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項羽不殺劉邦從而導致失去天下,是婦人之仁嗎?

梁辛


糾正一下題主是楚漢相爭時期,項羽不殺劉邦絕不是婦人之仁,反而是他的政治智慧,原因如下:

背景:鉅鹿之戰後,六國世襲貴族復國的願望已經實現:南方的楚有後懷王,東方的齊有田榮、田橫兄弟,三晉也被趙王歇、魏王豹、韓王成等六國世襲貴族重新佔據,除了燕國被韓廣佔據外,六國中有五國都有世襲貴族勢力存在;至此,六國世襲貴族復國的目標已完全達成,秦朝實際上已滅亡。

此時從表面上看,霸王威風八面,軍威赫赫,但實際上不然,相比於六國世襲貴族們,霸王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劣勢:

1、【諸侯上將軍】是臨時職務,為救趙攻秦而設,章邯投降後,秦的滅亡已成必然,只是時間問題而已,秦滅亡後,這一職務和相應權力都會失去。

2、 霸王自己的職務低微、地盤兒狹小,僅為【魯公】即魯縣的縣令,自己的地盤兒僅有魯縣一地。①

3、霸王直屬本部軍隊很少,救趙時楚軍有5萬人,②其中包括了英布、蒲將軍的軍隊,那麼霸王自己的軍隊大概不會超過4萬,(蒲將軍之後沒有記載,他的部隊也算是霸王的好了,但英布早在項梁時期就有自己的直屬軍隊,作為先鋒軍隊少於1萬不太可能。)經過鉅鹿之戰的消耗就更少了;鉅鹿之戰後至入關前,諸侯聯軍明確的增兵記載僅為新安的【三十餘萬】③和鴻門宴前的【四十萬】④這其中的差額數萬人,就是增兵的數量了。或許有朋友會認為這太少,但實際上已經不少了,秦軍用於鉅鹿之戰的軍隊就多達40萬,諸侯聯軍30餘萬,這已經是70餘萬了,秦還留有部分兵力據守其原有國土,再加上之前的戰爭中消耗的軍隊,這少說也得有80、90萬人了,考慮到當時的人口數量(據說《中國人口史》的數據,當時的人口數量約2000萬,不過因為家裡沒這部書,所以不好定論,不過大概也不會高於這個數字;這個軍隊數量已經接近人口總數的20分之一,是相當驚人的一個比例了。)那麼霸王就算在這數萬人的增兵數量中拿到大部分,也不會太多,超過4萬,至多5、6萬,也就是極限了。

4、霸王此時沒有屬於自己的核心團隊,歷代開國皇帝創業時,身邊都會有一個核心團隊,如劉邦的【豐沛集團】、光武帝的【雲臺二十八將】成為自己爭霸天下的根基;而霸王在項梁死前並非項家的領袖,沒有培養過自己的核心團隊,因此他此時還沒有沒有建立自己爭霸天下的根基。

以上4個方面,使霸王和世襲貴族們相比,處於下風,根本不可能像傳統觀點認為的那樣,僅憑鉅鹿之戰的軍威就能登上帝位,或許還有朋友覺得霸王可以打敗諸侯將,自然可以登位稱帝;的確,霸王是可以打敗諸侯將,但不可能全部消滅諸侯將,更不可能僅憑數萬軍隊就統治全天下!

霸王要對抗的,除了世襲貴族們現實上的優勢外,還有歷史上形成的貴族世襲傳位的政治傳統,霸王本身出自軍事貴族家庭,即所謂“將門”歷代皆為楚將,以軍功封於項縣。⑤ 因此霸王如果要當皇帝,無異於一步登天!難度太大,根本不可能實現,所以他只能退而求其次,先聯合諸侯將這些軍事貴族們,分封為王,打破世襲貴族靠宗法、血統上位的政治傳統;同時把後懷王尊為“虛君”義帝,義帝帝有天下,名義上天下都是他的,實際上卻沒有一寸土地;這樣,霸王自己就可以名正言順的佔據大部分楚國疆土,以【霸王】之名代行義帝權威,號令諸侯,徐圖大業。

在這樣的戰略局勢下,剛剛通過封章邯為【雍王】來取信於諸侯將:跟我混,能當王!跟懷王混,只有你們老大當王!⑥又怎會殺死已經服軟的滅秦第二功臣兼第一實力軍閥呢?何況當時霸王的主要對手是以後懷王為代表的六國世襲貴族們,並非劉邦,殺劉邦對霸王有害無益;而收服劉邦,則楚國兩位強勢將領聯合起來,於各諸侯將中無論威勢還是實力都佔據絕對優勢!於霸王的分封大計而言,這才是更好的選擇。

順便說一句:在反秦的各路豪傑中,霸王與劉邦的交情算是最好的:兩人在項梁麾下時曾數次合作,是老戰友,後來又【約為兄弟】,⑦但霸王在分封時不但把劉邦封去了偏僻的漢中、巴蜀,還把劉邦的十萬大軍給削成了三萬。。。⑧絲毫沒顧及兩人的交情,可見霸王要是耍手段坑起人來那也溜得很,至少比網上的鍵盤俠們溜多了!所以還是後人別隨便腦補霸王如何“重感情、不懂政治”了。





生活大話家


【鴻門宴項羽殺不了劉邦,並非婦人之仁,而是無能為力】

作者:冷清先生,個人史學研究成果,嚴禁抄襲剽竊。

公元前206年8月初,義帝楚懷王熊心命劉邦率兵三萬,進兵關中;命宋義、項羽、范增帥兵15萬救趙,與天下約定“先入咸陽者王之”。劉邦克宛城(南陽)、嶢關、武關、潼關共近20萬秦軍,收編其中7、8萬秦軍,10萬大軍威逼咸陽,秦王子嬰素車白馬投降,秦滅亡。同年9月底,項羽率諸侯聯軍40多萬圍殲王離秦軍15萬,章邯20多萬秦軍退守棘原,同年11月,秦子嬰命章邯降楚項羽,同年12月,項羽兵40多萬攻破潼關,劉邦10萬軍霸上、項羽40多萬軍鴻門。

劉邦滅秦在先,項羽率軍入關搶奪勝利果實,違背義帝熊心“先入關者王之”。范增諫曰:“劉邦婦女無所近,財物無索取,此其志不在小。”項羽曰:“旦日饗士卒,擊破沛公軍。”項羽叔父項伯殺人,張良有恩於他,星夜馳往沛公軍中報信,劉邦與項伯以兄弟相稱,並約為兒女親家。張良在第一時間,瓦解了項羽集團高層,劉邦在項羽集團內部搞起統一戰線,在項羽身邊安插了最大的“臥底”。

項伯回到霸上,陳述劉邦無罪,不可無故攻伐,范增為項羽謀劃鴻門設宴殺之,項羽應允。劉邦明知“宴無好宴,酒無好酒,充滿殺機。”還是決定要親自赴會鴻門宴,張良連夜和劉邦商定多套方案,以防不測!劉邦赴宴,帶領100名親信騎士衛隊,張良以謀士相從,舌辮楚軍高層;樊噲以貼身武士相從,危機時威脅項羽;夏侯嬰以司機兼衛士相從,駕車技術好跑得快呀;靳強以射箭者相從,用於阻擋追兵;紀信相貌與劉邦相似,關鍵時刻充當劉邦的替身。

鴻門宴之時,范增幾次舉玉玦示意項羽摔爵(酒樽)為號,命令預先埋伏的刀斧手衝進大帳,斬殺沛公劉邦等人。項羽怕危及自身性命,猶豫不決,因為劉邦帶來的人也在大帳外等候,一起衝進來局面就失控了。范增出帳招刀斧手隊長項莊,以舞劍助興為名乘機刺殺劉邦。“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伯挺身而出為親家劉邦擋劍。張良出帳招樊噲:“事急也,主公恐不測,入帳保護劉邦。”樊噲以盾推倒帳前兩名武士,擁盾仗劍而入。樊噲者,荊軻友狗屠之子,為劉邦養大,身高接近兩米,為秦末天下第一勇士,項羽根本不是樊噲的對手,樊噲是冷兵器時代,唯一一個以斬殺敵軍147名而封侯者,為劉邦封為“舞陽侯”,是為紀念代替劉邦刺秦的秦舞陽也!

樊噲闖宴,打亂了項羽、范增殺害劉邦陰謀計劃,項羽嚇得按劍直身跪坐在地上,說:“什麼人?”張良回答:“劉邦的參乘保鏢”。項羽說:“壯士,賜之卮酒”,樊噲一飲而盡。項羽說:“賜之彘肩”,給了一個生豬肘子,樊噲放在盾牌上,用劍砍著吃了。項羽又說:“壯士復能飲乎?”樊噲說:“我死都不怕,還怕一杯酒嗎?……懷王與天下約‘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項王)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也,竊為大王不取也。”

樊噲闖宴,歷數項羽的錯誤,護衛劉邦危及項羽性命,使得項羽、范增再也沒有下手的機會。項羽對樊噲的詰問無言以對,說了一個字“坐”,樊噲就坐在張良的旁邊。坐了一會兒,劉邦藉口上廁所,召喚樊噲出來了。劉邦出去之後,項羽派都尉陳平去找劉邦,劉邦說:“現在出來,沒有給項羽打招呼,這不太好吧?”樊噲說:“做大事不拘小節,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還打什麼招呼呀?”劉邦於是就走了,留下張良應付項羽。張良後來向項羽獻上白壁一雙,向范增獻上玉斗一對。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項羽軍40萬在鴻門,劉邦軍10萬在霸上,相距40里路(20公里)。劉邦拋棄了車駕,獨自一人騎馬,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四個人,手持劍盾步行相隨。從驪山後面下去,從芷陽小路奔走,劉邦告訴張良,從小路到我軍中,不過20多里路。你琢磨著我已經回到軍中,你再向項羽辭行,說明具體情況。張良估摸劉邦回到軍中了,隨後向項羽、范增獻上玉璧、玉斗,並說明劉邦已經回去了。這時候,項羽接受了玉璧,放在座位上,范增把玉斗扔在地上,拔劍砍碎了,說:“小子,不足與謀呀,奪取項王天下的,一定是劉邦呀,我們將來都會成為劉邦的俘虜。”

項羽不是不想殺劉邦,而是怕承擔殺害賢良的罪名,更怕危及自己的性命,所以在鴻門宴上猶豫不決。項羽攻戰,屠城好幾次,坑殺20萬秦軍,根本就是個劊子手獨夫民賊,何來婦人之仁。劉邦赴宴鴻門,預備了幾套應急方案,范增舉玦項羽猶豫,失去了砍殺劉邦的絕佳機會;臥底項伯與項莊對劍共舞,破壞了項莊的刺殺行動;樊噲闖宴,威脅到項羽的生命,如果再次在帳內動手,項羽也是活不成的,他根本不是樊噲的對手;劉邦拋棄車駕,抄小路回自己的軍營,項羽鴻門宴刺殺劉邦的計劃徹底破產。劉邦回到軍營後,立即就把奸細曹無傷給殺了。

我是“冷清先生”,如果你喜歡,敬請您關注,為您推送不一樣的歷史真相。








冷清先生


我個人的觀點是更多的因為他個人的狂妄自大、容易自滿所致。就拿鴻門宴事件展開分析:

鴻門宴,表面上主角是項羽劉邦,實則是范增與張良的鬥智鬥勇。項羽的亞父范增一直主張殺掉劉邦,以免日後成為大患,並一直勸告項羽,而項羽我們也都是瞭解的,性格上首先值得說的就是自滿暴烈,狂妄自大。他雖然很敬重范增,但是當范增每天給他說這一件事時,項羽就會從心裡排斥“殺劉邦”這件事,他肯定會想,劉邦算個什麼,怎麼能跟自己相比,殺不殺他都不會影響到自己的霸業,更何況他現在已經臣服在我腳下,還會有什麼隱患。項羽自己本身也非常的看不起劉邦,覺著亞父范增也是多慮了。所以當他有機會殺劉邦時,他也不會真的動心殺他,更多的是為了給亞父范增面子,才口頭上答應會殺掉劉邦。他意識不到劉邦的危害,所以談不上是婦人之仁,更多的是他自己的狂妄自大所致。假若他意識到劉邦對自己的威脅,我相信他會毫不猶豫的殺掉他,以絕後患。從大局上看,項羽本就不擅長謀略,更多的長處是打仗,非常之勇猛,我們不能去要求他更多,這也導致了他必定會競爭不過劉邦。


古人事今來用


項羽之所以不殺劉邦,我個人認為是有三點原因的:

1、項羽的性格問題。在鴻門宴上,項羽年輕氣盛,心高氣傲;而劉邦為人圓滑,社會經驗豐富。鴻門宴上,劉邦一開始就對項羽低聲下氣賠禮道歉,讓年輕氣盛的項羽很是受用,他輕率的相信了劉邦的誠意,自然不會認為劉邦會是以後自己最強勁的對手,沒有超前的戰略眼光,可以說性格很幼稚,也是因為他性格的問題,導致他錯失了殺劉邦的大好機會,為自己以後的覆滅埋下了種子,也是錯失殺劉邦的最大原因。

2、自己人的阻撓。既然宴席上項羽對劉邦改變了態度,未能忍心命令部下當場殺死劉邦,但項羽軍師範增卻始終認為劉邦日後必成大患,遂命令項莊舞劍助興,趁機刺殺劉邦。此時,項伯就站了出來,與項莊一起舞劍,不斷用身體去擋刺殺劉邦的劍鋒。項伯本乃項羽的堂叔兼族長,項伯開始得知項羽要攻打劉邦時,礙於張良之前救過項伯性命,於是前往劉邦軍營給張良通風報信,張良便告知劉邦,並教劉邦主動與項伯示好,結為親家,以致在宴席上處處維護劉邦性命,也隨著後樊噲的進場干擾,劉邦才有了逃命的機會。

3、古代士大夫貴族的最後一絲“道德亮色”。項羽本是一位高傲自負的人,他不屑於搞那些偷襲和暗算的本事,他敢於和競爭對手公平競爭的那種品德底線不讓他真的對劉邦下毒手。況且,劉邦赴宴,表明他願對項羽”臣服“,這個時候如果再殺劉邦,恐怕部下的將士會對項羽產生質疑,所以說於情於理,項羽都不想真正的處死劉邦。

更多歷史文章,可以關注我,為你呈現更多的歷史內容。


講歷史的劉老師


楚、漢相爭怎說成三國時期?[我想靜靜]


用戶5267548112159


三國時期,怎麼會跟劉邦項羽扯上關係?歷史常識性的錯誤。


五貓


項羽跟三國無關,你記錯了啦,因該是楚漢相爭時期。

項羽當時真不能殺劉邦,當時的諸侯不止劉邦一人,如果殺了劉邦,怎麼跟其他諸侯交代?怎麼當天下共主楚霸王?要知道劉邦是項羽重要的員工或合夥人,為你打敗秦朝立下了大功,在抗擊暴秦的戰爭中與項羽一同作戰,可以說是一個戰壕的戰友,試想,你戰友因為一些事惹了你,別人說幾句對他不利的話說他將來會怎樣怎樣,你就把他砍了,那其他人怎麼看你?你手下會怎麼看你?怕是沒人會服你吧。

項羽是貴族出身,又帶頭推翻了大秦,個人聲望與權力到達了頂點,可以說是當時的華夏第一人。請客吃飯把客人殺了,這事其他人能幹他項羽不能幹。所以當時不殺劉邦是對的,錯就錯在把曹無傷給賣了,這就有點傻白甜了,留著當間諜多好。

最後項羽失了天下原因很多,沒殺劉邦絕不是關鍵因素。項羽自身過於殘暴,殺戮太多,底層老百姓除了他老鄉沒人會喜歡他,滅秦之後沒有留在關中建立穩固政權,反而選擇往東走建都彭城,關中可是寶地,竟被他捨棄,這使得他在之後的戰爭中始終處於被動。凡此種種戰略上的失誤是他最終自刎與烏江。


阿尼旺旺


歷史上項羽早期與劉邦則是生死兄弟,一起推翻秦朝,項羽這個人重情重義力大無比,人稱西楚霸王。他當上了皇帝之後每做一件事都得深思熟慮,不是小孩過家家如果當時因為一些事情就得殺劉邦,天下人怎樣看待他,諸侯怎麼看待他。作為一國之君可不是鬧著玩兒的,所以我覺得項羽不是婦人之仁。


大狼狗說劇


項羽是有蓋世之勇,沒有偉人之智。殺不殺劉邦不是主要原因。


趙海江


不是婦人之仁,是你的提問犯了張冠李戴式的錯誤。

三國是東漢末年,項羽劉邦是秦末漢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