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一生的評價:功在千秋,禍及當代

幾個世紀以來,秦國一直是東方戰國六雄中最弱的。後來,它開始走向高端統治,在公元前408年實行土地稅。無情的戰爭迫使其他國家向國民徵兵徵稅,並用法家的手段來進行處罰。

一、政策的改變使得秦國得以成功

嬴政大帝不但在行政上用郡縣制取代了封國,做到"萬里車書一混同",書同文,車同軌,同時在經濟上,堅決廢除了原山東六國五花八門的貨幣,統一用秦錢結算。其內在是要以秦朝的經濟週期來取代原來六國的經濟週期,以秦朝的貨幣與財政政策來取代原來六國的貨幣及財政政策。

秦始皇一生的評價:功在千秋,禍及當代

在戰國時代,秦國以東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一些歷史學家把燕國,現在位於當今北京附近,也算做大國,即第七大國。這七大國的經濟週期差別很大: 燕國和趙國的東部相對偏遠貧瘠,所以"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軟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

而趙國的西部和中部與魏、韓接壤,是比較發達的地區。尤其是趙國的都城邯鄲,佔地約 19平方公里,商業繁榮,與以"揮汗如雨、摩肩接踵"而著稱的齊都臨淄相比毫不遜色。著名商人郭縱、卓氏也都是來自邯鄲。

秦始皇一生的評價:功在千秋,禍及當代

地處中原的魏國和韓國擁有較為發達的商業,倒黴的是他們都毗鄰張牙舞爪的秦國。魏國早年也曾風光過一陣,後來因為太張狂,被其他幾國聯合起來一通亂打,從此消沉下去,土地日漸被秦國侵吞,直至亡國。

而韓國國土面積最小,經常受到群毆,幾乎從來沒有雄起過,還因為上黨地區的歸屬問題坑了趙國。韓國後期一直處在"割地賠款—停戰—開戰—繼續割地賠款"的怪圈中,最終也成了第一個被秦國消滅的國家。

楚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厚,是戰國七雄中地理面積最大的國家,不過很多地方都還處在相對比較原始的階段,發展很不均衡,還長期被中原諸侯視為異類。在春秋時期也曾經稱雄一時,但是國內的貴族政治盤根錯節,國君的權力分散,長期被自己的親家——秦國欺負,到後來連自己的國君楚懷王都被秦國扣留。直至最後亡國,楚國也一直很不服氣,認為亡國亡得很冤,"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口號也就在那時流傳開來。

秦始皇一生的評價:功在千秋,禍及當代

依山靠海、幾十年不動兵戈的齊國則最為富有,在春秋時期經過管仲的治理,舉國上下都瀰漫著商業化的氣息。齊國的風氣很奢靡,也很開放。同時,齊國也是整個春秋戰國時期產生了最多哲學家的地方——當然其"文藝工作者"的數量也是戰國七雄之冠。但是齊國兵的戰鬥力一直不強,這也是齊國在後期一直無所作為的原因之一。

若是原封不動地照搬六國的貨幣制度不動,那麼隨著社會的安定,經商的人逐漸增多,不同地區的貨幣爭相貶值的情況可能會真實上演。 金屬貨幣還好一些,因為就算貶值太多,大不了把貨幣融化了打農具,而楚國的貝殼因其實際用途有限,並且數量完全取決於貝類的繁殖速度和大家在沙灘上尋找的積極性,所以極可能造成經濟泡沫——楚國人集體去撿貝殼,無人從事生產,然後用貝殼去換匯——購買其他國家的金屬貨幣。

毫無疑問,秦始皇統一貨幣的政令,把這場尚未發生的經濟泡沫捅破了。舉國上下開始統一使用秦半兩錢,這是銅錢第一次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使用。從此之後直至清末,銅在中國作為最主要通貨的地位一直都沒有變過。

二、為什麼是銅呢?

這其實並不是偶然的。首先,作為貨幣必須能夠長久儲存,方便攜帶,並且足量才方便流通,但是又必須限量供應,因為過多會廉價。在古代,滿足這個要求的金屬並不多。

金銀太稀少,隨著人口的增加,金銀更加地稀少,這種天然的通貨緊縮讓大家更傾向於用金銀儲值而非流通;鐵的冶煉比較複雜,晚於銅器,而當冶鐵技術成熟之後就會發現鐵太多了,以至於需要用很多很多的鐵錢才能買一點東西,所以也不適合用來流通;銅的冶煉難度、產量非常適合當時的經濟規模和流通環境。

秦始皇一生的評價:功在千秋,禍及當代

需要提及的是,這些年興起了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其創造者用計算機技術模擬了金銀等貴金屬的性質,試圖創造出一種"人造貴金屬",而流通性和可分割性更接近於紙幣——如果回頭去看比特幣創造者中本聰寫的文章,比特幣這個詞並不是他最初的選擇,他開始試圖使用的是比特金,後來因為該名已經為其他網站所有,才改稱為比特幣。

眾所周知,秦始皇擁有很奇特的審美觀,或者是權力慾,他收繳了天下的兵器,在咸陽鑄成十二個千石重的大銅人供自己觀賞。但是兵器可以收繳,菜刀可以合用,通貨總還是要提供的,於是秦始皇很不情願地鑄造銅錢給大家使用。如果當時有互聯網,可想而知,以秦始皇收集銅錢鑄銅人的嗜好,肯定不捨得用銅去當錢,會自己創造一個虛擬的"始皇帝幣"讓大家流通使用,而咸陽估計又會多出不少銅人供其誇耀武功了。

三、具體實施步驟

但是從貨幣統一的具體實施步驟來看,秦始皇好大喜功的個性還是讓他失之草率了。貨幣的統一,可能比發動一兩場戰爭更加關係著天下百姓的利益,稍有不慎便會對經濟發展造成巨大的破壞。

可以想象,即便用上秦王朝全部的政治資源開足馬力去做這件事,在當時那種"信息傳遞基本靠馬,廣播通知基本靠喊,書籍文獻基本靠刻"的時代,沒有數年乃至十數年的努力,也是很難完成的。

更何況秦始皇還東修長城,北逐匈奴,南下廣越,西開巴蜀,可想而知,留給統一貨幣的政治及財政資源是很少的,因此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強行推行貨幣統一,無疑是對民間財富的巨大掠奪。

秦始皇一生的評價:功在千秋,禍及當代

與此同時,秦朝並沒有一個輕徭薄賦的時期讓原來的六國度過貨幣統一的陣痛期。為什麼說是陣痛期呢?從歐盟的例子看,長期來說,一個統一的歐元區確實可以讓經濟強國與相對落後的地區互通有無,並加速資本與勞動力的流通。隨著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聯繫越來越緊密,經過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民族融合和溝通,當國與國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的時候,統一貨幣的負面影響會越來越小,而正面影響會越來越大。

秦始皇一生的評價:功在千秋,禍及當代

但歐債危機的現實也告訴我們,在剛剛融合之後的短期內,落後地區利用發達地區的信用無節制地借貸,現資金危機之後又無法利用貨幣貶值等政策來避免經濟蕭條這種現象,是不可避免的。而百姓們也會因為這一點對統一貨幣有所怨言,如果處理不好,怨氣最終會撒在當政者的身上。

從這個意義上說,秦朝短短數年,天下烽煙四起,不能不說強行貨幣統一這個"功在千秋,禍在當代"的改革是幕後的重要推手之一。 事實上,秦始皇不少"政績"、改革都如此,對後世造成了深遠影響,但卻讓當時的老百姓苦不堪言。秦始皇也並沒有享受到自己推行的改革的好處,基本上被漢朝全盤接收。


參考文獻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項羽滅秦背後的歷史恩仇》

《為何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國人哪來這麼大的自信與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