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項羽軍事實力大好,為什麼依舊會失敗?

問題不好就別理我


先看看周恩來是怎麼評價他的。

周恩來:

時勢之英雄,固若是其眾也,然非吾之所論於項羽、拿破崙也。夫二氏,世界之怪傑也。具併吞八荒之心,叱吒風雲之氣;勇冠萬夫,智超凡俗;戰無不勝,攻無不取;敵邦聞之而震魄,婦孺思之而寒膽;百世之下,猶懍懍有生氣,豈僅一世之雄哉!是猶其勇之著於外也。若其關係於世界之進退,人類之盛衰,又非一時豪俊、二三學者所可同日而語。雖以帝王之尊、宗教之力、金錢之勢,莫以易之。故二氏者,吾之所謂造時勢之英雄也。蓋項羽生當秦亂天下,結舌之秋,苛政虐民,不勝其擾,揭竿思起者處有其人,此所謂產英雄之時勢也。果耳漁陽鼓,動地而來,振臂一呼,群雄蜂起,亡秦在即。但秦固滅六國,一四海者,是以鹹立六國後,以為號召之標,抗拒之方,莫是若矣。項梁沛公,遂景然從之,於是春秋戰國之局復開,群雄割據之基遂始。人民積數十年之抑鬱,一旦得洩,鋌而走險,群趨於戰。加以聖賢道絕,仁義不施;上殘其心,下仿其行;暴虐恣厲,欺偽詐誘;民風不古,民俗日偷;長此因循之,危其殆哉!而項羽適於是時以不世之姿,絕俗之志,奮然而興,為破天荒之舉,知中原之不可割裂也。併吞群雄,以立一統之基,知義帝之不足以有為也。棄之楚湘,以促帝業之成。救趙為義,乃殺卿子冠軍,取而代之。詐殺不仁,卒舍沛公於鴻門之宴。破釜沉舟,背城借一智也。一炬阿房,以絕禍源勇也。至於烏江自刎,則因八千子弟,盡罹兵刃,無面見江東父老,遂與同盡,又何其義也。虞姬駿馬,垓下興悲,一往情深,又豈沛公之見宮室美女欲居,置父死而不顧,傲謁韓信,倨見英布,烹狗藏弓,偽詐相欺之流哉!故沛公之成,非沛公之力,項羽使之耳。史公興暴之語,明項羽非時流也。設羽亦若沛公之偽接臣下,以利相炫,則從龍之士,又何至不奔羽而投劉哉?然羽之不若是,亦正表其欲挽頹風,救惡俗耳。此項羽之所以為項羽,漢高之所以成帝業也。至若拿破崙,生當歐洲黑暗之世,君權專橫,思想蔽塞,無學術之稱述,鮮工藝之發展,其愚魯之狀,殆有甚於秦際。而道德不講,禮義喪亡,且又過之。於是宗教家戚然憂之,思振興聖道,以宗教濟道德之危。但人微言輕,習染依然,人手聖經,終無補於大事。所謂口聖賢而行盜蹠者,比比是也。而拿氏乃以百世之雄,萬人之勇,出現於寂寞無聞之科西嘉島。放眼太空,知非以武力不足轉移世俗,啟發文明。於是潛心青年,以待高飛。果爾出,未數稔而路易命革,總統位躋,外徵不庭,內服黎元,知專制之不可以久存也。盧梭民約,乃得藉以發揚。視他邦之溺於虐政也,平等自由,乃得深中人心。一轉人民之思想,齊趨之於愛國保種之道,而又以接替無人,卒被全國人民之擁戴,身躋大寶,以思造福歐人。蓋彼之愛自由平等,實過於當時民眾,其所以舍共和而趨專制者,亦時勢所然,不得已也,要豈後世之所得引為藉口哉。是以拿氏之興,不僅系成敗於法蘭西已耳。歐洲十八世紀之文明、民權之擴張、白種之強盛,皆於彼有莫大之關係焉。設世無拿氏,法蘭西革命,決不至遷延若是其長。而歐洲各帝國,亦必攘臂以助法王,回覆舊業,使美之共和,不稍存於歐土。則十九至二十世紀,亦猶前之黑暗,又何至有新文明之盛發如今日哉!蓋時勢之變遷也,因果相循,僅司其漸,若轉移絕大之風氣,於剎那時間,則非如項羽、拿破崙之怪傑不為功,此造時勢之英雄之產所僅見也。且不僅此也,事不以成敗論,聖賢言行所以流傳於後世者,其於當時多不見容。獲麟,嘆大道淪喪;傳道,遭異教排擠。菩提樹下,釋迦見逐。寂寞山中,老聃自隱。而烏江自刎,荒島淒涼,感慨身世,同一悲哀。是知道之大者,其感人緩且深;德之淺者,徒動於一時。造時勢之英雄,誠非時勢所造之英雄所可躋及。此項羽、拿破崙所以為天下之怪傑也哉!

魅力人物對魅力人物的評價尚且如此,一群項羽黑的隻言片語又能改變得了什麼呢?

不管怎麼貶低項羽,項羽依然是項羽!

他還是那個

千古男兒,蓋世英雄!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最耀眼的一顆明星。

儘管他失敗了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人生大小事有萬千,偶然之中存有必然,怎可事事如意不經挫折?這是所有人都無可逃避的人生規律,即使是天才也不可以,而他的失敗正是天才不懂人心人性的悲劇,原因在於太過年輕。當輾轉多地,夢醒時分,當失敗是成功的的橋樑在烏江為他搭起,他沒有選擇捲土重來,只留一句‘無顏見江東父老’然後慷慨自刎,留給的是後人無限的遺憾,和對手無盡的抹黑!儘管在生命的最後,他仍然還把那份榮光,留給了敵方的將士。但是,在那時所有人的眼裡,他失敗了

我也曾同多數人一樣抬頭問蒼天:項羽為何不肯過江東?

直到有一天半夜驚醒,重看一遍李清照的《夏日絕句》和創作背景……

於是我同她一樣來到了霸王自刎的地方,站在那裡久久……久久未平心中悲緒。於是偷偷寫下通俗詩一首,來懷念曾經這位叱詫風雲的人物……時間已過去好多年,至今未忘詩的一字一句!

破釜沉舟佳人伴,悲歌垓下男兒柔。

美人一去君心死,捲土重來又何如。

東城三斬為壯士,烏江亭長話欠多。

而立之年感慨有,回首當年醉夢中。

少年之志早已至,何須再心復秦統。

八千子弟予身盡,更恨無顏過江東。

中原馬蹄聲未止,塞外胡弦又上弓。

烏江壯刎停亂世,烏稚李士願隨君。

淘沙滾奏英雄曲,悠悠流水千古愁!

他失敗了,偶然的一次失敗,也是必然要遭遇的一次失敗!而他卻選擇了永遠……因為虞姬,因為八千子弟,因為無顏見江東父老,因為匈奴崛起,因為天下黎明百姓!

所以,在今天看來,他的失敗是成功,而且是永恆!


獵奇清單怪


縱觀項羽和劉邦的楚漢之爭,劉邦的成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項羽的失敗則是有多方面的因素。

項羽的個人武力冠絕全軍,從跟隨項梁起義開始,他鮮有敗績,麾下士兵也因主將超強戰力變得士氣高漲,善戰名聲在外,加之出生於將軍世家,在楚地的影響力和號召力達到巔峰,一大批良將和謀士前來效力,為後來推翻秦朝統治打下了堅實基礎。


為什麼最終被劉邦打敗?

首先是他片面崇尚武力,不愛也不善於學習。這和他的出生有很大關係,家裡世代為武將,武將的家庭氛圍導致他對武力的盲目崇拜,忽視了謀略、戰略等能力的培養。他年少時不喜歡讀書,學習兵法也缺乏毅力,只對提升個人武力充滿動力。

其次是他愛惜面子,處理人際關係過於優柔寡斷。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鴻門宴”了,如果當時他能夠聽從范增的意見,在宴會上誅殺劉邦,就沒有接下來的楚漢爭霸。或許殺了劉邦,還會有第二個劉邦,但在當時湧現出來的勢力中,除了劉邦,其他人還真不是項羽的對手。項羽時刻都在維護自己作為秦末第一兵家的良好形象,只能“伸”不能“屈”,失敗後還認為是“天要亡我,非兵之罪”。

還有太拘泥條條框框,戰術手段太少。劉邦能夠打敗項羽,除了善於用人,還有在攻心戰術上處於絕對壓制。“鴻門宴”上能夠全身而退就是抓住了項羽愛惜面子這一弱點,讓張良通過項伯成功影響了項羽決策。此外,還通過真金白銀大肆收買人心,實行離間之計,逐步斷掉項羽幫手,讓項羽只能憑藉武夫本能進行戰鬥,而劉邦一方文武雙全,自然能夠佔據上風。

單純從戰鬥能力來看,十個劉邦也不是項羽的對手。在正面戰場上,劉邦輸多贏少。但是在關鍵戰役中,劉邦卻能夠運用多種戰術配合,例如離間、攻心、切斷後勤等手段都足夠致命,最終取得勝利。而項羽對於這種對手完全使不出勁,完全跟著對方的節奏在走,縱然有超強武力也難以贏得最終的博弈。

歷史上的開國之君,鮮有依靠個人武力打下江山,大都是在戰略和謀略上擁有超出常人的智慧,善於識人用人,善於運籌帷幄,善於採納意見,善於利益取捨。項羽雖然在軍事上佔據上風,但是在戰略和謀略上的短板,足以讓他在楚漢爭霸中落於下風。


文史盤點


從過去到現在,不管是哪個時代,人們都是喜愛英雄人物。因為在英雄人物的身上,具有許多常人不具備的屬性,比如強健的身體,戰場上的英勇殺敵,智慧的謀略。總之,在英雄人物的身上,總是擁有一切美好的屬性。

然而即使是英雄,在被扣上失敗者這個身份的時候,英雄的價值就被貶值了。再加上自古以來就有成王敗寇之說,而歷史是以勝利者的口吻來寫的。那麼失敗者無論是一個多麼優秀、多麼有才華的人,一旦失敗之後,必然就會失去原本的光輝,而被打入失敗者一行列,無人再會敬仰欽佩。

可是,凡事都沒有絕對的。雖說失敗者往往不為世人所待見,但是在歷史上有一個人,即使是失敗了,但是他的英雄氣概依舊被後人承認,英雄的稱號當之無愧。即便是在日後自刎於烏江之前,依舊不會影響大家對他的敬佩。他就是項羽,有著西楚霸王響亮名號的項羽。

項羽在很多的心中應該都算是一個英雄,即便最後他還是被敗在劉邦的手下,但是後世依舊有很多人十分喜愛項羽,甚至因此討厭劉邦。

在秦末時期,因為君主的暴虐統治,百姓生活於水火之中,國家也是處於混亂的局面。正值天下豪傑起義的時候,各方的勢力紛紛都崛起。而在各方的多次競爭之下,最終成為最大兩個勢力就是劉邦領導的漢軍以及項羽帶領了楚軍。

項羽這個人,在軍事上面擁有很高的才能,所以很長的一段時間,劉邦的漢軍都是被項羽壓制。項羽自小就跟隨著自己的叔父學習關於軍事方面的武藝和兵法,本就擁有極高天賦的項羽學起來也是很快,再加上項羽本人具有極大的志向,性格更是十分豪放,領導能力十分突出。

可是人不是完美的,既然有了優點自然也會有缺點。項羽的缺點對於他來說是致命的。因為項羽的出身不低,再加上本人自視極高,有些剛愎自用,外加項羽太過於重感情,所以有時候便顯得十分優柔寡斷。

這些其實都不算是什麼過分的缺點,可是在一個合格的君主身上就是不應該出現的。最有力的證明就是項羽在鴻門宴上的猶豫,也因為放棄了絕好的除掉劉邦的機會。因為這次放過了劉邦,劉邦在日後便不斷韜光養晦。在最後一決死戰的時候,劉邦可不像項羽那般過於重感情,於是也有了項羽日後的自刎結局。

除去這些不說,項羽本人算是一個十分難得軍事奇才,也因為個人天生的條件,是一個武力值十分高的武將。項羽在歷史上也創下不少驚人的戰績。

曾經項羽帶領了幾萬楚兵,卻是打敗了有著幾十萬的秦軍,也因為這場戰役使得秦朝徹底失去了崛起的機會。在戰場上,項羽英氣十足。他不是坐在軍隊後方指揮軍事,項羽直接帶領著自己的部隊衝到戰場上的最前方。因為項羽在戰場上十分出色的表現,彷彿就是戰神在線。以至於後來敵人的軍隊看到有項字的軍旗,就趕快放下武器逃跑,就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因為項羽的部隊實在是太過於強大了。

而馳騁在戰場的項羽每逢殺敵結束之後,總是會習慣性地大喊道,還有誰!加上項羽本身就是身材高大,中氣十足,這三個字在戰場上總是具有強大的穿透力。在這時,項羽的聲音遍佈四方,極其具有威力氣勢。

可惜,如此的英雄人物便被掩藏在歷史上,曾經的英武也被收入史書之中。但是英雄逝去,英雄口中的三個字卻是如今十分流行的口頭禪。還有誰,三個字原本在項羽的口中是還與誰與我廝殺,項羽每次在廝殺的時候都喜歡說這句話。在如今的酒桌之上,我們也能夠聽到這三個字,大體的意思不變,當一些人喝酒喝過之後,酒勁上來,就會大喊還有誰。以宣示自己在酒桌之上的酒量之最,無人敢與之較量。


熱血方圓


我認為導致項羽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下面我就來一一羅列一下。

首先最主要原因還是劉邦手下人才太多。劉邦手下不止有漢初三傑,還有陳平曹參盧綰樊噲灌嬰等一批當年追隨他一起打天下的人。而項羽手下的猛將比劉邦這裡的就少的多了。

項羽沒能抓住機會。有很多時候機會稍縱即逝。自從鴻門宴項羽放過劉邦以後他就再也沒有機會抓住劉邦。後來在項羽討伐齊國的時候劉邦趁機出兵平定了三秦,率領大軍佔領了項羽的首都彭城。項羽聞後大怒,當即率領三萬精銳的騎兵殺回了彭城。由於項羽來的太突然劉邦完全沒想到致使劉邦的軍隊被打的大敗。劉邦率領軍隊倉促的撤退,項羽在後面緊追不捨一直沒給劉邦喘息的時間。後來颳起了大風項羽無法看清前面的道路這樣才讓劉邦僥倖逃脫了。蕭何此時率軍前來營救劉邦。劉邦逃到滎陽後繼續與項羽對峙。這是項羽離劉邦最近的一次,至此之後他在也沒有這麼近距離的與劉邦接觸。

項羽很多疑。在項羽和劉邦在滎陽對峙期間范增曾多次讓項羽儘快拿下滎陽。但是項羽不聽。陳平向劉邦建議用反間計除掉范增。劉邦同意了並給了陳平許多的金錢讓他去楚軍軍營散步謠言。最後項羽果然中計開始猜忌范增。最後范增無奈只好稱病隱退。在回去的途中病死了。項羽如果早聽范增的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就沒有後來的這些事了。

項羽對於有功勞的武將不給與應該有的封賞。對於生病的將士卻心痛的流下了眼淚。韓信陳平曾經都是項羽那邊的人。最後在項羽哪裡得不到重用才投靠的劉邦。如果項羽能重用他們中的一個可能也不會導致最後的失敗。

項羽太殘暴失去了人心。在項羽還不是西楚霸王的時候有次項羽率軍攻打襄城。開始沒打下來,後來打下來後項羽屠殺了城中所有的人。在鉅鹿之戰以後秦軍向項羽投降了,最後項羽也坑殺了投降的二十萬秦軍。在項羽領兵進入咸陽以後燒了皇宮屠殺了咸陽的所有人。在攻打齊國的時候也屠殺過不少人。這些暴行都讓項羽深深的失去了人心。而他自己還渾然不知。

項羽也不會籠絡人心。當時分封諸侯王的時候就有些不公平。但是項羽仰仗著自己是西楚霸王強行分封。這讓有些諸侯王對他很不滿。而且有的諸侯王還直接就被項羽給殺了。有的諸侯王是被項羽給逼反的。英布曾經是他的手下,被封為王最後被他給逼反倒向劉邦了。彭越被劉邦以重利收買後一直在項羽的後方襲擊項羽的糧道。最後斷了項羽的糧道為諸侯能圍殲楚軍打下了強有力的鋪墊。

在逃到烏江的時候他覺得他的失敗是上天要亡他,不是他不會作戰。他只會打仗不懂人心那些道理才窮兵黷武導致最後慘敗。他竟然還覺得是上天要亡他。當時在烏江邊上,只要渡河過去他還是有機會東山再起的。結果他非但沒渡河,還在烏江自刎了。結束了自己英雄而又壯闊的一生。

項羽的確是員能征慣戰的武將,但是他被擺錯了位置。他應該被擺在大將的位子上,結果卻被擺在了君王的位置上。所以才導致了他的慘敗!!不得不令人感到惋惜。


南宮雁門說史


我來回答。在楚漢戰爭中項羽的軍事實力沒有你說的那麼大的優勢,只是項羽戰神一般的存在,讓人覺得楚軍實力強大。多方面比較你就知道項羽失敗的原因了。

首先,比人數,楚軍佔優,但是多數都是一些鬆散的軍事聯盟搖擺性很大,比如九江王英布,就叛變劉邦了。所以只要稍加打擊就會解體。

第二,大後方,劉邦深得關中民心,又有蕭何坐鎮關中,打理後方,劉邦的後方穩定,堅實。反觀項羽,在前線打仗,後方有彭越不斷襲擾。項羽多次親自回去解決後方。最後還讓韓信抄了後花園齊國,徹底陷入戰略包圍。

第三,政治頭腦,項羽只想做西楚霸王,裂土封侯,只想當霸王,沒有想做中央集權。逆歷史潮流而動。相比之下劉邦更懂得民意,更懂得拉攏人心,最後搞的項羽四面楚歌。

第四,項羽陣營中除了他自己,沒有能獨當一面的統帥,而劉邦有韓信。韓信北伐連破魏,趙,燕,齊。最後對項羽集團形成戰略包圍。

綜上所述,項羽集團看似強大,實則有著很大的缺陷的。失敗是偶然加必然共同作用的結果,就算是沒有劉邦,以項羽的政治頭腦,最終也會被其他諸侯國消滅的。


錦繡時代



論軍事才華,項羽的確算得上偉大的軍事家,24歲跟隨叔父項梁起兵反秦,勇敢善戰,屢立戰功,成為推翻秦統治的一名主要將領。

這位叱吒風雲,曾經不可一世的英雄,卻在與劉邦爭天下中,由絕對優勢轉為逆勢,最後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烏江自刎而死,時年僅31歲。

項羽作為一個悲劇英雄,直到戰敗自刎而死,也沒理解為何一個英雄會失敗,所以他才將它歸之於天意。

項羽,驍勇善戰,失敗的原因肯定有,但是這不是歷史原因,如果項羽某些性格上的嚴重缺陷能夠在鬥爭中得到彌補和改正,他本來也是可以成為勝利者的。

項羽,個人認為最大的失敗在於決策,當時推翻秦朝統治的是項羽和劉邦這兩支主力軍,擺正他們面前的是組建一個代替秦朝統治的新政權,誰是這個新政權的主人呢?從當時的力量和威望看,當然只能是項羽。可是范增已然看出劉邦是項羽潛在的強大競爭對手,眼前雖然力量不足,不敢對項羽的地位提出挑戰,但是他的政治鬥爭經驗遠勝於項羽,所以范增主張下手除掉這一潛在對手,而項羽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不把劉邦看作敵手,而卻看作盟友,更不認為,劉邦敢反對他,和他爭天下,所以很快原諒了劉邦,沒有聽范增意見殺劉邦,讓劉邦輕易逃走了。所以這說明項羽缺乏政治鬥爭的遠見,過於迷信自己的武力,致使劉邦在困境中生存,這是項羽和劉邦對立之後,項羽在決策上的第一個大的失誤。

其二,項羽火燒咸陽,他對秦的一切都很反感,都存在報復心裡,都想將它們毀掉,經過他一番燒殺,繁華的秦都咸陽變成一片廢墟。有人勸項羽:關中土地肥沃,人口眾多,東有函谷關,西臨散關,南有武關,北隔蕭關,四周都以山河為塞,退可守,進可攻,是建都稱霸的好地方,可是這個意見太晚了,一把火燒了三個月,咸陽此時已殘破不堪,富饒的關中已非昔日。性情暴躁,活埋了20萬秦的降兵,項羽覺得此時關中百姓恨他,不願久留關中,思念家鄉,決定離開關中,東歸故里。項羽願不願意留在關中,這本來是他個人的一種趨向,但是由於他不願久留,又對秦統治者的一些遺物進行報復性的毀滅態度,結果,將秦統一全國後集中在咸陽的大量經濟和文化財富毀於大火之中,這對中華民族經濟和文化的積累發展無疑是一個不可挽救的重大損失。所以項羽對咸陽的燒殺掠奪,不管是從政治上爭取秦人的支持,還是從經濟和文化的延續發展上,都是做了一件絕大的蠢事,對他自己和後世都產生了惡劣的影響。

其三,項羽分封之後,一些不滿分封的諸侯王,不去各自領地就國而反叛項羽,使項羽一開始就處在被動之中。項羽分封劉邦到巴蜀,本來是為了借巴蜀與關中交通不利,將劉邦的力量封閉起來,項羽這一策略如果執行得當,很可能從此就將劉邦的力量驅逐出中原,但是可惜的是項羽在執行這一策略時犯了幾個重要錯誤,第一錯誤就是把漢中也封給了劉邦,漢中是巴蜀與關中來往必經之路,如果項羽控制了漢中,就堵住了劉邦進出巴蜀的喉嚨,第二錯誤,就是分封三個秦降過來的將軍於關中,關中是對劉邦逐鹿中原的第一道封鎖線,如果項羽在關中設置一個強大的諸侯王,用以抑制劉邦出漢中,也可以把劉邦封鎖在巴蜀一帶,如果項羽自己王關中,就會使劉邦進關造成很大困難,即使自己不留,也應該分封其他的得力將領,更不應該把關中分割三塊,削弱關中封王的力量。


騎著豬追夕陽


項羽為人殘暴是歷史定論,沒有誰否認項羽為人的殘暴;為什麼還要再談項羽的殘暴,主要是出於一點考慮:項羽的殘暴與項羽的敗亡有無關係?

項羽為人的殘暴最突出也最為人垢病的是他屠殺秦降卒20萬,盡失秦民之心,終於導致項羽功敗垂成。

在現實中國這個大地上,人們都認同這麼一個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項羽坑殺秦降卒20萬,如此殘暴,怎麼可能得到天下的民心呢?如果一個人失去了民心,他怎麼可能成功呢?

如此層層推理,人們大多認為:項羽的殘暴是他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甚至是他失敗的唯一原因。所以,講項羽失敗的原因如果不講他的殘暴,那就是放過了最重要的原因。

我不認同這麼一種推理!如果歷史研究真的如此簡單,那麼歷史研究也就失去了它自身的價值和魅力。

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兩句話並不錯,因為這是歷史的經驗。我們可以找出許許多多的史實證明這是一個顛簸不破的真理。

問題在於歷史還有反證:項羽比秦始皇還殘暴嗎?

秦始皇以武力併吞六國,殺人無數,終成帝業;但是,從來沒有人認為秦始皇殺人無數導致秦始皇的敗亡。我們至多能說,秦始皇的成功中已經蘊含著二世亡國的因素,但是,這類話太具有普遍性了。哪個開國皇帝不是在建國的成功中包蘊著日後數世、數十世敗亡的因素呢?如果以此作為普遍真理,那麼真理也太普遍了。

因為秦始皇並未因生前的殘暴導致秦朝在秦始皇統治之時崩潰,所以,我們不能以此作為論定秦朝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賈誼《過秦論》中篇專論“二世之過”,賈誼認為,秦二世如果能夠改變秦始皇的暴政,施仁政,完全可以挽狂瀾於既倒,不致於迅速致亡。可見,秦始皇的殘暴如果能在其繼任人的手上加以變革,也可挽救秦朝的敗亡。

項羽與秦始皇的最大不同,在於他在四年之中就由人生的顛峰跌至人生的谷底,因此,將殘暴列為項羽失敗的重要原因值得玩味。

歷史不能假設!但是,如果我們做一點假設,探討一下項羽失敗的原因,就會發現,政治幼稚、軍事被動對項羽的失敗造成的影響比項羽的殘暴更為重要。

如果項羽政治上成熟一些(當然,一個政治成熟的人不會像項羽一樣殘暴),他至少有三次可以消滅劉邦的機會:

第一,項羽入關;

項羽率領40萬大軍,挾鉅鹿之戰勝利之威,兵進函谷關,卻遭到劉邦兵團的阻擊——不準入關。如果此時項羽認識到秦朝的滅亡是劉邦、項羽相互關係的歷史拐點,那麼,項羽就有了一個消滅劉邦集團和最佳藉口——不準入關。以項羽此時的軍力和威望,可一鼓作氣徹底解決劉邦集團。

第二,鴻門宴上;

劉邦必須來鴻門赴宴,以便給項羽一個說法、解釋,否則他就會面臨毀滅性的軍事打擊。不來解釋,會招致軍事打擊;來解釋,有可能遇害:二害相衡取其輕,劉邦必來!

第三,漢元年八月,劉邦在接受項羽分封后回到漢中僅僅三個月,就出兵關中,三秦王中除了雍王章邯還堅守在廢丘外,司馬欣、董翳都投降劉邦。章邯堅守廢丘,整整堅持了10個月。章邯這10個月在等什麼?他時時刻刻在等項羽!如果此時項羽出兵關中,與章邯裡應外合,趁劉邦在關中立足未穩,至少可以將劉邦逐出關不,趕回漢中,甚至有可能一舉消滅劉邦。但是,項羽此時仍然沒有認請劉邦是他稱霸天下的最大敵手,卻置劉邦於不顧,而出兵齊地,深陷齊地不可自拔,給劉邦以可乘之機,鞏固了關中之地,舉兵東進,佔領彭城,引發了彭城之戰。

這三次機會,項羽如果能把握住其中的任何一次,劉邦、項羽的歷史都可以重寫。

項羽是楚漢戰爭時期最出色的兩大軍事家(項羽、韓信)之一。項羽的軍事生涯伴隨其一生;但是,項羽在楚漢戰爭中上最大的敗筆恰恰是軍事上他太缺乏戰備眼光。如果項羽在劉邦派韓信經營北方戰線之前及早開闢北方戰場,如果項羽在韓信開闢北方戰場之初就精心應對北方戰場,那麼,劉邦就不可能最終在戰略上形成對項羽的包圍,項羽最終也不會因為戰略上的重大失誤而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之中。

項羽在軍事上缺乏戰略眼光對項羽的最終的失敗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如果我們把項羽的政治失誤和軍事失誤與項羽的殘暴相比較,那麼,我們應當承認,項羽的失敗最重要的原因恰恰不是殘暴。

我們在理論上都承認這樣一個真理:失人心者失天下,得人心者得天下。但是,我們在楚漢戰爭的現實中卻看到了另一個“真理”:殘暴並非是項羽失敗最重要的原因,至少與政治幼稚、軍事被動二者相比是如此。

為什麼我們承認的真理在楚漢戰爭中就不靈了呢?

第一,殘暴的滯後作用。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確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但是,我們也要明白,要民心發揮作用得有一個過程。換句話說,一個統治者的殘暴為天下蒼生所認識需要有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項羽的殘暴表現得最集中的是兩種情況,一是坑滅秦朝降軍,二是對久攻不克之地的屠城。前者雖然引發了關中父老的仇恨,但是,對於天下蒼生來說,屠殺秦軍畢竟是讓他們感到快慰的事;後者雖然令人髮指,但是,這並不是項羽的常態。畢竟激怒項羽要他以屠城的方式來發洩他內心怨恨的時刻並不是那麼經常,因此,要大多數天下蒼生大認識到項羽的殘暴必須有一個過程。所以,像殘暴一類喪失民心的因素髮揮決定性作用是要有一個過程的,它不可能那麼快地發揮作用。

秦始皇的殘暴到秦朝的滅亡,中間經歷了幾十年的時間;而且,在始皇死後,二世仍然繼續施行暴政。這樣,民心的向背才起了作用。

第二,政治、軍事的直接作用。

和民心的滯後作用不同,政治、軍事上的舉措往往在極短時間就能呈現出巨大的威力。如果項羽入關以後就集中力量以軍事手段解決劉邦集團,如果項羽在鴻門宴上立斬劉邦,那麼,這種舉措片刻之間就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所以,我在《百家講壇》“漢代風雲人物之項羽”的系列講座中並沒有把項羽的殘暴作為項羽敗亡的一個重要因素,而是把項羽的政治幼稚和軍事被動作為項羽失敗的兩大主要因素進行了重點分析。

既然如此,為什麼人們提到項羽的失敗總會讓人想到項羽的殘暴呢?

我們太喜歡重複我們已知的真理(包括民心得失與天下得失的關係),我們太喜歡以我們知道的真理來解釋歷史現象;既然項羽已經失敗了,既然他為人非常殘暴,那麼,殘暴就自然而然地成為我們首選的項羽敗亡之因。


古往今開22


有幾個歷史人物不是拼多多出來的呀,光靠軍事實力有用嗎?雖然戰爭前期可能拼軍事實力,馬上得天下,不一定還是憑著馬上治天下的啦!文治武功,稱王稱霸者,身邊得聚集一大批人才,項羽的致命缺點就在這裡,總覺得自己英雄蓋世,有功勞都是自己的,不願分功,賞罰不明,到他這裡效力的人沒多久就會失望離開。他們的眼光也不長遠,根本沒有去想過得天下以後的治國問題。反觀劉邦,魂牽夢縈的是天下英才齊聚,佐其成就大業,自評也很中肯,只善將將,不善將兵,通俗點就是他管軍官還行,帶兵是不行的,還有決策,軍計等等,但他身邊就是有這些人才並願意替他效力呀,互相比較之下,他和項羽誰高誰低不就一清二楚了嗎?


35212406120211


項羽確實實力不俗,但他想要爭奪的江山王位僅僅靠武力是不行的,他想要當君王當天下人的主人就必須具備過人的戰略眼光,識人用人才能,顛倒陰陽的腹黑之術,這些方面都是他非常欠缺的,劉邦軍事實力不行,衝鋒陷陣能力遠遠不及項羽,但他在其他方面都比項羽強,項羽在與他的對決中,失敗也不足為奇。


文史並蒂


事實上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項羽自斷雙臂,眾叛親離最後才導致了他的爭權失敗。

其實仔細一想,項羽不傻,但是脾氣太沖,且屬於那種認死理的貨。論武力,他高於劉邦,論排兵佈陣,他也比劉邦強上不少,論膽識和勇氣更是比劉邦要強。但是過剛易折,正因為他凡事都太較勁才會導致後期的失敗。

很多時候戰爭往往不是結束於戰場之上,勝負也有可能是在戰場之外。項羽的軍事實力強大,並不代表所有人員的軍事素養都很高超,甚至有一部分人還是心懷鬼胎的……當政治和戰事混合在一起的時候,項羽雖然能夠在軍事上取得勝利,卻在政治上輸掉了人心。而在那個秦已滅亡的時代大背景下,顯然人心比軍事實力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