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功在千秋”的角度說唐太宗李世民的歷史貢獻

本人也是半個史盲,不敢胡說八道做深層次解讀,就說一些特別淺顯表面的吧,分這幾大點

1.終結東漢末年至隋朝滅亡共400多年的動盪分合

2.締造華夏文明綜合實力鼎盛的大唐帝國

3.分權行政,唐朝律法體系沿用一千年直至清末,並影響東南亞各國的律法

4.貞觀之治的歷史定性及對後世影響

5.太宗文治武功橫絕古今

6.李世民個人能力(政治、軍事)史上最強 兼 千古第一明君

7.唐文化的世界知名度和影響力

8.天可汗的概念以及民族融合

9.《帝範》一書在帝王業內的地位

10.歷代官方、古今中外對李世民的評價

附加分

藝術:《秦王破陣樂》傳唱千年,享譽海內外

書法:帝王裡第一檔

文學:寫詩唐代三流,其他二流

減分項之私德:

玄武門之變殺死親哥親弟以及十個侄子

(從人倫道德的層面是減分項,從皇權爭奪與政變的層面看,這是成王敗寇)

以上是大綱,下面展開展開說,不過也沒太多內容,畢竟這個命題認真探討那是很宏大的,當博士論文做學術研究還差不多,咱業餘人士只圖一樂。

1.終結東漢末年至隋朝滅亡共400多年的動盪分合

東漢25年—220年

三國220年-280年

南北朝420年-581年

隋朝581-618年

有個很奇怪的現象,為什麼總有人印象流:李唐的統一是件特別簡單的事?明明前面分分合合了四百年,從未形成統一+長期穩定局面,隋朝繼承北周4000w+的人口,等隋朝二世而亡不到四十年的時間就剩1000w+人口,天下分 裂、狼煙遍地,民不聊生,管這叫遺產???

的確,李唐建國確實很快——因為天策上將李世民太會打仗了,這個虎撲吹了一萬遍就不說了,開國6仗獨佔其4,大決戰滅竇建德王世充神仙操作一統中原

但是——這個時候李唐,說白了只是和之前的魏晉南北沒有多大區別的割據政權而已,當時李淵尚且要向隔壁突 厥 稱臣。

然而,從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登基、渭水之盟、李靖率兵滅東突厥生擒頡利可汗回長安,頡利跳舞已成名梗。這一共只用了短短4年的時間(626-630)

這是一個轉折點,大唐帝國威名從此遠揚,

630年三月,四夷君長來到長安,請尊奉唐太宗為各族共同的首領“天可汗”。唐太宗說:“我為大唐天子,還要處理可汗的事嗎?”群臣和各族君長都高呼萬歲。(b 都讓你裝了……)

成為天可汗的那一年,李世民33歲,貞觀之治才剛起步。

2.締造華夏文明綜合實力鼎盛的大唐帝國

太宗在位23年,疆域擴大500w+平方公里,再加統一開國打下的地,這是李世民留給李治的江山。

唐高宗時期,大唐疆域達到頂峰1200w+平方公里, 是時領土東臨於海,西逾蔥嶺,北逾漠北,南至南海(後面武則天敗了一半,李隆基又收回部分)

從“功在千秋”的角度說唐太宗李世民的歷史貢獻


大唐帝國三個巔峰,貞觀之治-永徽之治-開元盛世,開創+奠定+文治武功無短板的是貞觀,律法完善+疆域最大的是永徽,巔峰頂點是開元,開元盛世以安史之亂作為終結(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的轉折點)

(武則天的武周時期,史學界一般不將其視作獨立的王朝,原因1一世而亡無傳承無廟號 2繼承者李顯為李治之子,李唐嫡系血脈 3武則天被逼退位後去帝號以高宗妻子皇后身份合葬乾陵,還是李家的人)

文治部分留到後面貞觀之治具體說

3.唐朝律法、制度

律法體系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不用說了吧,所以來說說唐律在中國乃至世界的地位。

《唐律疏議》怎麼來的?

唐高祖《武德律》為雛形(前有隋《開皇律》小部分基礎)

唐太宗貞觀時期《貞觀律》用了十年(627-637)進行改編和修訂,重點在減輕刑罰,律條基本完善,確立了獨立的風格和體系,是《唐律》的奠基,之後也沒有大改過。

唐高宗永徽2年頒發《永徽律》,之後有過小修小改。

歷史意義(部分)

《永徽律疏》是中國現存第一部內容完整的法典,也是中國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華法系的代表作,在世界法制史上具有很高的聲譽和地位,可以說是世界中世紀法典的傑作。唐律的內容承前啟後,在總結前人的立法成果和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並且開創了中國古代法典中法律與歷史結合的先河。

《永徽律疏》不僅是一部唐朝的法典,還是一部包括唐前期在內的中國法制史著作。其中的一些內容經過長期發展,達到了完備的程度。閱讀《永徽律疏》,不僅可以知曉唐朝法制的內容,亦可瞭解包括唐朝前期在內的中國法制史的一些內容,獲得中國重要制度建立的理論依據方面的知識。

唐律集封建法律之大成,被稱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華法系的代表,在中國以及東南亞法制史上具有深遠影響。唐律的完備,標誌著中華法系走向成熟。以中國封建時代的唐律為內涵,以周邊封建國家法律為外延,構建了區域性的法律系統。中華法系與世界其他四大法系並稱為世界五大法系。法系是指根據法律的歷史傳統,對法律所作的分類。凡具有同一歷史傳統的法律就構成同一個法系。中華法系是指中國古代的法律的體系,它是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在世界法制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中華法系與其他法系既有共通之處,又有自身固有的特點。他以自己獨特的風采影響著亞洲與其有交往的各地,在世界法制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作為中國封建法制的最高成就,《唐律疏議》全面體現了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風格和基本特徵,成為中華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對後世及周邊國家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同時,因此前的《貞觀律》等至今都已軼失,所以,《唐律疏議》成為中國歷史上迄今保存下來的最完整、最早、最具有社會影響的古代成文法典。在中國古代立法史上佔有最為重要的地位。

海外影響

日本律令制

日本律令制是基於律令的社會制度。是古代日本的中央集權制度,其律令是仿效唐朝的法律體系編撰施行的。在日本,律令制也叫“律令體制”或“律令國家”。雖然律令制度在古代東亞很普遍,但真正有實證仿效中國建立起完整律令制度的僅有日本。日本的律令制借鑑自隋唐制度,之後中國的制度發生了變化,而日本的制度沒有隨之改變。

(日本人的精唐程度遠超過很多人的想象~)

分權行政這個科普也比較多

“三省六部制”就是確立於唐朝

中國君主專制社會的中央政府組織實行“三省六部制”,但貞觀王朝的三省職權劃分則初步體現了現代化政治特徵――分權原則。中書省發佈命令,門下省審查命令,尚書省執行命令。一個政令的形成,先由諸宰相在設於中書省的政事堂舉行會議,形成決議後報皇帝批准,再由中書省以皇帝名義發佈詔書。詔書發佈之前,必須送門下省審查,門下省認為不合適的,可以拒絕“副署”。詔書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頒佈。只有門下省“副署”後的詔書才成為國家正式法令,交由尚書省執行(當時的賢臣魏徵就供職於門下省)。這種政治運作方式很有點類似現代民主國家的“三權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紀興起的分權學說,唐太宗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運用於中國的政治體制,進一步說明了貞觀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最為難能可貴的是,唐太宗規定自己的詔書也必須由門下省“副署”後才能生效,從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來潮和心情不好時作出有損他清譽的不慎重決定。中國歷史上出了八百五十三個帝王,只有唐太宗一人擁有如此傑出智慧和胸襟。

4.貞觀之治的歷史定性及對後世影響

其實上面說的大部分內容,都是貞觀之治的內容,貞觀之治是公認的治世巔峰,難以超越,其成體現於方方面面,對內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

,對外重拳衝擊開疆擴土,完善律法及制度,留下巨大遺產…………每一個維度都近乎完美,空前絕後

所以那些說“唐太宗不就一個貞觀之治麼有什麼好吹的”的人…………那真是無知到可笑啊

奠定而論——給兒子李治留遺產,也是開元盛世的基礎,更是大唐帝國的根

古今而論——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不僅是封建時期,而是華夏五千年)

標杆而論——後世中國所有統治者的治世模板

《貞觀政要》自唐代之後就是歷代治理國家的教科書

5.唐太宗文治武功橫絕古今

這句話是對上面4部分的總結

6.李世民個人能力(政治、軍事)史上最強 兼 千古第一明君

政治:再把四條看一下就行了

軍事:與李靖同為唐朝第一事家,也是中國歷史第一檔的軍事家,也是世界歷史各種名將排行榜的常客,無論是看戰績還是戰略眼光,都無可挑剔

明君:凌煙閣24功臣名垂千古,功臣基本善終(造反的侯君集也沒把他踢出凌煙閣)百姓愛戴,大唐子民心中的神,後世皇帝楷模

7.唐文化的世界知名度和影響力

如果說漢文化是漢民族的根,那唐文化則更具有世界性

國內大多為漢人,海外華僑則是唐人

由於唐朝對海外的巨大影響,在宋代時,“唐”就已經成了東南海外諸國對中國的代稱 。歷宋、元至明,外國將中國或與中國有關的物事稱之為“唐”。不僅以“唐”作為“中國”之地的代稱,而且稱中國人為“唐人”

文化——唐詩的普及度就不用說了吧,全中國會背唐詩的人應該比了解唐太宗的多= =

8.天可汗的概念以及民族融合

天可汗這個稱謂其實並沒有“皇帝”逼格高,連李世民本人最初都有些不屑= =

但太宗皇帝作為天可汗的時期,那是天下共主、萬邦來朝的地位,所以,這才牛批

這天下共主的地位,是赫赫武功換來的。

關於民族融合,李二名言如下:

武德九年:“王者視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內,皆朕赤子。”

貞觀元年:“朕以天下為家。”

貞觀十八年:“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澤不加,不必猜忌異類。蓋德澤洽,則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則骨肉不免為仇敵。”

貞觀二十一年:“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

在唐代帝王的陵墓裡,昭陵是最高、最大的一座陵園。不僅唐太宗本人的主體陵墓宏大,而且還有許多陪葬墓。陪葬墓除了嬪妃、王子、公主的以外,還有不少功臣高官的墓。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在功臣高官中,有好幾座少數民族將領的陵墓。像突厥處羅可汗的兒子阿史那社爾,鐵勒部的哥論易勿施莫賀可汗的孫子契苾何力,突厥酋長執失思力等,死後都陪葬昭陵。這種現象在以往是罕見的,可以說是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一個側影。

9.《帝範》一書在帝王業內的地位

《帝範》最初只是寫給李治的,是李世民總結的工作經驗,教兒子怎麼當皇帝

結果一不小心成帝王教科書了= =

明朝把《帝範》收進《永樂大典》,而作為李世民粉絲的朱棣這樣說:“若唐文皇帝,倡義靖難,定天下於一。躬擐甲冑,至履弘堂而登睿極。其思患也,不可謂不周,其慮後也,不可謂不遠,作《帝範》十二篇以訓其子,曰飭躬闡政之道在其中。”“昔唐太宗撥亂反正,貞觀盛世,自古罕論,求其故,盡忠於國,雖仇必賞,心懷異謀,雖親必誅。”

現代出版的《帝範》這樣介紹本書:《帝範:中國最偉大帝王的沉思錄》共十二篇:君體、建親、求賢、審官、納諫、去讒、誡盈、崇儉、賞罰、務農、閱武、崇文。為文雖短,但文辭有力而優美,展現出一代英主對人生和世界的體悟;也是一個馬上爭天下、馬下治天下的開國君主一生經驗的總結。其充滿哲理性的語言,或一言中的,或一語道破天機。不但閃露著看問題的高瞻遠矚,也隱含著論理的深邃透徹。

節選片段供閱讀(感興趣全文自行百度):

“古人有云,非知之難,惟行不易;行之可勉,惟終實難。是以暴亂之君,非獨明於惡路;聖哲之主,非獨見於善途。良由大道遠而難遵,邪徑近而易踐。小人俯從其易,不得力行其難,故禍敗及之;君子勞處其難,不能力居其易,故福慶流之。故知禍福無門,惟人所召。欲悔非於既往,惟慎禍於將來。當擇聖主為師。毋以吾為前鑑。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自非上德,不可效焉。吾在位以來,所制多矣。奇麗服,錦繡珠玉,不絕於前,此非防欲也;雕楹刻桷,高臺深池,每興其役,此非儉志也;犬馬鷹鶻,無遠必致,此非節心也;數有行幸,以亟勞人,此非屈己也。斯事者,吾之深過,勿以茲為是而後法焉。但我濟育蒼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損少,人不怨;功大過微,德未以之虧。然猶之盡美之蹤,於焉多愧;盡善之道,顧此懷慚。況汝無纖毫之功,直緣基而履慶?若崇善以廣德,則業泰身安;若肆情以縱非,則業傾身喪。且成遲敗速者,國之基也;失易得難者,天之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

10.古今中外對李世民的評價(根據個人愛好選的少部分,更多請自己搜)

《舊唐書》:“千載可稱,一人而已!” (注意,唐史是宋代修的)

《鑑史問廉》:“在中華數千年的古代史中,貞觀之治所造就的那個盛世,也許是最讓中國人懷念的時代。這是一個吏治清廉的時代,也是一個社會空前安定的時代。一千多年過去了,大唐的盛世景象,還留在中國人的記憶深處。”

《世界文明史》:“中國之所以能夠再邁進一個偉大的時代,是由於中國最偉大的帝王——唐太宗的賢明。他運用軍事天才,把史無前例的入侵者擊退,收回漢朝以後失去的領土。從沿海的港口揚帆到遙遠的印度洋和波斯灣,在八世紀的長安,穿皮衣的人要比廿世紀的紐約人來得多,一個小鎮就有絲織工廠,工人數以萬計,中國的絲在歐洲以金來交易,然而在中國本土是一般人都有的衣料,人像是用紅寶石雕成,中國從未達到如此富庶,人民從未享受到如此豐衣足食。”

文人/學者:

杜甫:“煌煌太宗業,樹立甚宏達。”

司馬光:“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

王安石:“汝生不及貞觀中!”

曾鞏:“法度之行,禮樂之盛,田疇之制,詳序之教,擬之先王未備也;躬親行陣之間,戰必勝,攻必取,天下莫不以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萬古所不及以政者,莫不服從,天下莫不以為盛,而非先王之所務也。

錢穆:“其君臣上下,共同望治,齊一努力之精神,實為中國史籍古今所鮮見。”

菲茨傑拉德(美國):“唐太宗似乎像天命所歸的人物,對他而言似乎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他是社會的拯救者,也是統一與和平的恢復者,更是漢民族的凝聚者,世界文明的指路者。他的個性是如此的強悍有力,他影響了所有與他相處過的人物,並且成為一個後代子孫眼中的傳奇人物。

在中國的帝王中,無人可與之相提並論。”

勒內·格魯塞(法國):“由於唐太宗的豐功偉績,一個不可預知的中國,一個英雄史詩的中國,並改寫了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著的文明史。

領 袖 們:

成吉思汗:“欲安邦定國者,必悉唐宗兵法。

朱元璋:“惟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皆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康熙:“朕觀古來帝王,如唐虞之都俞吁咈、唐太宗之聽言納諫,君臣上下,如家人父子,情誼浹洽,故能陳善閉邪,各盡所懷,登於至治。”

加分項

藝術

《秦王破陣樂》即《秦王破陣舞》,又名《七德舞》,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麴,最初乃唐初的軍歌,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打敗了叛軍劉武周,鞏固了剛建立的唐政權。於是,他的將士們遂以舊曲填入新詞,為李世民唱讚歌:"受律辭元首,相將討叛臣。鹹歌《破陣樂》,共賞太平人。”

玄奘大師到達印度後,印度戒日王拜見他時就曾問起此曲的事項:“師從支那來。弟子聞。彼國有秦王破陣樂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復有何功德致此稱揚”。武則天時期日本遣唐使節粟田正人將其帶回日本。

貞觀七年(633年)制秦王破陣樂之曲,使呂才協音律,李百藥、虞世南、褚亮、魏徵等制歌辭。此曲包括三變(大段)、十二陣、五十二遍,以討叛為主題,歌頌唐太宗討伐四方之武功。唐代大麴為大型樂舞,此曲用二千人,皆畫衣甲,執旗旆,兼引馬軍入場,尤為壯觀。唐代所傳《破陣樂》之辭有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六言八句三體。唐將哥舒翰一體為六言八句:“西戎最沐恩深。犬羊違背生心。神將驅兵出塞,橫行海畔生擒。石堡巖高萬丈,鵬窠霞外千尋。一喝盡屬唐國,將知應合天心。”此辭頗能表達原曲之意。

宋人之《破陣樂》有柳永和張先各一首均為長調。宋人《破陣子》乃是唐代大麴之一段,其體與《破陣樂》長調全異。宋人之《破陣子》僅此一體,辛棄疾兩詞與原曲聲情相合,甚為豪壯。此調又名“十拍子”,平韻,重頭曲,每段由兩個六字句、兩個七字句、一個五字句組成。第一二兩個六字句多為對偶,第三、四、五句為奇句,故音節較為響亮,調勢亦平穩。

(總之在那個沒有國 歌的年代,可以把《秦王破陣樂》理解為大唐的國 歌 = =那啥的後來還有一首歌可以與之齊名——唐玄宗所作《霓裳羽衣曲》,兩個時期的歌曲,簡直就是大唐由極強到極盛的宿命之路。)

總之,哪怕是作為藝術家的李二鳳,也有千古流傳的作品= =

書法

皇帝裡最好的之一

從“功在千秋”的角度說唐太宗李世民的歷史貢獻


詩詞

還行 略過吧(其實是我懶不想再寫了,終於寫完了)

………………

我還是貼幾首吧

《賦蕭瑀》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

《經破薛舉戰地》

昔年懷壯氣,提戈初仗節。心隨朗日高,志與秋霜潔。

移鋒驚電起,轉戰長河決。營碎落星沉,陣卷橫雲裂。

一揮氛沴靜,再舉鯨鯢靈。於茲俯舊原,屬目駐華軒。

沉沙無故跡,滅灶有殘痕。浪霞穿水淨,峰霧抱蓮昏。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長想眺前蹤,撫躬聊自適。

《詠雪》

潔野凝晨曜,裝墀帶夕暉。集條分樹玉,拂浪影泉璣。

色灑妝臺粉,花飄綺席衣。入扇縈離匣,點素皎殘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