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什麼時候開始穿胡服的?談談胡服的傳入對唐朝文化的影響

為何魯迅說“唐室大有胡氣”?談談胡服的傳入對唐朝文化的影響

導語:唐朝時期國家經濟強盛,社會開放,呈現出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包容開放”的唐朝匯聚了各地的商人、使者,與此相伴而來的是各地的文化。胡文化也是這眾多外來文化之一。胡文化對唐朝文化的多樣化也貢獻了其積極的影響,其中胡服在唐朝的影響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可謂是風靡一時。

古代人什麼時候開始穿胡服的?談談胡服的傳入對唐朝文化的影響


一、胡服及其傳入的歷史

胡服,即胡人之服裝,是伴隨著“胡人”的稱謂而產生的。在中國古代,“胡”的含義即是指在東北、西北等地區的少數民族,到了唐朝,“胡”的概念中囊括了突厥、羅馬、大食、阿拉伯帝國等。古人稱這些人為胡人,稱他們的服飾為胡服。中原人與胡人往來已久,胡服的傳入也擁有悠久的歷史。戰國時趙武靈王曾提出“胡服以騎射”,故而多被認定為第一個引進胡服的。為便於騎射與作戰,他採用胡服的窄衣緊袖作為軍隊作戰服裝,使趙國在戰爭中屢勝。胡服首先在中原地區作為軍服而得到傳播,鑑於其實用性,進而在民間也得到的一定的普及,由此胡服影響了漢族傳統服飾。

隋唐時期國力鼎盛,為當時服飾文化的多元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唐朝對外來文化的態度十分積極,為胡服傳播創造了機會。唐人皆愛胡服,胡服在唐朝人的服飾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唐安史之亂時,回鶻勢力日益增長、唐採取和親的政策,都促進了回鶻文化在唐朝的傳播,回鶻髻的裝束也在唐流行起來。元和時期的女子服裝多受吐蕃的影響,胡服的樣子已產生了較多變化。元和之後,胡服就漸漸從中原的上流社會中淡出。

古代人什麼時候開始穿胡服的?談談胡服的傳入對唐朝文化的影響


二、胡服在唐朝傳播的盛況

唐朝的長安和洛陽,胡風十分盛行,穿胡服、戴胡帽、畫胡妝成為大勢所趨。當時官民之中,穿胡服參加社交活動成為一種社會風尚。唐裝款式也有向著胡風轉化的盛況:

(一)胡服中首服在唐朝盛行

幞頭,也稱“唐巾”,本是突厥族的流行服飾,自北魏開始流傳,到唐朝時達到了極盛,成為男子重要的首服之一。初唐“平巾小樣”、中唐“英王踣樣”、玄宗時“軟腳幞頭”、唐中晚期“朝天幞頭”,幞頭始終受到唐朝的各層人士的歡迎,唐玄宗也曾向百官賜過“官樣圓頭巾子”。冪離源於鮮卑族的風帽,用大塊方巾製成,可以遮蔽全身,最初是用於遮擋風沙、保護編髮。唐初宮人騎馬多戴冪離,上層婦女出門也多戴冪離。

古代人什麼時候開始穿胡服的?談談胡服的傳入對唐朝文化的影響


《舊唐書•輿服志》中有這樣的情景:武德、貞觀年間,宮中騎馬的人也依舊遵循隋制,多著冪離,遮蔽全身,不為路人所看到。

帷帽是與冪離同時或稍後的女子首服,在唐高宗永徽年間開始流行,唐朝人皆以戴帷帽為榮。帷帽高頂而簷寬,網狀的面紗垂至下頸,最初也是少數民族用於遮擋風沙。與冪離相比,帷帽較短,可以露出美麗的衣飾,所以受到了唐朝女子的歡迎。

(二)胡衣在唐朝的盛行

圓領長衣是唐朝男子的時尚服裝,也是源於胡服。

圓領多是西域服裝所使用,與中原服飾的交領右祍不同。武士及勞動者的圓領長衣則比較短,在衣服兩側開有缺口,也稱“缺胯衫”。褶褲來於匈奴的折襟服飾,外衣寬大袖子卻很窄,衣服裡另有長裙,類似於男子的長袍。隋朝時傳入中原,唐朝時作為官服而得到推廣,九品以內的官員皆穿褶褲上朝。小袖袍是一種襟袖窄小的服裝樣式,能充分展現女子的體態美,也因其別緻新穎和實用的功能成為了唐朝最為流行的服飾。天寶時的宮女多穿小袖袍,楊貴妃也曾因穿小袖袍的胡服跳《胡旋舞》而贏得了唐玄宗的歡心。

古代人什麼時候開始穿胡服的?談談胡服的傳入對唐朝文化的影響


小管褲是源自於北方遊牧民騎射的褲裝,至隋唐時期,男子服飾已經由原來的“上衣下裳”變為“上衣下褲”。隋唐之後,由於戰爭已由車戰變為騎戰,所以人們著褲裝也更為方便。衣著褲子則更趨窄小。小管褲流行的一大性能是因其方便性。條紋小口褲是唐朝流行的女子胡服,腳口收緊,用豎紋面料裁製而成,伴有條紋花樣。它的流行與西域傳至唐朝的胡旋舞密不可分,條紋褲與快速旋轉的舞蹈相得益彰,俞顯其美,使唐人為之傾倒。

三、胡服的盛行對唐朝文化的影響

唐開放政策、胡漢民族的密切往來推動了胡文化在唐朝的傳播,也促進了胡服在唐朝的盛行。服飾文化較其他形式的文化具有更強的直觀性、外向性和普及性。胡服在唐朝的傳播對唐朝產生了如下的深遠影響:

古代人什麼時候開始穿胡服的?談談胡服的傳入對唐朝文化的影響


(一)對唐朝服飾文化的影響

唐朝服飾在歷史上具有如此鮮明的特色,與之博採眾長不可分割。

唐朝人喜穿胡服,但更善於吸收胡服中新穎的局部特點,漢化後融合到我們的傳統服飾當中。胡服對唐裝的影響從冠巾、衣裳到鞋履無處不在。以幞頭來說:幞頭雖在中原的流傳已久,但在唐朝時才真正擺脫了功能性而轉向了裝飾性。唐朝改傳統的軟式幞頭為硬腳幞頭,而硬腳卻純屬裝飾。從衣裳來看,直到唐朝時,胡服的精髓才得以在唐裝中得到了進一步的運用。改變了原來漢服衣袖寬大而採用了胡服的襟袖窄衣和上衣下褲。從足服上來看,唐人所穿靴子,也是原出自胡人。唐人便改變其獸皮材質,採用織錦制靴。胡靴被唐人賦予了中原漢族的審美意義,無論在外觀和形式上都更適合唐朝人的穿戴習俗。

古代人什麼時候開始穿胡服的?談談胡服的傳入對唐朝文化的影響

(二)對唐人髮飾的影響

唐朝中後期,社會開化之風愈演愈烈,最初時興的幞頭帷帽已經不能滿足唐朝女子追求時尚的要求。開元年間,婦女們以露面的妝容為時尚,帷帽則遺留在與婦女髮髻相配用的“透額羅”上,而“透額羅”也正是體現著胡服的遺韻。從元稹的詩句:“新妝巧樣畫雙蛾,漫裹常州透額羅。”胡服對髮髻的另一個影響則是回鶻髻。回鶻髻,是與回鶻裝相配的一種髮髻:頭上扎一個髻,髮髻小而精緻,在其根部用紅絹系之。名門貴族為彰顯身份則在髮髻上戴一個華麗的金冠。

唐朝史籍《妝臺記》中也記載:“開元時期梳‘雙環望仙髻’及‘回鶻髻’。”

(三)對唐朝文學的影響

胡服的盛行作為唐朝一種鮮明的社會現象,為當時的文學創造供了大量的現實題材。

當時的一些文學作品,就反應了胡服在唐朝的流行。李賀的:“邀人裁半袖,端坐據胡床。”“半袖”即為胡服的一種。劉禹錫的《觀柘枝舞二首》中:

“胡服何葳蕤,仙仙登綺墀。神飆獵紅蕖,龍燭映金枝。”則形象描繪了胡服華麗的特質。“自從胡騎起煙塵,毛毳腥耗滿鹹洛。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竟紛泊。”可見當時胡風、胡服之盛。還有一些詩作反映了唐朝時胡服的樣式。如:李賀:“禿衿小袖調鸚鵡,紫繡麻鞋踏哮虎。”與白居易:“繡帽珠稠綴,香衫袖窄裁。”描寫的都是當時胡服的一種—-窄袖袍。

(四)胡服在唐朝流行體現出了唐朝女性意識與女性地位的變化

古代人什麼時候開始穿胡服的?談談胡服的傳入對唐朝文化的影響


唐朝時女性對胡文化推崇不已,穿胡妝、戴胡帽、化胡妝......開放的社會環境使女性的創造意識得以釋放。初唐女子所穿胡服可展現女子身體的線條美,更催生了令後人歎為觀止的“以露為美”。小袖袍、靴子等胡服的男女界限並不明顯,是因為在胡人社會文化中,沒有嚴重的男尊女的觀念。

從社會階層來看,當時的官民穿胡服進行社交活動的,一些官宦的妻子甚至著其夫的胡服外出,這也是唐朝社會開放的鮮明特徵。而在服飾審美的中性化表象下,是唐朝女性意識的崛起,是對平等的追求。

古代人什麼時候開始穿胡服的?談談胡服的傳入對唐朝文化的影響

中國傳統的封建主義是壓迫人民的一座大山,長期的男尊女卑思想,約束著女性的自我表現和自我展示的權利。而在唐朝,胡服的時興體現了唐朝的寬容與包容,其服裝除了方便女子出行活動之外,更是解放女性的天性,女性的審美意識也展現了空前的活力。這種社會風尚也是唐朝女子社會地位的提高的體現,女性第一次在服飾上為自己謀求了平等。服飾是一種自我意識最直接的表現,唐代的女性服飾的胡服融入體現的不僅是唐朝女性審美的變化,也是女性意識自我覺醒的最為直接的體現。

胡服在唐朝盛行,胡服也無處不在。魯迅有一句話說“唐室大有胡氣”,也表達了胡服對唐朝文化的影響。唐人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兼容幷蓄地採納了胡服灑脫自然、注重實用的特色,也吸收了其中蘊含的男女平等的思想。唐裝中所摻雜著的胡服色彩,既是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又表現為對傳統的突破與創新,由此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炫彩而奪目的民族服飾,不僅豐富了傳統古代服裝的內容,更產生了新的審美意識與情趣。

參考文獻:

[1]趙文潤.論唐文化的胡化傾向

[2]劉昫.舊唐書

[3]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