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王安石是如何改善正在惡化的北宋財政

前言

公元960年,北宋帝國在宋太祖趙匡胤的努力下拔地而起,成為繼唐帝國以後又一個經濟高度繁榮的封建帝國。然而在北宋繁榮的經濟表象下,朝廷每年的財政收入卻一直不太樂觀。

談談王安石是如何改善正在惡化的北宋財政

今天的開封府

按理來說,北宋擁有著良好的經濟基礎和經濟發展條件,不應該出現財政屢屢虧空的現象。但實際上,自北宋初年開始,趙匡胤就因擔心武將擁兵自立,顛覆自己的封建統治而選擇由中央養兵,並以中央禁軍為全國軍隊的主力部隊,地方在沒有得到宋帝旨意前禁止招募、訓練新兵。這就導致宋廷每年都要在軍費上花費大量銀兩,自然會對財政造成很大壓力。

同時,北宋建立的時間節點和地理位置也算不上太好。北方有著強大的遼國對著新生的宋帝國虎視眈眈,雙方經常爆發大規模戰爭。而戰爭又是消耗財富儲備的無底洞。就這樣,北宋的財政狀況日益惡化,封建統治者無奈之下只好選擇向百姓追徵稅賦,卻引起了百姓的強烈不滿,各地揭竿而起的現象屢屢發生。在這種大背景下,剛剛繼位的宋神宗趙頊選擇以王安石為改革先鋒,針對北宋帝國當前現狀進行一次深化改革,以圖富國強兵,穩定封建統治。

談談王安石是如何改善正在惡化的北宋財政

熙寧變法的主導者王安石



實行方田均稅法,減輕百姓負擔

前言已經提到,宋廷為了彌補軍費支出帶來的財政漏洞,不斷向百姓加徵形形色色的稅賦,漸漸激起了百姓與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當時朝堂上下都已經看出了宋廷統治鬆動的端倪,王安石也不例外,為了減輕百姓賦稅,王安石決定在帝國全境推行方田均稅法。

所謂方田均稅法,即是重新對北宋境內得到開墾的土地進行重新丈量,並根據土地的肥沃程度劃分等級。對於那些肥沃的土地,朝廷賦予其重稅;而對於那些貧瘠的土地,朝廷則減免賦稅。然而方田均稅法一經施行就遇到了極大阻力,以至於最終根本就沒有達到最初的預定目標。《宋史·食貨志》中曾經記載:

"均稅之法:縣各以其租額賦數為限,舊嘗取蹙零,如米不及十合而收為升,絹不滿十分而收為寸之類。今不得用其數均推增展,致溢舊額。凡越額增數皆禁之。若瘠滷不毛及眾所食利山林陂塘路溝墳墓,皆不立稅。凡田方之角,立土為峰,植其野地之所宜木以封表之。有方帳,有莊帳,有甲帖,有戶帖,其分煙析生典賣割移,官綸契,縣置薄,皆以今所方之田為正。令既具,乃以濟州鉅野尉王曼為指教官,先自京東路行之,諸路仿焉。"

談談王安石是如何改善正在惡化的北宋財政

正在與同僚商議方田均稅法的王安石

在筆者看來,方田均稅法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的結局。自北宋初年以來,土地兼併運動就漸漸在帝國的各個區域開始出現。這些地主階級和世家大族通過兼併普通農民手中的田地的方式來獲取更多的利益和地位。當然,這些人在兼併土地是自然會優先選擇那些最為肥沃的土地,那些貧瘠荒涼的土地自然沒有人看得上。而方田均稅法所針對的對象明顯就是這些地主。這些既得利益集團當然不會坐以待斃,一定會強烈抵制該制度的施行。

王安石的初衷是好的,是希望通過平均田賦來為百姓減壓,但卻沒有分清帝國內部的階級關係和階級矛盾。方田均稅法一經推出,就宣告朝廷與地主階級站在了對立面,而這些地主們恰恰在社會基層有著很強硬的話語權,所以新的土地制度未能推行也是在預料之中。

談談王安石是如何改善正在惡化的北宋財政

王安石雕像

裁汰軍中的老弱病殘,提高禁軍總體作戰水平

在北宋帝國建立以前,遼國就已經持續統治北方44年了。在這四十多年間,遼國已經逐漸發展成一個成熟的國家,無論是軍事力量還是經濟力量都已經遠遠超過耶律阿保機開國的那段時期。而北宋恰恰在此時建立,就註定從一開始就要面對來自遼國的威脅。

事實證明,一山難容二虎。遼國一直希望吞併心生的北宋帝國,而北宋也一直擔心遼國南下,對正在發展的北宋產生負面影響。同時,遼國手中還掌握著燕雲十六州,這讓北宋從一開始就丟失了天然的屏障和戰略縱深,使北宋君臣時時刻刻感到自己處於危機之中。

談談王安石是如何改善正在惡化的北宋財政

遼國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

在這種背景下,北宋統治者選擇擴充軍事力量,以保證國家主權和百姓的安全。趙匡胤在完成中央集權後不久就開始著手準備全面擴軍。而且後來的幾代宋帝也都採取了這樣的方法來防範遼國的入侵。隨著北宋主力部隊禁軍數量的增加,朝廷每年支出的軍費也越來越多,令封建統治者倍感頭疼。

王安石採取的改革方法很簡單,那就是裁軍。為了保持禁軍的戰鬥力,宋廷希望通過給予禁軍優良的待遇來達成這一目標,但很多已經到了退伍年齡或因傷致殘的士兵不願離開軍營。這就導致朝廷每年劃撥的軍費有很大一部分被這些人所佔用,所以就出現了戰鬥力下降的情況。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軍中還出現了嚴重的吃空餉的現象,於是裁軍便成為軍事領域改革的頭等大事。《宋史·兵志》中曾有過相關記載:

"安石曰:'沿邊有非軍興之所,不可一概坐以重刑。本立重法,以禁避寇賊及軍興而已。'帝曰:'然。'文彥博固言:'軍法臣等所當總領,不宜輕改,如前代銷兵乃生變。'安石曰:'前代如杜元穎等銷兵,乃其措置失當,非兵不可銷也。且當蕭俛時,天下兵至多,民力不給,安得不減?方幽州以朱克融等送京師,請毋遣克融還幽州煽眾為亂,而朝廷乃令克融等飄泊京師,久之不調,復遣歸北。克融所以復亂,亦何預銷兵事?'"

談談王安石是如何改善正在惡化的北宋財政

《大駕鹵簿圖》中的北宋禁軍弩騎兵

裁軍的標準也很簡單,只要身體素質、年齡能夠達到宋廷的要求,就可以繼續留在軍營。不滿足條件的士兵則移除軍籍,令其重新回到田間耕種。

在筆者看來,王安石此舉雖然簡單,但十分巧妙。首先,就算仍然讓這些人留在軍中,也無法走上戰場與敵廝殺,反而會成為軍隊的累贅。裁汰這些不能夠作戰的士兵,就可以減少宋廷每年的軍費開支。雖然宋廷一直維持著高額的軍費支出,但完全可以用這筆省下來的費用繼續招募新兵,還可以更好地提高禁軍戰鬥力。同時也是對軍中風氣的一種整頓。

再者,王安石令這些不符合從軍條件的士兵返回民籍,重新回到土地上耕種,可以提升國內勞動力的人口數量。勞動力數量的增加意味著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經濟狀況也會因此轉好,宋廷每年可以徵收上來的稅賦也就越來越多。所以裁軍不僅能夠提高宋軍戰鬥力,還能夠提升國內農業生產水平,堪稱一箭雙鵰。

談談王安石是如何改善正在惡化的北宋財政

宋軍操練圖

廢除更戎法,建立保甲制度

為了進一步減少宋廷在軍事領域上無用的軍費支出,王安石廢除了自北宋初期就一直延續的更戎法。更戎法是北宋初年趙匡胤所制定的軍事制度中的一項,言簡意賅的說就是讓駐守在各地的軍隊定期換防,避免這些駐軍與地方的行政長官之間相互勾結。同時也可以避免率領駐軍的軍事長官在駐地形成根深蒂固的勢力,最終演化出割據自立的現象。

談談王安石是如何改善正在惡化的北宋財政

制定更戎法的宋太祖趙匡胤

需要承認的是,這種方法確實能夠有效避免武將在地方割據自立現象的出現,但是每當駐軍進行一次換防,就要消耗大量的財政預算。而且每當駐軍進行換防後,都對新駐地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氣候都不是很瞭解,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進行熟悉,這也間接削弱了北宋的防禦力量。在這種背景下,王安石選擇終止更戎法的實施,令各地駐軍一直駐守在原地,也不失為一個不錯的選擇。

同時,王安石還意識到,僅僅依靠軍隊來保證各個地區的治安和抵禦外族入侵是不太現實的,地方必須建立起一定程度的武裝力量。在此之前,承擔這一任務的是廂軍,但無論是作戰能力還是身體素質,廂軍都遠遠不及禁軍。而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廂軍根本稱不上是"軍",而是一個負責地方各項雜役的組織而已。《淺議北宋廂軍的軍事職能》中曾這樣描述廂軍:

"精兵悍卒,選送京師,組建成禁兵。使地方州軍所剩大都是老弱病殘者。這些人既不能打仗,又長期脫離生產勞動,喪失謀生手段,倘若復員遣散,勢必會成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所以如何處置這些人關係到新興政權的穩定與否。在這種情況下,北宋統治者出於鞏固自身政權的目的,用一些菲薄的薪傣,通過軍隊的組織繼續約束這批人,讓他們從事一些地方上所需要的各種役作。"

談談王安石是如何改善正在惡化的北宋財政

《大駕鹵簿圖》中的北宋禁軍弓騎兵

於是王安石令各地方的百姓統一編入保甲之中,每十戶為一保,構成北宋最基礎的社會組織。如果每一戶的家中有兩名男丁,則需要有一人參與地方組織的軍事訓練,也就是民兵。當然,對民兵的訓練都會錯開農忙時節,這也是王安石施政時人性化的體現。

取消更戎法和建立起保甲制度給北宋帝國帶去了很多紅利,最為突出的就是減輕了宋廷的財政支出,並且還減輕了地方駐軍的壓力,使其可以專心操練作戰戰術等戰鬥技巧,間接提升了禁軍的戰鬥力。伴隨著保甲制度的施行,北宋民間的社會治安也開始逐漸轉好,在面對外敵入侵時,鄉村的百姓和農民不必再苦苦等待軍隊的到來,而是可以迅速完成武裝並予以一定程度的抵抗。雖然這種級別的抵抗基本上無法抵禦外族的大規模入侵,但在面對一些流寇時還是有一定戰鬥力的。

談談王安石是如何改善正在惡化的北宋財政

北宋時期的農民



結語

總的來說,王安石在財政經濟領域的變法運動是失敗的,沒有真正扭轉北宋正在惡化的財政現狀。王安石本想通過方田均稅法降低對百姓的賦稅,從而達到與民休息的目的,等到北宋再次國富民強時自然有數不清的稅賦收入國庫之中。但他錯誤的估計了當時的形勢,認為朝廷的旨意一經下達就可以有效實施,卻不曾想到在與地主階級站至對立面後竟然到了寸步難行的地步。

王安石對軍事領域的改革實際上也是對經濟和財政的一種改革。需要承認的是,他的變法運動確實在軍事領域收穫了一定成效,禁軍的戰鬥力不僅得到了加強,還清除了軍中吃空餉的現象。然而王安石並沒有徹底根除產生這一現象的本質原因,僅僅是對錶象進行了改革。當朝廷自認為已經對軍隊風氣整頓完畢後便放鬆了警惕,很快軍中的風氣又回到了改革之前的狀況,甚至愈演愈烈。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徽宗一朝,間接影響了北宋帝國的滅亡。

有意思的是,王安石最初在創立保甲制度時,並沒有將該制度與經濟財政改革掛鉤。該制度僅僅是為了鞏固封建統治者對國家的統治能力和強化地方的軍事防禦力量。但到了改革末期,僅僅只有這一制度獲得了巨大成功,直到清朝時期依然被封建統治者所採用,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宋史·食貨志》

2.《淺議北宋廂軍的軍事職能》,賈秀華著

3.《宋史·兵志》

4.《論熙豐變法時期的方田均稅法》,申海韋著

文章內容來自益儒歷史100%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