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酒有多少度?为何古人“千杯不醉”?放到现在是什么水平?

说句实话,要是把古代人给放到现在的酒桌上,快速的给他灌两杯高度白酒,顺便领去KTV溜达一圈,他怎么也得下水湿身。

翻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在古代其实主要喝的酒是低度数的米酒和黄酒,根据古书记载显示,这两者的生产酿造工艺大概是差不多的,只不过这米酒酿造用的原材料是大米、黍米、粟米等谷物为主的原材料,而黄酒的原料就多一些了,不止于这些,还包括其他的一些原材料。

另外,米酒喝的是新酒,也就是刚刚出锅的酒,而黄酒一般都是陈酒,米酒在保存足够的一段时间后也就变成黄酒了。

总体来说呢,黄酒可能也包括住了米酒,度数方面会比米酒稍微高一点。

古代的酒有多少度?为何古人“千杯不醉”?放到现在是什么水平?


泱泱华夏,地大物博,地产丰富,每个地方的叫法和情况都不太一样,所以,说法也是很多,众说纷纭,可能跟我们有些地方的说法还不一样。

无论黄酒或者米酒,都是谷物为主的发酵酒,制作过程比较的简单,一般都是把米饭给蒸熟,晾凉以后,拌上酒曲,再进行发酵,发酵完成之后用筛子把酒糟给过滤干净,过滤以后的酒给放到坛子里面进行封存,到差不多的时候拿出来喝就行了。

这种发酵酒,普通老百姓都能酿造,酿酒的技术肯定没办法跟现代相比较,有时候酒体里还会残留一些米渣,喝的酒也不是完全的清澈透明,还有一些肉眼可见的浑浊,所以,在以前也称呼古酒为“浊酒”,北宋大诗人范仲淹曾写出“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千古名句。

古代的酒有多少度?为何古人“千杯不醉”?放到现在是什么水平?


由于酿造技术低、工艺简单,大多数酿造出来的酒的度数并不很高,普遍都是在十度以下,最高的也不会超过十五度的,技术在粗糙一点的则可能只有三五度的样子。

三五度的酒是个什么概念呢?其实这跟水已经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喝这样的酒自然是能喝多少水,酒就喝多少,当然是千杯不醉了。

但是咱们古时候的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时间的发展,工艺的进步,提纯技术也越来越高,酒的度数也在慢慢的提升。

不过,黄酒这种类型的发酵酒,即使技术再完善、再成熟,它的酿造工艺在这里,度数也不会很高。

古代的酒有多少度?为何古人“千杯不醉”?放到现在是什么水平?


彻底的提高了白酒的度数,是由于蒸馏酿酒的技术的出现。

由于时间太过于久远,蒸馏酒是我们国家的自主发明,还是传自他家,目前众说纷纭,还不是很好考证,甚至具体出现的时间,都无法完全确定。

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一书里认为蒸馏酒是在元代时期出现的:“烧酒(就是蒸馏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

和发酵酒相比,蒸馏酒的酿造技术的进步主要是体现在蒸馏器上面,通过蒸馏来进行提纯,含有杂质会更少,甚至可以直接提纯出来酒精。

古代的酒有多少度?为何古人“千杯不醉”?放到现在是什么水平?


在元代的古书文献中已经有关于蒸馏酒以及蒸馏器方面的相关记载,如果是据此来认定蒸馏酒的最早起源是在元代,也是不严谨的,经过很多学者后来的考证,其实是在宋代的时候就已经有存在蒸馏器了。

而且在唐诗里面,也有和蒸馏酒相关的诗句,《荔枝楼对酒》这首诗里面有写道:“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而另外一诗中也有写道:“久闻成都溜酒香,不思自身人长安”,可见唐代已有蒸馏酒。

而在我们近代出土的东汉的古文物里面,也发现有青铜器的蒸馏器,虽然缺少更多、更全面的历史资料作为支撑,但是种种迹象来表明在我们古代的时候很可能已经出现过蒸馏酒。

古代的酒有多少度?为何古人“千杯不醉”?放到现在是什么水平?


也有一种可能是这样,蒸馏酒在古代出现以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并没有得到古代中原人的认可和喜欢,而由于游牧民族在北方所处的寒冷气候条件,所以更容易接受、也更喜欢高度数的蒸馏酒,后面宋代以后,北方的游牧民族逐渐强大,建立了辽、西夏、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之后,文明之间经过发展融合,蒸馏酒在元朝的时候得到了快速的认可。

在历史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面,蒸馏酒并没有完全的取代黄酒的地位,尤其在中原地区以南的广大地区,黄酒还是存在着广阔的市场。

古代的酒有多少度?为何古人“千杯不醉”?放到现在是什么水平?


那么总结起来,应该是这样,在元朝之前,一般喝的都是黄酒,度数非常的低,跟喝自来水水一样,从元朝以后,酒就形成了一个分水岭,如果是喝蒸馏酒的人,应该不可能能够做到千杯不醉的,但是喝黄酒的人却依然照旧。


分享到:


相關文章: