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心懷百姓的皇帝,放棄國土,裁撤軍隊,為中國帶來千古盛世

元末明初,戰亂紛起,天災人禍,接踵而至,黃河水患引發大量民工雜役,同時饑荒蔓延;元朝暴政,引起農民起義此起彼伏。

明朝建立,經歷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的勵精圖治,對內鞏固皇權,改革吏治,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社會秩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洪武之治”,“永樂盛世”分別彰顯兩大帝王超強的治國水平,也為隨後仁宣之治奠定良好的基礎。

兩位心懷百姓的皇帝,放棄國土,裁撤軍隊,為中國帶來千古盛世

朱棣病逝後,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兩位皇帝在位總共11年,而正是這11年間,開創了大明建國以來最好的局面,社會穩定,政治清平,百姓富足,國力強盛,是為“仁宣之治”

明代立國276年,11年的盛世為什麼會出現在仁宣二帝之間?而盛世的到來,伴隨的卻不是大明國土版圖的擴張,相反卻不斷縮減,看似難以理解的問題,自有其內在的道理。

首先盛世之前,必有亂象,無論是朱元璋還是朱棣,都是殺伐果斷之人,兩人都是馬上皇帝,稍有動亂,必出殺心。朱元璋就不必說了,一路殺伐,踩著無數強人的屍首建立王朝,一統江山;朱棣,更是勇武,外人暫且不提,自己的侄皇帝也不放過,靖難之役,登基為帝,為鞏固皇權,殺戮無數。對外連續的南征北伐,東聯女真,西下西洋。永樂盛世,國威遠揚,盛極一時。

然則,盛名之下,負擔極重;鄭和下西洋,一路揮金如土;諸國來華朝拜,賞賜遠遠大於各國繳納的貢品;五次北伐,朱棣不僅動用上千萬的人力物力,也把自己的命搭在了北伐回京的路上;無論是戰爭,還是外交懷柔,都耗費了大量的國力和財富,朱棣之後,繼任者如果繼續保持朱棣的風格,必然會造成

財富外流,國力虧空,危機四伏。

兩位心懷百姓的皇帝,放棄國土,裁撤軍隊,為中國帶來千古盛世

明仁宗,一位頭腦清醒的皇帝,不僅如此,還非常睿智仁德,他不僅利用父王打下的良好局面,迅速穩定時局;對“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委以重用;對建文帝時的舊臣方孝孺、黃子澄、齊泰進行平反,赦免其後人的一切罪罰。

抓住人心,就抓住了一切。事實證明,仁宗的仁德之舉使得朝中文武百官上下一心,為接下來的休養生息的政策得以有效執行,提供了人力保障。

兩位心懷百姓的皇帝,放棄國土,裁撤軍隊,為中國帶來千古盛世

明成祖時期,明朝征服安南(今越南),東設行政機構管轄遼東,朝鮮,而這些版圖的歸屬,不是通過戰爭就是耗費人資而得來。

仁宣時期,暫緩剷除北元殘部,放棄安南管控,裁撤開平衛,息兵養民,呈戰略收縮之勢。外交上,暫停鄭和出使西洋的航行計劃,對各國來朝納貢的朝例進行限制,不再像以往那樣大擺排面,鋪張浪費,理性的對待各國使節。對本國國民出國定居也採取限制政策,這也是中國閉關鎖國政策的雛形。

兩位心懷百姓的皇帝,放棄國土,裁撤軍隊,為中國帶來千古盛世

仁宣二帝的收縮策略,是審時度勢的結果,也是休養生息政策的必然選擇,但正是這及時的決策,挽救大明與危難之機,

仁宗帝登基之初,根基尚未穩定,北元殘餘未除,而朱家皇族仍對帝位虎視眈眈,一切可能發生的危機都在伺機而動。收縮策略的好處就是,集中精力處理核心問題,把一些不太影響大局的事務緩後處理。

就這樣,開創仁宣之治的局面就具備了條件,當危機度過之後,就是厲行節儉,恢復生產,整頓政務,廣納賢才,一切就像上好了發條的鐘表,按部就班的開始運轉起來。

朱元璋、朱棣兩位被累死的皇帝,嘔心瀝血打下的基業,本身就有一定的基礎,人才濟濟,國威遠揚,國力昌盛,加上人心齊整,目標一致,短短几年之內,宣宗治下的大明國內即恢復了繁華景象。

兩位心懷百姓的皇帝,放棄國土,裁撤軍隊,為中國帶來千古盛世

兩位皇帝完成了他們的歷史使命,大明國運在“仁宣之治”中走向頂峰,與中國歷史上“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相提並論,可見成就之高,然則,大明國君凡是有經世濟國之能的,生命線都短的可憐,仁宗在位1年而崩,宣宗在位10年而崩。

仁宣之治,表明只要不折騰,一切都會向好的方向發展,無論是戰爭還是其他追求權力慾望的滿足,都會產生不可預估的後遺症,在征服與被征服的過程中,不斷有反抗和哀嚎,而戰後重建,人心向背又將大量耗費國力,因此,評價一個盛世,不是一個版圖所能代表的,真正的盛世是人民安居樂業,國家一片祥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