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朕死后要保全此人,否则不是我的子孙!结果死得比谁都惨

在初唐那场喋血禁门的事变——玄武门政变中,秦王李世民终于得到了太子之位,而作为这次政变的主要策划人长孙无忌也成了李世民最大的功臣,此后一直恩宠有加。

唐太宗:朕死后要保全此人,否则不是我的子孙!结果死得比谁都惨

李世民即位后,王妃长孙氏被立为皇后,长孙无忌出任吏部尚书、封齐国公,不久又晋封尚书右仆射,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尽管长孙兄妹贵宠无比,但他们并没有恃宠而骄,相反,还时时极力抑制自己的言行。

在长孙皇后的极力劝阻下,太宗无奈之下让长孙无忌离开了相位,但对他依然恩宠不衰。贞观五年(631年),长孙无忌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四人各封一子为郡公。二年后,太宗又封长孙无忌为司空。不过遭到了长孙无忌的推辞,太宗没有允准。太宗追思创业艰难,也念及长孙无忌的辅佐之恩,作了一首《威凤赋》赐给长孙无忌,曰:有一威凤,憩翮朝阳。晨游紫雾,夕饮玄霜。资长风以举翰,戾无衢而远翔……

太宗在赋中将自己比作威凤,在遭到同林中各种鸟雀的诋毁攻击时,差点丢了命,幸亏“君子”的扶持,才得以展翅翱翔。这位拯救危难的“君子”便是长孙无忌。

唐太宗:朕死后要保全此人,否则不是我的子孙!结果死得比谁都惨

贞观十六年六月二十一日,长孙皇后病逝,年仅三十六岁。长孙皇后死后,太宗对长孙无忌更加宠爱,长孙无忌也更加谦逊。不过,他谦逊的是国家禄位,对于国家大事仍然是秉公直言,从不避讳。第二年,宫中又发生了一场重大变故:皇太子李承乾被废。

太子被废,就意味在储位人这一问题上会引起激烈的角逐。以岑文本等为首的大臣赞同里太宗第四子魏国王李泰为太子,事实上,太宗对这个儿子也颇为满意。但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却主张立李世民的第九子晋王李治。

虽说李世民喜欢李泰,但又不想驳回元老派长孙无忌等人的面子,为此犹豫不决。这期间,李泰为了取得储君的地位,大肆活动,甚至恫吓年方十五岁的李治。他的阴谋败露后,太宗大为伤感,召来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勋和李治,对他们说:“朕三子(长孙皇后所生)一弟,竟这般作为,朕实在想不开!”

唐太宗:朕死后要保全此人,否则不是我的子孙!结果死得比谁都惨

刚说完,太宗便抽刀准备自刺,幸好长孙无忌及时抱住了他,夺下他的刀交给李治。随后太宗又说:“朕欲立晋王为太子!”这正是长孙无忌的心意,他大声回道:“谨奉皇上诏命,谁敢有异议,臣请斩了他!”随即,李治拜见舅舅,感激他的拥戴之功。

李治被定为太子后,长孙无忌便成了太子太师,辅佐李治。不过,在太宗的心里,他实在不喜欢这个太子,觉得他为人太仁弱,只是看在长孙无忌等人的面上才立了他。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宗对李治越来越不顺眼,打算废了他,另立三子李恪为太子。

可是李恪身上有个缺陷,他是隋炀帝女儿杨氏所生,且不论他是前朝帝王的女儿。就是论嫡庶李恪也没有资格继承皇位。因此,太宗的这个想法遭到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群臣的反对,在一片质疑声中,太宗另立太子的想法最终作罢。

唐太宗:朕死后要保全此人,否则不是我的子孙!结果死得比谁都惨

贞观十九年,太宗御驾亲征朝鲜半岛,命长孙无忌代理门下省的长官——侍中,其实也是宰相之职。御驾返京后,长孙无忌上奏请辞太子太师一职,太宗准其所奏。二年后,长孙无忌奉命出任扬州都督。贞观二十二年,太宗患病不起,令长孙无忌回京,并任命为中书令,知尚书、门下省事,实际上是让他总览朝政。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已到弥留之际,他把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叫到床边,遗命他们辅佐太子。他对李治和褚遂良说:“无忌尽忠于朕,你即位后不要损害无忌。否则就不是朕的子孙,也不是大唐的臣子!”可以想见,太宗在临死之际还关怀着日后的长孙无忌。

唐太宗:朕死后要保全此人,否则不是我的子孙!结果死得比谁都惨

然而事实难料,太宗对长孙无忌恩宠有加,可却不得李治欢心,尤其是得罪了武后。最终落得被诬陷、赐自尽,在开国功臣中死的最惨。直到他死后一百零二年,肃宗李亨才下令为长孙无忌平反,这位大唐开国功臣在九泉之下才得以瞑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