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士族,庶族,皇族三方是怎樣構建政權框架的?

在中國歷史上,士家大族對朝政的控制沒有比六朝時期更嚴重的。從曹丕採用陳群制定的“九品中正制”開始,士家大族便開始與皇帝共同掌握國家大權。

皇帝雖然高高在上,但士族是他統治國家的根基。沒有士族的支持,皇帝的號令也是無法實行的。士族就好比金字塔的底座,而皇帝是塔尖。沒有了塔座,塔尖自然不會居高臨下,俯視天下。因此,不管誰做皇帝都離不開士族的支持。皇帝與士族就是一個命運共同體,而士族支持皇帝的前提是皇帝要代表士族利益。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士族,庶族,皇族三方是怎樣構建政權框架的?

東晉時期士族生活場景

與士族相對的是庶族。庶族是伴隨著氏士族的發展而形成的另一個社會階層。他們也有自己的土地,代表著小地主階級利益。但始終不能被士族所接受,得不到士族控制的朝廷認可自然也就無法勝升任高級官員。

士、庶雙方對權力的爭奪,自然也被皇帝看在眼裡,皇帝也會運用自己手上的資源來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六朝時期的官僚體系實際上是三方架構形成的。本文將就這一體系試做分析。

門閥制度的形成

門閥制度形成於東漢,但它的形成是有一個過程的。從西漢武帝時期開始,由於經濟發展,土地兼併日趨嚴重。一些小地主、商人逐漸通過購買兼併等手段成為富甲一方的大地主。封建社會土地是最有價值的財產,這些大地主掌握了土地便有了話語權。但當時他們還沒有入仕為官,所謂的話語權只不過是經濟方面的,政治的話語權則被儒家士大夫所掌控。

這種局面在東漢初年被打破。東漢光武帝劉秀開國創業所依靠的就是黃河中游一代的大地主階級,劉秀在歷史上所有的皇帝中對開國功臣是最善待的。有人認為這是因為當時劉秀與無力徹底根除這一新興的地主階級,這種觀點似乎過於牽強,但可以肯定的是當時大地主階級已經開始取代儒家士大夫成為與皇帝合作最為緊密的命運共同體。東漢一代除了開國皇帝劉秀與末年的漢靈帝之外,其餘所有皇帝的皇后均出自馬、鄧、竇這幾個士族大家。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士族開始參與皇帝治理天下的了。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士族,庶族,皇族三方是怎樣構建政權框架的?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

如果說東漢時期士族只是輔佐皇帝治理天下的話,那麼到了三國時期士族則開始與皇帝共治天下了。從參與輔佐到共治的轉折點就是陳群提出“九品中正制”之後。

曹丕為了讓士族支持自己稱帝自然要給士族階級好處,這個好處就是士族的子孫能世代為官與皇帝共同控制國家資源。如果不給士族階級好處,曹丕就不能稱帝嗎?答案是肯定的。

眾所周知,曹操的能力手段要比曹丕強很多,但他要封自己為魏公都是面臨很大阻力的。當時荀彧是士族的代表人物,反對的最為激烈,雖然他被曹操逼死,但曹操最終也未能稱帝,可以說雙方都未能如願。荀彧死後她的女婿陳群則找出了折中的辦法,就是前面提到的九品中正制。這樣讓士族得到利益,就不再反對曹丕稱帝;曹丕也因為分給了士族一些權利而如願以償。雙方達成了一種默契,這一時期皇帝與士族共治天下的局面形成了,士族政治開始走向成熟。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士族,庶族,皇族三方是怎樣構建政權框架的?

影視劇中的曹丕

庶族的形成是皇族與士族爭奪的產物

皇帝與士族共治天下有一個最大的弊端,當皇帝強勢時士族甘心俯首稱臣,雙方共同掌控國家資源。但當皇帝弱勢時,士族則不甘心已得的利益,就會有取而代之的想法,雙方就會有矛盾衝突。

曹魏正始年間士族的代表人物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政變,一舉掌握了曹魏政權。隨後他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掌權,最終他的孫子司馬炎取代了曹魏而建立了晉國。這期間只有很少一部分士族大臣忠於曹氏,大多數士族則選擇了觀望或者支持司馬氏,這是什麼原因呢?

先來看司馬氏的幾位得力干將。他們都是曹操、曹丕手下大臣的後代。。比如賈充是賈逵的兒子,,鍾會是鍾繇的後代,陳泰則是陳群的後代……他們父輩因為利益支持曹氏政權,而他們則選擇了支持司馬氏政權。從中可以看出,誰做皇帝無所謂,他們要保證的是他們所代表的階層的利益。因此就出現了司馬氏代魏無人反對的情景。這是九品中正制實行後士族與皇族的第一次較量。

再比如晉惠帝時期,最初是由他的外祖父楊駿掌權。但司馬氏皇族最終取代了楊氏,雖然惠帝沒有自己親自掌權,但政權尚在皇族手裡控制。等到了東晉事情則發生了轉變。晉元帝雖為一國之君,但當時朝內有王導,,朝外有王墩,王氏兄弟才是東晉政權的實際操控者。元帝要想擺脫他們二人代表的士族的控制,就必須要有自己的親信,在這種情況下另一個階層誕生了——庶族。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士族,庶族,皇族三方是怎樣構建政權框架的?

司馬氏將士族政治推向高潮

庶族相較於士族而言是小地主階級的代表。他們要想在被士族控制的朝廷裡謀得重要職位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士、庶自然勢不兩立。皇帝被士族奪權,也對士族有所忌憚。因此皇帝與庶族不謀而合,因為彼此之間有共同的對手,所以雙方很快就走到了一起。皇帝需要庶族這樣一個階層來制衡士族,而庶族階層想通過皇帝給予的權利來打擊士族,對朝廷大權重新洗牌。從晉元帝開始士、庶雙方展開了正式的較量。

士、庶的矛盾是皇權歸屬的產物

最早重用庶族的,上文講到的晉元帝,他為了擺脫王敦的控制,親近刁協、劉隗等庶族人士。但隨即招致了王敦的報復,最後元帝在憂憤中病死。從此以後,東晉除了明帝之外,其餘皇帝要麼是幼主即位,要麼就是懦弱的君主。在八、九十年之中政令全部出自於士族權臣,皇帝只不過是空有尊為而已,這已經形成了一種常態。

等到了南朝的宋、齊、梁、陳之時,這些國家的君主開始吸取東晉的教訓。都將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替他們辦事的人都是一些庶族人士。即便士族階層已經開始形成對國家最高職務的壟斷,比如尚書令、僕射等等,但他們已不再掌握實權,那些頭銜只不過是空的名位而已。庶族在皇帝的支持下開始成為主要的施政者。

比如宋孝武帝重用戴法興、巢尚之等人,就連孝武帝的叔叔江夏王劉義恭總管尚書事,都不能與他們抗衡。再比如阮佃夫、王道隆,就連為他們駕車的人都可以做到虎賁中郎將、還有南齊時庶族茹法亮掌權,尚書右僕謁王儉曾經說“我雖然是達官顯貴,但實權並沒有茹法亮大。”可見當時士族已經被排擠出權力中心 庶族在得到皇帝的授權下開始登上政治舞臺的中心 。

庶族的崛起實際上是皇權的傾斜造成的。皇帝支持庶族,打壓士族,這樣庶族必然壓倒世士族。如果沒有皇帝的支持,庶族是不可能壓過士族而佔據政治中心的。皇帝之所以提拔庶族打壓士族,也是為了自己權力的穩固。經過南朝的這次較量,士族遭到前所未有的失敗,但庶族政治就可以長久嗎?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士族,庶族,皇族三方是怎樣構建政權框架的?

南北朝時期的劉宋政權疆域圖

士族與庶族的覆滅


庶族政治雖然在南朝君主的支持下迅速興起,但它的滅亡也是較快的。這些庶族掌權後幾乎沒有珍惜自己名譽的,他們所需要的、看中的不是名而是利,因此個人操守極其頑劣。阿諛奉承、收受賄賂、買官賣爵、任人唯親……這樣一群人治理國家,國家怎會穩定。南朝宋、齊、梁、陳皆為短命政權。且君主身邊沒有正直之人約束,自然昏君更是層出不窮。

隨著南朝最後一個政權陳,為隋文帝所滅,庶族政治就走到了盡頭。不管是隋文帝,還是後來的唐朝開國皇帝李淵,他們所依靠的是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因此在平衡世俗權力時不必再依靠庶族,且庶族階層在南朝時以已惡名遠揚,不可能再被重新重用。

相較於庶族而言,士族因為根深蒂固,所以還在做垂死掙扎。這時另一個轉折點出現了,科舉制度的產生使氏族從政的道路變窄,但社會變得更公平。選拔制度的改變促使更優秀的人才為國家服務,而士族政治就此走向沒落,直至唐宋以後徹底衰亡。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士族,庶族,皇族三方是怎樣構建政權框架的?

隋文帝開創了選舉人才的新方法

封建社會權力的鬥爭其實都是圍繞皇權在展開。皇帝感到自己權力受到威脅時,便會提拔一些人來幫助自己抑制反對者,而既得利益階層自然不會放棄手中利益,這就造成了雙方對權利的爭奪。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分裂、社會動盪。從中國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越是動盪越能滋生出新的階層。比如春秋戰國時滋生了地主階級,而此時士族與庶族相繼從地主階層中衍生而出。它們與皇帝有合作,有紛爭,三者所構建起的官僚體系最終的目的就是達到利益分配的均衡。直到新的、更優越的制度產生後不適應時代的階層就會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