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文壇的災難日路遙和鄒志安兩位文學嬌子相隔一月去世

我的父親是一個極普通的農民,勞動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黃土。黃土長了莊稼,卻並不為太多的人注意。全中國老一輩的大多數農民都是這樣。”


這是陝西著名已故作家鄒志安老師,在他的著名散文《黃土》開頭的一段話。

可以說,1992年11月17日和1993年1月16日,是陝西文壇的災難之日,僅僅相隔一個月,路遙、鄒志安這兩位文學驕子相繼去世,讓文壇一時間被悲痛深深籠罩。


確實是這樣,這位從黃土地裡走出來,一直關注關心關懷黃土地上土命人的作家,四十六歲時,和他的父親一樣,也從黃土地上走了。他也象一個極普通的農民,勞動一生,默默死去,象一把黃土。但他這把黃土,長出的“莊稼”永遠在中國文學這塊土地上。


我當年青蔥歲月時,曾多次得益於鄒志安老師當面教誨,本應終生致力於文學事業,卻因家庭經濟困難輟筆近四十年。鄒志安老師當年曾對我寄予厚望,可我這把黃土上,沒有長出什麼好莊稼,令他失望,乃至後來怕見到他,更怕他問我:“還寫嗎?”

陝西文壇的災難日路遙和鄒志安兩位文學嬌子相隔一月去世

記得那年攜新婚妻子拉一架子車柿子,到興平去賣,路過禮泉縣街道,忽一抬頭撞見他,我好象做錯事的學生,嘴囁嚅著,不知說什麼好,恨不得鑽進地縫。愧對老師呀!老師那麼用心竭誠栽培你,你卻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攤開枕頭睡大覺了……其實連小覺也沒有睡,我要過日子,爬格子爬不來錢啊!


臉紅了一陣,沒說兩句話,我由於慚愧,藉口還要趕路,只給他一爪子火蛋柿子。


後來聽說鄒志安老師病了,本想去看看老師,可那時還是民辦教師,正象老師在《黃土》一文中所說的為黃土灑盡汗水仍不富裕,一是囊中羞澀,二怕辱沒老師,還是沒有去。


鄒老師走後那一段日子,我最怕有人問我鄒老師的一些情況,本想好好看看他的文章,說句實話,實在沒錢買書,女兒吃羊奶,都沒錢買給奶粉里加的白糖了……


從那時起到今天,總覺得良心上對不住志安老師,似乎欠老師一筆賬,今天把老師和我們在一起的幾個故事寫出來,權當還一筆良心賬,對老師做一次遲到的心祭吧!


一、文章的三個意義


禮泉縣那時的文化事業如火如荼,如日中天,是全國的小戲之鄉——也許,這和鄒志安老師出名和努力有關吧!


縣上文化館每年都要舉辦一次或二次創作培訓班,因愛好文學,並寫了幾篇豆腐塊短文見於報刊,我幾乎每次都參加培訓學習。


鄒志安老師那時是禮泉縣文化館創作組的負責人,每次培訓會都給我們講授一些創作知識。


記得深刻的是他對當時文學的總結:從“傷痕文學”到“反思文學”。當時他反映這兩種文學的代表作品是《糧食的故事》和《鄉情》。


傷痕文學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給中國人心靈上造成的傷痕;反思文學則是對這些傷痕的反思。我當時初學寫作,根本不能象他那樣,能深刻認識中國文學的發展遞進階段,但卻深刻地記住了文學的三個意義。


“文學就是人學。文學是寫人的,講求以情動人,但要有意義。文學的意義很多,至少要有三個意義。”


“認識意義”;

“教育意義”;

“審美意義”。


認識意義就是人看了你的文章認識到什麼,受到什麼感悟、啟示、啟迪……


教育意義就是你的文章教育人們幹什麼,要幹真的、善的、美的;鞭撻假的、醜的、惡的……


審美意義就是你的文章要讓人覺得美,象一朵花,一座花園一樣,大家都爭著去觀賞、去遊玩。如果是一泡牛糞、一個廁所,人們肯定不會爭搶,只能是閃躲了……


他給我們講了兩個故事:一個是一位作者寫了一篇非常動情的文章,梗概是一個人得了癌症,見日子不多,家裡人非常關懷,可謂備至周到。可患者見大家關心關愛關懷,非常愧疚,老覺得拖累了家人社會,心理良心不安,最後自殺身亡。


鄒老師說,這樣的文章儘管動情動人,但讓讀者讀了後得到什麼呢?得了癌症後趕緊去死!得了癌症後不去關愛!


當然,他的話引起了鬨堂大笑。


他又講了明姑娘那篇小說,梗概是一位姑娘護送一位心理失望甚至絕望的盲人,一路上不停地給這位盲人說這兒上坡了,這兒有個坎,該過馬路了等一等綠燈,上公共車了,不要擁擠排好隊……那位盲人越聽越反感,你能看見那麼絮叨,我看不見呀!


可其實,這位護送的姑娘還是一位盲姑娘,她不向命運低頭,多年的努力後,終於成了明姑娘。弄清真象後,這個失望的盲人打消了破罐破摔的消極念頭,開始奮進了……


當然,這個故事引起了我們久久的沉思。


 鄒志安陝西禮泉人。中共黨員。1966年畢業於師範學校。歷任禮泉縣小學教師、縣文化館員,中國作家協會陝西分會專業創作員、理事、主席團委員。1972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愛情心理探索》,短篇小說集《鄉情》、《哦,小公馬》,中篇小說集《心旌,為什麼飄搖》等。

  鄒志安憑藉《哦·小公馬》和《支書下臺唱大戲》連獲第7、8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一舉躍上全國文壇。

  鄒志安,既是農民的兒子,他便把表現中國農民喜怒哀樂、理想追求和中國農村的變革生活作為自己的創作的主題。他便摒棄了我們這個年代的文學小圈裡的一些人,那種故作高雅、閒適及其浮豔媚俗的貴人氣,公開地宣告"為土命造影是我矢志不渝的創作目標",甘願為占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億萬農民搖旗吶喊,助威鼓動。他以他的全部創作記錄下了在黨的領導下,二十多年來中國農民在社會主義的變革中的發展歷程和精神歷程


鄒志安的《愛情心理探索系列》

​之一:《眼角眉梢都是恨》​ 中文聯出版 1987年9月

之二:​《迷人的少婦》華嶽文藝出版社 1988年4月

之三:​《女性的騷動》華嶽文藝出版社 1989年3月

之四:《多情最數男人》長頸鹿叢書 工人出版社 1988年8月 ​

之五:《獨身女人》​已經排版,89年,遲遲不發稿,怕沾黃的邊。

之六:與黃無涉,卻有點干政,就那麼排了躺下了(鄒志安語)​

​鄒志安的《關中異事錄系列》

之一:《人病》​17萬字(不知道有沒有出版)

​之二:《神宅》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3年1月​ 21萬字

​之四:《玉錄》中文聯 1993年10月 作者死後出版​

作者:袁炳綱,一九五五年生於昭陵鎮坡北村,一九七二年參加教育工作,一直執教於坡北初小。一九九六年調原建陵教育組工作。二零一五年退休,小學高級教師。從小熱愛文學,曾在陝西日報,咸陽報及秦都文藝刊物上發表過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