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在千秋”的角度说唐太宗李世民的历史贡献

本人也是半个史盲,不敢胡说八道做深层次解读,就说一些特别浅显表面的吧,分这几大点

1.终结东汉末年至隋朝灭亡共400多年的动荡分合

2.缔造华夏文明综合实力鼎盛的大唐帝国

3.分权行政,唐朝律法体系沿用一千年直至清末,并影响东南亚各国的律法

4.贞观之治的历史定性及对后世影响

5.太宗文治武功横绝古今

6.李世民个人能力(政治、军事)史上最强 兼 千古第一明君

7.唐文化的世界知名度和影响力

8.天可汗的概念以及民族融合

9.《帝范》一书在帝王业内的地位

10.历代官方、古今中外对李世民的评价

附加分

艺术:《秦王破阵乐》传唱千年,享誉海内外

书法:帝王里第一档

文学:写诗唐代三流,其他二流

减分项之私德:

玄武门之变杀死亲哥亲弟以及十个侄子

(从人伦道德的层面是减分项,从皇权争夺与政变的层面看,这是成王败寇)

以上是大纲,下面展开展开说,不过也没太多内容,毕竟这个命题认真探讨那是很宏大的,当博士论文做学术研究还差不多,咱业余人士只图一乐。

1.终结东汉末年至隋朝灭亡共400多年的动荡分合

东汉25年—220年

三国220年-280年

南北朝420年-581年

隋朝581-618年

有个很奇怪的现象,为什么总有人印象流:李唐的统一是件特别简单的事?明明前面分分合合了四百年,从未形成统一+长期稳定局面,隋朝继承北周4000w+的人口,等隋朝二世而亡不到四十年的时间就剩1000w+人口,天下分 裂、狼烟遍地,民不聊生,管这叫遗产???

的确,李唐建国确实很快——因为天策上将李世民太会打仗了,这个虎扑吹了一万遍就不说了,开国6仗独占其4,大决战灭窦建德王世充神仙操作一统中原

但是——这个时候李唐,说白了只是和之前的魏晋南北没有多大区别的割据政权而已,当时李渊尚且要向隔壁突 厥 称臣。

然而,从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基、渭水之盟、李靖率兵灭东突厥生擒颉利可汗回长安,颉利跳舞已成名梗。这一共只用了短短4年的时间(626-630)

这是一个转折点,大唐帝国威名从此远扬,

630年三月,四夷君长来到长安,请尊奉唐太宗为各族共同的首领“天可汗”。唐太宗说:“我为大唐天子,还要处理可汗的事吗?”群臣和各族君长都高呼万岁。(b 都让你装了……)

成为天可汗的那一年,李世民33岁,贞观之治才刚起步。

2.缔造华夏文明综合实力鼎盛的大唐帝国

太宗在位23年,疆域扩大500w+平方公里,再加统一开国打下的地,这是李世民留给李治的江山。

唐高宗时期,大唐疆域达到顶峰1200w+平方公里, 是时领土东临於海,西逾葱岭,北逾漠北,南至南海(后面武则天败了一半,李隆基又收回部分)

从“功在千秋”的角度说唐太宗李世民的历史贡献


大唐帝国三个巅峰,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开元盛世,开创+奠定+文治武功无短板的是贞观,律法完善+疆域最大的是永徽,巅峰顶点是开元,开元盛世以安史之乱作为终结(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转折点)

(武则天的武周时期,史学界一般不将其视作独立的王朝,原因1一世而亡无传承无庙号 2继承者李显为李治之子,李唐嫡系血脉 3武则天被逼退位后去帝号以高宗妻子皇后身份合葬乾陵,还是李家的人)

文治部分留到后面贞观之治具体说

3.唐朝律法、制度

律法体系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用说了吧,所以来说说唐律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地位。

《唐律疏议》怎么来的?

唐高祖《武德律》为雏形(前有隋《开皇律》小部分基础)

唐太宗贞观时期《贞观律》用了十年(627-637)进行改编和修订,重点在减轻刑罚,律条基本完善,确立了独立的风格和体系,是《唐律》的奠基,之后也没有大改过。

唐高宗永徽2年颁发《永徽律》,之后有过小修小改。

历史意义(部分)

《永徽律疏》是中国现存第一部内容完整的法典,也是中国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作,在世界法制史上具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可以说是世界中世纪法典的杰作。唐律的内容承前启后,在总结前人的立法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并且开创了中国古代法典中法律与历史结合的先河。

《永徽律疏》不仅是一部唐朝的法典,还是一部包括唐前期在内的中国法制史著作。其中的一些内容经过长期发展,达到了完备的程度。阅读《永徽律疏》,不仅可以知晓唐朝法制的内容,亦可了解包括唐朝前期在内的中国法制史的一些内容,获得中国重要制度建立的理论依据方面的知识。

唐律集封建法律之大成,被称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华法系的代表,在中国以及东南亚法制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唐律的完备,标志着中华法系走向成熟。以中国封建时代的唐律为内涵,以周边封建国家法律为外延,构建了区域性的法律系统。中华法系与世界其他四大法系并称为世界五大法系。法系是指根据法律的历史传统,对法律所作的分类。凡具有同一历史传统的法律就构成同一个法系。中华法系是指中国古代的法律的体系,它是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在世界法制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华法系与其他法系既有共通之处,又有自身固有的特点。他以自己独特的风采影响着亚洲与其有交往的各地,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为中国封建法制的最高成就,《唐律疏议》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及周边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同时,因此前的《贞观律》等至今都已轶失,所以,《唐律疏议》成为中国历史上迄今保存下来的最完整、最早、最具有社会影响的古代成文法典。在中国古代立法史上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

海外影响

日本律令制

日本律令制是基于律令的社会制度。是古代日本的中央集权制度,其律令是仿效唐朝的法律体系编撰施行的。在日本,律令制也叫“律令体制”或“律令国家”。虽然律令制度在古代东亚很普遍,但真正有实证仿效中国建立起完整律令制度的仅有日本。日本的律令制借鉴自隋唐制度,之後中国的制度发生了变化,而日本的制度没有随之改变。

(日本人的精唐程度远超过很多人的想象~)

分权行政这个科普也比较多

“三省六部制”就是确立于唐朝

中国君主专制社会的中央政府组织实行“三省六部制”,但贞观王朝的三省职权划分则初步体现了现代化政治特征――分权原则。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尚书省执行命令。一个政令的形成,先由诸宰相在设于中书省的政事堂举行会议,形成决议后报皇帝批准,再由中书省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书。诏书发布之前,必须送门下省审查,门下省认为不合适的,可以拒绝“副署”。诏书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颁布。只有门下省“副署”后的诏书才成为国家正式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当时的贤臣魏征就供职于门下省)。这种政治运作方式很有点类似现代民主国家的“三权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纪兴起的分权学说,唐太宗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运用于中国的政治体制,进一步说明了贞观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唐太宗规定自己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从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来潮和心情不好时作出有损他清誉的不慎重决定。中国历史上出了八百五十三个帝王,只有唐太宗一人拥有如此杰出智慧和胸襟。

4.贞观之治的历史定性及对后世影响

其实上面说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贞观之治的内容,贞观之治是公认的治世巅峰,难以超越,其成体现于方方面面,对内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

,对外重拳冲击开疆扩土,完善律法及制度,留下巨大遗产…………每一个维度都近乎完美,空前绝后

所以那些说“唐太宗不就一个贞观之治么有什么好吹的”的人…………那真是无知到可笑啊

奠定而论——给儿子李治留遗产,也是开元盛世的基础,更是大唐帝国的根

古今而论——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不仅是封建时期,而是华夏五千年)

标杆而论——后世中国所有统治者的治世模板

《贞观政要》自唐代之后就是历代治理国家的教科书

5.唐太宗文治武功横绝古今

这句话是对上面4部分的总结

6.李世民个人能力(政治、军事)史上最强 兼 千古第一明君

政治:再把四条看一下就行了

军事:与李靖同为唐朝第一事家,也是中国历史第一档的军事家,也是世界历史各种名将排行榜的常客,无论是看战绩还是战略眼光,都无可挑剔

明君:凌烟阁24功臣名垂千古,功臣基本善终(造反的侯君集也没把他踢出凌烟阁)百姓爱戴,大唐子民心中的神,后世皇帝楷模

7.唐文化的世界知名度和影响力

如果说汉文化是汉民族的根,那唐文化则更具有世界性

国内大多为汉人,海外华侨则是唐人

由于唐朝对海外的巨大影响,在宋代时,“唐”就已经成了东南海外诸国对中国的代称 。历宋、元至明,外国将中国或与中国有关的物事称之为“唐”。不仅以“唐”作为“中国”之地的代称,而且称中国人为“唐人”

文化——唐诗的普及度就不用说了吧,全中国会背唐诗的人应该比了解唐太宗的多= =

8.天可汗的概念以及民族融合

天可汗这个称谓其实并没有“皇帝”逼格高,连李世民本人最初都有些不屑= =

但太宗皇帝作为天可汗的时期,那是天下共主、万邦来朝的地位,所以,这才牛批

这天下共主的地位,是赫赫武功换来的。

关于民族融合,李二名言如下:

武德九年:“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

贞观元年:“朕以天下为家。”

贞观十八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贞观二十一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在唐代帝王的陵墓里,昭陵是最高、最大的一座陵园。不仅唐太宗本人的主体陵墓宏大,而且还有许多陪葬墓。陪葬墓除了嫔妃、王子、公主的以外,还有不少功臣高官的墓。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功臣高官中,有好几座少数民族将领的陵墓。像突厥处罗可汗的儿子阿史那社尔,铁勒部的哥论易勿施莫贺可汗的孙子契苾何力,突厥酋长执失思力等,死后都陪葬昭陵。这种现象在以往是罕见的,可以说是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一个侧影。

9.《帝范》一书在帝王业内的地位

《帝范》最初只是写给李治的,是李世民总结的工作经验,教儿子怎么当皇帝

结果一不小心成帝王教科书了= =

明朝把《帝范》收进《永乐大典》,而作为李世民粉丝的朱棣这样说:“若唐文皇帝,倡义靖难,定天下于一。躬擐甲胄,至履弘堂而登睿极。其思患也,不可谓不周,其虑后也,不可谓不远,作《帝范》十二篇以训其子,曰饬躬阐政之道在其中。”“昔唐太宗拨乱反正,贞观盛世,自古罕论,求其故,尽忠于国,虽仇必赏,心怀异谋,虽亲必诛。”

现代出版的《帝范》这样介绍本书:《帝范:中国最伟大帝王的沉思录》共十二篇: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为文虽短,但文辞有力而优美,展现出一代英主对人生和世界的体悟;也是一个马上争天下、马下治天下的开国君主一生经验的总结。其充满哲理性的语言,或一言中的,或一语道破天机。不但闪露着看问题的高瞻远瞩,也隐含着论理的深邃透彻。

节选片段供阅读(感兴趣全文自行百度):

“古人有云,非知之难,惟行不易;行之可勉,惟终实难。是以暴乱之君,非独明于恶路;圣哲之主,非独见于善途。良由大道远而难遵,邪径近而易践。小人俯从其易,不得力行其难,故祸败及之;君子劳处其难,不能力居其易,故福庆流之。故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欲悔非于既往,惟慎祸于将来。当择圣主为师。毋以吾为前鉴。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自非上德,不可效焉。吾在位以来,所制多矣。奇丽服,锦绣珠玉,不绝于前,此非防欲也;雕楹刻桷,高台深池,每兴其役,此非俭志也;犬马鹰鹘,无远必致,此非节心也;数有行幸,以亟劳人,此非屈己也。斯事者,吾之深过,勿以兹为是而后法焉。但我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功大过微,德未以之亏。然犹之尽美之踪,于焉多愧;尽善之道,顾此怀惭。况汝无纤毫之功,直缘基而履庆?若崇善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纵非,则业倾身丧。且成迟败速者,国之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之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

10.古今中外对李世民的评价(根据个人爱好选的少部分,更多请自己搜)

《旧唐书》:“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注意,唐史是宋代修的)

《鉴史问廉》:“在中华数千年的古代史中,贞观之治所造就的那个盛世,也许是最让中国人怀念的时代。这是一个吏治清廉的时代,也是一个社会空前安定的时代。一千多年过去了,大唐的盛世景象,还留在中国人的记忆深处。”

《世界文明史》:“中国之所以能够再迈进一个伟大的时代,是由于中国最伟大的帝王——唐太宗的贤明。他运用军事天才,把史无前例的入侵者击退,收回汉朝以后失去的领土。从沿海的港口扬帆到遥远的印度洋和波斯湾,在八世纪的长安,穿皮衣的人要比廿世纪的纽约人来得多,一个小镇就有丝织工厂,工人数以万计,中国的丝在欧洲以金来交易,然而在中国本土是一般人都有的衣料,人像是用红宝石雕成,中国从未达到如此富庶,人民从未享受到如此丰衣足食。”

文人/学者:

杜甫:“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司马光:“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

王安石:“汝生不及贞观中!”

曾巩:“法度之行,礼乐之盛,田畴之制,详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取,天下莫不以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万古所不及以政者,莫不服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

钱穆:“其君臣上下,共同望治,齐一努力之精神,实为中国史籍古今所鲜见。”

菲茨杰拉德(美国):“唐太宗似乎像天命所归的人物,对他而言似乎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他是社会的拯救者,也是统一与和平的恢复者,更是汉民族的凝聚者,世界文明的指路者。他的个性是如此的强悍有力,他影响了所有与他相处过的人物,并且成为一个后代子孙眼中的传奇人物。

在中国的帝王中,无人可与之相提并论。”

勒内·格鲁塞(法国):“由于唐太宗的丰功伟绩,一个不可预知的中国,一个英雄史诗的中国,并改写了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着的文明史。

领 袖 们:

成吉思汗:“欲安邦定国者,必悉唐宗兵法。

朱元璋:“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皆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康熙:“朕观古来帝王,如唐虞之都俞吁咈、唐太宗之听言纳谏,君臣上下,如家人父子,情谊浃洽,故能陈善闭邪,各尽所怀,登于至治。”

加分项

艺术

《秦王破阵乐》即《秦王破阵舞》,又名《七德舞》,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最初乃唐初的军歌,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打败了叛军刘武周,巩固了刚建立的唐政权。于是,他的将士们遂以旧曲填入新词,为李世民唱赞歌:"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

玄奘大师到达印度后,印度戒日王拜见他时就曾问起此曲的事项:“师从支那来。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复有何功德致此称扬”。武则天时期日本遣唐使节粟田正人将其带回日本。

贞观七年(633年)制秦王破阵乐之曲,使吕才协音律,李百药、虞世南、褚亮、魏徵等制歌辞。此曲包括三变(大段)、十二阵、五十二遍,以讨叛为主题,歌颂唐太宗讨伐四方之武功。唐代大曲为大型乐舞,此曲用二千人,皆画衣甲,执旗旆,兼引马军入场,尤为壮观。唐代所传《破阵乐》之辞有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六言八句三体。唐将哥舒翰一体为六言八句:“西戎最沐恩深。犬羊违背生心。神将驱兵出塞,横行海畔生擒。石堡岩高万丈,鹏窠霞外千寻。一喝尽属唐国,将知应合天心。”此辞颇能表达原曲之意。

宋人之《破阵乐》有柳永和张先各一首均为长调。宋人《破阵子》乃是唐代大曲之一段,其体与《破阵乐》长调全异。宋人之《破阵子》仅此一体,辛弃疾两词与原曲声情相合,甚为豪壮。此调又名“十拍子”,平韵,重头曲,每段由两个六字句、两个七字句、一个五字句组成。第一二两个六字句多为对偶,第三、四、五句为奇句,故音节较为响亮,调势亦平稳。

(总之在那个没有国 歌的年代,可以把《秦王破阵乐》理解为大唐的国 歌 = =那啥的后来还有一首歌可以与之齐名——唐玄宗所作《霓裳羽衣曲》,两个时期的歌曲,简直就是大唐由极强到极盛的宿命之路。)

总之,哪怕是作为艺术家的李二凤,也有千古流传的作品= =

书法

皇帝里最好的之一

从“功在千秋”的角度说唐太宗李世民的历史贡献


诗词

还行 略过吧(其实是我懒不想再写了,终于写完了)

………………

我还是贴几首吧

《赋萧瑀》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经破薛举战地》

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灵。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

沉沙无故迹,灭灶有残痕。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

《咏雪》

洁野凝晨曜,装墀带夕晖。集条分树玉,拂浪影泉玑。

色洒妆台粉,花飘绮席衣。入扇萦离匣,点素皎残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