“安身之所”等含義,全書講述又是一大群有志之士雖心有抱負,但是卻遭遇朝廷官員的欺壓,生活沒有出路,而聚集梁山、共舉起義的大旗就好像是在為自己尋求出路一樣,所以取名水滸就是暗示著梁山英雄的命運。

還有其實水滸不是作者自己取的,作者給書取的名字叫做《江湖豪客傳》,但是施耐庵自己都覺得名字不好,於是施耐庵的學生羅貫中就取了水滸的名字,而作者也覺得這個名字好,於是就改名為水滸傳了。


坦然於心619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我試著回答一下吧。

“水滸”一詞最早見於《詩經·大雅》:“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旗下,愛及姜女,聿來胥宇。”

意思是說:姬太王(姬亶,周文王的祖父)清晨騎馬奔馳,沿著西邊水濱,到了岐山腳下,帶著寵妃姜氏女,來勘察可建宮室的地方。

而其中的水滸,也就是指水邊的意思。

我認為,施耐庵起這個名字,是很有寓意的,比如水邊可以用很多詞來形容:水泊、大水、山水等。

但是他用了水滸,而且還是以這個來命名,就有些耐人尋味了。

據說,施耐庵本意是起名《江湖豪客傳》的,但是覺得書名不太好,經過羅貫中建議,換成了《水滸傳》。

但是這個是據說,沒有什麼根據的,也不過多研究。

我認為,“水滸”正是採用了詩經裡的“水滸”,詩經裡周朝的祖先,將家族遷徙到岐山腳下,開創了周朝。

而梁山泊一百零八將聚集水泊梁山,開始也是準備在此開支散葉的(少數如宋江這等還沒上梁山就想以後招安的人不算)。

但是有些可惜的是,雖然寓意都差不多,但是目的不同,一個是想要開創王朝,一個 想要附庸王朝,所以結局也就不同。

除此之外,我也想不通,施耐庵起這個名字還有什麼寓意了,也可能是施耐庵隨便取的,就是水邊發生的故事而已,沒什麼特殊,我們都過度解讀了。


戲曲說


水滸有“在水邊”的意思,也含在野的意思。

“滸”,在《說文解字》中寫作“汻”,徐鉉校曰“今作滸”,可見二者為古今字。

“汻,水厓也。”白話來說,就是水邊。 所以水滸後引申為民間、在野,今天也有山寨的意味。 而且“水滸”一詞也是有出處的。《詩經·大雅·綿》:“自土(杜)、沮、漆”、"古公檀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意思是從杜水來到漆水以後,周部族的祖先古公檀父一大早趕著馬,率領族人沿著這條西來的河水之岸,走到岐山腳下。 這裡面水滸中的“水”不是指梁山泊,更不是東平湖,而是現在陝西省岐山縣北邊的漆水河。


趙燕雲

其實單從字面上看這兩個字的意思就是“水邊”,還有從《水滸傳》中的整體描寫來說“水泊梁山”又有水中的山的意思。

但是“水滸”這兩個字卻是有出處的,《詩經·大雅·緜》中有這麼幾句話: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在這句話裡面“水滸”指的是供周部族居住發展的周原,因此“水滸”又有“安身之地”的意思。



知道了這個意思,那就可以明白施耐庵為什麼給這部著作起這麼個名字了,就是說水泊梁山是一百單八將安身立命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