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项羽军事实力大好,为什么依旧会失败?

问题不好就别理我


先看看周恩来是怎么评价他的。

周恩来:

时势之英雄,固若是其众也,然非吾之所论于项羽、拿破仑也。夫二氏,世界之怪杰也。具并吞八荒之心,叱咤风云之气;勇冠万夫,智超凡俗;战无不胜,攻无不取;敌邦闻之而震魄,妇孺思之而寒胆;百世之下,犹懔懔有生气,岂仅一世之雄哉!是犹其勇之著于外也。若其关系于世界之进退,人类之盛衰,又非一时豪俊、二三学者所可同日而语。虽以帝王之尊、宗教之力、金钱之势,莫以易之。故二氏者,吾之所谓造时势之英雄也。盖项羽生当秦乱天下,结舌之秋,苛政虐民,不胜其扰,揭竿思起者处有其人,此所谓产英雄之时势也。果耳渔阳鼓,动地而来,振臂一呼,群雄蜂起,亡秦在即。但秦固灭六国,一四海者,是以咸立六国后,以为号召之标,抗拒之方,莫是若矣。项梁沛公,遂景然从之,于是春秋战国之局复开,群雄割据之基遂始。人民积数十年之抑郁,一旦得泄,铤而走险,群趋于战。加以圣贤道绝,仁义不施;上残其心,下仿其行;暴虐恣厉,欺伪诈诱;民风不古,民俗日偷;长此因循之,危其殆哉!而项羽适于是时以不世之姿,绝俗之志,奋然而兴,为破天荒之举,知中原之不可割裂也。并吞群雄,以立一统之基,知义帝之不足以有为也。弃之楚湘,以促帝业之成。救赵为义,乃杀卿子冠军,取而代之。诈杀不仁,卒舍沛公于鸿门之宴。破釜沉舟,背城借一智也。一炬阿房,以绝祸源勇也。至于乌江自刎,则因八千子弟,尽罹兵刃,无面见江东父老,遂与同尽,又何其义也。虞姬骏马,垓下兴悲,一往情深,又岂沛公之见宫室美女欲居,置父死而不顾,傲谒韩信,倨见英布,烹狗藏弓,伪诈相欺之流哉!故沛公之成,非沛公之力,项羽使之耳。史公兴暴之语,明项羽非时流也。设羽亦若沛公之伪接臣下,以利相炫,则从龙之士,又何至不奔羽而投刘哉?然羽之不若是,亦正表其欲挽颓风,救恶俗耳。此项羽之所以为项羽,汉高之所以成帝业也。至若拿破仑,生当欧洲黑暗之世,君权专横,思想蔽塞,无学术之称述,鲜工艺之发展,其愚鲁之状,殆有甚于秦际。而道德不讲,礼义丧亡,且又过之。于是宗教家戚然忧之,思振兴圣道,以宗教济道德之危。但人微言轻,习染依然,人手圣经,终无补于大事。所谓口圣贤而行盗跖者,比比是也。而拿氏乃以百世之雄,万人之勇,出现于寂寞无闻之科西嘉岛。放眼太空,知非以武力不足转移世俗,启发文明。于是潜心青年,以待高飞。果尔出,未数稔而路易命革,总统位跻,外征不庭,内服黎元,知专制之不可以久存也。卢梭民约,乃得借以发扬。视他邦之溺于虐政也,平等自由,乃得深中人心。一转人民之思想,齐趋之于爱国保种之道,而又以接替无人,卒被全国人民之拥戴,身跻大宝,以思造福欧人。盖彼之爱自由平等,实过于当时民众,其所以舍共和而趋专制者,亦时势所然,不得已也,要岂后世之所得引为藉口哉。是以拿氏之兴,不仅系成败于法兰西已耳。欧洲十八世纪之文明、民权之扩张、白种之强盛,皆于彼有莫大之关系焉。设世无拿氏,法兰西革命,决不至迁延若是其长。而欧洲各帝国,亦必攘臂以助法王,回复旧业,使美之共和,不稍存于欧土。则十九至二十世纪,亦犹前之黑暗,又何至有新文明之盛发如今日哉!盖时势之变迁也,因果相循,仅司其渐,若转移绝大之风气,于刹那时间,则非如项羽、拿破仑之怪杰不为功,此造时势之英雄之产所仅见也。且不仅此也,事不以成败论,圣贤言行所以流传于后世者,其于当时多不见容。获麟,叹大道沦丧;传道,遭异教排挤。菩提树下,释迦见逐。寂寞山中,老聃自隐。而乌江自刎,荒岛凄凉,感慨身世,同一悲哀。是知道之大者,其感人缓且深;德之浅者,徒动于一时。造时势之英雄,诚非时势所造之英雄所可跻及。此项羽、拿破仑所以为天下之怪杰也哉!

魅力人物对魅力人物的评价尚且如此,一群项羽黑的只言片语又能改变得了什么呢?

不管怎么贬低项羽,项羽依然是项羽!

他还是那个

千古男儿,盖世英雄!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尽管他失败了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人生大小事有万千,偶然之中存有必然,怎可事事如意不经挫折?这是所有人都无可逃避的人生规律,即使是天才也不可以,而他的失败正是天才不懂人心人性的悲剧,原因在于太过年轻。当辗转多地,梦醒时分,当失败是成功的的桥梁在乌江为他搭起,他没有选择卷土重来,只留一句‘无颜见江东父老’然后慷慨自刎,留给的是后人无限的遗憾,和对手无尽的抹黑!尽管在生命的最后,他仍然还把那份荣光,留给了敌方的将士。但是,在那时所有人的眼里,他失败了

我也曾同多数人一样抬头问苍天: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

直到有一天半夜惊醒,重看一遍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和创作背景……

于是我同她一样来到了霸王自刎的地方,站在那里久久……久久未平心中悲绪。于是偷偷写下通俗诗一首,来怀念曾经这位叱诧风云的人物……时间已过去好多年,至今未忘诗的一字一句!

破釜沉舟佳人伴,悲歌垓下男儿柔。

美人一去君心死,卷土重来又何如。

东城三斩为壮士,乌江亭长话欠多。

而立之年感慨有,回首当年醉梦中。

少年之志早已至,何须再心复秦统。

八千子弟予身尽,更恨无颜过江东。

中原马蹄声未止,塞外胡弦又上弓。

乌江壮刎停乱世,乌稚李士愿随君。

淘沙滚奏英雄曲,悠悠流水千古愁!

他失败了,偶然的一次失败,也是必然要遭遇的一次失败!而他却选择了永远……因为虞姬,因为八千子弟,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因为匈奴崛起,因为天下黎明百姓!

所以,在今天看来,他的失败是成功,而且是永恒!


猎奇清单怪


纵观项羽和刘邦的楚汉之争,刘邦的成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项羽的失败则是有多方面的因素。

项羽的个人武力冠绝全军,从跟随项梁起义开始,他鲜有败绩,麾下士兵也因主将超强战力变得士气高涨,善战名声在外,加之出生于将军世家,在楚地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达到巅峰,一大批良将和谋士前来效力,为后来推翻秦朝统治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什么最终被刘邦打败?

首先是他片面崇尚武力,不爱也不善于学习。这和他的出生有很大关系,家里世代为武将,武将的家庭氛围导致他对武力的盲目崇拜,忽视了谋略、战略等能力的培养。他年少时不喜欢读书,学习兵法也缺乏毅力,只对提升个人武力充满动力。

其次是他爱惜面子,处理人际关系过于优柔寡断。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鸿门宴”了,如果当时他能够听从范增的意见,在宴会上诛杀刘邦,就没有接下来的楚汉争霸。或许杀了刘邦,还会有第二个刘邦,但在当时涌现出来的势力中,除了刘邦,其他人还真不是项羽的对手。项羽时刻都在维护自己作为秦末第一兵家的良好形象,只能“伸”不能“屈”,失败后还认为是“天要亡我,非兵之罪”。

还有太拘泥条条框框,战术手段太少。刘邦能够打败项羽,除了善于用人,还有在攻心战术上处于绝对压制。“鸿门宴”上能够全身而退就是抓住了项羽爱惜面子这一弱点,让张良通过项伯成功影响了项羽决策。此外,还通过真金白银大肆收买人心,实行离间之计,逐步断掉项羽帮手,让项羽只能凭借武夫本能进行战斗,而刘邦一方文武双全,自然能够占据上风。

单纯从战斗能力来看,十个刘邦也不是项羽的对手。在正面战场上,刘邦输多赢少。但是在关键战役中,刘邦却能够运用多种战术配合,例如离间、攻心、切断后勤等手段都足够致命,最终取得胜利。而项羽对于这种对手完全使不出劲,完全跟着对方的节奏在走,纵然有超强武力也难以赢得最终的博弈。

历史上的开国之君,鲜有依靠个人武力打下江山,大都是在战略和谋略上拥有超出常人的智慧,善于识人用人,善于运筹帷幄,善于采纳意见,善于利益取舍。项羽虽然在军事上占据上风,但是在战略和谋略上的短板,足以让他在楚汉争霸中落于下风。


文史盘点


从过去到现在,不管是哪个时代,人们都是喜爱英雄人物。因为在英雄人物的身上,具有许多常人不具备的属性,比如强健的身体,战场上的英勇杀敌,智慧的谋略。总之,在英雄人物的身上,总是拥有一切美好的属性。

然而即使是英雄,在被扣上失败者这个身份的时候,英雄的价值就被贬值了。再加上自古以来就有成王败寇之说,而历史是以胜利者的口吻来写的。那么失败者无论是一个多么优秀、多么有才华的人,一旦失败之后,必然就会失去原本的光辉,而被打入失败者一行列,无人再会敬仰钦佩。

可是,凡事都没有绝对的。虽说失败者往往不为世人所待见,但是在历史上有一个人,即使是失败了,但是他的英雄气概依旧被后人承认,英雄的称号当之无愧。即便是在日后自刎于乌江之前,依旧不会影响大家对他的敬佩。他就是项羽,有着西楚霸王响亮名号的项羽。

项羽在很多的心中应该都算是一个英雄,即便最后他还是被败在刘邦的手下,但是后世依旧有很多人十分喜爱项羽,甚至因此讨厌刘邦。

在秦末时期,因为君主的暴虐统治,百姓生活于水火之中,国家也是处于混乱的局面。正值天下豪杰起义的时候,各方的势力纷纷都崛起。而在各方的多次竞争之下,最终成为最大两个势力就是刘邦领导的汉军以及项羽带领了楚军。

项羽这个人,在军事上面拥有很高的才能,所以很长的一段时间,刘邦的汉军都是被项羽压制。项羽自小就跟随着自己的叔父学习关于军事方面的武艺和兵法,本就拥有极高天赋的项羽学起来也是很快,再加上项羽本人具有极大的志向,性格更是十分豪放,领导能力十分突出。

可是人不是完美的,既然有了优点自然也会有缺点。项羽的缺点对于他来说是致命的。因为项羽的出身不低,再加上本人自视极高,有些刚愎自用,外加项羽太过于重感情,所以有时候便显得十分优柔寡断。

这些其实都不算是什么过分的缺点,可是在一个合格的君主身上就是不应该出现的。最有力的证明就是项羽在鸿门宴上的犹豫,也因为放弃了绝好的除掉刘邦的机会。因为这次放过了刘邦,刘邦在日后便不断韬光养晦。在最后一决死战的时候,刘邦可不像项羽那般过于重感情,于是也有了项羽日后的自刎结局。

除去这些不说,项羽本人算是一个十分难得军事奇才,也因为个人天生的条件,是一个武力值十分高的武将。项羽在历史上也创下不少惊人的战绩。

曾经项羽带领了几万楚兵,却是打败了有着几十万的秦军,也因为这场战役使得秦朝彻底失去了崛起的机会。在战场上,项羽英气十足。他不是坐在军队后方指挥军事,项羽直接带领着自己的部队冲到战场上的最前方。因为项羽在战场上十分出色的表现,仿佛就是战神在线。以至于后来敌人的军队看到有项字的军旗,就赶快放下武器逃跑,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因为项羽的部队实在是太过于强大了。

而驰骋在战场的项羽每逢杀敌结束之后,总是会习惯性地大喊道,还有谁!加上项羽本身就是身材高大,中气十足,这三个字在战场上总是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在这时,项羽的声音遍布四方,极其具有威力气势。

可惜,如此的英雄人物便被掩藏在历史上,曾经的英武也被收入史书之中。但是英雄逝去,英雄口中的三个字却是如今十分流行的口头禅。还有谁,三个字原本在项羽的口中是还与谁与我厮杀,项羽每次在厮杀的时候都喜欢说这句话。在如今的酒桌之上,我们也能够听到这三个字,大体的意思不变,当一些人喝酒喝过之后,酒劲上来,就会大喊还有谁。以宣示自己在酒桌之上的酒量之最,无人敢与之较量。


热血方圆


我认为导致项羽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下面我就来一一罗列一下。

首先最主要原因还是刘邦手下人才太多。刘邦手下不止有汉初三杰,还有陈平曹参卢绾樊哙灌婴等一批当年追随他一起打天下的人。而项羽手下的猛将比刘邦这里的就少的多了。

项羽没能抓住机会。有很多时候机会稍纵即逝。自从鸿门宴项羽放过刘邦以后他就再也没有机会抓住刘邦。后来在项羽讨伐齐国的时候刘邦趁机出兵平定了三秦,率领大军占领了项羽的首都彭城。项羽闻后大怒,当即率领三万精锐的骑兵杀回了彭城。由于项羽来的太突然刘邦完全没想到致使刘邦的军队被打的大败。刘邦率领军队仓促的撤退,项羽在后面紧追不舍一直没给刘邦喘息的时间。后来刮起了大风项羽无法看清前面的道路这样才让刘邦侥幸逃脱了。萧何此时率军前来营救刘邦。刘邦逃到荥阳后继续与项羽对峙。这是项羽离刘邦最近的一次,至此之后他在也没有这么近距离的与刘邦接触。

项羽很多疑。在项羽和刘邦在荥阳对峙期间范增曾多次让项羽尽快拿下荥阳。但是项羽不听。陈平向刘邦建议用反间计除掉范增。刘邦同意了并给了陈平许多的金钱让他去楚军军营散步谣言。最后项羽果然中计开始猜忌范增。最后范增无奈只好称病隐退。在回去的途中病死了。项羽如果早听范增的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就没有后来的这些事了。

项羽对于有功劳的武将不给与应该有的封赏。对于生病的将士却心痛的流下了眼泪。韩信陈平曾经都是项羽那边的人。最后在项羽哪里得不到重用才投靠的刘邦。如果项羽能重用他们中的一个可能也不会导致最后的失败。

项羽太残暴失去了人心。在项羽还不是西楚霸王的时候有次项羽率军攻打襄城。开始没打下来,后来打下来后项羽屠杀了城中所有的人。在巨鹿之战以后秦军向项羽投降了,最后项羽也坑杀了投降的二十万秦军。在项羽领兵进入咸阳以后烧了皇宫屠杀了咸阳的所有人。在攻打齐国的时候也屠杀过不少人。这些暴行都让项羽深深的失去了人心。而他自己还浑然不知。

项羽也不会笼络人心。当时分封诸侯王的时候就有些不公平。但是项羽仰仗着自己是西楚霸王强行分封。这让有些诸侯王对他很不满。而且有的诸侯王还直接就被项羽给杀了。有的诸侯王是被项羽给逼反的。英布曾经是他的手下,被封为王最后被他给逼反倒向刘邦了。彭越被刘邦以重利收买后一直在项羽的后方袭击项羽的粮道。最后断了项羽的粮道为诸侯能围歼楚军打下了强有力的铺垫。

在逃到乌江的时候他觉得他的失败是上天要亡他,不是他不会作战。他只会打仗不懂人心那些道理才穷兵黩武导致最后惨败。他竟然还觉得是上天要亡他。当时在乌江边上,只要渡河过去他还是有机会东山再起的。结果他非但没渡河,还在乌江自刎了。结束了自己英雄而又壮阔的一生。

项羽的确是员能征惯战的武将,但是他被摆错了位置。他应该被摆在大将的位子上,结果却被摆在了君王的位置上。所以才导致了他的惨败!!不得不令人感到惋惜。


南宫雁门说史


我来回答。在楚汉战争中项羽的军事实力没有你说的那么大的优势,只是项羽战神一般的存在,让人觉得楚军实力强大。多方面比较你就知道项羽失败的原因了。

首先,比人数,楚军占优,但是多数都是一些松散的军事联盟摇摆性很大,比如九江王英布,就叛变刘邦了。所以只要稍加打击就会解体。

第二,大后方,刘邦深得关中民心,又有萧何坐镇关中,打理后方,刘邦的后方稳定,坚实。反观项羽,在前线打仗,后方有彭越不断袭扰。项羽多次亲自回去解决后方。最后还让韩信抄了后花园齐国,彻底陷入战略包围。

第三,政治头脑,项羽只想做西楚霸王,裂土封侯,只想当霸王,没有想做中央集权。逆历史潮流而动。相比之下刘邦更懂得民意,更懂得拉拢人心,最后搞的项羽四面楚歌。

第四,项羽阵营中除了他自己,没有能独当一面的统帅,而刘邦有韩信。韩信北伐连破魏,赵,燕,齐。最后对项羽集团形成战略包围。

综上所述,项羽集团看似强大,实则有着很大的缺陷的。失败是偶然加必然共同作用的结果,就算是没有刘邦,以项羽的政治头脑,最终也会被其他诸侯国消灭的。


锦绣时代



论军事才华,项羽的确算得上伟大的军事家,24岁跟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勇敢善战,屡立战功,成为推翻秦统治的一名主要将领。

这位叱咤风云,曾经不可一世的英雄,却在与刘邦争天下中,由绝对优势转为逆势,最后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乌江自刎而死,时年仅31岁。

项羽作为一个悲剧英雄,直到战败自刎而死,也没理解为何一个英雄会失败,所以他才将它归之于天意。

项羽,骁勇善战,失败的原因肯定有,但是这不是历史原因,如果项羽某些性格上的严重缺陷能够在斗争中得到弥补和改正,他本来也是可以成为胜利者的。

项羽,个人认为最大的失败在于决策,当时推翻秦朝统治的是项羽和刘邦这两支主力军,摆正他们面前的是组建一个代替秦朝统治的新政权,谁是这个新政权的主人呢?从当时的力量和威望看,当然只能是项羽。可是范增已然看出刘邦是项羽潜在的强大竞争对手,眼前虽然力量不足,不敢对项羽的地位提出挑战,但是他的政治斗争经验远胜于项羽,所以范增主张下手除掉这一潜在对手,而项羽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不把刘邦看作敌手,而却看作盟友,更不认为,刘邦敢反对他,和他争天下,所以很快原谅了刘邦,没有听范增意见杀刘邦,让刘邦轻易逃走了。所以这说明项羽缺乏政治斗争的远见,过于迷信自己的武力,致使刘邦在困境中生存,这是项羽和刘邦对立之后,项羽在决策上的第一个大的失误。

其二,项羽火烧咸阳,他对秦的一切都很反感,都存在报复心里,都想将它们毁掉,经过他一番烧杀,繁华的秦都咸阳变成一片废墟。有人劝项羽:关中土地肥沃,人口众多,东有函谷关,西临散关,南有武关,北隔萧关,四周都以山河为塞,退可守,进可攻,是建都称霸的好地方,可是这个意见太晚了,一把火烧了三个月,咸阳此时已残破不堪,富饶的关中已非昔日。性情暴躁,活埋了20万秦的降兵,项羽觉得此时关中百姓恨他,不愿久留关中,思念家乡,决定离开关中,东归故里。项羽愿不愿意留在关中,这本来是他个人的一种趋向,但是由于他不愿久留,又对秦统治者的一些遗物进行报复性的毁灭态度,结果,将秦统一全国后集中在咸阳的大量经济和文化财富毁于大火之中,这对中华民族经济和文化的积累发展无疑是一个不可挽救的重大损失。所以项羽对咸阳的烧杀掠夺,不管是从政治上争取秦人的支持,还是从经济和文化的延续发展上,都是做了一件绝大的蠢事,对他自己和后世都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其三,项羽分封之后,一些不满分封的诸侯王,不去各自领地就国而反叛项羽,使项羽一开始就处在被动之中。项羽分封刘邦到巴蜀,本来是为了借巴蜀与关中交通不利,将刘邦的力量封闭起来,项羽这一策略如果执行得当,很可能从此就将刘邦的力量驱逐出中原,但是可惜的是项羽在执行这一策略时犯了几个重要错误,第一错误就是把汉中也封给了刘邦,汉中是巴蜀与关中来往必经之路,如果项羽控制了汉中,就堵住了刘邦进出巴蜀的喉咙,第二错误,就是分封三个秦降过来的将军于关中,关中是对刘邦逐鹿中原的第一道封锁线,如果项羽在关中设置一个强大的诸侯王,用以抑制刘邦出汉中,也可以把刘邦封锁在巴蜀一带,如果项羽自己王关中,就会使刘邦进关造成很大困难,即使自己不留,也应该分封其他的得力将领,更不应该把关中分割三块,削弱关中封王的力量。


骑着猪追夕阳


项羽为人残暴是历史定论,没有谁否认项羽为人的残暴;为什么还要再谈项羽的残暴,主要是出于一点考虑:项羽的残暴与项羽的败亡有无关系?

项羽为人的残暴最突出也最为人垢病的是他屠杀秦降卒20万,尽失秦民之心,终于导致项羽功败垂成。

在现实中国这个大地上,人们都认同这么一个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项羽坑杀秦降卒20万,如此残暴,怎么可能得到天下的民心呢?如果一个人失去了民心,他怎么可能成功呢?

如此层层推理,人们大多认为:项羽的残暴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甚至是他失败的唯一原因。所以,讲项羽失败的原因如果不讲他的残暴,那就是放过了最重要的原因。

我不认同这么一种推理!如果历史研究真的如此简单,那么历史研究也就失去了它自身的价值和魅力。

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两句话并不错,因为这是历史的经验。我们可以找出许许多多的史实证明这是一个颠簸不破的真理。

问题在于历史还有反证:项羽比秦始皇还残暴吗?

秦始皇以武力并吞六国,杀人无数,终成帝业;但是,从来没有人认为秦始皇杀人无数导致秦始皇的败亡。我们至多能说,秦始皇的成功中已经蕴含着二世亡国的因素,但是,这类话太具有普遍性了。哪个开国皇帝不是在建国的成功中包蕴着日后数世、数十世败亡的因素呢?如果以此作为普遍真理,那么真理也太普遍了。

因为秦始皇并未因生前的残暴导致秦朝在秦始皇统治之时崩溃,所以,我们不能以此作为论定秦朝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贾谊《过秦论》中篇专论“二世之过”,贾谊认为,秦二世如果能够改变秦始皇的暴政,施仁政,完全可以挽狂澜于既倒,不致于迅速致亡。可见,秦始皇的残暴如果能在其继任人的手上加以变革,也可挽救秦朝的败亡。

项羽与秦始皇的最大不同,在于他在四年之中就由人生的颠峰跌至人生的谷底,因此,将残暴列为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值得玩味。

历史不能假设!但是,如果我们做一点假设,探讨一下项羽失败的原因,就会发现,政治幼稚、军事被动对项羽的失败造成的影响比项羽的残暴更为重要。

如果项羽政治上成熟一些(当然,一个政治成熟的人不会像项羽一样残暴),他至少有三次可以消灭刘邦的机会:

第一,项羽入关;

项羽率领40万大军,挟巨鹿之战胜利之威,兵进函谷关,却遭到刘邦兵团的阻击——不准入关。如果此时项羽认识到秦朝的灭亡是刘邦、项羽相互关系的历史拐点,那么,项羽就有了一个消灭刘邦集团和最佳借口——不准入关。以项羽此时的军力和威望,可一鼓作气彻底解决刘邦集团。

第二,鸿门宴上;

刘邦必须来鸿门赴宴,以便给项羽一个说法、解释,否则他就会面临毁灭性的军事打击。不来解释,会招致军事打击;来解释,有可能遇害:二害相衡取其轻,刘邦必来!

第三,汉元年八月,刘邦在接受项羽分封后回到汉中仅仅三个月,就出兵关中,三秦王中除了雍王章邯还坚守在废丘外,司马欣、董翳都投降刘邦。章邯坚守废丘,整整坚持了10个月。章邯这10个月在等什么?他时时刻刻在等项羽!如果此时项羽出兵关中,与章邯里应外合,趁刘邦在关中立足未稳,至少可以将刘邦逐出关不,赶回汉中,甚至有可能一举消灭刘邦。但是,项羽此时仍然没有认请刘邦是他称霸天下的最大敌手,却置刘邦于不顾,而出兵齐地,深陷齐地不可自拔,给刘邦以可乘之机,巩固了关中之地,举兵东进,占领彭城,引发了彭城之战。

这三次机会,项羽如果能把握住其中的任何一次,刘邦、项羽的历史都可以重写。

项羽是楚汉战争时期最出色的两大军事家(项羽、韩信)之一。项羽的军事生涯伴随其一生;但是,项羽在楚汉战争中上最大的败笔恰恰是军事上他太缺乏战备眼光。如果项羽在刘邦派韩信经营北方战线之前及早开辟北方战场,如果项羽在韩信开辟北方战场之初就精心应对北方战场,那么,刘邦就不可能最终在战略上形成对项羽的包围,项羽最终也不会因为战略上的重大失误而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之中。

项羽在军事上缺乏战略眼光对项羽的最终的失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我们把项羽的政治失误和军事失误与项羽的残暴相比较,那么,我们应当承认,项羽的失败最重要的原因恰恰不是残暴。

我们在理论上都承认这样一个真理:失人心者失天下,得人心者得天下。但是,我们在楚汉战争的现实中却看到了另一个“真理”:残暴并非是项羽失败最重要的原因,至少与政治幼稚、军事被动二者相比是如此。

为什么我们承认的真理在楚汉战争中就不灵了呢?

第一,残暴的滞后作用。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确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是,我们也要明白,要民心发挥作用得有一个过程。换句话说,一个统治者的残暴为天下苍生所认识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项羽的残暴表现得最集中的是两种情况,一是坑灭秦朝降军,二是对久攻不克之地的屠城。前者虽然引发了关中父老的仇恨,但是,对于天下苍生来说,屠杀秦军毕竟是让他们感到快慰的事;后者虽然令人发指,但是,这并不是项羽的常态。毕竟激怒项羽要他以屠城的方式来发泄他内心怨恨的时刻并不是那么经常,因此,要大多数天下苍生大认识到项羽的残暴必须有一个过程。所以,像残暴一类丧失民心的因素发挥决定性作用是要有一个过程的,它不可能那么快地发挥作用。

秦始皇的残暴到秦朝的灭亡,中间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而且,在始皇死后,二世仍然继续施行暴政。这样,民心的向背才起了作用。

第二,政治、军事的直接作用。

和民心的滞后作用不同,政治、军事上的举措往往在极短时间就能呈现出巨大的威力。如果项羽入关以后就集中力量以军事手段解决刘邦集团,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立斩刘邦,那么,这种举措片刻之间就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所以,我在《百家讲坛》“汉代风云人物之项羽”的系列讲座中并没有把项羽的残暴作为项羽败亡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是把项羽的政治幼稚和军事被动作为项羽失败的两大主要因素进行了重点分析。

既然如此,为什么人们提到项羽的失败总会让人想到项羽的残暴呢?

我们太喜欢重复我们已知的真理(包括民心得失与天下得失的关系),我们太喜欢以我们知道的真理来解释历史现象;既然项羽已经失败了,既然他为人非常残暴,那么,残暴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首选的项羽败亡之因。


古往今开22


有几个历史人物不是拼多多出来的呀,光靠军事实力有用吗?虽然战争前期可能拼军事实力,马上得天下,不一定还是凭着马上治天下的啦!文治武功,称王称霸者,身边得聚集一大批人才,项羽的致命缺点就在这里,总觉得自己英雄盖世,有功劳都是自己的,不愿分功,赏罚不明,到他这里效力的人没多久就会失望离开。他们的眼光也不长远,根本没有去想过得天下以后的治国问题。反观刘邦,魂牵梦萦的是天下英才齐聚,佐其成就大业,自评也很中肯,只善将将,不善将兵,通俗点就是他管军官还行,带兵是不行的,还有决策,军计等等,但他身边就是有这些人才并愿意替他效力呀,互相比较之下,他和项羽谁高谁低不就一清二楚了吗?


35212406120211


项羽确实实力不俗,但他想要争夺的江山王位仅仅靠武力是不行的,他想要当君王当天下人的主人就必须具备过人的战略眼光,识人用人才能,颠倒阴阳的腹黑之术,这些方面都是他非常欠缺的,刘邦军事实力不行,冲锋陷阵能力远远不及项羽,但他在其他方面都比项羽强,项羽在与他的对决中,失败也不足为奇。


文史并蒂


事实上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项羽自断双臂,众叛亲离最后才导致了他的争权失败。

其实仔细一想,项羽不傻,但是脾气太冲,且属于那种认死理的货。论武力,他高于刘邦,论排兵布阵,他也比刘邦强上不少,论胆识和勇气更是比刘邦要强。但是过刚易折,正因为他凡事都太较劲才会导致后期的失败。

很多时候战争往往不是结束于战场之上,胜负也有可能是在战场之外。项羽的军事实力强大,并不代表所有人员的军事素养都很高超,甚至有一部分人还是心怀鬼胎的……当政治和战事混合在一起的时候,项羽虽然能够在军事上取得胜利,却在政治上输掉了人心。而在那个秦已灭亡的时代大背景下,显然人心比军事实力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