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孩子不是发脾气,家长应培养孩子“同理心”,教养孩子并不难

看过一个小视频,一位父亲在陪孩子写作业之前,默默地绑上了双手。

很多人都遇到过相同的问题,特别是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在陪他们写作业、做题的时候简直快要被气得暴走了。

相信每一位父亲或者母亲都是深爱着自己的孩子的,可为什么爱孩子却还忍不住对他发脾气?事实上,不仅仅是写作业,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觉得孩子太调皮、太不听话,当我们搞不定孩子的时候,难免想要对他发脾气。带着一些诸如“恨铁不成钢”、“爱之深、责之切”之类的自我安慰,好好地管教孩子一番,可往往效果很不好。

据统计,93.26%的父母对孩子发过脾气,有人说这才是教育最大的死敌。没错,发脾气不能解决任何事,甚至有时候会导致亲子关系越来越差,结果就是你越期望孩子能够达到的目标反而更加的难以实现。

对孩子发脾气,是因为你不理解孩子。

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发脾气,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孩子。而发脾气这种做法,只不过在解决我们的焦虑,暂时将问题按下去

,并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容易留下隐患。

管教孩子不是发脾气,家长应培养孩子“同理心”,教养孩子并不难

在认知层面,作为父母在理解孩子上经常存在三大误区,这也是我们对孩子生气、发火的根本原因。

误区一 不理解孩子的生理特点和行为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孩子的大脑结构和成人相比是有一定区别的,特别是主管情商的前额皮质还没有发育完全。这就导致孩子似乎像是没听到你说的话,或者你交待他的事情转眼就忘记了。这是一种“非注意性盲视”,即当孩子做一件事的时候无法注意到其他的事情,这会让家长觉得,孩子很磨蹭,或是有时候反应有点慢。

还有很多类似的生理特点,包括你很难让一个3岁的孩子保持对一件事情专注超过十分钟。这是孩子当前的年龄和生理结构决定的,父母若是执着于此,很容易让自己生气。所以我们在了解孩子这些生理特点之后,要对孩子展现出更多宽容,理解孩子。

误区二 忘记了管教孩子的目的

当我们对孩子进行管教的时候,经常会使用惩罚的手段,

这就导致有时候变成了“为惩罚而惩罚”,根本起不到管教的目的,当效果不好的时候,我们就更加生气了。

“管教”这个词,既有“管”又有“教”,这就是说,我们不仅应该督促孩子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达到教的目的。让孩子通过学习不断地成长,最终达到能够管教自己,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从孩子的心理出发,我们会发现,惩罚并非管教孩子的一种好的方式,换一种方法往往孩子更加容易接受。

误区三 认为孩子是故意和我们作对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当你不允许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他偏偏要去做,好像和你作对一样。当你说东,孩子偏要往西的时候,往往会让我们更加的生气。

可实际上,如果你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想,你就会发现,这样的情况不外乎两种原因,一种是孩子在以自己的方式去探险这个世界,而另一种或许仅仅是希望获得你的关注而已。

无论是哪一种,都不是我们去指责孩子的理由,我们只有理解孩子并帮助她培养好的习惯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孩子的行为习惯就会往好的方向发展的。

管教孩子不是发脾气,家长应培养孩子“同理心”,教养孩子并不难

《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的作者,心理学家艾丽卡·雷斯切尔说过:“最有力的教育工具是同理心。”

十九世纪初期,美国心理学家铁钦纳第一次提出了同理心这一概念,也就是所谓的共情。当父母和孩子运用同理心来沟通的时候,能够体会和理解双方的情绪和想法,才能够真正影响孩子,教好孩子,让孩子的行为最终向理想的方向前进。

在这里我们也要了解一个概念,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我们父母首先要做到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体验世界的方式。当你不以同理心去面对孩子的时候,孩子也很难形成对你和对别人的同理心。

而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主要是培养孩子对情绪的感知能力,获得更高的情商,我们不妨从以下3点入手。

1、 有效的沟通从确认孩子感受开始。

一些父母不会与自己的孩子沟通,很多时候的谈话方式都采取命令式的,比如:“马上去写作写”、“赶紧吃饭”或是直接了当的不许这样或那样做。

这其实并不是一个有效的沟通方式,极易引起孩子的不适和厌烦。事实上,有效地沟通并不难,我们可以采取称赞、认同加提问,再加上称赞认同或是引导的语言方式来和孩子进行沟通。

比如孩子正在聚精会神地画画,而我们想询问他的学习情况,可以先称赞孩子此时正在做的事情“你画的这个小人真不错,他为什么穿着一件这样的衣服?”

当你对孩子当前做的事情表示了认同和称赞,也就成功走进了他的世界,这时候孩子更加愿意和你沟通和探讨接下来的事情,你可以再问他:“那你对今天的学习任务是怎么安排的?”

如果孩子对自己的学习任务安排得很好,你可以对此再进行表扬和认同,哪怕他安排的让你觉得并不合理,也可以先表扬孩子能够自己安排学习任务,再指出“这里是不是有些不合适?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就是是孩子对此毫无安排,你也可以通过让孩子理解这样做的重要性来引导孩子。这样做总比一句:“还在那玩?赶紧去学习”之类的话更能让孩子认同和愿意去执行。

只有父母不断理解和看到孩子的需求、肯定孩子的感受,孩子才能对情绪有觉察能力,慢慢培养起对别人的同理心来。

管教孩子不是发脾气,家长应培养孩子“同理心”,教养孩子并不难

2、 分享自己的情绪

很多父母习惯在孩子面前掩饰自己的情绪,这其实是非常不好的。孩子的感知能力是非常强的,即便你不说,可他很多时候还是能够感知到的。

这样会让孩子的潜意识里觉得表达情绪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不敢表达自己的情绪,当孩子不知道如何认知情绪的时候,也就不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更别说去理解别人的情绪。

而且当我们在外心情不好,或是有什么难过的事情,勉强去陪孩子玩,有时反而会觉得看孩子哪里都看不惯,觉得他做什么都不对,把气撒到孩子身上,使劲地批评指责孩子,让孩子无所适从。

正确的方式是我们应该分享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如实表达,比如说“妈妈今天心情不好,能不能让妈妈休息一会儿?”试着让孩子了解你此时的情绪,同时也分享你处理情绪的态度和手段。在这种言传身教下,孩子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并学习到如何处理情绪,对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也至关重要。

3、 提问式引导

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父母不要直接告诉孩子答案,我们可以通过不断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

比如孩子在学校里,没人和他玩,这让他感觉非常失落,我们不要武断地用自己的判断和结论来给他一个答案,更不要对他进行指责,而是可以通过提问来帮助孩子去体会自己和别人的感受。“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吗?你觉得他们为什么不和你一起玩?这会不会是你的错觉?那你认为是什么原因让大家选择不和你一起玩?”

在你的积极引导过程中,孩子或许会发现,事情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遭,或者是找到了原因并愿意去改变。更重要的是,当他再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懂得客观分析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产生的根源,从而找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同时在理解自己情绪的同时,也能够逐渐理解别人,更有同理心。

在培养孩子同理心的过程中,我们和孩子互相理解,从而可以培养出更好的亲子关系,孩子也会更愿意听你的建议,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同时,当孩子有了同理心,就能够更理解他人,相应的情商也会更高,人际关系更加融洽,今后的人生也会更加的顺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